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会有人觉得青年大学老师是最轻松的工作?

[复制链接]
我是淡水河谷呛 | 2021-10-14 19:30:48 | 显示全部楼层
截图里面的直系亲属大学老师,他们的成长轨迹可能是这样的:: |  j* _3 f. m; ^" Q& I- m
70后,寒窗苦读十几年,考上一个重点本科(毕竟那时候可能还没有985211的项目),或者哪怕是普通本科,然后读个博士甚至只是硕士,00年代进入高校任教,有编制,无科研考核。如果在大城市的话,工作几年买套房,有远见的咬咬牙多买两套,到现在资产可能已经翻了十倍了。然后他们到处宣扬,高校教职多么多么好,又轻松又惬意。$ u3 {( }( C4 g4 j
如果把中国的发展比作股市的话,他们的人生相当于,在暴跌10年以后,卡准时间点出生,拿自己的青春投资抄了个大底,跟随国家发展一路成长,并有幸在高位出手套现。他们是吃到时代红利的一代人
. F6 Y& C' e, ^) r然后他们或者他们的同辈朋友看现在的教职市场,就非常不理解:为啥现在的博士都觉得教职难找,要求又高呢?这种思维我其实也能理解。普通人主要关注的就是自己圈子里平辈人的情况,因为他们的交友圈子主要是同龄人。比如说我自己也不会细心研究现在的高考和我那时候的高考相比有什么变化,除非我有了孩子。但是有了孩子上大学也是20年后的事情,所以从我高考到我孩子高考这30年的高考试题、形式,对我来说也就是一片模糊地带。% J% u- O) m2 j# v
其实不单纯是学术界,国内体制内的职位肯定也是越来越难进了。20年前复旦毕业生如果想当公务员,能进什么职位,升迁前景如何?现在呢?我老实说吧,如果家庭背景一般,朝中无人,现在的复旦本科生/研究生当公务员能做到副处退休就已经不错了。进入社会的时候,你才发现,你以为生涯发展主要靠能力,但很多时候,讲究的是先来后到
* K, ~# z: L( L7 `我们90后这一代也不算最惨的,勉强吃到了时代红利的一点点尾巴。我们的后辈将从出生起就进入全方面内卷时代。中国GDP增速从两位数放缓到一位数,这个社会的各个行业,不管体制内体制外,都在进入“滞胀”时期。
dalilixiaoxiao | 2021-10-15 06:11:06 | 显示全部楼层
因为中国实在太大了,一边清北抢着进高中,另一边有博士点的大学连个985土博都招不来。% \& E; d$ r" T- d5 [9 U
我个人感觉,我属于过的最悠闲的青年教师。当然,主要是因为我出身太差,上进心又一般,经济条件尚可,学校要求不高。
( x5 M# @) q, x# t" W17年毕业,本硕双非(985以上高校直接放弃),边疆土博(沿海发达地区自动规避),专业认可度圈内还可以,不是一流学科,接近一流学科。人文社科,成果一般,一篇C刊,一篇C扩,其他就没了。/ {6 {  {7 d. Q  |
工作找的本省省属重点本科,本专业有硕士点,学校有几个博士点,搞个跨界,成果够的话其实将来也能混进博导队伍。主要离家近,我当时找工作的时候,原则是不出区,其他几个区的高校我基本没考虑,待遇其实比我们还好点。
& t) P! g6 n# k1 g8 Q' h# p  [工作吗,我每年有200个左右学时的授课任务,都是研究生的课,没人监督听课的那种,很多时候我这课上没上领导都不知道,当然,我是没缺过课的。其实我原来就100个学时,因为实在太少又主动要了点课。/ Y; V# V: V: C: E
