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来说些三国风的名字。
; _5 [: `+ E- u7 D代表人物:张苞(张飞长子)、泠苞(刘璋部将)、赵苞(汉末辽西太守)、石苞(西晋开国功臣)。
G0 n7 t. x4 E. H" i: |苞是典型的三国风名字,当年在文人与武士、贵族和平民间都很盛行,后来逐渐销声匿迹,隋唐以后就非常少见了。& C" K9 {. ?. |4 A, M
不知当年张飞与夏侯氏是何用意。是取含苞待放之意?还是见南阳多苞草,见景取之?也许是取《周易》中“其亡其亡,系于苞桑”之意,喻示居安思危?当然,还有可能只是跟风而已……% Y3 G3 u) a. m$ s D$ f+ D, ^' U
: w/ w: i( A! D) I* C: H" }
代表人物:王朗(大魏司徒,封兰陵侯,经学大家)、司马朗(汉主簿,司马懿长兄)、向朗(蜀汉学者)、秦朗(魏将)、孙朗(孙坚子,字早安)。
* V, A& n& L+ n5 [( W a$ I& `, m% {: O- J1 [
代表人物:张轨(西晋凉州刺史)、毕轨(高平陵政变受害者)、刘轨(冀州刺史)。
( G! o( j. }$ x# H+ I# W) n) ~* _ O+ p轨字是魏晋起名用字的典范,寓意积极美好(“缘法循理谓之轨”、“车同轨,书同文”),富有象征意义,当时倍受青睐。" f& ?4 ^7 i% _
“轨、范、基、则”这些字寓意相通,都受汉代经学影响,兴起于汉魏之际。不同的是,唐以后,轨字在姓名中几乎绝迹,而其他字则延续至今。这很有可能与读音相关。《说文解字》中,轨字的发音为居洧切,与九字同韵;而鬼字为居偉切,与现代发音相近,二者并不谐音。在后世,二字发音逐渐合流。尽管轨字寓意依然很深刻,但出于对鬼的避讳,近现代已经很少有人将轨作为名字了。
$ F: K& y" B! r/ c) v4 Y6 Z; W" r+ e* i% I9 P
操:
$ v1 Q7 J, U5 ^' K" ~! l% F9 D 代表人物:曹操、凌操(吴将)、司马徽(字德操)、王操之(王羲之第六子)。/ c( D8 q4 E/ h2 ^) M! Q' ?
9 J# D3 l' J* j h
代表人物:夏侯惇、王惇(吴将)、刘惇(东吴星术师)。
8 j9 f; v! u# U% _ U: i) g惇字的流行很可能是受汉代经学的影响。《尚书》中曾多次出现惇字,如“惇德允元”、“惇大成裕”、“惇信明义”等。与之相应,先秦著作则多使用敦字(如《老子》中的“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5 }. e! w+ _1 O5 B' M
5 A+ X5 l+ e' m& r$ X7 r, `0 X
忠:- q4 _; f$ i8 R9 ~, g4 y0 m3 O$ L
代表人物:黄忠、赵忠(十常侍之一)、鲍忠(鲍信之弟)、邓忠(邓艾之子)、韩忠(黄巾部将)、胡忠(蜀将)、马忠(吴将)、马忠(蜀将)、宋忠(荆州幕僚)、王忠(曹操部将)。* n3 ~- T1 I6 u, X$ s- A1 d1 ~
忠可能是东汉末年最流行的名字……不过看起来三国色彩并不够浓,毕竟上世纪六十年代也很流行。
5 W+ c- d1 }9 ` u& }% Y9 f9 I# f5 `: u- R+ ~$ Z- J
统:
# b7 R. [# w' O5 ~1 _4 w 代表人物:庞统、凌统(吴将,凌操之子)、赵统(蜀将,赵云之子)、张统(张辽之孙)、骆统(吴将、学者)。
- ^1 G+ E9 a1 B9 C1 D- |: |
, c- w- {% a6 c+ q9 R允:# }' y' A$ T9 N. P/ V' h" q
