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孩子越小,越容易被摧毁!
% l# o; N3 C# `+ u
" b( m- N' b, U) s% r曼彻斯特大学心理学教授埃德·特洛尼克曾经做过一个非常有名的实验——静止脸实验。/ \' Y0 {. m/ d( e; d$ q
他让一个母亲先和孩子互动,孩子非常开心,积极响应;然后让母亲再换成一个没有表情的脸,无论孩子怎样做,母亲都一直面无表情。
; g1 i+ k; X- }8 e3 z4 [2 P. P
& V- A! i# T1 w: p, d
4 H) _& a9 }7 I* A* A$ u g1、实验之初,母亲与孩子正常互动,孩子很开心。, a/ H9 } }9 u" K9 ^( e
2、静止脸实验开始,母亲面无表情。孩子已经发现不对劲,开始想办法引起母亲注意。
/ T; l0 I0 ?- e/ b. {- O. V3、孩子发现以后,继续尝试让母亲与自己互动,但是母亲仍然面无表情,依然没有改变。/ ?. T1 t* k {5 j, V! x
4、最后孩子开始崩溃,发生大哭起来。" Z. z# W" n3 g7 F
5、最后哄回宝宝,宝宝又恢复开心的模样了。' U) s! I" k- N) z5 l9 g
想摧毁一个孩子?那就别理他,忽视他的诉求!让孩子的诉求得不到积极的反馈!(太残忍了!)
% f) ?0 q. j8 ?) p$ j+ p& H为什么会这样呢?0 a1 V3 D% A/ g- a2 ]
婴儿从出生就希望与父母建立起安全的依恋关系,既渴求与依恋对象接近,还希望努力维持这样的接近。表现在婴儿的行为上,就有两种模式:信号行为模式和接近行为模式。在信号行为模式中,婴儿有微笑、啼哭、注视和发出声音等,目的在于把父母呼唤到自己的身边;而在接近行为模式中,有吮吸乳汁、抓住母亲不妨和用目光追视父母等,目的在于保持和母亲的接触。$ y a9 ^9 X! G! h" l
视频中的孩子,发现妈妈不再关注自己了,就开始发出自己的”信号模式“,试图重新获取妈妈的关注。
5 p& q! p/ x# q% {# \2. 想摧毁一个孩子,就反复告诉他“没关系,他还是个孩子。” W# ^7 t% d# t2 g8 X
s6 x/ [) e* t8 d! e“小孩子不懂事,你这么大人了跟他计较什么!”9 N/ `. a' S* T* ~* I B, }( N
“孩子还小,你就不能让让他?”
( T+ Y: U! V( j$ c- w( g“他还是个孩子啊!” 这是熊家长们的名言,每逢孩子闯祸,他们就挺身而出、护犊心切。
5 M8 c7 D, b9 y9 F% H从餐厅、地铁到景区、飞机,熊孩子随时随地放飞自我,为什么?
! x- k* [% ^# s7 x3 O% H当孩子闯了祸、犯了错,家长们就第一时间跳出来为自己的孩子辩解、开脱,言必称“他还是个孩子啊”,觉得既然是孩子,那么犯错也理所当然的应该被他人原谅;而且这些父母还护得理直气壮,甚至觉得“让孩子发挥天性”是教子有方。
6 `! A1 h2 s( a; x& t3 w( I
: Q, Q+ E9 ~( L5 F$ P% I小伙追砍父亲
. S% Q$ b3 A5 g' I; p' `https://www.zhihu.com/video/1217687540611932160
) r; Q" b, _/ e0 N, |从“熊孩子”到“小恶魔”,往往只是因为一句“他还是个孩子”。$ @$ o% W3 ?# A1 D1 q" V
据《广州日报》报道,2011年曾因交通事故被拘留并吊销驾照的陈先生,为了继续在交通行业工作,起了一个“歪心思”。近日,陈因使用伪造的驾照被交警部门处罚。但是让人大跌眼镜的一幕出现了,他的父母质问交警:他还是个孩子啊!处罚就不能轻一点?
7 Z# l+ q9 [3 Q( i
% L0 @: [) p9 P0 v我们再看曾经的“杀妻藏尸”案:朱晓东,上海杀妻藏尸案嫌疑犯。2016年,朱晓东在家庭纠纷中,扼住妻子的脖颈,导致妻子机械性窒息死亡。 l7 {$ }* c. b- a7 f/ ?
