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训是个怎样的人?

[复制链接]
俊浪费俊u | 2021-10-25 16:10:21 | 显示全部楼层
现在,姑且不说武训办学的方法和结果,单说武训办学的动机,即是说假定他真想要使穷孩子识字,借此以改变穷人们的悲惨地位,这种想法,难道是不正当的吗?我们说,武训自己怎样想是一件事,武训的后人替他宣传又是一件事。武训自己一个人想得不对,是极小的事,没有影响。后人替他宣传就不同了,这是借武训来宣传自己的主张,而且要拍成电影,写成著作或论文,向中国人民大肆宣传,这就引起了根本问题了。
-------------------------. |3 L/ p6 s% e4 s- |( S2 {
武训本人是不重要的,他已经死了几十年了,武训办的义学也不重要,它已经几经变迁,现在成了人民的学校。重要的是我们共产党人怎么看待这件事——对武训的改良主义道路,是应该歌颂?还是应该反对?
-------------------------8 V, ]' y; L0 }) A' a+ H) J3 ^  f8 U. b
所以武训是个怎样的人不重要,重要的是什么人拿武训来给自己涂脂抹粉。& i* l2 L: ^+ T# f
如果连这点都想不明白,还是需要学习一个
爱运动的女孩霞 | 2021-10-26 03:31:02 | 显示全部楼层
应当重视电影《武训传》的讨论
/ A. z! z& T! l2 ~& ?( Y6 b" D  G(一九五一年五月二十日)) ]0 W& h( ~  Q. @( x; p( j" k
* 这是毛泽东同志为《人民日报》写的社论的节录。& x" E+ _& }% O8 j- @0 k
  《武训传》所提出的问题带有根本的性质。像武训那样的人,处在清朝末年中国人民反对外国侵略者和反对国内的反动封建统治者的伟大斗争的时代,根本不去触动封建经济基础及其上层建筑的一根毫毛,反而狂热地宣传封建文化,并为了取得自己所没有的宣传封建文化的地位,就对反动的封建统治者竭尽奴颜婢膝的能事,这种丑恶的行为,难道是我们所应当歌颂的吗?向着人民群众歌颂这种丑恶的行为,甚至打出“为人民服务”的革命旗号来歌颂,甚至用革命的农民斗争的失败作为反衬来歌颂,这难道是我们所能够容忍的吗?承认或者容忍这种歌颂,就是承认或者容忍污蔑农民革命斗争,污蔑中国历史,污蔑中国民族的反动宣传,就是把反动宣传认为正当的宣传。  电影《武训传》的出现,特别是对于武训和电影《武训传》的歌颂竟至如此之多,说明了我国文化界的思想混乱达到了何等的程度!  在许多作者看来,历史的发展不是以新事物代替旧事物,而是以种种努力去保持旧事物使它得免于死亡;不是以阶级斗争去推翻应当推翻的反动的封建统治者,而是像武训那样否定被压迫人民的阶级斗争,向反动的封建统治者投降。我们的作者们不去研究过去历史中压迫中国人民的敌人是些什么人,向这些敌人投降并为他们服务的人是否有值得称赞的地方。我们的作者们也不去研究自从一八四○年鸦片战争以来的一百多年中,中国发生了一些什么向着旧的社会经济形态及其上层建筑(政治、文化等等)作斗争的新的社会经济形态,新的阶级力量,新的人物和新的思想,而去决定什么东西是应当称赞或歌颂的,什么东西是不应当称赞或歌颂的,什么东西是应当反对的。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一些号称学得了马克思主义的共产党员。他们学得了社会发展史——历史唯物论,但是一遇到具体的历史事件,具体的历史人物(如像武训),具体的反历史的思想(如像电影《武训传》及其它关于武训的著作),就丧失了批判的能力,有些人则竟至向这种反动思想投降。资产阶级的反动思想侵入了战斗的共产党,这难道不是事实吗?一些共产党员自称已经学得的马克思主义,究竟跑到什么地方去了呢?  为了上述种种缘故,应当展开关于电影《武训传》及其它有关武训的著作和论文的讨论,求得彻底地澄清在这个问题上的混乱思想。% T; N5 g% P1 ]5 O8 j3 Q9 E
(《毛泽东选集》第五卷,人民出版社1977年4月第1版,第46--47页)
. B6 C: k% k8 F! p3 \& b: m  c) f! R& s8 f% O2 P5 g- J% @* n7 f( N% G
应当重视电影《武训传》的讨论_《毛泽东选集 第五卷》_读典籍
' J7 R8 O3 H. }0 D对了,知晓历史的都知道,当年去山东调研武训历史情况的人是哪位同志。这也是武训先生必须平反的原因之一把。' |6 R; x$ v* C
