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看待当今一些家长送钱托关系送孩子上好学校?

[复制链接]
平淡744 | 2021-10-31 13:35:49 | 显示全部楼层
美国上学不拼爹这种观点,前面很多层答案已经驳斥了。% ^  J! c1 e6 _; P2 }
美国的推荐制度和捐赠制度其实比国内更拼财力和人脉的。
6 X1 x8 u1 }+ `现在主要回答一下题主的主要的观点,如何看待花钱上好学校。
1 G) A& Z/ V/ [这种事情必须分为两种。
- ]$ f+ h# s4 m7 F第一,以公权谋私,如果是某个官员利用公权或者黑钱,来谋私,让子女打破规则,获得进入好学校的行为,这本身就是违法的。自然不在讨论范围内。百分之百的立场绝对是这是错误的!
3 p5 n( @6 E; @0 z' f0 Q) {* l: a! t第二,以合法的财产以及人脉。
3 c5 ]. R% H" d) A& T比如说我,如果我有了一个孩子,将来要送他(她)上学,那么我必然会愿意用更多的金钱,来送孩子得到更好的教育。; U: B2 h% H' ~& o- Z6 x) E8 A
好,你说赛前给招生的校方官员不合法,那么很简单,我买一套学区房。保证孩子可以在中小学阶段有优秀的学习资源就是了。" z0 @3 T5 U& G( S2 \% h  ?
你能BS我么?你没资格。
+ M3 l) |3 w) G/ g因为我的钱也不是大风刮来的,也是合理合法挣来的。那么我为了让我的后代得到更好的待遇,准确的说是得到更多的资源,我愿意投入。
8 s& L9 o7 C9 A! b- {) S如果你要说公平的话。) e: M9 m3 }. O3 D  m
那么我想请问一个问题:4 ?- \: n5 O9 R3 l7 i1 S/ _
作为一个富人,我每年交税上百万甚至上千万,那么这个时候,要求我的子女和一个交税不足我十分之一甚至百分之一千分之一的人的子女,一起去三流学校。
$ n8 S' v. ]9 O你觉得我会肯么?& L; ?! s" {* o- L) i) z# h  E
别天真的,经济决定社会地位,决定你占有的资源,这是天然的,任何国家都是如此,并非我国独有。
6 ^3 Z  a- u( W别把美国想得太好了……
123459368 | 2021-10-31 16:44:06 | 显示全部楼层
等你真的打了一辈子烂牌打的风生水起然后终于抱上了小公举或者小王子,开心的不得了,我保证你说不出人生精彩之处在于打好一手烂牌这种话,你只会想给他最好的
$ z% ^" O  x1 |1 R个人的自我奋斗,子女的教育方法,怎可混为一谈?
李军775 | 2021-11-1 00:48:24 | 显示全部楼层
卸腰。- _0 Q! ]- q- o

0 H9 c7 z1 H! @; k9 ?一个学校的风气,是由各种学生的比例所决定的。
+ w) W2 V& r# ?6 A
% O6 I$ h3 V7 J( c一所好学校,必然会有托关系花钱进来的学生,这不是问题,问题是,这类学生占比多大?