而且因为是研究生的缘故,基本都是集中授课,下半年有一百多个学时,六周上完,上半年每周半天。平常不用坐班,想坐也没地方坐,知乎er可能不信,某些高校连老师人均一个书桌还保证不了。
" Z  a9 [% C+ }. @5 P9 ?年度考核是有的,但完成任务很简单,中文核心厅级项目这种,甚至你参加其他人的课题组都行。比如你申请一个市级的科研项目(第一年考核指标),写一篇1万字左右的报告(第二年考核指标),两年的考核就能过了,或者你有好兄弟好姐妹,他们申请厅级以上项目的时候加你的名,你也过了。
+ ^3 q+ b& Q# X. y* d当然,职称还是要有东西的,国家级项目肯定能上副教授,直接上不参评的那种,多上课省级项目几篇中文核心排队也能上副教授。教授肯定还是要有真本事的,不过这个也不是我现在考虑的问题。
( S5 ?8 H* a% \; e行政兼职机会很多,校内外都有,一些校外行政单位也问过我愿不愿意去,都被我回绝了,因为我觉得有点接受不了正常上下班的工作状态,哪怕是8小时工作制。
7 l/ k4 j) ~; l2 ~$ V! R5 D考虑到年轻人不能太颓废,我还要升副高,我是准备这两年拼个国家级项目+几篇C刊中文核心,不过因为没有deadline,效率着实有点低。2 S/ [- Y3 I( _2 D5 F
我们这一类人,和各种帽子是绝缘的,和各类大项目也是绝缘的。不过文科本来项目也少,我们这二级学科的国社科青年项目,清北复交这类学校也是好几年才出一个,我读博的那个边疆985,青年项目N年都没有中过了,只能靠老先生拿重大。
: \5 }6 l- l2 W4 P: `( e) d8 A0 _如果是遇到上课,就不一样了,最忙的时候8点上课,一直到下午6点下课,嗓子发炎那种。我个人感觉,这种工作状态还是很好的,因为我可以把主要精力放在上课上,虽然我才上了三轮课,但效果还是很不错的,基本上可以做到每次下课都有掌声,而我上学的时候,这种课一般都是睡觉课。每到年底评教的时候看到很多同学评论课时太短要加课时,心里还是有一点点小自豪的,让我在颓废的日子中增加了那么些许成就感。, v0 l/ r9 p8 j
我本人很不喜欢那种强烈的竞争环境,比如几个人抢一个位置,或者最晚到什么时候必须达到什么条件,觉得好累。我喜欢悠哉悠哉的工作和竞争,主要是没什么危机感,因为有编制,最传统的那种,35岁危机是不存在的,我也没指望能拿青年项目,以后混个后期就不错了,毕竟我们这没人去活动。我的目标是35岁左右升副高+硕导,算是给自己个交待,毕竟副高还是要上的。副高之后,就随缘了。
! e9 ]! X8 V( i# R* g我这种情况的多不多呢?其实也不少,以前比较普遍,这两年有点稀缺,我观察周边高校,情况也差不多。我过的比较悠闲有一部分原因是自己主动降档了,如果我出本区的话,其实能去更好的学校,专业上海归优势没那么大,土博是主力,人文社科除了经济管理,都差不多,我导师连SCI到底是啥都不知道。按照我当年的情况,不考虑地域去个一般的211问题不大。但是,去了211就免不了持续性的卷,太累人。像我这样划水两三年,随便写几个申请书,拿几个省部级项目和厅级项目,副高的基本条件快满足了,如果不是因为我太颓废,我今年应该就可以升副高。/ e: s: ?% K" x! J, `4 i
如果你是985的人文社科土博,可以考虑降降档,其实文科这个东西,除了几个文科强势高校,其他的,985以下,三本以上,没什么太大区别。而且很多985的文科也不怎么样,工资都差不多,运气好还能混套房子。人文社科里经管不清楚,其他学科年轻人想出头很难的,青年长江的年龄都放到41岁了,比理工科大很多。就算进了985,50岁之前想出头很难,像理工科那样冲个CNS一举成名,在我们这是不存在的。  p; U2 m, c, d% F0 |, i' H* S