一次讲话
; ^& P" k' a# G' {/ a历史上有哪些著名的演讲? - 知乎
重姐伊很 | 2021-10-26 09:05:35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说一件跟武训没啥关系,却又大有关系的时事。
* I, Y8 L( W& J说“没啥关系”,是因为这件事情发生在当下,武训先生死去已经120年的当下。3 r! J- i+ r9 J) s4 L# s( h  J
说“大有关系”,首先是因为这件事发生在武训的故乡——今山东冠县,而且涉及基本的受教育权利,涉及穷苦人通过教育改变自身命运的尝试。
3 L1 Q+ \* b4 T' m" f, S; h这就是最近受到社会关注的“农家女16年后发现自己被冒名顶替上大学”事件:$ Y1 p) k; q5 ~- r
被顶替上大学农家女:我想知道她怎么拿到我的录取通知书简单地说,就是已育有二娃的农家女陈春秀为圆大学梦,坚持自考,才发现自己 16年前高考后被人窃取整个身份,冒名顶替上了大学。据说,冒名顶替者家里有政府背景,而且毕业后也在当地基层政府机构工作(这方面的详情,据报道目前仍在调查中,所以只有“据说”)。
+ F4 s& M  J' O& Y$ q之所以此事让我联想到武训,是因为从陈春秀贴出的准考证来看,她所就读的高中,叫“冠县武训高级中学”。
/ [  K( V: f( {: Z, h6 z1 E- Z, f- L& L+ ^1 H" {0 _0 H8 {
武训是个怎样的人?-1.jpg ' A0 C: }& [# |' L  @- a
我才知道,原来曾经荣膺新中国第一部被全国性批判(而且是教员亲自领衔批判)的电影主角的武训先生,不但早已获得平反(严格来说,谈不上平反武训,因为批判的不是武训本人,而是为武训树碑立传的电影),恢复了名誉,而且获得了命名中学的殊荣。
/ i% m  \) j# ~1 y, h# s! s& P  A
+ l( ?) E7 I8 }6 }: _9 _ 武训是个怎样的人?-2.jpg * \: i. u) `2 t9 h
/ F8 s$ l' N! h" n: @- d  J! m4 H
武训是个怎样的人?-3.jpg
, F' D- Y0 `8 ~3 d/ ?! N9 D$ v# d3 L4 W  U% R
武训是个怎样的人?-4.jpg + D+ h$ r9 Y  U! p
关于武训其人其事,《武训传》是怎样一部电影,网上都有大量现成的资料,不须我来赘述。对于一部文艺作品是否适宜采取全国性批判的形式,以及是否存在非政治化的单纯的文艺作品,都是可以讨论的事情,在此不作展开。
) T9 y0 O/ M  r我想说的是,仅从教育权利的现状来看,以今观昔,对武训和《武训传》的批判,依然具有振聋发聩的现实意义。
% d# ?# y8 T4 b7 H“武训高级中学”毕业生陈春秀的命运,就是对这一批判的一条绝妙注解。
# y7 X: N! c# `5 Q% j" m* ?
/ v% q' A) ~9 _( n) x 武训是个怎样的人?-5.jpg
木之宫龙毕 | 2021-10-26 16:01:52 | 显示全部楼层
“......他家太太老伯起初处个小馆,一年不过十来吊钱。后来本乡里因他年高望重,就推他做了一位乡董。, q$ s1 v. g( F" m6 b

( w! B% B; R" o/ r+ e0 {  o他老人家从此到处募捐,广行善事。俗语说:‘和尚吃八方。’他家太太老伯连着师姑庵里的钱都会募了来做好事,也总算神通广大了。& ^' o* s% v  y0 {  g* ?/ J& v
他家太太老伯不在的时候,已经积聚下几百吊钱。到他太老伯,以至他老伯手里,齐巧那两年山东、河南接连决口,京、津一带,赤地千里。& m) ~' R! A. ]! K5 a. r
地方上晓得他家肯做善事,就把他推戴起来,凡有赈捐,一概由他家经手。9 D2 N7 F1 M: c" w
所以等到他家老伯去世,庄上的银子已经存了好几十万了……后来申老伯去世,就传到我们这位申大先生手里。
. v& G# O8 f; [& R- k7 w! [8 w申大先生更与众不同,非但场面比前头来的大,如今他老人家的顶子已经亮蓝,指日就要红了。”7 L# ?# }8 R2 x0 K# u& M+ w

. T; z2 k' }# g2 D( a6 c! s6 w“......自从做了善事,到我手里,如今房子也有了,田地也有了,官也有了,家里老婆了孩子也有了,伺候的人也有了,哪一桩不是做善事来的?”