: h: m' y- h" O6 K8 Q& r7 g8 n5 v. N1 O" B0 j3 o
这些花钱托关系把成绩不够格的孩子送到名校的家长们,无非是想着能让孩子的学习环境氛围更好一些,受到良好的环境影响,从而更有利于孩子的成长。' o1 G4 @) Q6 _6 _
* \8 J4 Z& P" \9 i( u5 P
看到一条清澈的小溪,有个人说要不我把衣服拿来洗吧。! J; g2 q5 n2 W% ?5 ]/ P, x$ p

2 [; I/ ]. }  G. {" B然后就有了第二个,第三个,最后大家都过来洗衣服,而小溪不再清澈。
6 `- h3 B" {* _1 l3 O2 X0 m6 V4 {6 o2 A: Y' y4 U
我在去美国上高中之前,在南京外国语学校读书,就是一所典型的名校。当然,也有很多题主所说的花钱托关系进来的学生。
  ]( d4 |: l4 C- u" \" z8 M, l; H* D. T$ n8 @
好在南外的初中部并没有把所有学生打乱了,分了统招班和扩招班,人数各一半。统招班就是摇号之后考到分数线以上正常录取的学生,而扩招班就是各种其他渠道进来的学生。当然,扩招班也有不少学习努力认真成绩优秀的学生,他们只是因为运气不好没有摇上号,所以需要花钱花关系。+ @8 \# s7 Y6 U! o% @

* U) l% j: m6 l. W9 @* r- G但是在中考的时候,不管是统招班还是扩招班,统一公平竞争,只有前一半人才能考进南外的高中部。于是一般的现象是,每个班60个人,统招班里有40人左右能考上,扩招班里有20个人左右能考上。考上南外高中部的孩子,都是公平竞争最优秀的,所以南外每年一本率能保持在98%左右。
& S( h2 R- a" B, D* ^
; F  f8 N( W' o  ^) `3 H5 O7 s而小升初的时候,统招班里可能有50个成绩好的,扩招班里有10个成绩好的,如果加在一起比较的话(扩招班里这10个属于成绩好但是没摇上号的,统招班里那10个处于压着分进来垫底的)。也就是三年下来,每个扩招班大约有10个人通过自己的努力,挤进了前一半,达成了当初家长费尽千辛万苦送孩子进来的目的。& K7 ^' }3 ?3 Y0 V! f$ Z
4 q# ^) C( R) H3 ~
不到20%而已。
/ w# s; k% h% t# ~) d- p$ m# v& \
) K' X2 ?! h) a, W% `) b也就是说,80%以上的孩子,并没有因为处在了一个好学校,而变得更好,该怎么样还是怎么样。4 t2 W( B: @6 K: _. @

. H3 M* t0 J% f% i1 s) |从这一点上,说明了,师资力量,教学环境,教学方法等等软硬件设施,对学生的塑造程度,远远不及学生本身的性格素质。统招班和扩招班有着一样优秀的老师,享受着同样的教学资源,却仍然无法逆袭,因为学生本身的素质不一样。
$ L& H) g& ~4 T& n- B6 @1 N9 Q; J& ?9 B/ F3 J
那么换个角度,如果我们把统招班和扩招班的孩子全部混在一起,会怎么样?
; X" n* q+ e" C1 o9 G% e, F1 V+ z5 Z7 T/ w( U" H' Y3 J
正巧,南外的高中部就是这么做的。虽然南外高中部严格按照中考成绩录取,但是仍然有10%左右的学生,成绩不够,托关系花钱进来,而这部分学生虽然在南外上课,学籍却不在南外,所以说一本录取率的时候,这些人是排除在外的。
6 V8 k- @; h% ]7 W: g  R) D6 K1 W& @* S$ d7 R9 r/ w$ X2 x  M) j
于是就能看见,一个班60个人,前面五十几个的成绩甩开最后五六个一大截。这五六个学生,尽管享有了更好的教育环境和风气氛围,却仍然没有逆袭。老师的教学进度是按照五十几个人来设计的,也不会在那五六个人身上花太多时间,跟不上自己活该。8 [, y7 Z7 x) r$ |
4 x( U/ l6 x7 ^  T# o- _. ^
所以尽管有了良好的风气氛围,成绩不行的学生仍然没有相对的进步。我努力,别人比我更努力,凤尾永远是凤尾。