当然,颓废归颓废,工资还是对的起的,毕竟上我课的学生们是真的很喜欢我的课,非常满意,这一点上没有辜负同学们。至于科研吗,我们学校缺的不是我这种小青椒,缺的是大牛带头人,尤其是国社科这种项目,批复量仅为国自科的十分之一,数量太少,具体到我们二级学科,青年项目就十几个,靠我们青椒裸报中的几率是很小很小的,里边的门道太多,比如某年会评组组长的省份拿了一半的青年项目,我博士学校还985,留校的很多青椒小牛都没中,只能说随缘吧。; h5 c5 {, H1 J  n
如果转行政,其实更累一些,我们这的行政其实态度都还好,爱答不理的基本没有,哪怕是财务小姐姐,看到是老师来都是笑嘻嘻的接待。当然,你只能要求态度,不能要求效率,鱼和熊掌,怎可兼得?而且自从我校LD去了五角场附近某校后,看到某华楼晚间灯火辉煌,一片繁荣景象,回来就号召大家对照看齐,营造我校校园CBD。
; `4 }7 W) K! O9 l# ?当然,我的经验只能适用于基础文科,理工科不行,我校理工科青椒还是要比我累一点的。主要是我们这个学科,没那么多争的东西,你再怎么蹦跶都没用。像你们常说的四青,青千和优青直接没有,青年长江和拔尖是有,但我能想起来的,我们这个二级学科的真就只有1个人,确实很厉害,其他的我是真想不起来,清北也没有,绝大多数985也都没有。我们是一个被70岁左右的老先生主导的学科,原则上55岁以下,都叫青年,青年想出头,是很难很难的。而且发论文拿项目这种事情,本身也是拷贝理工科的,以前谁闲的没事看论文啊,一个大教授如果说自己有几十篇上百篇论文,那是要被笑话的。至于引用次数,我导师其实到现在也不理解为什么有这么一个指标,毕竟作为他的学生,除了博士大论文外,我写东西几乎没引用过活着的人发的成果。项目更不用说了,我也有几万块科研经费,1分钱都花不出去,那是纯看指标。按照我当年上大学时还比较正的风气,一个教授,一辈子有一两本专著能让人记住,就非常了不起。
両个亻人辶 | 2021-10-15 15:13:33 | 显示全部楼层
从我的观感,2016年之后一切都变了。  `1 A8 N' j" f/ @& e- j
2016年之前,只要你是211级别以上的博士,去腰部级别211任职给编制给补贴,在一个二三线城市瞬间车房全有。而现在呢?去年毕业的国家重点实验室的985博士,去个二本都费劲,实在不想奋斗了想去个北上广深当个高中老师,看看现在深圳中学的录取!
1 l+ x8 |7 p- p2 n3 v4 d学历贬值速度乘指数变化毫不夸张!2018年我刚读研究生,那时候学长们毕业只要想在本省当公务员基本不用走考试的,除了选调,各地级市和各单位都有人才引进政策,我们系更是有援疆5年回户籍的公务员渠道,现在各种因素叠加,我们在公务员方面没有任何其他政策了,除了选调那就国考省考吧。所以所谓的硕博士,慢慢也就打破了固有的印象!
6 R3 j! q; Z6 X" I最大的问题就是我们的高学历人才走出国门很难,我们国家对整个世界的影响力还是太小了。
会笑嘀眼睛 | 2021-10-16 00:17:43 | 显示全部楼层
最近宣讲会参加的有点多。
" ^3 R5 V" _8 g- ^9 ?1 f2 x958,211请人回去,基本都是合同制,薪水是有编制老教授的1.5倍,还记得东部某211王牌学院院长哭穷说自己年薪30万来证明他们学校给青椒的待遇很好,但他是有编制的。这种招人都是大跃进式的,该校号称每年引进500人,要是全有编制肯定就玩不开。这种临时工,别看给个特聘研究员(号称待遇福利对标副高或者正高),但3年一评,6年滚蛋,压力能不大么?
