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四大校」中学教师面试一半是博士,如何看待这一现象?为什么越来越多高学历人才热衷于考中小学教师?

[复制链接]
晨耕雨读钒 | 2021-10-31 11:55:57 | 显示全部楼层
这就叫投入再生产
( w# X: a. U) C0 D) U% ?A: 我们挣了钱应该怎么办?
, ^* o* }4 _0 X. |5 Y  x# TB: 当然是买更多的设备,更多的原料,制造更多的产品。+ e. m# z. L  A5 N+ x. ^2 o
A: 然后呢?
: ?" E' l; N7 A1 z; kB: 然后我们就可以挣更多钱。& F: a/ d' O: K% R9 e
A: 挣更多钱以后呢?7 g; F5 ?  H9 C! k, O
B: 以后我们就可以买更多的设备,更多的原料,制造更多的产品。
我这么帅怪我咯 | 2021-10-31 20:30:53 | 显示全部楼层
随着秋季招聘旺季到来,今年就业市场上,教师相关岗位的竞争显得异常激烈,引发社会关注。最新数据显示,今年共有191万人通过认定获得“教师资格证书”,较去年增长28.7%。有应聘者表示,自己去中学面试教师岗位,发现竞争者“过半是博士”,更有许多原教培机构人员在“双减”政策后加入应聘队伍,让竞争变得更加激烈。
) b- b; ~2 }% ^1 a+ f, \) U近年来教师待遇的提升,是让教师岗位愈发炙手可热的一大原因。数据显示,目前全国已经很多区县在预算安排上实现“义务教育教师平均工资收入水平不低于当地公务员”。为吸引高质量应聘者,也有学校主动开出更为优厚的条件。就比如,重庆一所学校为吸引人才入职,提供充足科研经费、安家费,提供人才公寓,并解决配偶工作、子女入学入托等,的确引得不少名校高材生青睐。
  H9 X+ l7 c- s3 V% d1 i. ~应当看到,教师成为就业市场的“香饽饽”,不仅在于其职业待遇的客观提升,还在于大众普遍看待教师职业的视角与态度发生了一些变化。和其他工作相比,教师岗位看起来更具备健康、规律、有寒暑假等“天然优势”;疫情过后,不少人求职时“比起高薪,更在乎稳定”……这也让许多高学历、名校生在求职时向教师岗位积极转向,“挤入中小学”。
/ {0 [2 R' Q# H, h* @/ m教师是中华民族 “梦之队”的筑梦人。这也意味着,成为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需要兼具责任感、使命感与自豪感,更需要对莘莘学子倾情付出甚至忘我投入,这些都远远超越了在求职时“外在可见”的薪资待遇。一定意义上讲,更多人才对教书育人有着美好向往是值得肯定的,人才济济的教师队伍也能令教育资源更加充盈。然而也应当注意到,“挤”这一字,既从侧面展现了教师行业竞争“白热化”现状,也提醒人们对“从教热”进行冷静思考。2 Z( q# V+ j5 q
要看到,每种岗位都有其独特的人才需求,许多青年教师入职后坦言工作“没有那么轻松”“一定要有坚定的教育理想或初心”。“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在岗位前景令人“心向往之”之余,求职者还应从自身能力、优势专长和初心热爱的多元角度扪心考量。就业市场随时代不断变化,从业绝不能盲目跟风或是“一把标尺量到底”,还需根据自身特点,制定相应的职业规划。
( K( T! H9 n6 }7 M& g值得重视的是,在秋招旺季的“从教热”过后,“广揽人才”的中小学校等教育机构要时刻懂得“善于用才,方为爱才之道”的道理,既要认得出、也要留得住行业人才。除了提供优厚待遇,学校更要着力对新入职的教师们进行积极的、个性化的引导培养,这才是对教师表达真正的尊重和爱护。从长远来看,要让教师行业维持长久热度、吸引更多优质人才汇入基础教师岗位,还需要学校和教师在积极碰撞中互有收获、在不断交流中主动探索更多可能,从而进一步确立更高、更强的教育目标。
% M7 f2 n' M8 _% I其实不难发现,从业热度已经不仅“温热”了教师行业。在今天,博士应聘社区干事、毕业学霸回深山做“新型农民”等类似新闻频有出现,舆论也越来越认可高学历人才“下沉基层”、发挥社会价值,不必一定要和科研、学术相挂钩。因此,在教育行业市场“群英荟萃”、各学校争先“采菁撷英”时,也不必长久驻足于社会的讨论热度、大众的津津乐道。. f1 y( B* h5 Y
只有更好地发展潜能、实现价值,才能让“教育花园”成为真正的人才聚集地。也只有坚持打造识才、得才、用才、爱才的良好环境,广大教育工作者才能携手迎来“教育园丁”的春天,也是“祖国花朵”的春天。