- ~) D5 c5 o% q2 Q9 n1 W* D$ c# |/ P* T) A( ~3 C5 G6 G0 C
那么鸡头呢?我们可以看到,在初中的时候,扩招班里那十来个本来成绩优秀的学生,都顺利考入了本部的高中,与统招班的学生平起平坐,而大多数本来成绩就不好的学生,三年后到中考,仍然考不上本部,扶不起的阿斗。
2 X$ f, l& R) i6 `
( o: c, i7 j' l# H题主不要表示羡慕嫉妒恨,是金子到哪儿都会发光的。家长花了几十万,找各种关系进名校的孩子,大多数还是没用,从哪里来,回哪里去。烂苹果打了蜡上了色,还是烂苹果。! }- z% u: Z8 q) R

- b4 N" k0 K5 |对了,我说的那么多都指中学,大学不一样,另当别论。
幻想飘起来了撩 | 2021-11-1 10:53:03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对几乎所有答案都不满意,因为没见一个答案涉及到问题的根本,所以决定写一个,不过我对内部信息的掌握也不多,只保证真实不保证完整。这件事情简单说其实就是教育半产业化过程中的一系列乱象之一。这个改革不彻底,显然也不可能彻底,教育完全产业化几乎会动摇国本。但是国家也不肯投那么多钱给教育,所以哪怕是公立学校,也不得不自己去搞钱。这事搞得很狼狈,于是谁也不好意思拿台面上讲,那就形不成规则;没有明面的规则,显然就要出乱象。
2 l+ \5 m' Q! N( l
2 d8 }$ A; p8 J花钱托关系送好学校,除了一部分涉及违法违纪的情况外,基本都可以概括为借读,或曰择校、捐资助学。违法违纪的没什么好说,该抓谁抓谁就是了,虽然这事不好抓。而借读生这事打的是政策和法律的擦边球,他们是至少过去十几年间许多优质学校的重要经济来源,政府通常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毕竟是财政支持不足在先。在一些特别注重教育产业的地区,地方政府会狠抓教育,比如毛坦厂就是个典型的靠教育拉动当地经济的例子;还有衡水中学,在一个经济欠佳的城市,政府也真的敢孤注一掷,竟然能扶起一所全国闻名的超级中学,虽然吃相稍微难看。4 F( e( s" l1 ~) C  |7 T. L

* f& X  e$ s% N( m在经济发达一些的地方,政府有的是经济增长点,绝不会在教育上有过大投入。当校长技能点要求很高的,不但要懂教育和管理,更要会经商。我读高中时候老校长快退休了,据八十年代中期入职的老师讲,校长年轻时候就很敢干也能干;有些时候不只是学生托关系来借读,校长也会找手眼通天的学生家长托关系,反正事干出来虽然不犯法,但政府权限巨大,如果不托这个关系行动起来会处处受到掣肘。我们学校也和许多其他地方的重点高中一样,与企业合作开办其他校区,目的很明显就是光明正大地圈钱,以此补贴原始校区。借读也是一个道理,借读的费用你以为都给了主任或者校长?根据我了解的内部资料介绍人会收取费用,这部分打的是法律擦边球,理论上违法但难以定性并判决,似乎也没啥人管;余下大概数万到数十万不等的费用归学校所有,这部分钱有收据,我一复读小伙伴开到的收据是借读费两万元(复读也定性为借读),多年前了现在似乎要涨价。
6 P+ ?  a0 T$ ^/ }3 w# E0 _
! Z+ r2 h+ }( D* G借读生无学籍,在统计高考成绩时候是不计入的(但之前可以宣传的时候,成绩好的宣传中会被计入以混淆视听,偶尔玩脱了因为这么算出来的一本率有时候会超过100%的,怎么处理的不详),也无法获得保送自招资格。但此处有另外一乱象,就是上级部门会给学校设置部分机动学籍名额,学校可能会给成绩很好或关系太硬的借读生办学籍;这个名额原本可以解决学校争夺生源时原学校或城市扣留学籍以制造障碍的问题,但是因为借读这事很长时间都没有被规范化,所以借这个机会教育部门的领导权限也变得很大,以至于后来校长要招聘优秀教师竟然不敢在官网公开招聘,要派老师偷偷到大学找我们这些毕业生帮忙,说怕教育厅领导把不学无术的亲戚安排进来。  y5 w, K, l, Z+ [

