从哲学上看,爱的本质是什么?

[复制链接]
马华翻在伙 | 2021-11-3 20:35:37 | 显示全部楼层
爱是操作系统(理性)无权读写(认识)的底层(先天)固件(认知形式)之一
区亡雷 | 2021-11-4 01:27:11 | 显示全部楼层
爱情不是一个拥有固定模式的任务,它总是开始于偶然与邂逅,开始于某一刻一个人突然闯进你的生活,将整个世界掀起一角,真正的爱情必然具有不可预见性伴随着可能的风险,真正的爱情应该改变我们看待世界的视角,过去的个人视角被全新的双人视角代替。0 V8 `9 v1 _. d, u0 \4 L
爱情需要持续的努力与投入,不存在一劳永逸的爱情,相遇仅仅是爱情的开始,爱情是磨合与调整,是不断提醒自己走出狭隘的自我,真正接纳另一个完整的人,过程有时让我们困惑和迷失,但这都是爱情的一部分。
: J* _" i  m* `3 q7 m真正的爱是一种持之以恒的胜利,不断地跨越空间,时间,世界所造成的障碍。
八神901 | 2021-11-4 11:55:24 | 显示全部楼层
“爱”这个概念,是从哪里来的呢?它存在于哪里,被人发现而命名呢?
" E& \4 [8 E  Q% ?7 o) v. X) H1 A9 r: x& z5 h
在我们思考以先,它就存在了,而且说不清从何而来。哪怕我们通过理性否定它,也无法抹杀它,更难消灭它。人类想定义它,它却不受人类的定义。
7 U$ y- {, c* m) o2 ^, M  T# [! S1 S/ g4 C9 K1 m* k4 }# k1 Y
从古至今,哪有人类可以完全定义爱?它不在理性之内,也不局限在感情中,它难以用语言描述,也无法通过行为捕捉。以哲学分析爱,只是管中窥豹罢了。我姑且做这不自量力的一员,因它实在太过耀眼,吸引人去描述所见。
6 E3 Z4 X6 ^7 O5 @/ O. g1 M
5 N4 n! j7 r/ }: g$ F" V- D不知是谁说的,爱其实是被滥用得最多的一个词。其实,讨论什么不是爱,远比讨论什么是爱要容易。以爱之名的罪恶,足以让爱污名化一百遍了。所以,容我取巧,从什么不是爱谈起。
, R/ ~" }# m& C4 C/ X& q
# n+ `" Z# c) k: |爱不是无私,起码不是通俗意义上的无私。
. {  _: [6 |$ n/ `/ i
" `& W& X- ^" I" U, p1 L爱所追求的,并不是舍弃欲望,或舍弃自我。爱发生在个体与个体之间,使数个个体和个体连为一体,达到奇妙的协调状态,就像原本便是一体,但却依然是数个独立的个体。若是毁灭欲望和自我,那不是爱。那是活腻了,精神自杀。& ]9 j) C, H: S. U) p

' M1 Z( ~' y+ S  z* g9 O! u爱是排它的,却也不排它。爱的排它体现在,当两个人彼此相爱时,他们不能容忍第三者破坏他们的关系。注意,我说的不是恋爱,不要把目光局限于爱情,它很浪漫,但远不是爱的全部。
: ]( V; l* p+ {; e* t, M3 E: C8 ~" N2 Q5 e
爱的不排它体现在,它不是要将相爱的两个人捆在一起,隔绝于整个世界。而是要靠两个人的紧密纽带,作为一颗核心,叫所有(不造成破坏的)人加入他们,聚集在这个核心上,成为彼此相爱的一群人。* G1 V, j0 ^; w. b" ^

( R) Y) q1 y; u. t它会筛选,不容背叛。忠诚是排它与不排它的分界线。
( J3 J6 G6 ?: I7 E/ S! B/ I& z* q, [7 _! S  B+ F. V
明白这点,便能开始定义爱了。
6 V, u4 ]( a9 t( a
* v5 E( V  [+ M: u$ c一、爱和公义是一体的。抛开公义,便没有爱。3 K2 e1 V! [: v) G+ D( `" Z
, i4 |, q( Z4 X. U# s( u- A3 h: S6 Z
二、爱是永恒。不以永恒的眼光去思考,就不懂爱。% [( I$ G  J0 N( t  i4 C9 r
% H9 ~% h- X1 }  E
爱和公义,看上去很矛盾。若追求公义,便不该受委屈。若追求爱,便该吃亏,忍受不公平合理的事。+ r3 W! l: z6 E; f
. H8 |- \$ v7 e( |" E" u9 i) {
但若放在永恒里思考,一切便和谐了。
9 U! Y: w. Q7 [4 h
* S5 u" K% h& p3 V6 N: m- G$ A爱确实让人愿意受委屈,甚至为人牺牲生命。人可以通过直觉认同这一点。但是,若这人真的不在乎委屈,不珍惜生命,那便算不上牺牲。给别人自己不要的东西,算得上什么呢?+ H6 L6 n  y+ J9 ^& C