代表人物:王允(汉司徒)、董允(蜀黄门侍郎)、许允(蜀偏将军)、许允(魏中领军)、张允(刘表部将)、修允(吴合浦太守)。
# ?4 I4 C5 ~& ~8 u6 Y( \" A) H7 D! J( @- R P3 K+ P
泰:
: I) ^* ^0 n a. e E+ t3 c 代表人物:周泰(吴将)、陈泰(魏尚书,陈群之子)、州泰(魏兖州刺史)、郑泰(侍御史)。
, U& k$ i: \0 E6 k" f, S( m( ?+ j+ a& ~. p1 L9 a7 L
玩:
7 C$ l( o$ P* a6 i& M4 W1 B; h 代表人物:马玩(马超八健将之一)、高玩(蜀汉曲阳县令)。- S& B1 ]1 }' `9 S0 l
虽不多见,但也算是空前绝后的名字,富有三国色彩。& ]0 S$ v- I" `4 A- E5 w; W# [2 Y3 K
- N3 [8 @) G: O昭:
+ B0 d) |% X3 {; W- D2 M 代表人物:司马昭、张昭、郝昭(魏将)、董昭(王司徒继任者)、汪昭(袁谭部将)。$ e: C- T0 M0 D' R8 e
汉魏之际比较流行,晋代被避讳,后世得以复苏。7 q- h7 y1 _- O0 P% b$ z9 q& ~( o! [
' o5 B1 J: _" h
代表人物:吕虔(魏将)、服虔(经学家)、王虔(王朗之孙,晋武帝之舅)、谢虔(谢安侄子)、曹虔嗣(曹操后裔,第六代陈留王)。. S( o+ t. t0 T' S9 V. r
虔诚的虔,寓意很儒雅,唐代以后少见于名字,过气原因不明。
% m6 x* q r2 ]4 A; x- h+ O- P. H: P" g2 h% \) z
代表人物:刘繇(东汉扬州牧)、钟繇(曹魏太傅、书法家)。
" a# E* {4 ^4 ?& A2 g9 G# o* e3 J/ ^8 V! W. n2 J6 w" d0 Z
代表人物:许劭(评论家、名士)、钟邵(谏议大夫)、何劭(晋臣)、刘劭(宋元帝)。9 \" f4 r7 D* P+ C! F; C, W% K
( s$ {) u* p u1 I+ I7 f! L9 c嶷:
; [+ A5 }. r3 _( ]* {! U+ ^# v 代表人物:张嶷(蜀将)、裴嶷(乐浪太守)、曹嶷(青州刺史)。
" o5 x0 b* l3 o' a: o+ A5 P+ K! h& z) H( c, }, ]' {
代表人物:张让(十常侍之一)、边让(九江太守)、夏侯惇(字元让)。
9 @* h/ }7 d6 f; p* r6 U与前面的名字不同,让字在先秦也曾用作人名,如“豫让”。
; z/ q5 N R/ j& A3 v* r: V6 {. e7 _4 d: ~6 Z) x* h0 J# e# y9 `
植:
& o# W1 w" _+ o8 X" S8 p8 p4 r+ i 代表人物:曹植、卢植(中郎将,刘备之师)、何植(吴司徒)、王植(荥阳太守,过五关斩六将受害者)。
5 ^- ^/ H$ i2 G5 x$ U* w% b$ ]1 c5 v7 y9 J/ K: g2 q
代表人物:曹冲、郑冲(儒学家)、胡冲(吴中书令)、盛冲(吴学者)、王湛(字处冲)。
5 I8 ^3 b6 @1 R1 @2 X0 l值得一提的是,冲字的古今寓意有所差别,在汉魏之际,冲击、冲锋尚未成为冲字的主要含义,恰恰相反,空虚、淡泊更契合当时冲字的主旨。“大盈若冲,其用不穷”是魏晋士人津津乐道的典故。
: w" c u' H' ^* }0 g0 N$ L' i% O" D/ a3 r3 @( G$ a$ F
以上讨论的主要是本名,若论表字,则有另一番景象。除了伯仲叔季、元长幼宗这类的排行字外,汉魏之际最流行的表字用字包括“公、文、德、仁、孝、义、玄、威、成”等,很显然,当时人们拟表字是注重寓意的,而且受儒家思想影响很大,同时也开始呈现了玄学的苗头。