" Q; {) y! D9 W0 W' E9 r& H
( Z7 m* o( f; c3 C8 X晚清李伯元章回体小说- P5 W/ }9 X7 w# x& P
《官场现形记》
梅香胜雪 | 2021-10-26 17:39:35 | 显示全部楼层
先说答案:“不知道”!( [- f. n# @' ~7 K+ `* w) l
别打我,我们这辈子会说无数次“不知道”,但是我说的这个绝对是有分量的。很多事是我们没有调查过,所以不知道,而这件事正好相反,我查了,所以我不知道。9 G  d1 W; ]9 x) |
迷糊了吗,来,咱们慢慢说。( e+ Z/ B4 Y" v, E4 r! p" I
对武训的批评也好,褒奖也好,都得讲究个实事求是,我们直接用干货说话。% u3 j1 c. L9 U+ i. e0 z
---------------------------------------------------------------------------------------------------------------------------------' @8 m  O6 i* ]* A4 e7 B- n! |
首先是抨击武训的人,他们所采信的论据大多来自于1951年以后(具体出版时间没有查到)由袁水拍等人执笔写成的《武训历史调查记》。
, O  d# f: I5 @9 G$ v1 x摘录一部分于下:& b4 o& D2 Y8 `8 s2 b* K
武训一边嚷着“兴学”,一边装做疯傻,用尽各种哄骗讹诈的办法,从劳动人民身上搜括血汗。他把第一笔钱(据馆陶的群众说有四、五十吊),交给馆陶武进士娄峻岭替他放债,利息三分。武训明白了放债“涨”得快,就回家闹着要卖地。堂邑县官郭春煦的“义学正碑文”说:“同治初年,将前分业地三亩,变卖得价京钱一百二十千。”事实上,武庄的人们和武金兴都说卖地是真,但并未分家,卖的也不是三亩。武金兴说:“俺家宁死不出地,他一卖就是五亩七。”武训三兄弟共有十二亩地,他的份地是四亩,怎么能卖五亩七呢?据说他所持理由是没有娶妻,但是武金兴说更重要的是怕他凶,只得依他。武训把卖地的钱加上放债所得利息,又经过大恶霸杨树坊等人帮他放债,他的财产就越积越多了。他把整注的找娄峻岭和杨树坊等人替他经营,零碎的自己放。张洪鲁说:“豆沫五百钱也不肯存在身上,隔一天就看涨。”不使他的就下跪,还不起的他就说是“坑”(即赖债的意思)了他的“义学”钱。武训就这样经过高利贷的道路,很快又变成一个地主。有的农民还不起他的高利贷,把土地给了他;有的农民交不起租子,也把土地抵押给他。这样他的土地和高利贷数目便逐渐增加,到最后共达一万七千吊(“临清县志”第十二册第九十页至九十一页)。武训终于如愿以偿,打着“兴学”的招牌,披着乞丐的衣裳,爬进了剥削阶级的行列。 ; Y6 ]' V% k1 y, O: {/ l: S

" D% @) u, ^% `6 k  v, } 继柳林“义塾”之后,武训又办了馆陶县杨二庄“义塾”,但武训出钱较少,主要是用的了证和尚的庙产。说到了证和尚,也是一个和武训颇为相象的人物。他同样是穷苦出身,但当了和尚以后,就到北京活动过。回到馆陶,陆续掌管了三个庙的庙产。仅其中西刘庄一个庙,便有土地一百七十亩。除土地外,了证也放了四千余吊钱的高利贷。虽则是一个大地主和大债主,他也和武训一样,实行苦肉计,故意“一条棉裤穿九年”。对自己的穷本家,则是“一升半碗都不借”。据群众说,武训在三十岁左右就拜了证为师,是为了想在钱上打了证的主意,而了证则是利用武训勾结官厅的名望和势力,借兴学以保庙产,他们就这样互相结合起来办了杨二庄“义塾”。   2 u! Z4 h) P/ _! U9 n. ~3 C

  V/ S- F9 z, w武训宣传者们高兴歌颂武训的“孝行”和“友爱”,这事我们也作了调查。和这种歌颂相反,武训是一个不孝不友的人。为了不务正业,当流氓,武训早和他的家庭闹翻了。为了变卖地产,又曾和他哥哥大闹。七十九岁的郭继武说:“他娘他哥都没沾他的光,他娘死的时候还不是象一条狗一样。”有人说他娘死了他哥叫他回去发丧,他说没有“哭钱”不去,在武训正患财迷病的时候,这可能是事实。群众说,武训把要来的干粮拿去卖给人家喂牲口,却不愿给他的母亲和哥哥吃一口,他就是这样一个无情无义的人。   , M. E8 k2 s1 M5 C) V3 o8 b

0 ?$ B  U9 A9 O: l综上,如果《报告》所说属实的话,那么武训应当是一个沽名钓誉的骗子、一个天良丧尽的地主、一个卑劣无耻的流氓(这个是上世纪五十年代对武训的称呼之一,非本人杜撰)。
0 N5 c7 }5 S' ~  j* ?---------------------------------------------------------------------------------------------------------------------------( _* v+ |2 p% l1 t" ?