+ K# U% W% ?$ P爱并非不在乎自己受委屈,并非不在乎自己的利益,以及生命。但是,爱叫人不愿意短视,不满足于一时。为了永恒,把现在押上了。
# G+ I* v5 `& h9 y$ ^" L% k7 w% @5 [) G$ \, P$ m/ W  u
懂得爱的人,为了一个永恒的愿景,便是人与人之间,不再勾心斗角、尔虞我诈,而能彼此相爱的日子,宁可吃亏,也要主动迈出一步。. z* v( W" ?' E  K* U- W+ p! U/ B

0 N) S0 u3 p4 T& v- ^所以,爱容易受伤害。当人迈出一步、数步,换来的不是对方的理解和配合,而是得寸进尺时,这伤比原先更深。爱,是冒着自残的风险的。" Y: B# I- Z. H9 p; B# y. M
! X. w2 T6 U, G/ }# q3 E
但是,那被爱所伤的人啊,请容我说。伤害你的,并不是对方的背叛,而是你自己的幻想。你幻想自己的委屈,能换来对方的回心转意。这有可能,但不一定。有时你迎来的是残酷的现实,便是对方配不上这份爱。
* b4 Z  K# \! n" _& d7 h5 Q3 R. k7 n/ m7 D& m4 n
然而,你所做的,并非耻辱,并非犯傻,而是你的荣耀,除非你糊涂到不知道这是在冒险。甘愿冒险承受伤害的人,才能守住爱心。
4 Y; H% A. \5 r( H. y2 K
. N/ K; s, J/ ]还能去爱,享受爱的喜悦,已经是最大的奖赏。失败后灰心而放弃爱的人,是用别人的错误惩罚自己。在爱中的喜悦,有何可换的呢?
/ U3 F5 H0 l7 m$ s2 u' [( `# |2 t# Y, B$ a
爱需要公义,它不能无止境的让步。它不是让人变成滥好人,它是要叫对方也明白爱。真正懂爱的人,甚至勇敢到不在乎别人误会自己无情无义。
" s$ a% I1 l( f" Y9 }% O% S. x  h. [6 h% S0 m- T  z; `
当需要时,他会勇敢争取自己的权益,拒绝不合理的要求,以免对方以为无止境的索取是理所当然的,以至于对方离爱越来越远。4 Z/ X0 j* ?, p% O6 S5 y( d

& k; D3 e9 V7 d$ A% c+ Z1 W$ m7 `心存怜悯,却勇敢对抗对自己不公之事,才是爱的完整形态。软弱的人啊,请不要以爱来掩饰你的胆怯,玷污了爱之名。5 ?: P$ p* g, l
! y9 u6 i- W. }) Y3 f
但是爱在大多时间不表现出对抗,它往往在等待。它有耐心,因为它追求永恒,数十年很短暂,与永恒相比,太过渺小。所以甚至有人愿以一生去忍耐等待,好使爱在千年后发芽。( ^3 A/ |' X5 Y# F7 z6 F5 i# F

: ^! J3 c( [% p$ `; b$ y爱与短暂不能放在一起。所谓流星般的爱,根本不是爱,不过激情罢了。请容我拒绝这词,这是对爱的侮辱。这激情逝去之后,便如死灰,未曾擦到爱的边缘。$ }* P) S& E+ b* Y" X- [8 B4 y. a
* l6 B- r0 E' L) B4 g
这个世界其实没有爱,因它太短暂。或者说,这个世界的爱,不过浮影而已,它们指向的,乃是永恒中爱的实体。
7 {. l" W% \0 m! ?# z) p8 O# H4 o
正如两个人之间的爱,并非止境,它指向众人间的爱。若不是,便是小团体主义。真正的爱国,不是叫人局限于国境。爱自己的国家,为的是世界和平。若不是,便是纳粹了。
0 D- t* b4 e' c% ]& d8 p5 ^3 }6 L/ T- J8 a. V* ^- K: q' U! w
为那看不见,摸不着的永恒痴狂,将今生看淡,不计较得失,为了美好的愿景,或忍受委屈,或勇敢争取,总要叫爱在自己身上发光的人,才能得着那永恒的存在。) _* u6 ]1 B8 q. y  x5 V
6 k! u$ z4 ~% f0 ?& k$ J. f
这样的人,看起来很傻。理想主义者也罢,疯子也罢。活在爱中的人,知道这看起来很傻,很累、也很痛,但很享受。其中滋味,难以向不懂的人述说。
, r% J5 h8 ?  T5 Y6 L/ Z+ F9 U( J: W3 @5 z2 p, |
我不太懂哲学,也不太懂爱。庆幸的是,爱在会吸引我,也会吸引你。我顺其自然,让自己随它而去。这世界有太多引诱搅扰我,好在我已心有所属。漂泊无定的人啊,你的家又在哪呢?