事发以后,朱母曾经“语不惊人死不休”,“儿子一直很乖,胆子很小,他是害怕了。”,“这个事情确实是我儿子不对,下手了马上报警抢救,他是害怕呀,他也是小孩,也没经历过什么事情。” 前段时间就听父母说起,亲戚家孩子现在6岁,只要稍不顺心就劈头盖脸地打人,亲戚不但不责罚,还笑嘻嘻的说:孩子嘛,打着玩的,长大了就知道了。$ z, C% s: h5 D( g3 b! A0 K; {' T \
是啊,长大了就知道了。
$ b0 b9 g3 u$ [2 h: k熊孩子没了道德、规则的约束,谁又能保证他们不作出出格的事,酿成更大的灾祸?6 ^; w+ n8 a! s/ V3 P; i
本来孩子的行为,只是孩子做出的“与其年龄相称”的行为,虽然不能称之为不良行为,但是父母有责任和义务告知孩子,哪些行为不能为社会所接受,哪些行为会有什么后果,哪些行为是不良行为。
2 @- e! y& D$ [父母应该对这些不良行为,承担与孩子一样的责任,父母需要花时间来引导、训练孩子;孩子很多时候做出某些行为,并不知道这些行为已经影响到他人,如果这是父母的一句“他还是个孩子”,就会让孩子觉得“反正我还是个孩子,社会容许孩子的所有行为方式”,而“我还是孩子”也会成为他的“护身符”。8 N. t5 L* b% O* Y* T% z
这些家长其实就是规则的漠视者!
1 F* c1 h1 q$ {1 |正是因为父母的对孩子无条件的纵容,才导致了熊孩子的肆无忌惮,最后父母只能自食其果。而这也是正面教育中溺爱型养育方式[1]的佐证。) z$ J9 b o+ t8 J2 Y
2 e( J& r' |* R3 w
: ?* d8 o; f. _6 y, l, ~3 z2 \9 k
$ D; o k$ Y: B6 C. z* Q' p溺爱型抚养方式下,父母对孩子充满期望,很少对孩子提出什么要求,或者施加任何控制。研究发现,这种抚养方式成长的孩子自控能力特别差。当要求他们做的事情与其愿望不一样的时候,他们几乎不能控制自己的冲动,而会选择以哭闹的方式寻求满足。如果不让孩子看电视,就哭闹,而这时父母又迫于压力顺从了孩子的意愿的话,很容易就会溺爱孩子。
: l+ v& X `& m( _4 O2 ]他还是个孩子,可你不是!
1 T0 u# x) [9 V
7 y/ i4 @) K8 l3. 想要摧毁孩子,就经常吼他、打他5 k, d6 c D& V( e# }$ }) |* u Q
6 |: ]/ C) i& ~8 b/ n/ Z# P+ I童年时期遭受身体暴力的儿童会受到负面影响,甚至会影响到成年生活的各个角落,比如智商降低,人际关系紧张等;研究还发现,遭受体罚(例如打屁股,推或抓)的儿童更容易患上精神疾病,如焦虑、滥用药物[2]。
/ y1 q" T: ?" y' h! y+ ?这种养育方式,正是正面管教里提到的专制型的养育方式,即高要求、低反应性。这种类型的父母对孩子的要求很严厉,提出很高的行为标准,这些标准和要求甚至有些时候不近情理,孩子没有丝毫的讨价还价的权利。5 F) |. M, N9 r& R C
如果孩子出现些许的抵触,那么父母就会采取一些惩罚措施,如体罚等方式。从本质上看,这种抚养方式更多考虑的是成人的需要,而忽略和抑制了孩子自己的想法。研究发现,这种抚养方式中成长的孩子,会表现出焦虑、犹豫等情绪和行为。
, P; f, e# ?' v/ M————————————————& }) Y8 T; z1 v' B
其实,以上三种养育方式,归纳起来分别对应了《正面管教》里提到的忽视型、溺爱型以及专制型养育方式,他们都会有这样或者那样的缺点,现代的教育方式更鼓励高要求、高反应的权威型抚养方式。Baumrind得研究发现,这种抚养方式下成长的孩子,社会能力和认知能力都比较出色。在掌握新事物和与别的小朋友交往过程中表现出很强的自信,具有较好的自控能力,而且比较乐观向上。所以这也是最为鼓励的教养方式。# B" \, w$ Q$ V; Y3 i8 g
<a data-draft-node="block" data-draft-type="mcn-link-card" data-mcn-id="1221593983853596672">@知乎亲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