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年来的教育改革,有很多举措,我都非常支持。2 l; y8 {: Z# x- X
比如削弱民办教育,禁止民办掐尖;比如名额到校,打断生源集中化;比如师资交流,好老师交流到弱校。) ?* R9 g+ w3 C' K" J
在知乎也写过不少文章为这些政策叫好。(如何看待 2019 年 7 月 8 日颁布的《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如何看待上海华二初中发的文章《到华二初中读书,你真的想好了吗?》?)
! j. t4 ~$ ]3 j* \+ b; A4 i2 Q但是,我唯独不支持现在对课外补习班的一刀切。
: R" N' V! P% c# O) G; ~这当然不是因为有什么利益相关,在现实中熟悉我的朋友都知道,我没有给孩子参加过任何课外补习班,没有家人和课外辅导有利益相关,也没有买过这些机构的股票,或者接受过其任何资助。写这个文章,纯粹是因为,这个办法不对。
. I/ p3 a9 ^! e* C1 m: b先提一个大家都熟悉的概念——「累进税」。
. j4 y+ R& E& t3 p6 _, Y" N累进税,就是应税额越大,边际税率越高,高收入的人会碰到越来越高的税率。
! D" @& t/ J' Q& R( |- v用累进税来调整收入差距,征税后的税后收入差距,要小于税前收入差距。( E) ?; ]- v ^* B
但还有另外一个相反的例子,叫做「累退税」。
+ k/ S9 N4 G8 a( @* t# ]- v3 W- `累退税,是一种收入越高,边际税率反而降低的税种。征税完毕后,穷人反而被征收了更多的税,收入差距反而扩大了。& |5 x3 H/ b1 @5 g* D' D
在教育公平上进行的一系列改革也是如此,需要考虑这个税种到底是累进,还是累退的。0 u/ B! g: \; S& C6 k
比如,义务教育改革中缩减民办的优势,那么比较富裕的家庭,是不是主要在民办学校呢?我们可以用PISA数据做一个计算[1]。
" ^! ^# @5 Z, M' n9 O
- I* p1 M0 ?1 x) _0 D- q* \9 k! Q 1 y7 R' u( T5 h, J! N
上图横坐标代表社会经济地位从最低到最高的100个百分位,红色和蓝色分别代表公立学校和私立学校。很明显,在右侧社会经济地位最高的家庭中,上私立学校的比重是最高的,左侧为10%左右,右侧接近30%。( _" t# E2 E- ?7 [7 o& l& S% ]
因此,削弱民办学校,能够削弱社会经济地位更高的家庭的优势,这样的政策,属于累进税。0 M1 R# f7 b* C6 C! R0 l4 |
再比如,促进教师交流,让好老师到弱校任教。这个政策在上海已经施行了很久,最近在北京也开始落地,这是累进税,还是累退税?% Q9 p3 A" o" M* _" O7 Q7 [0 q& H8 d
我们还是用PISA数据,看不同社会经济地位家庭所在学校的「具有研究生学位的教师占比」,可见下图:; b* Y, i2 }2 A0 E- }1 Q
: a+ h/ |/ e7 f9 l$ I3 f2 m - N; P# q2 i9 ]8 C0 f' ~4 k7 v
上图横坐标仍然代表社会经济地位从最低到最高的100个百分位,纵轴为该部分人口所在学校研究生学位教师占比。可以看到,在社会经济地位最低的家庭,其所在学校研究生学位教师占比不到2%,而在社会经济地位最高的家庭,研究生学位教师占比接近20%。& J% r& B! i5 V8 f+ H4 s
因此,让好老师异校交流,也能削弱富裕家庭的优势,使教育资源更加公平,这仍然是累进税。* T' W, |: E6 F7 u
再比如,校额到校,让非学区房所在学校,传统意义上的「差」学校有更大优势,这是累进税,还是累退税?9 _' t% Y) k7 f, E9 B5 m; _. ?