然而从1980年开始,陆续有人开始提出要为武训平反,具体有哪些不赘述,有兴趣的朋友可以查到,我还是只节选其中的一部分。
  C% z! T7 U4 S1 I: q以下资料来源于《武训研究资料大全》。) y1 J1 j7 O1 {7 r6 y) T
这个调查的最大特点是有罪推定——“先定结论后找证据”。因此,调查组“光喜欢听说武训的坏话和否定的话,不喜欢听说他的好话。”“当时参加座谈的人们有几种不同的态度;有人认为武训就是个穷要饭的,‘武二豆沫、大叫化子’;有人称他为‘武圣人’,说他要饭攒钱是为穷人办义学,他把乞讨来的钱存放到买卖铺户生息长利,用来办义学。总的看,被调查人在预先不知道调查团的目的情况下,对武训的作为都大加赞扬,说他是好人,是圣人。”(李绪基、孙永都记录整理:《赵国璧同志谈当年调查武训其人其事的一些情况》,原载《聊城师范学院学报》1985年第四期,引自《武训研究资料大全》第822页)开会之初,堂邑县长说不能否定武圣人,县委书记只得拉他的衣襟示意。一位七十多岁的清朝藤甲兵赞扬武训,村干部告诉他不要再讲武训的好话后,调查组再去访问他时,他就以耳聋,听不懂话为由,什么也不讲了。(李绪基、孙永都:《应该恢复武训的真正形象》,《武训研究资料大全》第809页)! A, L+ S. S: x( k" O
用这种调查方法,给武训戴上什么帽子都不算难事。据调查团成员之一,当年聊城地委宣传部长司洛路回忆,大地主、大债主和大流氓是调查组回京后给武训定的结论。可是,根据所得材料,武训够不上“大地主”的资格,于是派他回去想办法。司洛路到了武训的家乡武庄,找到武训的二哥武谦的曾孙武金兴,从他手里拿到两本上面写着“义学正”的地亩账。“调查团一看这两本地亩账,就说定地主是够了,所以给武训戴上了‘大地主’的帽子。”(李绪基、孙永都记录整理:《司洛路同志谈武训历史调查记的写作情况》原载《聊城师范学院学报》1985年第四期,引自《武训研究资料大全》第828页)
6 \1 V! a  H. R1 D3 C那么这两本地亩账是否能证明武训是个大地主呢?当年参加调查的中共临清镇宣传部长赵国璧,在三十多年后说了实话:“武训一生的确买了几百亩地,在临清大概就有二三百亩,这些地就在临清西南的杨坟一带,那里有武训办的一处义学,他所有的地,都归义学所有。他本人不因为买了一些地就过剥削生活。”(李绪基、孙永都:《应该恢复武训的真正形象》,《武训研究资料大全》809页)
6 G6 E. X6 \- O/ m3 _对此,《调查记》有自己独特的解释:“他(武训——作者注)吃得苦,穿得破,‘坚苦卓绝’(蒋介石:武训先生传赞——原注),一方面是为了可以扩大他的剥削资本,一方面也是为了必须保持这‘苦行’的外形,‘以乞丐终’,才能继续欺骗,进行剥削。他的这种守财奴式的作风是中国封建社会中一部分地主高利贷者的特性之一。”
9 Y; h% ]7 |5 K+ H, m6 f这种解释回避了一个关键问题:武训进行欺骗、剥削所得财产是否用在了自己身上?三十五年后,聊城师范的两位教师在重新调查后,以不胜感慨的口吻回答了这个问题:“武训自己一天地主生活也没过,世界上哪有不过地主生活的地主啊!”(李绪基、孙永都:《应该恢复武训的真正形象》,《武训研究资料大全》809页) " \  O  Y& W! O1 t
--------------------------------------------------------------------------------------------------------------------------------
: b1 j4 A% l* c8 w  q0 U- {如果大家能耐着性子看到现在,想必也跟我一样苦笑不得:对同一个人的评价居然会如此两极分化,更有意思的是持这两种不同评价的人都宣称自己手头有过硬的资料,你说咱们信谁的呢??# f$ i3 o: C3 [3 e+ d' t) X9 u
武训,究竟是个怎样的人?