) I% O0 q9 _/ l* j, w8 Q/ V) _9 t) m9 _( u6 d. g0 P- M3 Q' y
此外,玉系列的名字也兴起于汉魏之际。! W9 ~& C- w- _
如:周瑜(字公瑾)、诸葛瑾(字子瑜)、刘璋(字季玉)、陈琳(字孔璋)、崔琰(字季珪)、蒋琬(字公琰)、潘璋(字文珪)、蔡瑁(字德珪)、全琮(字子璜)、伍琼(字德瑜)、蔡文姬蔡琰、刘表之子刘琦、刘琮等。2 f% U# l/ p' W7 f
8 U* H( k# H/ u/ y
还有动物园系列:严白虎、文虎、张虎(两只,一只是黄祖部将,一只是张辽将军之子)、李虎、曹豹、刘豹(左贤王)、曹熊、郭马、阎象、张象、郭象(玄学家)、眭固(字白兔)……0 ?/ I- ?! P5 w2 N
汉魏之际,动物园系的名字多见猛兽,反观西汉,羊和彘才是主流,而在唐代,人们更爱用龟、鹤这类祥瑞之物来起名。
2 C8 }' z" t: M: _' a+ s! s5 R$ v# L; W$ q _; |$ l
此外还有一些有趣的现象:6 R X; O! ~1 n! q
东汉至西晋一直以单名为主,双名比较少见,传说因王莽改制所致。“如”字自先秦以来一直备受热衷,唐宋明清都盛行于起名拟字,唯独在三国期间完全断档,不见于名字,显得莫名其妙。
9 \7 f6 c0 X' {) W2 K9 d8 Z1 s唐宋时常见的尧、舜、禹在魏晋时期很少见于人名。8 ?# Q9 f/ P; x, O' q
《三国志》记载过的“金银铜铁”分别只有一个,他们是:牛金、程银、雷铜、马铁……三国时期人们对用石、木、树、山、水这些自然风光来起名毫无兴趣,这点与后世相差很大。古礼是不许用“天地日月”来起名的,但可以用形容天地日月的字来起名,前面提到的昭就是最典型的例子,耀、皎、明这些字同理。曹操四嫡子的表字分别是子桓、子文、子建、子威,孙坚四嫡子的表字分别是伯符、仲谋、叔弼、季佐,可见曹操虽对儿子们寄予厚望,但本心还算雨露均沾。而孙坚……野心很大,目标很明确……三国最会给孩子起名的不一定是孙坚,也可能是征东将军胡遵,他给孩子们取名“胡奋、胡世、胡烈”,十分霸气。 P" R5 s- J. D- ^& \0 m/ _
* B6 C# y, _$ P本文主要讨论的是姓名发展史,并无太多现实意义,所以不建议参照以上讨论给孩子起名,敬请了解。
0 \$ V |, e# f* ]/ M3 U
0 [# g2 w f- n5 O r& l4 T% }至于三国人物名字背后的故事,我想 @张方应该更加了解,希望能够看到皇叔的回答。3 S9 E) y1 |& s9 g( H
2 p' c n. {2 s$ |+ ]4 P! p# l
参考资料及文献:& ]& U8 Y) l+ e# a: Y
三国人物大全_人文百科_习古堂国学网三国志全文|翻译_古诗文网! G" b* C& B3 \, ^, C B
王丰玤:《文字游戏——论三国演义典型人物名字的内涵》
2 K, ?8 t# S+ h D. M止敬:《三国人姓名为什么多是两个字》: b! [& `) j* C, h. g A$ R. t# P5 h
萧遥天:《中国人名研究》
# a; Z7 P3 t/ `8 ^" g7 K( S( \何凌霞:《三国志专名研究》(对名、字关联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参照其中第37-55页)
1 Y; f3 f8 b) g; e) _* l何凌霞:《三国时期人名的文化内涵》3 L, f N+ f, ?" Q/ G5 }4 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