物质世界芍 | 2021-11-4 17:19:22 | 显示全部楼层
我的回答是,从功能上讲,借助爱,个体方得以获得和原生共同体决裂的勇气。也就是说,爱的本质可以看作是原生共同体破碎的伴随现象与催化剂,而我所谓的原生共同体包括:血缘共同体——氏族、家族和地缘共同体——村落。' Q; W+ r6 ?. t: {8 r* ]8 a. w
思考一下汉语文化圈什么时候开始出现“爱情”热的?民国时期。同样,何以对于民国文人大家耳熟能详都是他们的爱情故事?何以最经典的爱情故事和诗歌都出现在那个时代?因为对所谓爱的重视正是那个时代兴起的热潮。0 R4 y( E9 G7 y$ G/ V: r
民国是个什么时代?城市开始取代农村,政党、公司和大学开始取代家族,成为构成社会的主要单元。
/ S! v7 o2 x; @1 }$ p城市、政党、公司、大学共同共同构成的现代社会,与传统的熟人社会中的差序格局完全不同。陌生人社会中,个体承载了传统社会中无法想象的重担。很难想象没有对于“上帝之爱”支撑,脱离了本土的游民们可以获得横跨大洋远赴世界尽头的勇气。
0 o5 j3 Y7 R) Y3 E5 ]同样,作为现代化大工业发展的必要条件,脱离家族与村落的自由劳动力以及由自由劳动力构成的小家庭,在面临原本几百人上千人共同承担的社会责任时,如果没有爱情这种意识形态作为麻醉剂,社会的现代化转型势将更加困难。
# l5 g$ \6 S$ @
$ w1 A$ h, {, ?3 s* _2 ?总而言之,爱情的本质是资本主义社会所塑造的个体化趋势中,让根本无法作为社会责任载体的个体去成为社会构成要素这种谎言的衍生物。( T0 C1 K( f& Y( D9 o" E
所谓的“个人”,不过就是商业、工厂和大资本运作所需要的劳动力的集合。为了让这种作为劳动力集合零件更稳定的发挥其功效,并进一步完成其种族繁衍和社会化在生产的使命,爱情这一甜美的高质量机油,也就应运而生了。
飞羽觞追月 | 2021-11-5 05:04:38 | 显示全部楼层
哈哈!疯子又来啦!7 D, O. q' L4 N' I, J# r+ S- g( @
6 y4 D) p3 D$ Q$ p6 U8 v
还真有个哲学家专门研究了“爱”,那就是克尔凯郭尔。
+ |& E; {) q2 i3 \) H( g这哥们儿长这样:3 z3 x2 }! p1 n% t& R
5 i* d$ Y6 K$ C$ L2 \
从哲学上看,爱的本质是什么?-1.jpg 8 U6 W0 I2 C( G6 V
  q* C: \9 ~" J' D
图片来自Google
+ E9 d/ ]( I, K6 Z+ n6 m
* X5 R% k8 t+ z+ @. ^! \0 z7 J  O6 l写了本书叫《爱的作为》。
1 J6 u4 {+ }: g% F中文版长这样:5 r( Z; {  p9 [+ n3 T
' g. Q5 k$ L: L& }
从哲学上看,爱的本质是什么?-2.jpg , U% a% Y5 `, ]7 @5 ~% Y
3 a# F# z) X" h- C1 _. w/ _
图片来自Google
7 D0 E2 T- J* N4 \8 I( \, a% e1 C) T4 ^9 B3 H+ q
内容:
; ?8 T3 s& ^8 Q( v% `# K8 X. q克尔凯郭尔“丧心病狂”地否定了一般意义上人类对“爱”的主观认识,否定人类是发出“爱”的主体。8 k  R) r$ L! x7 O2 Q5 c' p* }( W2 E
他认为“爱”不是“人与人的关系”这么简单,也不光是一个“社会行为”。
: M* L( ]) K8 X2 L7 X4 q而是8 k$ u& g& ~% O  ?' G6 ^. \
宇宙的起源。5 J9 k: E: q6 i( c: H  T