9 q" F  y- P6 F* {' x7 N% n$ o3 v我只能说“不知道”。
燕嗣畅漫 | 2021-10-27 00:11:44 | 显示全部楼层
有人要给武训唱赞歌,说武训放高利贷所得,一分都没用到自己身上
# B  \5 ~/ X# r0 z) |
武训一生的确买了几百亩地,在临清大概就有二三百亩,这些地就在临清西南的杨坟一带,那里有武训办的一处义学,他所有的地,都归义学所有。他本人不因为买了一些地就过剥削生活。”(李绪基、孙永都:《应该恢复武训的真正形象》,《武训研究资料大全》809页)“武训自己一天地主生活也没过,世界上哪有不过地主生活的地主啊!”(李绪基、孙永都:《应该恢复武训的真正形象》,《武训研究资料大全》809页)
原来只要是刻薄对待自己,剥削来的财产就不算剥削了啊!那么我想请问了,你们听说过高老头、葛朗台吗?4 K) T7 E  {  H6 a$ J. V
当然也许有人会说,这些是文学形象,不是真实人物,不足为信。
6 f) T1 y- `7 J2 w/ h! Q那么你听说过《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吗?韦伯在书中就说过,现实生活中确实有那种对自己生活极其克制,把钱都投入到资本增殖中去。
& S- r8 r( i+ n# V, ~& _. T5 b不独清教徒如此,西方世界中犹太人小气的笑话不也是非常多吗?
& G% T4 t" n: z+ o) b0 C所以说什么刻薄对待自己,就不算剥削了,这完全说不过去。7 n/ |  n* E/ _2 r- h
在人们愿意储蓄——节制目前的消费,等待将来的消费——的限度内,社会能够把那个限度内的资源用于新的资本形成。
这话对资产阶级中某些人是合适,对地主阶级中某些人也是合适的2 @- Y# D( U+ m: `5 @
说到武训不娶妻,调查来这样的结果。* s7 Z$ b/ |1 O3 D8 m, U
武训自己也公开地唱:“说一百个媒,认一百个干娘,吃一口妈妈,死在路旁”(“吃妈妈”即吃奶)。武训晚年在临清有一位干娘,现年七十多岁,青年守寡,生了个孩子,人们赶着叫“小豆沫”。我们在武庄访问时,见过一位老太太,八十多岁了,他自己也不隐讳她和武训的关系,说豆沫吃过她的“妈妈”。在场的武金兴的妻子听了生气地说:“你干么说这个!”这位老太太说:“干么不能说,人家(指武训)不是凡人!”在她的心目中,武训不但成了名,而且成了神,她感觉她和武训有这类关系是光荣的。但此人却非武训的“干娘”,而是他的族弟妇,年轻时就守寡。
' O9 T% @4 c1 l, a
有人竟然想以这种理由推翻这个结果,认为调查不够严格、严肃
6 e1 M5 u0 u, O1 [
“当时调查这个事时,很多人都嘻嘻哈哈地当笑话说的,确实不确实呢?并没有调查到结实的材料。”(李绪基、孙永都记录整理:《赵国璧同志谈当年调查武训其人其事的一些情况》原载《聊城师范学院学报》1985年第四期,引自《武训研究资料大全》第822页)“这些传说根本没有进行核实,纯是些流言蜚语,却拿来作了定案的根据,实在是冤枉。”(李绪基、孙永都:《应该恢复武训的真正形象》,《武训研究资料大全》809页)
那个被叫“小豆沫”的人,未必是武训的后代,可能是谣言。可是武训族弟妇亲口说,武训吃过她奶子,这也是流言蜚语吗?也是没有核实吗?
0 H/ U# n$ o% H) ?5 w; ^! w1 P那我倒想请教了,什么样的证据才不算流言蜚语,算结实的材料?难道要给武训吃奶拍照录像不成?
) a7 ]: k+ n- J武训这套把戏,难道是新鲜事?早就被识破了!6 I, T( J% N* I/ M
要给基督教禁欲主义涂上一层社会主义的色彩,是再容易不过了。基督教不是也激烈反对私有制,反对婚姻,反对国家吗?它不是提倡用行善和求乞、独身和禁欲、修道和礼拜来代替这一切吗?基督教的社会主义,只不过是僧侣用来使贵族的怨愤神圣化的圣水罢了。在日常生活中,他们违背自己的那一套冠冕堂皇的言词,屈尊拾取金苹果,不顾信义、仁爱和名誉去做羊毛、甜菜和烧酒的买卖。
有人说,那么你让武训怎么办?难道一个没文化的乞丐,能突然想出共产主义?