我们用PISA数据,看看不同社会经济地位的家庭和他们成绩的关系。2 d( z s& y# P2 ~: {: m4 H( v
( f* x% Y# l) z% w( k
& |% C. z) K# w2 p$ c$ p
上图横坐标仍然代表社会经济地位从最低到最高的100个百分位,纵轴表示其标准化测试的数学成绩。趋势仍然明显,长在社会经济地位越高的家庭,孩子的成绩也越好。
9 q( j6 M6 @4 t因此,采用名额到校,让好学生扎堆的「好」学校名额减少,但是差学校名额增加,一样能够削弱富裕家庭的优势,使教育更加公平。这也是教育的累进税。" ]" C L4 E0 V; p: o( y) t8 A
现在再来看看「打击课外辅导班」。; m9 ]) o# k5 c4 [7 }
先来看一对多的课外辅导班。在PISA数据中,有一个问题问到了学生是否在校外有额外培训,如果有的话,是哪一种形式,是一对一,还是2-7人的小班,还是8人以上的大班。5 M# v/ I6 g* I/ O4 R5 i. F
我们把一对一辅导以外的形式,归类为一对多的课外辅导班。那么,打击课外辅导班,到底是累进税,还是累退税呢?
' h) Y- V* X- q$ U0 a, e. M/ }. x2 U9 w% \
) C6 ~9 c. V, [- E1 v
上图显示了一百个百分位的社会经济地位家庭参加一对多课外辅导班的比例。可以看到,参加一对多课外辅导比例最高的,是哪些人?
+ b6 T+ \( s: {0 z5 h; h是社会经济地位处于20-40之间的中等偏低阶层,他们之中有30%参加了一对多形式的课外辅导班,个别分位点比例达到40%以上。
) f# I% P5 m2 J$ O$ m4 A) S社会经济地位越高,参加一对多课外辅导的比例越低,在最高的百分位,比例降低到20%以下。
1 c7 Z. D* x6 b/ |+ k; |9 H% d我们再把一对一和一对多辅导的时间占比按照社会经济地位画出来。
* e1 q" U2 n( N* n q# Y! U- b' ^5 M- C: v/ A! U+ f: P

( U; U0 m& j* v上图从左到右显示了不同社会经济地位家庭学生的一对一辅导时间和一对多辅导时间占比。在这张图中一样可以看出一对一时间占比随着社会经济地位的上升显著提高,在最高百分位,80%的辅导时间来自一对一形式的辅导。
5 c6 C, n5 T0 _8 o0 f& n有人可能会问,难道最穷的学生也能请得起一对一吗?是的,在数据调查的范围内确实如此。; a I7 ^+ Y' t1 f% U0 [3 A
需要注意的是,PISA2015年的调查地点是上海、江苏、北京、广东,这四个地区都属于中国较为富裕的地区,所以这里的「中等偏低阶层」也是针对这四个地点来说。" n- X# l# H! y, j# ?
但别忘了,中国的高考是按省录取,一个身处上海的中等偏低阶层固然可能比一些中西部省份的平均水平拥有更高的资产和收入——毕竟房价摆在这里——但他最后高考时的竞争对手,仍然是同处于上海的这些富裕学生。
" B7 z6 V1 R4 \9 n; O因此,打击课外辅导班,对这些地区的学生来说,会削弱相对贫穷的家庭,使富裕家庭巩固其优势,最终扩大教育和家庭社会经济地位的相关性,增加教育的不平等,是不折不扣的「累退税」。
1 S w( Z# K f4 s, ^. B8 ]) f1 M# g3 q0 `* t# c! {. d
到这里可能又有人会问,就像这个题目说的那样,教育部这不是又准备打击一对一家教吗?这是不是说明这个政策在往好的方向改进呢?
5 P8 X. L7 w3 F. K3 H如果一对一真的能那么容易被打掉,被限制,那这个问题倒也确实解决了大半。
) j7 ?5 I. z: E. Y6 F9 U, {% B但从常识看,从这个问题下的几百个回答看,一对一辅导,是那么容易被打掉的吗?