% C4 L! t3 C. g7 k他认为造物主创世的原因就是“爱”。上帝就是“爱的来源”,人类必须和从上帝连接起来才能学会“完全的爱”,才能进一步地建立“人与人的关系”乃至“社会”。  a- p( _3 \+ k/ O
也就是说:不信上帝的人不懂爱,其中充满了“自我”、“自私”,那么就建立不起正确的“关系”,甚至整个“社会”都是无效的。
% ]" Y* x( x/ w- A8 g) q8 t人类的“亲情”、“友情”、“爱情”只是“爱”在人间的不完全投射,是残缺的。& c# Z7 k' O5 |; l& _) ?3 j
上帝的“爱”跟“人类所理解的爱”完全不同,必要的情况下“上帝毁灭人类”也是其爱的表现。(对,就是这么的丧心病狂)& l! c% n# ]# Y% \, i
* `5 A/ t0 `& \4 ]
他这么作直接消解掉了“人对自身的信仰”,也消解掉了“人被社会给予的意义”。将所有的意义指向上帝。得以解决所有哲学冲突,但不得不承认这是一个解决方案。(对,依然是如此的丧心病狂)
精灵维尼构 | 2021-11-5 13:00:31 | 显示全部楼层
首先,哲学从来不是只靠理性认知来认识事物的学问,理性主义和非理性主义一直是构成哲学的两个重要分支。如果纯理性的角度去认识事物,那就不再是哲学而是科学了,如果你从科学角度去探求爱的本质,那么科学家会告诉你爱的本质是大脑局部区域的神经活跃或者身体通过生化反应产生了多种激素。
- \6 Z  u  d' A2 w9 X; x. t在对概念进行描述或者解释的过程中,是无法重述概念本身的,通过逻辑进行推导是严谨的却过于严肃难以为大众接受,通过举例进行展示是生动的,却不严谨难以揭示本质容易出现谬误,然而,当我们面临爱的本质这种底层概念时,却共同面对难以准确解释的困难。毕竟,谁又能解释世界的本质是什么呢?
% e3 `* i" d# B/ R7 D! Z4 j试图回答一个事物的本质是什么,这是个困难的事情,因为这需要知道你所理解的本质是什么意思,又指的是哪个方面。如果说本质是用更短的话语去总结更长更复杂的事物,从而让事物的中心得以凸显的话,那么可能没有比爱更简短更抽象的词语了,然而爱的用途又是如此广泛,以至于很多人把自己的那份实际处境理解为爱,通过实际案例来描述爱,但这样做并不一定能够揭示爱的本质。6 \0 {% R# `% _" V" M
如果想要去理解一个新的事物,那么我们首先需要面临的一般是这三个问题:它是什么,它有什么用,它如何去做?——what,why,how/ E; b, J2 e$ C+ P( g
《会饮》是柏拉图关于苏格拉底和好友们齐聚一堂赞颂爱神的一篇作品,这篇作品也许能启发我们的一些思考。当在座的其他人发表完自己对爱神的颂词之后,轮到苏格拉底发言时,他用惯用的提问方式引出他的论述,第一个问题是爱是有对象的,还是没对象的?从语言学的角度看,这个问题只是相当于问爱是个及物动词还是个不及物动词。众人一致同意爱是有对象的。那么引出了第二个问题,爱的对象是自己已拥有之物,还是尚未拥有之物。同样的,大部分均同意爱的对象应该是自己尚未拥有之物。(这个地方,可能会有人有疑问,难道已拥有之物就不再去爱了么,那么爱岂不是有点太喜新厌旧了么,我对此的理解是此处应该加上时间的观念,已拥有之物并不是永恒的,爱尚未拥有之物才是使之成为永恒的方法)那么什么是自己尚未拥有之物,这种爱的追求又能为自己带来什么,苏格拉底借狄奥提玛之口提出尚未拥有之物也许是善也许是美,而爱的追求是为了使自己幸福(使善和美成为自己的一部分)。(需要注意的是,此处的善和美均是对于自己而言的,和他人视角无关,也许他人认为是不善不美的,只要你认为是善和美的,那它依然是应该去爱的)总结一下就是,爱是对尚未拥有的美或者善的追求,通过使自己拥有美或善,从而使自己幸福。2 ~/ ?- |* x" Y* _" i: O