- j) j4 _- c# |  b说回我们老校长,与企业合作办学校贷款不少,病急乱投医居然搞起了房地产,要拆除五十年代的旧宿舍楼盖一个宿舍与居民楼的结合体。结局很悲惨,据说钱让开发商骗了,那座旧楼到现在都还健在并成了探险场所,简直就是瞎胡闹。当然新校区建起来了,老校长也就被调到那里当校长了。如果这个是孤例,我们城市的教育局长以前在对面兄弟学校当校长。那年出去考试我就和那个学校的一只小伙伴同住一屋,他们校长出差路过就跑我们房间里坐了一会。结果这校长一直在谈论他们怎么样搞地皮把地皮开发成什么,怎么样钻井取暖,简直丧心病狂这还是校长吗?果然没多久他就不是校长了,改当教育局长了,从那边逃跑过来的小伙伴表示这哥们是个官僚,不抓教学。不过这似乎也说明了一件事——当校长最重要的技能点是赚钱,教学管理什么的是次要的。( p8 y2 v0 z/ C$ i4 n2 z- n. q1 `
+ N( \) A0 ^7 b1 u3 {+ ~" Y7 O2 P4 x
我讲这么多看起来似乎都跟题目没啥关系,题目不是说托关系花钱去好学校么,我扯的这一堆是什么鬼?因为这事的根源是学校需要从这些有钱人身上榨一笔钱,弥补财政拨款不充裕导致的各种问题,而因为这事存在暗处操作,缺乏规范约束,因而乱象丛生,当然经办人员也会趁机小赚一笔。我看问题日志,题主说自己一直在拿奖学金,如果你不是跟贫困补助混淆了的话,你以为奖学金是哪来的呀?天上掉的还是大风刮来的,还是真的以为是大家一人缴点税凑出来的?国家哪有那么慷慨,如果没有太多土豪校友什么人捐助,你的奖学金就极有可能来自这些人的借读费。我们当地这类事情的处理有进展,比如当初的借读曾经被合法化纳入统一招生,并顺势增加名额同时大规模提高学费;之后不断扩大公费学生比例直到今年招生改为全公费;再然后禁止了以往的收费借读和复读,复读属于借读的一部分。然而其实这并没有什么卵用,只不过是堵死了普通土豪花钱借读的路,省政府、教育部门领导还有些大土豪的亲属仍然会被强行塞进来,学校当然也乐见其成,因为根上的问题没人去管——国家给学校的钱不够用,学校必须想办法自己搞钱,收借读也好、对外扩张办校区也好、做生意也好其实都是为这一个目的
米蘭622 | 2021-11-1 15:49:44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们要上学,孩子就是要上学!”郑州刘某被一群家长围在了路边,面对镜头刘某很无奈:“家长的钱我都退了,如果家长还想要什么赔偿,我可以配合。”6 r3 y4 Q- i5 _# Y$ ~" ]6 ^
$ G5 K: F) S" P; w; U: D
“我们就是要上学!”家长们异口同声地说。% [# J7 q8 h' s+ |: L
“上学?关键是我现在没有这个能力!”刘某还是很诚恳地回答。
4 v6 W6 T3 L- T; N9 a
# ]6 J$ p9 n% Z, z% T. A( q“你能不能走后门?”/ {+ v* i, ]! p
“我不能走后门。”
- C* r' g4 T3 [' K5 X% J2 X( {" M/ C; n) Z, |! P. X
“那一开始为什么要承诺家长,可以掏钱办成这个事儿呢?”面对这个问题,刘某表情尴尬地转过了头,接着是深深的一声叹息!$ b$ X0 f& l) W; M

4 \7 e  Z& T) r4 n2 n我理解郑州刘某的苦衷,也理解家长们着急的心情,因为我不久前才经历过。2 o5 c$ v: z( Z$ [3 b4 I

4 ^3 @6 X; i& f1 w$ t$ ^因为工作与户口、房产有冲突,我家的小孩也不符合就近学校入学的条件,就想方设法地找人托关系。同事告诉我,他一个朋友去年成功安排的有学生,让我尝试询问。
' x7 D) s. T  ]; Z
5 M3 K  A# D* M  L我联系到那位朋友,但那朋友委婉地退却了,原话是:“你先找其他的关系,如果实在不行再来找我。因为我这关系也是‘拐弯’的,并且去年那事情办得也不愉快……”" l8 {' e" e1 [# U$ F" A7 f
& ~5 U7 H. d: s2 H) E% I9 B
