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说呢……
2 {# U L' G% o7 c1 h& ~其实现代词语有非常非常多的内容上纲上线的话都是有问题的。, ^% f" x) R/ Z4 ?! k* g7 a
“忠”:是指封建时代臣对君,下对上的从属甚至是依附关系。后来帝王将相都没了,就引申为对国家人民这样一个想象的共同体的服从和依附。7 p* J5 o8 p8 s+ ^: r0 }
“孝”:是指封建时代同族之中晚辈对长辈无条件的服从,也是一种尊卑等级制度。长辈拥有绝对的解释权,哪怕是无理的要求,也是没错的。比如“天下无不是得父母”等等,后来引申为子女对嫡系长辈的有限服从。
# B( O- q7 Y" I' \$ f( T0 J“礼”:就是指封建秩序本身,按照金字塔的顺序严格划定了尊卑等级,影响生活的方方面面。孔子甚至因为有的大夫请的舞女多了一点点不符合“礼法”就痛心疾首,大叹礼崩乐坏。后来法律的出现挤占了礼的生态位,只能退居二线,变成“道德”的简称。
4 t+ u" S9 t5 D b“百姓”:其实本来是指贵族的,普通人以前可上不了百家姓。那本书第一位姓氏是大宋的皇帝,第二位姓氏是吴越王一脉,第三是作者自己,第四是南唐的皇帝…,后面才引申为普通人。
- _: D& Y; R: k( N8 J8 _8 v……
1 H! O8 c, Z& G( B k/ }4 \& e文化是需要载体的,它附着于人们生活的一切:交流、工作、习惯…对人的影响也是潜移默化的。: w, h3 Y5 Q! T$ w
本质上一切美化不平等的概念,都是阶级压迫。0 V! _& n. H x5 ~* j \
为什么我国建国以后要从日常用语到生活习惯方方面面都要修改?平级称呼“同志”,领导称呼“书记”?普通人称呼“群众”?) r- u$ }2 q2 }3 k7 [
就是为了扭转残存于日常用语中的封建思想和压迫。哪怕事实上的关系并没有完全改变,也是无形之中告诉别人:我们本应该是平等的。0 j+ t- @ |& j
——6 @- H& }3 y# M
“世家”一词之所以令人反感,其实是因为这个词在以前是压迫的封建势力代表,哪怕是建国后也没有办法优化它,他从古臭到今。哪怕是陈涉,最初也是要当张楚王的,他有反抗精神不代表他没有封建性。
- f- t3 l4 l; e4 {3 t“世家”和“优秀家庭”的最大不同,在于因果颠倒了:7 S1 ]; m# G T+ `! r
优秀家庭:爷爷是教授,爸爸也当上了教授,儿子努力也考上了教师,为了赞誉他们一家对教育作出的贡献,我们夸他一句“教育模范家庭”。& T; T, a* A. I0 K' E4 T
“教育世家”:爷爷是教授,爸爸本来达不到教授的资格,但是因为爷爷的面子,给爸爸评上了教授,儿子不学无术,因为爷爷爸爸的关系,儿子也混了一个教师编制。将有限的教育资源通过人情关系垄断在一家之内,就是“世家”。
' _3 p. @) l: ]) O——' p( _5 c! Z2 E% [2 {+ f, }
现在这些关系之所以存在,是因为具有稳定社会的作用。但弊病还是很多:“孝”的概念不摒弃,养老制度不会进步;“忠”的概念不摒弃,社会将一成不变,无法进步;“礼”的概念不摒弃,法律会制度不会完善。: B+ Y; M$ Y2 D8 Q4 P, Y5 L
我相信,随着生产力发展,进入共产主义后,忠孝礼义百姓世家都会被丢弃,人的思想会被完全解放成为“自由的人”。
" d/ ?/ Z# B6 q8 @# y—6 {3 z1 S/ c3 F3 _; [, Q, P
2 j) t8 F" f/ O. I5 E2 O“金张许史浑闲,未必有功名久后看。算南朝将相,到今几姓;西湖名胜,只说孤山。” C3 [& T8 x2 i' t5 u
——《沁园春》(南宋)陈人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