如果我们暂且认为这些能回答爱是什么,为什么要爱这两个问题,那么有关爱应该如何去做这个问题,我更推崇的是另一篇有关爱的著名论述,《圣经》中的哥林多前书第13章4—8节:8 V) r3 M% N8 f) N9 Y8 Y9 A( i
4. 爱是恒久忍耐,又有恩慈;爱是不嫉妒,爱是不自夸,不张狂," U, j& m: s+ t  r% l. {
5. 不作害羞的事,不求自己的益处,不轻易发怒,不计算人的恶,
& K' ?  g- W5 T6 L/ i& l1 K6. 不喜欢不义,只喜欢真理;/ V* H* D, W* J) n, T7 G
7. 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
  u* V' L6 A1 B9 `; _0 g; C2 m8 {8. 爱是永不止息。
% B$ l" Z" p8 a, r+ G) j/ P这几句话阐述了爱的作为,回答了如果我们选择了去爱,那么我们应该怎么去做这个问题。为了对圣经这短短几句话进行更深入的解释和更全面的回答这个问题,克尔凯郭尔用了整整一本书的篇幅——《爱的作为》,然而在这里,我们只是从里面挑出一些重点部分。
Capa | 2021-11-5 16:05:21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问题的回答已经蛮多的了,但是从哲学的角度来对爱进行分析的回答似乎很少,于是我也来补充一下,凑个热闹吧~。碰巧几年前写过一个“把妹哲学”系列(可以在这里找到:Sina Visitor System),介绍的是亚里士多德的友爱论,所以这里就图个方便,用亚里士多德的思想来回答。! Y& a3 F: V" r) I, i& }0 M
题主的问题是“爱的本质是什么”,可是“爱”在汉语中有多种理解,可能指的是对某个东西或某项活动的热爱,也可能指对某人的爱,如对亲人、朋友和爱人的爱。这两种爱是有差别的,但它们都可以理解为信念、欲望和行动的复合,最重要的是欲望。比方说,如果我喜欢一款手办,那么我可能希望我能把它拿在手上把玩一番,或者希望它出现在我的桌面上;如果我热爱哲学,那么我可能想要阅读哲学书籍,或者想要与其他人聊聊哲学话题。通常来讲,我们爱某个东西就是欲望以某种方式拥有它。
* A/ }7 `% j# r: L4 r  E对人的爱就是亚里士多德笔下的友爱,它与对物的爱的区别在于,当我爱某个人的时候,我所欲望的是这个人的好。同时,亚里士多德还限定,我爱的这个人必须知道我的爱并且作出回应,我们之间的友爱才能够成立。回应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满足,另一种是交互。所以,如果题主要问的是友爱的本质,那么我们可以这么说:爱的本质就是两人相互希望对方好的信念、欲望和行动的复合,它的三要素是善意、回报和相互觉知。由此亚里士多德认为人与物、人与神之间是不可能有友爱的。
& P: [0 f0 }# Z! o5 r3 i  |根据善意的来源,亚里士多德把友爱分为三类:立足于有用性的爱(出于自己的利益希望对方好);立足于快乐的爱(出于快乐希望对方好);立足于德性的爱(出于增进自己的德性希望对方好)。这种区分是有规范性的,基于德性的爱最好,基于有用性的爱虽然也好,但是没另外两个那么好。但是,亚里士多德的德性是要尽可能发挥人的本性,他认为人有理性本性(思考)和政治本性(社交),而理性本性高于政治本性,所以,对亚里士多德来说,最好的友爱就是“一起爱智慧”的友爱。一起做哲学,这大概就是亚里士多德所认为的友爱的最高形式了。
123481602 | 2021-11-6 01:57:15 | 显示全部楼层