4 P) j0 @: q4 u4 E, r, B0 v
, F% d4 B7 ?8 W- d 为什么会有人觉得青年大学老师是最轻松的工作?-1.jpg ! c1 t; `- @2 O$ s+ o! ^4 |
评职称要求我翻了翻,就一般211,文章要求看着是不高,但脱离了博士博后的平台,从零开始,设备没有,大腿不粗,真的不容易做到。压力多大,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 x, h6 y) y$ l, f( E  K; i' q& O博士博后期间随便出二区和去零基础学校自己招人出二区能一样么?不是自己在大牛手下出了几篇牛文章自己就是学术大牛。透露一点信息,有些高校已经开始明面上一作通讯都参评,但挂名前老板的已经不作数了,等于说自己带论文过去也是白搭。
* h$ c+ m" M# P+ q. Z; m当然也有一些末流一本,二本来招人,基本都是直接给编制。明眼人一看,一进这种学校,学术生涯基本就到头了。末流生源,211都不如的设备,除了混吃等死还能干嘛。冲着这种职位去的,不是蠢就是奔着养老编制去的。一进去就拉关系,开公司,做副业,学校里当然没有什么压力。这种一开奔着混吃等死去的,自然是轻松的。
卖耗子镁 | 2021-10-16 05:28:4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人在读研,需要毕业后找到工作才能经济独立。我的家长坚信大学老师是最轻松、最体面的工作,没有之一。也许是从初中那会,他们就开始鼓动我去读博,然后去高校当老师,越到后期催得越猛。' K; P1 {/ @# J0 a
先说一下我家长的背景。# V* K8 G# a3 v
    教育情况:父母是八十年代的高中/大专毕业;奶奶辈是更早以前的高中毕业;爷爷是唯一的大学生,但已经走了;姥姥、姥爷好像是没受过教育的贫农、贫工工作情况:普通国企员工、底层高校员工、无业游民家庭情况:不穷、不富。如果那个一直不想工作的人去找工作了,生活就更好了缺点:不爱学习、懒于思考、抖音微信、很要面子、夸夸其谈、控制欲强、唉声叹气。很爱在小孩面前哭穷优点:鼓励奋斗、重视学习、勤俭节约、某些地方上知足常乐8 ^5 P7 O. J" s; x
他们和学术界仅有的关系:
/ H& i0 t# W5 }, r  T, G# _% ]
    家族里某位老一辈亲戚、几个算不上亲戚的熟人是高校里的教授。那位老一辈亲戚坚信:大学老师是最好、轻松的职业,并以身、儿作则。那些远房吧,接触极少,但经常上电视,还是央视。他们的小孩都在各种名校上学或读博我的家长有时会和高校圈里的人闲聊,或者听他们之间吹b
    # K# P( L8 v8 C
家长常常向我唠叨“大学老师”的各种好:, k4 U, e2 I: P. @& j- y/ @* h
    铁饭碗。只要好好搞、别惹事,过些年就能一路评为副教授、正教授,走上人生巅峰平台高。人在象牙塔。接触的都是品格高尚的高级知识分子、有教养的学生,远离社会里的明争暗斗,能保持一颗赤子之心时间多。平时除了上课、搞学术外。天天朝九晚五,回家就是老婆、孩子、热炕头。还有很长的寒、暑假。社会上的上班族想都别想福利多。大学老师,或者说博士,待遇好。在高校虽然赚钱不多,但是各种福利多;在公司,虽然996、007,但是50~100万的年薪让他们眼红。他们认为哪怕累,但是能赚这么多,也很值。硕士想都别想逼格高。重在“大学”,一听就感觉高大上!虽然小学老师也有寒暑假、老婆、孩子、热炕头,但就是没大学老师有b格社会地位高:为人师表、教书育人、科研先锋。崇高!一直学习。在高校意味着还要学习。学习就是求上进;普通上班就是当咸鱼、得过且过。他们觉得一辈子学习是个很积极的事,但是他们自己全是咸鱼般的上班族8 c7 J0 n" m" d9 U6 ^1 v1 }' ^) N
家长的一些“名言”:
: N: g2 e4 x+ r/ C
你可以考虑去澳洲读博,听说那里的博士水、三年就毕业!& |& M& L3 p2 a4 |$ H; Q
听说欧洲的博士是工作制的,把读博当成了工作。四年后,你不仅有了博士学位,你还赚了四年的工资、没交学费呢!( H1 ]- }" Z3 b: B9 x
你赶紧读博。再晚的话,等你毕业的时候,国内到处都是博士了。你不是博的话,根本就找不到好工作!
2 u  y  N+ ]9 p6 z' E博士毕业了,与其去公司,不如去高校。安逸、稳定、地位高、还有寒暑假。你还小,家长是过来人。你根本就不知道社会的险恶,还是呆在象牙塔舒服!9 L; R4 n; h& I7 A) a$ _% p9 W
本市的一个985高校建了两栋楼,是给优秀青年人才住的。你赶紧来,还能分到房呢!, P- V6 ~7 T2 U, }. A& H* `( k* Z2 l
读博时发点文章出来,毕业了去高校直接就是副教授!