obc雪橙妹妹 | 2021-11-1 02:04:36 | 显示全部楼层
为知友们提供更多信息:
2 Y* J/ m6 }/ @( N近日,“中学教师面试一半是博士”的话题引发舆论关注。据媒体报道,北京师范大学生物学的硕士研究生缑晓雪近期参加了深圳一所学校的教师岗面试。这所学校是深圳最好的四所中学之一,被称为“四大校”。她称,生物学进入面试的有7个人,7人中有4个人都是博士。她听在场面试的人说,化学那边应聘的全都是博士。
0 D. ?0 V* H, q博士不去科研机构搞研究,而是进入中学当老师,还有的参加社区干事的招聘,做一名基层事业单位人员,舆论对此其实已经见怪不怪了。进学校和进入准公务员队伍,一个共同点就是收入稳定,未来可以预期。但比较起来,博士到名校当老师,其后蕴含的教育不平衡问题,更值得说道。0 l5 H) K: }3 X7 x' h: ^4 W; d
& r( U! z. g: l+ G& a. ~$ R9 |8 I
8 j3 X. ^! M# X# ^  \2 v( N
就在博士们为进入深圳“四大校”激烈竞争的时候,一条去年下半年的新闻尚未远去:贵州毕节市大方县五年间拖欠教师工资和补贴等超4亿元。在深圳、重庆等其他大都市的中学不断抬高招聘门槛,就连博士也得为一席教师岗争破头的时候,偏远地区的老师还在为微薄的工资而心力交瘁,两相对比,让人唏嘘不已。
/ x5 P  D' @) j& g博士组团到人才市场竞聘中学教师,与发达地区中小学组团到大城市挑选高学历师资,成为全国范围内教育资源不均衡分布的直观例证。这里面当然有双向选择的制度设计,也有名校精明的算计,甚至有博士备选教师冲着优厚待遇的私人选择,但这些单一角度的汇聚,恰恰自证结构性难题等待破解。2 n* U# ?% r; Q. W
博士想要争取的教师席位大都是像深圳那样一线城市的名牌、精英学校,它们在当地享有极高声誉,有规模庞大的经费投入和教育预算,更有优质生源;而博士的加入,更是锦上添花,这形成的是名校、教师、学生三方共赢的局面。这似乎不是博士的悲哀,而是精英学校所代表的社会阶层的胜利。8 |5 Z' N& a. m8 X
教育资源不均衡的现象,存在于几乎所有的国家和地区。在某种意义上讲,这种看似矛盾的教育现实,在一定程度上塑造了一个国家的各个阶层。拥有博士学位的教师享受优渥待遇,与名校的精英学生教学相长,已经是无法否认的现实。博士选择这样的出路绝非人才浪费,实在是顺势而为。
1 q. E3 F7 }/ z如果仍然用单一视角,将博士进名校视作“人才错配”“大材小用”,除了继续强化一种知识无用论的陈旧偏见,其实还突出了对现有社会认知的盲区。相反,我们更应该看到博士竞聘精英学校的指标意义,它是大众教育与精英教育矛盾日益显著的标志,背后是社会家庭的分层、人的存在与流动愈加分化的事实。
5 A; M. R# L6 I2 S! q4 ?* d" d3 G8 x3 ]# n4 f& S6 m! ^* u) _$ u

8 g5 C5 V/ v: P( \+ l在博士竞聘中学教师之前,教育资源不平衡的问题早已是教育系统意识到的大问题。这么多年来,政策层面也在想方设法缩小城乡教育差距,解决地区教育配置不均衡的问题。一个必须得承认的现实是,在博士扎堆中学后,这样的挑战仍将继续考验教育主管部门的智慧,继续刺激民众的神经。$ Z% z, g* t/ {% b
从破除“学区房”的经济护城河以动摇教育资源的固化,到推动教师轮岗以平衡师资不对等,一些更大胆的行动在诸如北京等地展开。一边是博士被吸收到精英学校,强化精英学校的优势地位;另一边则是不惜打破利益格局来为大众教育增加筹码,如此相悖的教育现象,让人深思。/ s9 P  v, T5 H& W( I
现在的问题在于,精英名校有没有参与到教育均衡化行动中来的动机?博士加入名校后,有没有方式方法为大众化教育贡献力量?若精英教育自以为可以独立于整个教育行业的不均衡,于提高大众教育水准毫无责任,恐怕很容易落入固步自封的境地。) Z0 i0 P5 |$ b
所以,当精英学校推动博士教师的招聘时,最不该的就是陶醉于社会舆论的津津乐道,自以为是采菁撷英,而应该从教育工作者的立场主动探索两种教育模式的交流,让大众教育与精英教育能以适当模式交集,互有收获,在大众教育的公平目标之外,确立更高、更强的教育目标
9 i0 r* }6 o, M1 R5 s
搜狐《狐度》出品
7 O' ~/ X) C, o1 s: |作者:杜虎
3 T& a+ s2 }% ~: _. y4 L: h6 _# \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