黑格尔:
; ~, d3 f8 z2 o- a1 W1 s真正的结合、真正的爱只出现于有生命的存在中,这些有生命的存在具有同等的力量,并彼此相互承认对方是有生命的,没有一方对对方说来是死的。0 Z6 ?) u. ~8 \' z. d6 p; O
这样的真正的爱排除了一切对立。爱不是理智,理智的联系总是让杂多仍然是杂多,理智的统一本身仍然是对立物。5 {: R7 I5 M6 W; i+ G! O  q! N
爱也不是理性,理性的规定总是与被规定者完全相对立的。
. X, w% K! a5 |爱既不限制他物,也不为他物所限制,它绝不是有限的东西。
0 W3 C" g" H5 @) d5 Y爱是一种情感,但它并不是一个个别的情感。一个个别的情感,只是生命的一部分,而不是整个生命。〔表现在个别情感中的〕生命力图破除它的限制,向前推进直至消散在各式各样的情感中,以便在这种多样性的全体中获得自己的满足。但在爱中,全体并不是包含着这许多特殊的、分离的情感之总和。" I1 ?& \) b3 u9 f# J2 }& N
在爱中生命找到了它自身,作为它自身的双重化,亦即生命找到了它自身与它自身的合一。
0 l1 F2 k. v) [2 q( R由于爱是对有生命之物的一种直感,所以要区别有爱情的人们(把有爱情的两个人分离开来——银河注),只在于他们是有死的、只在于他们想到死别的可能性,而不在于他们以为在现实中自己是分离开者,或者以为现实的东西只是可能的东西与存在的结合。
7 `6 D- R( \, D; t* p  G在有爱情的人那里是没有物质的,他们是一个活生生的整体。人们说,有爱情的人具有独立性、有其自己的生命原则,这只是意味着:他们可以死,〔可以为死亡所分离开。〕人们说,植物具有盐和别的矿物元素,而这些元素自身带有独立的作用和自己独特的规律,这是出于外在反思的说法,其实这只是意味着:植物是可以腐烂的。但是爱甚至要力图取消〔情人作为情人与情人作为动物机体之间的〕这种差别,取消单纯死别的可能性,甚至力图使有死者与永恒不死相联系。
5 R; H% d& g( O6 ^: W如果情人之中的可分离的成分,在他们进入完全结合以前还保留某些自己特有的东西,就会使他们处于困境。这里就发生一种对抗:即存在于完全献身、唯一可能的对立的取消,即结合中的对立的取消与还保留着的独立性之间的对抗。前者〔完全献身〕感觉得受到后者〔保留着的独立性〕的阻碍。
4 i# n3 L: s. Y6 S. O; [爱情不容许还有分离物、不容许还有私有财产;爱情对于这种保持个体性或独立性的愤怒,就是羞耻。羞耻不是有死的肉体的一种感动,不是人自由保持其自身、自由持续其存在的表现。
5 T- ?: |& I$ P* H: B) D一个忠于爱情的灵魂,在受到一种无有爱情的攻击时,他本身当然感受到这种敌意的侵侮,他的羞耻将会变成愤怒,这种愤怒现在只志在于保卫自己的财产和权利。如果羞耻不是基于爱的后果,这种后果只是由于遭遇某种敌意的侵袭,而产生出来一种愤怒,反之,如果羞耻是某种按其本性来说具有敌意的东西,其目的在于保卫自己的受到侵害的财产,那么我们将可以说,那些借口保卫国家以侵略他国的暴君、那些没有金钱决不出卖其色笑的少女,以及那些好虚荣、力图吸引男子的女人,都是最有羞耻之心的人了。所有这些人都没有爱情,他们对于他们的肉体的保卫,是对侵害他们肉体的义愤的反面。他们认为肉体有内在价值,他们是无羞耻的。; e: a  P3 O/ O% _& s# I$ u' e7 a* w
一个纯洁的心灵不会对爱情感到羞耻,但它以爱情的不够完美为可耻,它责备自己还有一种外力、一种敌对的东西阻碍着爱情的完成。2 o) L/ ~$ Y& K6 S: Z% Q( W