我问原因,他说:“去年帮一个同事办的,当时花了20000元,但开学之后,那个家长听别人说,有的同学只花了10000元就办成了,还专门给我说了这事儿,我夹在中间也没有办法,最后弄的挺尴尬……”。
9 }( [4 ?1 C+ ]# x7 l/ W3 x( J$ t% W2 V+ U/ R& [9 _. B
我连忙打保票,这事儿是为了孩子上学,咱没有别的途径,只要能办成,用钱多少咱不抱怨……: J) r* V# c& k3 @% W& u6 f# n
' g% a. H: S) z7 t
哎!事儿就是这么个事儿,大家都不容易!我家的这个事情本来就曲折,但不管怎样,花了钱咱也感激人家,万幸的是事情也办成了。) Z" b  x+ m; D# b" z( e0 N
. o& a  c+ b7 [$ n$ u4 o
郑州这些孩子的家长,也是着急,没有别的办法,这事儿,有什么解决方案吗?! u$ M% t5 [! F' M7 u% |
3 S2 _; K7 W, _) _, i: R
/ p* U6 @8 }, A6 y, Z
怎么看待当今一些家长送钱托关系送孩子上好学校?-1.jpg
隐姓埋名50 | 2021-11-1 23:37:45 | 显示全部楼层
今天跟单位老同事聊天,他说的一句话:不要让孩子上超过家庭经济能力的学校。这句话,让这两天都在为孩子能否上好的公立学校而苦恼该买哪里学区房的我,茅塞顿开。* e/ C7 o& I% w: n2 E
老同事50多岁了,跟他聊天能学到很多东西。他曾经看到一个新闻,说是一个知名小学带学生户外实践活动是去南极考察,他分析了一下,户外实践活动就能去南极的学生,家庭经济实力肯定是雄厚的,孩子的家庭非富即贵。父母有钱支撑,孩子才能玩得起户外活动十几万的南极考察,换做普通家庭,房贷都愁凑不齐,哪还有钱能支撑得起十几万的户外活动费呢?
0 \. s6 E# @! k, B, M- j就像家庭普普通通,父母拼尽了全力买了最好的学区房,背一身债,就为了把孩子送进最知名的小学,父母以为这样就完成任务了吗?
" Q1 y: T) [+ J1 j- Y不,送进这样与自己家庭经济不匹配的学校,高昂的学区房还只是起步,进入学校以后,真正拼父母实力的较量才刚刚开始。
4 k# l* k* K/ f- p* Q因为能进这样学校的,非富即贵。父母有权有钱,而孩子自然眼界开阔。后续而来的,学校各种高层次的实践活动,兴趣培养,素质教育,才是最花钱的地方。如果你的家庭实力不够,你的孩子在学校里面看到别的孩子拥有的,自己没有。会产生怎样的价值观?  n. M7 H' ?* V5 [9 W/ h
懂事点儿的孩子,可能会敏感、自卑,不爱跟同学交往,即使交往,也融不进他们的圈子;不懂事的孩子,会对父母无法提供与同学相同的条件而心生不满,抱怨父母的无能。可是,父母明明就是付出全部才换来他现在的学习条件啊,但孩子不懂。有可能你全心全意付出的爱养出了一个不知感恩的白眼狼。5 k$ a2 j2 c( k% e
所以,就像老同事说的,他从来不买超过他支付能力的东西。人要对自己的能力有自知之明,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有钱就买大房子,上好学校;没钱,就买小房子,上普通学校。不要将未来都堵在自己的欲望上。- a( }$ u, t0 L! S
刚好在知乎看到这个话题,深感认同。
啊辉凌云蜕 | 2021-11-2 08:34:51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以重点高中的情况为例来聊聊吧(小学及大学阶段另当别论,以下内容不包括,这里也不讨论): H6 Z9 q/ P0 c) L+ e

2 H2 o& t$ \2 p0 m9 V: e7 d( A* S一、通过家长花钱托关系进入到重点高中的孩子,大致分为几类?(不是全部,这里只讨论较常见的几种)
% A- H& T" P1 }: h; [1 j' d0 X1 e1 \" P" D. B$ L2 g
(一)实际上有能力,但只是中考偶然性失利的孩子