3 W( X9 v1 _; _/ k3 b
/ Y' C' K* I1 R3 f# a! u; Z对于武训来说,他当然不可能自发的有什么共产主义觉悟。甚至连资本主义觉悟都不可能有。
  b. L) C8 ~, X4 w" ^/ `3 b$ I- M
2 u8 y0 A% L) ]所以当年批的武训时,并没有拿武训与康有为、梁启超、孙中山、毛泽东这类人物做对比。
* ~) W- u4 d  b6 Q) i. a: {, J) b+ K6 V) W$ B. k+ t- Z5 Z
而是拿他同时期的同乡宋景诗来比。1 \" G# X. a8 E2 G1 l! _
------------------
% I/ C% v/ T7 U+ h9 |' z+ ^0 O有人说武训是受够了不识字的苦,实心实意为群众办教育1 t/ p) L5 y( R$ E4 l
那我就奇怪了,你知道群众不识字,那么应该怎么办教育?应该办幼儿园、小学这种教识字的学校吧?用当时人的说法,这叫蒙学。5 Q$ ^$ y- p8 E! S
幼儿园、小学不办,你专办中学、大学,那么请问在当时能上这种学的人,是那些贫苦穷人的后代呢?还是有钱人的后代呢?! I  E! c! L+ v: J1 g
其中记忆得最清楚、讲说得最详细的,是堂邑县倪屯村的倪瞻云。他崇拜武训,称赞“义学”,可是他肯说老实话,知道的就说,不知道的就不说。他出身于地主家庭,现年八十一岁,在“崇贤义塾”读书达七年之久(一八九○年——一八九六年,即光绪十六年至光绪二十二年),并且是个秀才。这位记忆力很好、精神颇佳的老人,还笑迷迷地对我们说:“武训还做过我的媒人哪!”他告诉我们,“崇贤义塾”在头七年(一八八八年——一八九四年),根本没有蒙班,只有经班。经班的学生,大多数都是“好户”(地主),其余也是富农或商人,没有一个中农,更不要说贫雇农了。学生中,有一些是跟着老师来念书的秀才。读的是诗、书、易、礼、春秋、左传等书。能够做“满篇”八股文章的人,才有入学的资格。他那一班学生共有五十余人,因为年代太久,他只记得起三十四人。这三十四人当中,就有二十三人进了学(秀才),一人中了举。下面这份经班学生调查表,主要是根据倪瞻云的述说,加上其他一些人的意见列出来的。根据要能做“满篇”八股文章的才能入学这一点看来,“崇贤义塾”的学生入学资格是很高的。因此,教师的资格也很高,须要进士、举人或拔贡才行。倪瞻云说:崔准、顾仲安、滕绣封等,都是当时极有名望的先生,他们不管到那儿去教书,身边总是跟着一批学生。所谓“数县学生数十百里负笈来学”(刘子舟:义学正武公传),正是跟着老师来的或者慕老师之名而来的程度很高的学生,其中许多已经是秀才。教师的情况,看下表便知:“崇贤义塾”在一八九五年,即在该塾经班开办之后第八年,亦即武训死的前一年,才设立蒙班,四年以后,即一八九八年以后,这种蒙班就废止了。武训及和他合作的地主们对于设立这种程度较低的蒙班是不感兴趣的。武训及其合作者杨树坊之所以在这四年内开办了蒙班,是因为柳林镇上的商人们表示不满,他们的子弟不能上学,武训和杨树坊才勉强办了个蒙班,敷衍他们一下。
火柴与水行 | 2021-10-27 10:24:07 | 显示全部楼层
武训不是神——旧学堂于救亡图存基本没有意义。0 `  L4 M. I" H; @0 V( {' a
但更不应该被黑成狗屎——武训很显然不可能读懂或哪怕接触到《共产党宣言》,或同盟会等组织的资产阶级革命宣传,或新式教育的相关材料。以当时的社会土壤和他本人的条件,他想干点什么好事就只能干成这尿性。4 S) O# L. k; Q
然而吹武训的肉食者是应该被杀千刀的——归根结底,武训的好心演化为某种扭曲的结果,连累他本人的身后名,都要怪那个操蛋的旧世界,然而有些人偏偏就是想把那种世界带回来。
123459057 | 2021-10-27 17:41:05 | 显示全部楼层
为什么批判《武训传》?因为武训想走通过个人捐款和慈善解决教育问题% e" U) W" r$ [
武训为孩童上学,于是向富人乞讨,通过乞讨,倒能解决几个孩童的上学问题。; Y% U( W, |! j4 X( K8 y5 b
就好比现在矿难连连,为了矿工的生命安全,你整天跪在矿主面前,希望他发善心,为采矿的安全多投几个钱。  c& Y( q' \+ f- x8 ^
你觉得跪,能解决矿难问题吗?
  I7 Z$ D- K( N: y你觉得这种跪,值得大肆宣扬吗?
' h  v) w  Q" G3 s# f0 x你觉得这种跪,应该成为民族的精神吗?
6 \: W. t- o: n5 O$ I% d6 ]你觉得武训,是真正的英雄吗?8 ^" L$ G& w# H  T- a( w# I! h- |
为什么必须批判《武训传》?!……因为他想走通过个人捐款和慈善解决教育问题的路线!( M+ J/ k# g; d8 i) P# g
<hr/>武训「狂热地宣传封建文化」指的到底是什么文化?