使纯洁心灵感到羞耻的,只由于对肉体的忆念,只由于排他性的个人的出现或者只感到一个排他性的个人。羞耻并不是对有死的肉体、对独特的小己的恐惧,而乃是属于肉体和小己本身的恐惧,这种恐惧是可以随着由爱情引起的在情人身上的分离因素的减少,而逐渐消失的。2 @0 d/ {& e2 m4 I3 k
因为爱情比恐惧更加坚强。爱情对它自己的恐俱是没有恐惧的,〔或者说,爱情不害怕自己的恐惧〕,但是爱情为自己的恐惧所伴随,它扬弃了各种分离,忧虑着会发现它的抗拒者或坚固的对立物。爱情是一种相互的取和予,它羞惭,爱的给予会受到轻蔑,它羞惭,爱的接受不能够得到对方的真心。
/ t, n, H# q/ f" u7 |6 G! o& m但是,爱情仍然力求希望不至于落空,虽说它未必随处都找到爱情〔的取予〕。情人接受了对方的爱情并不因而比对方更富有;他诚然也感到更富有,但总不会比对方更富有。同样,献出爱情的一方也不会因而更贫乏。由于给予对方,他也同样增进了他自己的宝藏,(试比较《罗米欧与朱丽叶》中朱丽叶的话:5 |  m5 G" B. s: p8 M. x. x& u8 ?7 G
“我的恩情如海那样无边,我的爱情如海那样深;我给予你越多,我就越是富有 ”。
(见莎士比亚:《罗米欧与朱丽叶》,第二幕,第二场。——中译者注)$ Z5 p& Z( ~; |- n, u6 I+ H
生命的这种财富是爱情在一切思想和灵魂一切多样性的交流中赢得来的,因为爱情找出无穷的差别,并寻求无穷的统一,爱情转向无穷多样性的大自然,以求在自然的每一生命中去吸取爱情的养料。% Y  a, y$ _; E2 n) N
每个人身上最独特的东西在情人的接触和交感里结合成为一体,直到分离的自我的意识消失了,情人间的一切差别被扬弃了。
魅影扬魅s | 2021-11-6 11:14:58 | 显示全部楼层
爱是一种从对繁衍有利利他行为中,获得多巴胺奖励的社会性情感。
/ X' @; G& d  E. P7 B1 h& Y4 K& u$ n1 ^' O6 `
从生物学角度来讲,生命的意义并不在于生存机器个体的寿命或生活品质,而在于生存机器是否能留下尽可能多的后代。因此很多时候,需要生存机器做出一些利他不利己的行为,来保证自己后代的延续。对于这种不利己行为,大脑需要一定的多巴胺奖励来对冲为此付出的损失和成本。这种被奖励的感觉就是【爱】。
6 e) T& d- }* U& e& R6 R2 {我们常见的几种爱的应用场景,基本上都产生于对繁衍有利的利他行为,或者这种行为的延伸扩展。
0 \+ r+ m) `! w% w6 f! W$ r! v例如父母对子女的爱,就比子女对父母的爱要强烈的多。
5 q8 O/ x/ o/ t# ]1 g男女之爱,互相吸引,互相付出。' Q: M$ A5 S, q: s, C
对儿童以及其他动物幼崽毫无道理的喜爱。
洪哥哥ht | 2021-11-6 12:31:48 | 显示全部楼层
天主的第三位格——圣灵。关於爱,这只能是一个神学问题。- t3 l, S7 R: g' J
一个无限(既然无限∞,所以也独一)的,作为一个抽象概念,拥有位格(拉丁文persona,及一个独立的存在)和独一本质的存在。7 z: }$ n2 @( @2 k4 c' F: ^/ s
也是众存在之存在,众原因之原因,即存在本身。' K: w9 [$ i0 }: |4 D  y
既然是存在本身,那么真正的“爱”,就是真理之爱,希腊文称其为阿加比(agape)。祂或许不可被人完全认知,但可以被人拥有。6 F0 X% n: ^4 V9 T# h% U
而那种生物学意义上的爱,只是基因为了延续而进化出的,通过各种人体化学物质分泌产生的交配催化剂、幼崽保护剂罢了。源於物质归於尘土,不可与永恒之爱阿加比相提并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