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最近这一轮双减政策的问答下,深切感受到,知乎就没几个人是“小高、初中学生的家长”。2 h. X, F0 S ]& l4 o
这些问题下回答的,大部分是搞宏大叙事的大V、孩子都没乱猜的、教辅机构的托,要么干脆就是瞎起哄找乐子的。: `! `4 D# X& u/ J, {
( M3 x3 U8 O! n6 B
文中所说的家长囤积的“教辅教材”是什么?
' o/ V4 [/ E+ A% N5 Q5 q5 X0 U- b, h 很多人以为是什么奥数宝典、作文经典例文之类的,或者以为是市面上能购买的xdf、xes等出的教辅材料。
" n( B% W* z9 O5 g0 }7 h$ b实际上,主要是教学视频+配套习题。
: G9 p7 m5 u" D1 ^$ c! b4 w有一些是正规途径出来的,有一些并非常规途径购买,这些视频和教辅资料,是通过一些非正当途径传播出来的,说白了是盗版。家长通过地下渠道获得(有兴趣自己去找马云要,还是希望大家支持知识产权,抵制盗版)。( Y k3 |6 f5 t( T, s$ C
举个例子,A是5年级学生,B是6年级,AB家长互相认识,他们正在上的xdf课程,但是双减政策来临,xdf风雨飘摇一副要关门的样子。A妈妈就通过B妈妈要来6年级的xdf课本、老师授课视频、配套习题(老师会在班级群里面发电子版,自己打印就行,授课视频也会有)囤积起来了。没有熟人就通过盗版途径获取。如果半年后xdf关门大吉,她可以通过这些视频教材让孩子在家上课,虽然效果远不如班课,但聊胜于无。
. @: c% m7 E% \" A/ T$ D再举个例子,C是初一新生,他想快速学完初中内容,然后准备高一学科竞赛。但双减政策下不让教辅机构超前教学。于是他就只有两个办法,要么假装成初三学生去上课(效率极低),要么“囤积”初二初三的学科教辅资料,自己在家自学。
$ i$ u. `: K& R' F& t) v: S" C! P# ^这才是所谓囤积教辅的真正形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