1 s! `2 B+ w$ v/ r! h: s/ D以前也阅读过毛泽东的《应当重视电影<武训传>的讨论》,因为没有经过那个年代,也没有看过《武训传》,所以曾经对毛泽东说的「像武训那样的人……狂热地宣传封建文化,并为了取得自己所没有的宣传封建文化的地位,就对反动的封建统治者竭尽奴颜婢膝的能事,这种丑恶的行为,难道是我们所应当歌颂的吗?
7 r% u" |/ `* ?' n不是很好理解。/ c" W. B$ T, S; Q/ K% S7 ~
不过,不看《武训传》没关系,现实中具有现代感的武训传在一天复一天地上演!4 y- r+ h* @+ h/ j' h3 o
自从那个大眼睛的小姑娘上了希望工程的海报,中国的农村教育就交给现代的武训们,多少人在感动之余纷纷慷慨解囊,救助一个两个三个贫困的读不起书的农村小孩。  l) R7 K" |* k6 _; [
多少踌躇满志的老板,怀着怜悯的心情,看着眼前身体单薄的小孩接过某人捐赠的一个书包、几本笔记,眼泪汪汪地叫声感谢老板,感谢党和政府!
2 d* H% ]/ [9 ~% |——我也曾经为这些现代的武训传感动,为荧屏上的动人画面而眼泪欲飞!
4 r- D8 S( R5 ~) G# L" `: [0 Z) q9 a4 i9 f7 v
武训是个怎样的人?-1.jpg . {8 r) r/ b& T
蹬三轮的老人白芳礼在74岁以后的生命中,靠着一脚一脚地蹬三轮,挣下35万元人民币,捐给了天津的多所大学、中学和小学,资助了300多名贫困学生。( H) ]9 S% S8 u5 f8 m1 F7 ?
而每一个走近他的人都惊异地发现,他的个人生活几近乞丐,他的私有财产账单上是一个零。
6 R0 N$ T, e" [& v- k2 W一次一次,再一次地感动之后,我的心被泪花洗得有些感到了外来的寒意。2 ^# ~5 w  k2 w4 b$ U% A
我分明感觉到这种感动好像将像无限的黑夜一样看不到尽头!- G6 _) s0 O6 G3 s( Z# d1 z
我带着感动期待到的,是黑夜一再宣布延长,空气一再得紧张和降温。" W3 h  n5 U6 Z5 _. u; M
我分明感到我眼里含着的泪花,不过是送给黑夜的赞美的点缀!7 S, Y0 B. O1 C3 ?& Z4 k& T
不,不,我不要这样,不要这样的武训传!  d* E1 o* N# A
个人捐款和慈善解决不了属于社会的教育问题,不能。我不能期待这个
1 y' s3 a6 T- x, W. x$ m今天有缘再读毛泽东的《应当重视电影<武训传>的讨论》,我终于明白了毛泽东批评的武训狂热宣传的封建文化是什么!2 @2 x; c6 d+ t. S
古代武训,如果给他一个机会,他能珍惜,那么他一定推行他办学的成功经验,建立起全国、以至全世界范围内的慈善捐款和乞讨办学制度!: `" C8 |7 S# A% u* O+ n8 _
武训将把教育「交给社会」,一方面大力加强慈善办学体系,办法是给捐款和慈善者立牌坊和功德碑什么的,刺激慈善力量投入办学,取得办学投入的增长;一方面,武训将把所有校长、老师和学生通过集中培训,让他们学会讨钱的本领。
3 O! @' w, L4 z) w4 r/ n( |0 p毛主席当年批判武训,只点到了武训维护封建统治,狂热宣传封建文化,没有点透其中的办学路线问题!, V  E6 S7 @6 p% b. r! v9 [
如果毛主席当年批得透一些,今天的糊涂武训必将会少很多!# x% B9 l- y, X$ B0 h5 q
附贴出了毛泽东在1951年5月20日写的《应当重视电影<武训传>的讨论》。4 x) {3 r& @  V6 u
毛泽东:应当重视电影《武训传》的讨论
7 B) L/ l; s7 k, ^/ V《武训传》所提出的问题带有根本的性质。像武训那样的人,处在清朝末年中国人民反对外国侵略者和反对国内的反动封建统治者的伟大斗争的时代,根本不去触动封建经济基础及其上层建筑的一根毫毛,反而狂热地宣传封建文化,并为了取得自己所没有的宣传封建文化的地位,就对反动的封建统治者竭尽奴颜婢膝的能事,这种丑恶的行为,难道是我们所应当歌颂的吗?向着人民群众歌颂这种丑恶的行为,甚至打出“为人民服务”的革命旗号来歌颂,甚至用革命的农民斗争的失败作为反衬来歌颂,这难道是我们所能够容忍的吗?承认或者容忍这种歌颂,就是承认或者容忍污蔑农民革命斗争,污蔑中国历史,污蔑中国民族的反动宣传,就是把反动宣传认为正当的宣传。7 d* E$ ?+ P3 _3 I