以上的内容,都是客观评价和事实。我下面要说的内容,都是基于这个知乎问题来说的,离开了这个问题,很多想法是无效的。! {2 ~) @' m  C- s
关键词:专业选择、职业发展、读博深造、高校教职、控制欲
) M: I# e, _- ~* [0 h1 U( t<hr/>我感觉:他们只看专业名称、学校名气,只在乎怎么以最短时间、最小努力、最少花费拿到“博士”这个学位,最后出来恰饭。吸引他们的不是博、科研,而是房子、地位、安逸、鄙视链。
# Z0 n4 ^# H# O' e4 r我一开始信了他们:大学老师是最适合国内普通家庭的、想跃龙门的、想尽力拼搏后躺平的、即赚钱又有地位的职业。于是,问题来了:
: V% l- m% b/ J# ~" v
既然这个职业如此诱人,它为何没在高校里的高材生们中成为最热门的话题呢?
从本科到研究生,我在对比大学老师和别的职业的区别,我觉得毕业了去私企、体制内、高校、移民,都是不同的路,每一条路都有它们的要求、目标、活法。它们的三六九等,是要看你最在乎什么。: i9 n+ [9 q# v% W! |
以高校圈为例,好多年前的大学老师,如果坚持到现在了,确实很香。但现在呢?时代变了。于是,我分析了一下我家里人的情况。
5 w) O7 t! o( K% q/ }8 ?# X首先是采样不对。
- N# b& m  [- r; V& j* D) o
    样本极少。他们接触的都是年事已高的正教授。他们有好几辆车、小孩都在国外上学、学校分房子时他们能分到最好的、在外面搞讲座/项目/实验,甚至挂个名就能拿好多钱、有时还有媒体采访他们……有钱、有权、有名声、有时间,妥妥的人生赢家!渠道单一。他们对于青年大学老师的信息既不清楚,也不想去了解。他们唯一接触到的一个青年教师,学习、科研一般,出身于某个不知名的国外大学。他爸,某个正教授,就是上文中那个老一辈亲戚,找关系把小孩塞到某双非高校当老师。重点是:那人学习一般,又和他爸研究的是同一个专业、课题信息茧房。他们获取信息的渠道分别是:今日头条、抖音、微信公众号。这些鸡贼的app一直投其所好。他们天天获取的都是与自己观点一致的假消息、毒鸡汤、别有用心剪裁后的新闻,本就思想顽固的人就变得“坚如磐石”了
    7 h. G) r, Z: |2 m
其次是观点。他们只相信自己看到的、“思考”的,不相信我说的。
. Z: h/ @: t. E. P" X6 r3 m9 h
    博士 = 硕士的延续,时间比硕士要长点博士生活 = 比研究生要难点的学习 + 科研科研 = 上课 + 做实验 + 讨论会 + 文章投稿科研干什么:类似于中学理化生实验,再难点。做完再写份比报告更高级的学术文章,再去投稿科研思维:类似于小学奥数题。有巧解、普通解、笨解。你做不好、做得慢肯定是因为你不会巧解。不然为什么别人就出成果了呢?发表学术文章:类似于小学生在报纸上发表作文。难度当然要高点,毕竟都博士了博士、教职难度:别人行,你不行?
    5 |7 p( k3 j6 `5 X1 i5 x5 G( Z
然后是个人想法。
/ t8 ?/ p2 P, c( v8 w: P
    得不到的,是最美的。我的直系亲属,没有一个是博士、研究生,更不是高校老师。他们特别渴望家里能出个博士,最好再是大学老师,为了什么?光宗耀祖、吹牛b、物质享受。因为自己没有,所以才渴望;自己完不成,就让下一代完成;自己懒,就逼下一代勤快眼红别人、不想自己。我的父母一直坚信自己是“聪明人”,并坚信他们的子女肯定是聪明人。我有时候被他们催烦了,就问他们为何不去读博。他们说以前匮乏的物质条件、农活、照看弟弟妹妹耽误了他们的学习;当时高考很难;毕业包分配让他们安逸了;人到中年已不是学习的年纪。7 ^2 @/ L- x1 T; @' R: j
我认为:他们所在的小圈子层次较低,他们喜欢和不如自己的人比较,遇见强的人就不吱声,所以才会如此“自信”。我知道以前的考本科很难,但我家里有亲戚、他们有家庭情况类似的同学考上了啊,为何偏偏很聪明的他们却没考上呢?