5 B) \7 r1 S; t' \. @- U5 z, o凭借现在的行政资源,能限制住的一对一,也就是些强扭的瓜,出头的鸟。来了几个举报,闹大了,不得不处理下。对于家长、教师、学生已经完全形成攻守同盟,下决心要和其他人甩开差距的家庭来说,怎么可能会有举报?谁会来管?又怎么能限制得住呢?
/ E+ |) {; n: @$ [; J, N2 `除了一对一辅导以外,更大的缺口在家庭辅导中。CFPS数据询问了家人辅导的情况:
2 R) c% g& _5 \( N0 u5 z& A( S) F- F

0 j0 U+ k; ?* k2 N8 ]* J通过CFPS数据,我们将家庭收入分位十个等级,分别去看这些家庭来自父母辅导和课外辅导的时间对比,如下图所示:
9 k9 ]! i* T8 H- ^7 E! t' u6 ]' v

; Z" m' Y* a- p) [上图从左到右是家庭收入等级由低到高的十个分位。可以看到,课外辅导时间(该时间同时包括一对一辅导和一对多辅导)随着收入升高而提高,但在收入达到70%百分位以上时,课外辅导时间的提升已经不甚明显。+ }; W" [1 Q1 `. w0 ?$ W; v
与此同时父母辅导的时间却显著提高。在收入最高的10%分位,父母每周给孩子辅导的时间达到了274分钟,比该群体的课外辅导班时间高出103分钟。1 I6 `' y1 q. `! b( H
这很好理解,很多双职工家庭不是没有钱,他们有钱给孩子购买课外辅导班,质量或高或低,都能上。他们缺的是时间,在书桌旁辅导自己的孩子,虽然不花钱,却是一种奢望。 r% `$ C1 J1 W6 s" z' G) I* L
因此,就呈现了这种形式——* N5 C7 H: E O7 v; p3 u$ V
对机构的课外辅导班,铁拳管理。
! ]# I. g8 a: q1 |3 Z3 E0 U对更隐秘也更昂贵的「一对一辅导」,名义管理。
D. e1 p: c4 w' z+ {; v' X$ g/ [对父母教育或者其他家庭成员组织起来的教育,没打算要管理。8 k5 s7 H* ? t) g( q
这样的策略如果继续施行,在上海、北京等地区,教育的不平等程度势必会随着政策增加,而非减少。
' F# N, Y/ }8 T. ^) R% E讲到这里,可能又会有人说,那些不受政策影响的家庭,最后都出国啦,本来就不参与国内的高考竞争,因此不会有影响;或者是这些家庭再怎么限制都限制不住,因此不必在意。4 a) c. i3 E* x/ L+ j1 |) k
这种看法从双减落地后就不断地传播,但只不过是自欺欺人,主要有三个原因:+ Q, g0 H2 i2 }. a
第一,如果一个税种从收入顶端0.1%的人口开始逐渐收不到税了,那么这个税种对前0.1%的人口来说就是累退税,他会增加前0.1%人口的不平等程度。那么对这种情况,你或许可以说,这个税种虽然是累退的,但是他对普通人「没有影响」、「不必在意」。
. M2 W6 E ^5 O$ M; d3 T而本轮教育改革的累退税,不是从99.9%的人口开始的,在上海、北京等地,是从30%的人口开始的!只有社会经济地位在30%以下的人口,才能因为双减而降低教育不平等程度。而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在30%分位点以上的,都会受到这个「累退税」的影响,越富裕的家庭,受到双减的影响越小,优势越得到巩固,不平等程度提高。
) T( M& z8 g7 C9 R5 q第二,放眼全国,这个「累退税」的拐点可能不会出现在30%那么低,但通过CFPS数据计算,也就出现在60%这个水平左右。所以,取消课外辅导班,可能确实可以提高全国范围内职校、专科和本科之间的区分程度,提高这些学校的筛选效率。但对于更好的学校来说呢?9 @) F. y$ Z0 r* [6 X3 X
