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知友们提供更多信息:
2 Y* J/ m6 }/ @( N近日,“中学教师面试一半是博士”的话题引发舆论关注。据媒体报道,北京师范大学生物学的硕士研究生缑晓雪近期参加了深圳一所学校的教师岗面试。这所学校是深圳最好的四所中学之一,被称为“四大校”。她称,生物学进入面试的有7个人,7人中有4个人都是博士。她听在场面试的人说,化学那边应聘的全都是博士。
0 D. ?0 V* H, q博士不去科研机构搞研究,而是进入中学当老师,还有的参加社区干事的招聘,做一名基层事业单位人员,舆论对此其实已经见怪不怪了。进学校和进入准公务员队伍,一个共同点就是收入稳定,未来可以预期。但比较起来,博士到名校当老师,其后蕴含的教育不平衡问题,更值得说道。0 l5 H) K: }3 X7 x' h: ^4 W; d
& r( U! z. g: l+ G& a. ~$ R9 |8 I
8 j3 X. ^! M# X# ^ \2 v( N
就在博士们为进入深圳“四大校”激烈竞争的时候,一条去年下半年的新闻尚未远去:贵州毕节市大方县五年间拖欠教师工资和补贴等超4亿元。在深圳、重庆等其他大都市的中学不断抬高招聘门槛,就连博士也得为一席教师岗争破头的时候,偏远地区的老师还在为微薄的工资而心力交瘁,两相对比,让人唏嘘不已。
/ x5 P D' @) j& g博士组团到人才市场竞聘中学教师,与发达地区中小学组团到大城市挑选高学历师资,成为全国范围内教育资源不均衡分布的直观例证。这里面当然有双向选择的制度设计,也有名校精明的算计,甚至有博士备选教师冲着优厚待遇的私人选择,但这些单一角度的汇聚,恰恰自证结构性难题等待破解。2 n* U# ?% r; Q. W
博士想要争取的教师席位大都是像深圳那样一线城市的名牌、精英学校,它们在当地享有极高声誉,有规模庞大的经费投入和教育预算,更有优质生源;而博士的加入,更是锦上添花,这形成的是名校、教师、学生三方共赢的局面。这似乎不是博士的悲哀,而是精英学校所代表的社会阶层的胜利。8 |5 Z' N& a. m8 X
教育资源不均衡的现象,存在于几乎所有的国家和地区。在某种意义上讲,这种看似矛盾的教育现实,在一定程度上塑造了一个国家的各个阶层。拥有博士学位的教师享受优渥待遇,与名校的精英学生教学相长,已经是无法否认的现实。博士选择这样的出路绝非人才浪费,实在是顺势而为。
1 q. E3 F7 }/ z如果仍然用单一视角,将博士进名校视作“人才错配”“大材小用”,除了继续强化一种知识无用论的陈旧偏见,其实还突出了对现有社会认知的盲区。相反,我们更应该看到博士竞聘精英学校的指标意义,它是大众教育与精英教育矛盾日益显著的标志,背后是社会家庭的分层、人的存在与流动愈加分化的事实。
5 A; M. R# L6 I2 S! q4 ?* d" d3 G8 x3 ]# n4 f& S6 m! ^* u) _$ u

8 g5 C5 V/ v: P( \+ l在博士竞聘中学教师之前,教育资源不平衡的问题早已是教育系统意识到的大问题。这么多年来,政策层面也在想方设法缩小城乡教育差距,解决地区教育配置不均衡的问题。一个必须得承认的现实是,在博士扎堆中学后,这样的挑战仍将继续考验教育主管部门的智慧,继续刺激民众的神经。$ Z% z, g* t/ {% b
从破除“学区房”的经济护城河以动摇教育资源的固化,到推动教师轮岗以平衡师资不对等,一些更大胆的行动在诸如北京等地展开。一边是博士被吸收到精英学校,强化精英学校的优势地位;另一边则是不惜打破利益格局来为大众教育增加筹码,如此相悖的教育现象,让人深思。/ s9 P v, T5 H& W( I
现在的问题在于,精英名校有没有参与到教育均衡化行动中来的动机?博士加入名校后,有没有方式方法为大众化教育贡献力量?若精英教育自以为可以独立于整个教育行业的不均衡,于提高大众教育水准毫无责任,恐怕很容易落入固步自封的境地。) Z0 i0 P5 |$ b
所以,当精英学校推动博士教师的招聘时,最不该的就是陶醉于社会舆论的津津乐道,自以为是采菁撷英,而应该从教育工作者的立场主动探索两种教育模式的交流,让大众教育与精英教育能以适当模式交集,互有收获,在大众教育的公平目标之外,确立更高、更强的教育目标
9 i0 r* }6 o, M1 R5 s搜狐《狐度》出品
7 O' ~/ X) C, o1 s: |作者:杜虎 3 T& a+ s2 }% ~: _. y4 L: h6 _#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