5 |6 L. \% f  `# |& \这类孩子进入到重点高中后,大部分会非常珍惜机会,也会特别努力,在学习中的竞争力以及最终高考成绩,和凭分数考进来的孩子基本持平。
$ s- d% M! T! X2 w. O7 V  |- w( s# t9 J  A9 G5 Y/ D
(二)本身没有学习意识和愿望,也不认为重点高中对自己很重要的孩子* z# w$ ~* \7 X$ i+ ]& R+ z
这类孩子进到这个所谓的“强师资好氛围”的环境里,其实大部分该怎么样还是怎么样,当然不排除有一些突然“意识觉醒”并最终“逆袭”的,但一般这种情况都是有具体原因的,比如我曾教过的某个孩子,是因为外婆去世,也比如有些男孩子是因为喜欢上了自己的学霸同桌……但很少见单纯因为学习氛围而发生明显改变的孩子。
  x; f1 [/ B  @5 V所以为什么我总觉得在小学入学阶段,帮助孩子建立自主学习意识、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非常必要的,因为到中学尤其是高中阶段,再想纠正或改变,难度就会相对大得多。
( W4 F* |& j. p" C$ l& j
/ g, _/ ?! k2 D! {4 _5 x(三)有学习意识和愿望,但就是单纯能力不够的孩子0 _! Q' [) i8 g: X3 k
这种孩子,我所见过的情况主要有三种——3 `" D" E" ]7 a, ]
1、付出百倍努力,最终实现梦想。
" v' q8 o0 v' H9 Z& f" N8 |2、努力过后发现怎么都跟不上,自我放弃。
, O, f  d) @! Z: _3、努力过后发现怎么都跟不上,最终顶不住压力,出现情绪崩溃。& I, p6 O( m# p9 S5 |
同事中有一位老教师曾说这一类孩子其实主要拼的是抗压能力,尤其是第二种和第三种,区别就主要在于孩子的承受力。7 b/ E, \' ?: T6 M  f5 R
+ m4 H# [" n+ Y9 d, X$ D
二、上述三类孩子分别有怎样的想法?(得于和孩子的交流)
; a8 U' |2 F5 O7 k6 w7 @
6 q0 _. Y2 G/ u4 N0 y(一)希望爸爸妈妈能帮助我进入到重点高中
0 C7 E% B' J/ }2 @5 Q' ~第一类孩子本身是有实力的,但只是中考因为各种原因失利。他们自己非常希望能够得到爸爸妈妈的帮助,进入到更好的高中去学习。
$ o4 C7 k. d- z2 U
' e, Y* r/ g& g(二)我的志向不在这里,我和他们不是一类人" a7 i; `# y+ ?
这是第二类孩子的普遍想法。他们没有很强烈的学习愿望,他们觉得自己和周围的“学霸们”并不是一类人,所以其实很难被环境改变和影响。5 D( r) }- u' e5 F9 d
这一类孩子中,有一些是不想学习也确实没有什么志向和目标的,但也有一些孩子,他有自己的志向和兴趣,比如有的孩子喜欢动漫,有的孩子喜欢烘焙,有的孩子想当护士或幼儿园老师……0 \1 N' R% B; ?6 _
他们其实更希望上符合自己兴趣的职业高中,而不是重点高中,有孩子曾跟我说过:“我爸妈费半天劲儿把我弄进来也没有用,这根本就不是我的世界,我也融入不进来,我想要的这儿给不了,这儿想要的我也做不到”
" s4 Z) a7 _! K8 V6 g' s3 r
* ]' ?- m1 t/ t  i8 P& H(三)我也想好好学,但我就是学不会
* ]4 q* a8 c# |第三类孩子大多都是那种成绩一般的“乖孩子”,他们不敢违背家长,也不敢轻易说出自己的想法,顺应于父母的安排。
! [4 f& m1 f( n曾有孩子对我说过——我也想好好学,但我就是学不会,越学不会越挫败,越自卑,越觉得对不起爸妈,心理压力也越来越大。我越着急,就越学不好。为什么我就不能上个普通高中,做个不起眼的人?1 ?1 R& R; l4 C* n6 C1 Z; a
这样的想法并不是个例,很多这一类的孩子都有这种想法,他们自认为没有那么大的能力,也不想承受那么大的压力。+ m: y0 N; U1 @' k, u+ p

8 u9 M* S# R' c- h三、家长到底是否应该选择花钱托关系进重点?