每一年高考,考入211及以上大学的,占该年龄人口的3%;考入985及以上大学的,占该年龄人口的1%。更别说再往前的清北华东五校,占比不足0.2%。增加职校、本科分界线的筛选效率,却进一步降低头部学校的筛选效率,提高这些学校的富裕家庭集中度,真的是政策想要达到的效果吗?5 A, [7 L. ~) m
第三,许多富裕家庭送孩子出国,就是为了避免国内激烈的竞争压力,现在一方面受到疫情的影响,一方面贫穷家庭不让参加课外辅导班了,富裕家庭发现自己孩子的优势反而更明显了,竞争没有以前那么激烈了,他们难道就不会选择放弃国外留学,回到国内高考轨道分一杯羹吗?) u. L4 Y4 Z! N F
Q+ f" F0 \0 g3 m5 K0 G6 t* ?再举一个例子,本次双减中被一并禁止的「拍照搜题」。
2 X, `1 j3 u1 y, ?拍照搜题,被禁止的理由是为了「保护学生独立思考能力」。诚然,确实有很多学生用拍照搜题来抄作业,丧失独立思考能力,但对另外一些比较聪明,但家庭情况一般的学生来说,则并非如此。
. y( _7 x$ n/ ]. Z在这些学生所在的学校,很多难题,老师不讲,甚至自己也不会做,这些学生可能没有课外辅导班,也没有一对一讲题,父母当然也不会,但是拍照搜题,却使得这些学生能够有机会获取知识。至少在这个瞬间,这些学生与那些有各种资源的学生,是拥有同等水平的学习资料的。. m Q( ]2 L4 _4 c- n
而取消拍照搜题,无疑则是将这批学生的最后一道防线冲毁,让他们彻底失去参与竞争头部教育资源的机会,进一步加剧教育不平等。
. P0 d0 k/ j c4 \$ r' v( d4 k. g9 f& u( a; u
教育改革是很困难的,一些政策,虽然可能会让其中一大部分人更加公平,但也可能对另外一群人造成意想不到的后果,而政策是否应当施行,往往就在这两群人的占比中走平衡木。
( _1 L1 H, V- A* V/ P一个比较好的办法,是对不同的区域开展差异化施行,根据本地区的一对一教育和外部辅导的占比拐点,决定是否应当在本地区实施课外辅导的一刀切。而我国高考的分省录取,也正是给分地区差异化施行提供了现实基础。
& g% }7 Y8 i! i7 O5 F$ r- E如果一个地区只有头部家庭参与课外辅导,那么一刀切自然没有什么问题,大部分人的教育公平都会得到提升。0 w& l( M: e3 C" p; ]6 G" X
如果一个地区大部分家庭都已经或多或少地参加辅导,富裕家庭甚至已经退出课外辅导,开始密集地线下团课,一对一,此时再砍掉机构化的课外辅导,对教育公平适得其反。( n2 H. C. n4 y0 ]" ]$ D4 o8 G
此时应当做的反而是更加大规模的名额到校,给差的学区更多的名额,让获得好成绩本身无利可图,甚至有反效果,才能打破人们追求好成绩的欲望,减少富裕家庭在学习中的优势。
8 j- s K4 n% p' B: T
) I: s4 h- B( w2 j, p$ v就像是一场赛跑,大家站上了起跑线,突然裁判说,本场比赛,禁止使用常见代步工具——溜冰鞋。为了彻底禁止溜冰鞋,将严查溜冰鞋供应商,发现一双,查处一双,一查到底。
9 ]- _9 c4 {9 d! ^; ?3 x13赛区的小明知道自己跑得飞快,要是穿上溜冰鞋,可以跑得像小汽车一样快,但是他还是脱下了溜冰鞋,准备和大家一起公平竞争。
( i# Y! J4 V6 q% O4 R. L! `2 Q然后裁判继续说,也不能开车哦,要是有人举报的话,选手要被罚停车五秒。
& w* I1 A! d7 D9 E% I在31赛区,手握方向盘的小刚有点紧张,「我这辆跑车,应该不是很显眼吧?」
# l; F, n( V# D裁判举起发令枪,准备开始比赛,11赛区的小强松了一口气,「还好没我什么事儿,原来开飞机是被允许的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