2 P: x# y6 l0 V, Z- X至于奋斗,我爸颇为羡慕地说:
  A  _/ B" E. v5 z" Z
有个曾在火车上烧锅炉的熟人,后来考了研后,现在在某大银行当高层。
对啊,他对比过自己吗?至于年龄,他们也是在高校圈里混的人,一堆老教授都在学习新知识,他们不可能不知道。人到中年就学不动了,这不是理由。在我看来是他们懒散了。学习确实没有抖音、微信、电视剧有趣。
- q& G6 B6 n  u; l& V4 T接着是可悲的鄙视链。  q2 v6 H6 `+ r7 X* I
    他们自己有条高校鄙视链:“哈耶普斯麻、牛剑、伯克利”是顶级,紧跟着是清北复交、国外100名内高校,接着依次是国内其它985、211。然后是双非、国外100名外的学校。最后是二本。至于三本、大专、中专,在他们看来已经废了。然而,他们自己都不是鄙视链中上游学校毕业的。他们瞧得起自己吗?他们自己有条专业鄙视链:搞数学、物理、人工智能是最牛的,因为最难、b格最高。其次是电气类工科、计算机、医学、财经类(他们自己连金融、经济的异同都没搞清楚),再往后是其它工科、化学、生物等。什么文科、管理、艺术,在他们眼里都是夕阳、穷酸学科。如果是历史、农学之类的,那就等同于人生失败。然而,我家长都是文科出身,实实在在的“自己瞧不起自己”家族里的较量:我的家庭、大家族,虽然标榜是“书香门第”,但我觉得很勉强,“名校情结”还差不多。他们几乎都不是名校出身,所以对此特别渴望。家族里的人对名校生那谄媚的嘴脸、对普通人那干巴巴地鼓励、对垃圾的唉声叹气,我早都见怪不怪。排名高低、学校层次、钱和地位各有几何?是家族人对小孩各个阶段是否成功的评价标准。我没说这不好,但它是真的俗!对不起“书香门第”这个词5 s6 _. M( P, a: g) C  {# N, r
最后是个人因素。这块我只说和本问题有关的缺点,我不是在对他们做整体的评价。! |0 V( P  d/ O' o. m4 u
    自卑。既然我家人和高校人打交道,都是要认怂的。老教授们自豪地说自己家庭条件有多么好、儿子和孙子辈也都是国内外高校教师、绿卡持有者,然后问我家情况如何?我的家长就开始自卑了、沉默了,回家就唉声叹气。这是明摆着的,“对手”太强了,我家里哪一辈都比不过他们虚假。对外声称是书香门第。但其实家里也就我爷喜欢看书,剩下的人都很咸鱼。自从我爷走后,这种“书香”是荡然无存了。他们下班后的几大主题:微信、头条、抖音、消消乐、电视剧。家里那么多藏书根本没人看,以后是要当废纸卖的自命清高。他们因为和高校人打点交到,就觉得自己是“半个高校人”了,有了莫名其妙的“读书人的清高“。他们跟周围人聊天时,总以“我懂高校”洋洋得意。于是,他们特别瞧不起暴发户、小老板,可悲的是还羡慕那些人有钱出于内心平衡,他们酸溜溜地讥讽人家学历低、没文化,“有几个臭钱了不起了?”没自尊。讲难听点叫不要脸。说一个例子
    5 |" ?7 ]0 Q4 W  `- }" \+ x
我有个关系偏到快算不上是亲戚的人。她以前学习、家境都很一般,毕业后在一个挺偏的商场卖了好些年的衣服。按照我家重学历、重收入的标准衡量,他们是根本瞧不上这人的。事实确实如此:他们极少提那人,一起吃饭时偶尔问个话,就没了。7 t. r+ k; ?/ b
她经人介绍,认识了一个中科院的一个牛b博导,后来就结婚了。博导一心扑在事业上,就让那位女亲戚当家庭主妇。博导带她去了美国生活。后来清北的其中一所请他,于是他们搬到北京,不知道是不是美国籍的小孩就在某机关?高校?政府幼儿园上学。总之就是高b格幼儿园。