" u5 k  g; t4 m) i& i2 G9 b4 U$ z" B* r8 P; w8 P
从一和二中可以看出,这个问题不能一概而论,应该主要取决于孩子的真实想法
5 L+ Q' ]2 `8 g, K( I在家长想做这个决定之前,应该真诚地与孩子进行一场平等而深入的沟通,而不是自己单方面做决定。
! i/ v2 z4 F5 h$ e如果孩子自己本身有强烈愿望希望进入到更好的学校,也认为自己有这个实力,那么家长可以通过这个途径给孩子提供帮助。
. N- U4 A+ [/ c$ j4 l( {: x* @$ X- m如果孩子有其它志向,那么我认为家长不应该强作安排,应该尊重孩子的真实意愿,理想不分贵贱,每一个认真的理想都值得被尊重。% d% I6 X6 j7 r3 R8 x1 k
一些孩子考进了自己喜欢的职业高中,因为兴趣和志向在此,所以非常努力,最后也取得了很好的成绩。0 D. S& K; |& X' w4 ~
我有一位同事老师的儿子当初中考后就进入了职高,专业是他很喜欢的,学习也很拔尖,后来参加职高统一的考试,升入大专院校,三年后又通过学校选拔,参加全国统一专升本考试,进入到本科,毕业后成功考上研究生。
3 f+ B9 Q* d$ e: V! M由此可见:重点高中并不是通向大学的唯一途径,更不是通向成功的唯一途径。; L( ]. j7 O, v" z# t
都说强扭的瓜不甜,但有的家长好像只想把它扭下来,只要扭下来就很开心了,不在乎甜不甜。只要孩子进入到重点高中,就觉得万事大吉了。6 f( f" k* L7 m! e4 }7 y" j3 G4 d
但是重点高中是什么?是一趟列车,家长是希望能够通过这趟列车,让孩子到达家长心中所认为的最好目的地。# O5 M7 u2 d) P0 p; R: b$ H( r" ^
没有任何一个家长会把重点高中当成最终目的地吧?
0 l. _1 m+ k# j" ~5 G7 i  h2 O所以就这件事而言,光把“瓜”扭下来、不在乎甜不甜,是不现实的,也是不理智的。, d* g9 G. t7 k/ p- O5 q' e
& n5 W( F" ~6 t# w7 o
作为家长,让孩子进入到重点高中这个愿望和目的当然是好的,可怜天下父母心,谁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在更好的环境中学习、有更好的未来呢?
0 P) p3 z' W0 h; D! d但是学习再重要,第一,不能用孩子的身心健康和内心快乐感去换取。第二,不能以强行牺牲孩子的真实意愿为代价。: n! B) B$ h% b! a8 S
事实上,真的强行这样做了,大多时候也是适得其反,反而让事情向反方向发展。
/ H9 J* ~2 K9 Y, |, ?; r( g* O) F2 ^不仅达不到最初的目的,反而会在这个过程中失去一些更珍贵的东西。2 \8 G. X  Q7 x. ^& C, G
$ _! V; `, o4 j% [
而我也曾在和一个被家长花钱送进重点高中的孩子聊天过程中听到过这样的话:“反正我什么都不用操心,从幼儿园开始,就都是我爸安排,以后大学我爸也会给我安排好,工作也一样,我什么也不用管,什么也不用操心,就负责吃喝玩乐”
) \4 Q, G2 T( t( M; A2 z这是我所认为的这件事的最大弊端——孩子在这个过程中,产生了完全依赖,失去了理想、规划和目标,不再努力。
+ }; T" S* J8 |5 H2 a7 K% w3 x- w更有甚者,把家长的“帮忙”当成了一种理所应当,你必须帮我,这就是你应该的。1 S( A6 |( |7 P6 c
帮助孩子上更好的学校,是希望他通过这个途径得到更好的一切,而不应该在这个过程中让孩子失去最好的东西——比好学校和好成绩更珍贵的东西。: q4 W: l% B0 S/ S- W

- k* Y# b  u; f% L. u6 y综上所述,我个人认为——花钱托关系进入重点学校这件事,要想清楚你的目的是什么,结合孩子的真实想法,看看这个目的能不能实现?2 `! I& K, {7 U: d# q# l
很多家长想不清楚这一点,好像就是为了进重点而进重点,觉得进了重点之后什么都能实现,忽略了最关键的内因,也忘记了比重点学校更珍贵的东西,最终得不偿失。
姝媛囡囡 | 2021-11-2 19:34:40 | 显示全部楼层
