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不正经一句:这种遇见挫折就行为艺术的家长,比孩子还难教,基因学上就找到孩子的症结了。- ]/ A9 ]8 a& G/ |, s
- e' @9 ?3 T6 f7 R4 l; |# h略正经一句,大多数人觉得我自己会做= 我会教 = 教得好教得对 = 孩子没学会就是不配合或白痴。
7 u6 x% o) U) R/ S+ T6 G% L咱们这么说吧,汉字“一”应该都认识都会用对吧?各位家长想一想你要怎么教。
" C- |6 d" s! R. S# }- ]7 h好,如果孩子问你,“一天”,“一块钱”,“看一看”的“一”为什么声音好像不一样怎么解释?
5 u) q/ J2 G5 O( @8 R& Y别跟一年级学龄前孩子提“语流音变”,等于没解释。
8 n/ u) x) Y( Y7 F4 Y, |就不提如果要求高一点点,虽然对自己孩子是“一对一个别教学”但是一样也要有流程对吧?导入,精讲,程度,深度,练习……就一个纠正,学前和小学阶段孩子建议“自动重说”,别的方式不建议,你都知道嘛?( R& A3 H8 @8 c; k! W! M/ g% ~) s
' p! z: n) \" x2 O所以?现在正经说。
" m- |& U8 y: @' ~; P4 _给孩子讲东西,孩子听不懂的原因一般有两个。
' P: ~1 W% e3 n @第一,你不会讲。
# V* x, Q, c) M- c# S& e2 _. o. `
1 L: ~2 T( D; Y: q" @' y第二,孩子没准备好。) Z6 o( [+ c- u
; w6 m: V7 _* W第一个例子我是天天见,经常饭馆里看见家长气急败坏的,“我都会了你为啥不会,一看就是故意的!”孩子眼泪汪汪。
7 o& X5 c6 }3 g0 R第二个一般和超前教育有关,或者还是家长原因,某个知识点或者题目的前置条件知识,孩子不知道或者没联系起来,或者就是进度问题,或者理解能力还没有发育好,等几个月也许才可以,这时候逼孩子是没有效果的。
9 M+ ~% y% a4 Q" q2 A/ l+ U/ M, y怎么办?# T# V; }% o; Y2 Z5 Q1 C6 G! I% M
如果家长本身没有比较好的学习习惯,我的建议只能是:
1 V4 f, E# V! C& ]放低要求,培养孩子的学习习惯。; V5 E( K& w- y6 }# [4 N& {
% b) s) x6 S! X* m( D' V5 T5 y4 P举例子说明。( X3 O8 h( {1 Q9 D( J: c9 ~
我孩子小学一二年级,有一道题有一点绕逻辑,大概意思是:100个人,女生有一半,有80人有气球,其中女生有35人,那么没有红气球的男生有多少?
# s: C/ l6 G) F2 R# _% ]+ v6 Q这个题大概可以当做“归类法”处理,但是如果高级一点点,可以涉及去“集合”概念。
0 z9 d9 P( W8 v" A比较麻烦的是,题目是英文的。
6 w, r4 E9 y- B1 q我想了一下,要不要讲那么深,还是“套路”一下算了?
: g. b6 U3 T4 t" ~( n- q9 b最后的做法是……不讲了。
$ v: t! C! r. V) B0 v让孩子自己想五分钟,不会就空着,幸亏老师比较好不会因此为难孩子。$ Y& Z6 a2 m6 j
结果第二天,孩子兴冲冲跑过来说,“我想出来了,应该是……”. ~. ]; `! F$ O- E* X
我又翻到另一道类似的题目,让孩子想想,不着急。想了一天也做出来了——当然我们家比较笨蛋,一般孩子很快就可以。2 P7 f' o% f& U) r% k. K6 p
隔了一个星期,我用书本手机橡皮做了一个游戏,帮孩子理解“集合”的大概意思,什么时候橡皮在手机上不在书上……
& m2 A( N* [/ M$ c" z2 y孩子大概能明白,这就够了。
3 x& b) g: h2 k2 I- c重点是,过了一年,越来越复杂的集合类问题,孩子可以自己独立思考了,而这个愿意动脑子的习惯,才是我要培养的重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