电影《武训传》的出现,特别是对于武训和电影《武训传》的歌颂竟至如此之多,说明了我国文化界的思想混乱达到了何等的程度!# \9 ~; g3 w/ {0 h% n& H
在许多作者看来,历史的发展不是以新事物代替旧事物,而是以种种努力去保持旧事物使它得免于死亡;不是以阶级斗争去推翻应当推翻的反动的封建统治者,而是像武训那样否定被压迫人民的阶级斗争向反动的封建统治者投降。我们的作者们不去研究过去历史中压迫中国人民的敌人是些什么人,向这些敌人投降并为他们服务的人是否有值得称赞的地方。
. [% \1 K# o) \% Q5 ~我们的作者们也不去研究自从一八四○年鸦片战争以来的一百多年中,中国发生了一些什么向着旧的社会经济形态及其上层建筑(政治、文化等等)作斗争的新的社会经济形态,新的阶级力量,新的人物和新的思想,而去决定什么东西是应当称赞或歌颂的,什么东西是不应当称赞或歌颂的,什么东西是应当反对的。) I. [7 R1 T; U7 f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一些号称学得了马克思主义的共产党员。他们学得了社会发展史——历史唯物论,但是一遇到具体的历史事件,具体的历史人物(如像武训),具体的反历史的思想(如像电影《武训传》及其他关于武训的著作),就丧失了批判的能力,有些人则竟至向这种反动思想投降。
  g( \8 ~2 U  v: R. r% u资产阶级的反动思想侵入了战斗的共产党,这难道不是事实吗?一些共产党员自称已经学得的马克思主义,究竟跑到什么地方去了呢?
4 ]" S% f1 q4 ~3 P为了上述种种缘故,应当展开关于电影《武训传》及其他有关武训的著作和论文的讨论, 求得彻底地澄清在这个问题上的混乱思想。
纹异彩准 | 2021-10-27 20:51:42 | 显示全部楼层
武训与武训传要分开看。
专用沙发俏 | 2021-10-27 23:17:15 | 显示全部楼层
我贴一段《吴顺恪六奇别传》,我们高中时候做过的阅读,配合武训传食用更佳。/ R: j8 u( B. S  G
. H! H, @' z, r! _
海宁孝廉查伊璜继佐,崇祯中名士也。尝冬雪,偶步门外,见一丐避庑下,貌殊异,呼问曰:“闻市井有铁丐者,汝是否?”曰:“是也。”曰:“能饮乎?”曰:“能。”引入发醅,坐而对饮。查已酩酊,而丐殊无酒容。衣以絮衣,不谢,径去。& O( I* V* ?. p8 p/ P* K/ F
明年,复遇之西湖放鹤亭下,露肘跣行。询其衣,曰:“入夏不须此,已付酒家矣。”曰:“曾读书识文字乎?”曰:“不读书识字,何至为丐!”查奇其言,为具汤沐而衣履之。询其氏里,曰:“吴姓,六奇名,东粤人。”问:“何以丐?”曰:“少好博,尽败其产,故流转江湖。自念叩门乞食,昔贤不免,仆何人,敢以为污!”查遽起,捉其臂日:“吴生海内奇士,我以酒徒目之,失吴生矣!”留与痛饮一月,厚资遣之。( t1 |& o' H+ w% h7 S9 }- L
六奇者,家世潮阳,祖为观察,以樗蒲故,遂为窭人。既归粤,寄食充驿卒,稔知关河厄塞形势。会王师入粤,逻者执六奇,六奇请得见大帅言事。既见,备陈诸郡形势,因请给游札数十通,散其土豪,所至郡县,壁垒皆下。帅上其功,十年中,累官至广东水陆师提督。
$ e) s/ m7 ]& r& o孝廉家居,久不复记忆前事。一旦,有粤中牙将叩门请谒,致吴书问,以三千金为寿,邀致入粤。水行三千里,供帐极盛,度梅岭,已遣其子迎候道左。至戟门,则蒲伏泥首,登堂,北面长跪,历叙往事,无所忌讳。入夜,置酒高会,身行酒炙。歌舞妙丽,丝竹迭陈,诸将递起为寿,质明始罢。自是留止一载,装累巨万。将归,复以三千金为寿,锦绮、珠贝、珊瑚、犀象之属,不可訾计。
8 t8 o: {( `, }! ]6 N  |初,查在惠州幕府,一日游后圃。圃有英石一峰,深赏异之。再往,已失此石。问之,则以巨舰载致吴中矣。今石尚存查氏之家。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