我现在是一名准高三生,就读于能在广东排前三的一所高中。今天我要讲一个故事。
# @+ x- ]* G( Z8 G/ P我有一个好朋友,当年和我都在本市最好的一所小学就读,毕业考的时候,我们都没能考上公立的重点初中,但都考上了高价的民办初中,当时他的分数比分数线高了4分,我才刚压线。这种情况下,我的第一反应是,要读就读最好的,不让干脆别读。所以我每学期都要揣上5000RMB去交学费。他在斟酌之后,决定省下这笔学费,便去了一所公立的普通中学。
  u6 E. n0 J. E7 o' V三年后,我很轻松地考上了现在的高中,他去了一所市重点,那所学校是我在填志愿时连考虑都没考虑就不填的,而他是超常发挥才勉强达线。中考前,他母亲每次拿我们两个的成绩一比就揪心一次,最后咬咬牙找了一堆补习,当年省下的学费都在这上面花了个殆尽。
! n+ C3 `/ x* q( ?+ @! n! i1 |两周前,全市高中统考,出来之后我给自己的估分是数学142语文115英语125理综268,而且对我来说这个成绩是远远不够的(大概校400~500名),放高考大概是踩着华工的线吧。而他的三科主科总得分是174分,却在为自己的进步满足。
: `& r+ N& x" D" f( j. q6 F; g! r我们有同样的起点,却因为一步之差,越差越远。不得不说,对大多数把读书为出路的孩子来说,有一所好的学校的加持绝对是有好处的,比如眼界,比如人脉,比如一些观念的形成,当然最重要的还是学习能力和成绩。中考考得不好以寄学籍的方式来我们学校读的人不少,里面虽说大多数都不是优等生(其实答主也不是),但拿出去和同市的学校的中上层比,还是绰绰有余的。至少不至于落到科科都不及格的份上。而有了一个好的成绩,考上一个好的大学好的专业,未来握在我手中的牌就越多越好,路也大概会好走一点。
5 Q9 h1 i! X9 Q/ V7 l8 \所以,家长为了让孩子有好的学校读,其实就是这种心态:让孩子未来好一点,至少好的可能性大一点。而我觉得与其纠结家长的行为,倒不如想想,为什么一张好的成绩单对学生就那么重要,以至于让家长愿意为之花钱,欠人情,打法律的擦边球。
适度游戏益脑 | 2021-11-2 22:06:10 | 显示全部楼层
所有的答案似乎都忽略了一个问题:; K, \, \8 N# Q' \6 J/ y* M
孩子的情况呢?/ @% L, {; ^! G' I
上学读书的是孩子不是家长,孩子的想法和能力才是最关键的啊!
6 \- o0 @9 \  R/ H* ]
/ a, k% ]: l+ c& V  L# s高票的几个答案只是一厢情愿的论述好学校的各种好各种好,论述家长的辛苦和牺牲,在自己的世界里自我感动,然而孩子是怎么想的呢?——不知道,不care,家长让孩子上哪里就上哪里,小孩子懂什么?
5 l3 u4 L% p- Q8 i- x( {4 M# C我不知道该说什么好了。2 }4 v4 q. R6 c# ]5 e/ P

% `" ]4 R; I. j9 {互联网流行的时间不算长,知乎流行的时间更不长,我有把握相信知乎的大部分答主的年龄不足以有一个需要你花钱择校的孩子,甚至很多答主自己本身就是孩子。你说说你们,一方面口口声声喊着父母对你要求太高压力太大,不尊重你的想法和个人意志,所谓“父母皆祸害”;一方面却继续给孩子施加压力,鼓吹“好学校改变命运”;不相信孩子的能力和品行,声称“孩子进了差学校就没有出路,就学坏了”——完全不在乎小孩子的想法,不在乎孩子是否是读书这块料,不在乎孩子是不是有自己更喜欢但可能不讨你们喜欢的学校,更别说在乎孩子是否有读书以外的特长和兴趣了——% q! g. H# A" U1 `0 `: H. x. Z- P
你们吐槽父母不尊重你,然而你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当中却也没有“尊重孩子”这一项。换言之,你们也成了你们口中的“祸害父母”——* m+ y) W3 Q" V) f0 W# h
你们脸不疼么?
* |: _- m- S2 b( U* y  {双重标准不外如是。
过学学 | 2021-11-3 04:25:58 | 显示全部楼层
人家能开f22为什么要和你一样骑毛驴比赛呢?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