* `4 a( ^2 R. m1 J5 ~/ s. g' r这事在我家疯狂发酵。这个从来没人问的人,瞬间成了我家的红人。我的家长天天把她挂在嘴边。逢人就说他们有个在高校的亲戚贼牛b,骄傲中透着羡慕。2 n" C  M. C6 C

5 Z: d# |# B) i: x3 ?有一次,我家请她吃饭。虽然博导没来,但是酒席中话题就一直没离开他。那位亲戚穿得珠光宝气、稳坐c位,贼神气地说她老公各种牛b。一堆顶级高校的名字、科研名词、美国、教授/博导/研究所,张口就来。清北复交想请他,但都被拒了。b格真高的飞起。/ N" B$ f( t( E7 w1 c
我至今都忘不了:奶奶眼睛里流露那股羡慕至极的眼神、拉着那个亲戚的手嘘寒问暖、以及其他家长们满脸的自豪。那位亲戚仿佛成为了我奶的亲女儿;那位博导,感觉就是她最有出息的儿子。& g. P* k& j0 o! e8 U

& L5 Y8 D) M% N  _  f我家长想找那位博导办事吗?没有;
7 ^5 Y/ j+ W. G2 A我家长想让那人以后提携我吗?我的专业和那人研究的完全不一样;
& A$ X* e0 a1 P9 `我家长缺儿子、孙子吗?不缺。
/ U" ]7 G) r8 M  L" p
7 |. q0 M& a% [& M2 X8 F这件事更加深了他们“想培养大学老师”的想法。奶奶动不动就在家当着众人的面放话:“你以后只要像那位博导一样,你的人生就成功了!”! u1 E0 ?: D7 F& T# k
我,或许,可以滑稽地回应她:“那我就像他那样找个偏僻商场、卖衣服的女人做老婆,我就能当中科院博导了?”
总之,我觉得本就不属于他们的高校光环面子盲目自信把他们“熏陶”成了一帮眼高手低的人。' y/ y! I; c, v' {
<hr/>高中毕业后,我家长虽然在生活方面对我的控制减弱了,但是对专业选择、职业发展的控制增强了。我先说专业选择。
. D' j! p; @7 E& |! `我那时对外语、设计类专业感兴趣,但是我家长一直强调“前途不大”、“可以自学”。他们认为:: x& N& {1 r. e; X
21世纪是经济的世纪,人人都该学点经济!
于是把我的志愿里靠前的专业全填了财经类,第一个是金融。也不知道是运气好还是差,我被调剂到了工科。
+ G. c5 C- N/ ]. }3 _上学期间我选了一门小语种作为二专,学得乐在其中,但他们却因为我没选财经类的二专颇有微词。甚至学校里的综合素质课,他们也要我去选财经类。我在业余时间参加过一些写作、绘画类的业余级比赛,拿过一些奖。至于专业领域的竞赛,我也奋斗过数次,结果都很凄凉。
; I6 |: }0 x' r$ f0 _" P% F2 ~6 k于是,我在想:什么事能让我集中注意力?什么事能让我自发的去学习?我家长的“推荐”是不是跟风?大多数人对本科专业没认识,听家长选有前途、好找工作的专业,没毛病。有些人在本科途中,所爱的方向才觉醒。
( ^. ^, R$ N6 w% H# p我曾试着表达“我想搞艺术、文字,实在不行去搞我二专相关的职业。”他们反复劝说:“那些没有前途,搞好本专业才是真:去读研、读博。并不是真的难,而是你努力不够。以后当上大学老师的话,业余时间会增加不少,你可以把画画、二外当兴趣搞,没人会管你。”' e1 ~% O1 p* t; |0 Q2 }2 S
于是,我更对“大学老师”充满向往。
  l" C; a& q6 z% [- V0 ~3 h3 u) N0 B& C# i9 t9 P
再说说职业发展的事。! p4 L$ u7 o. Z9 O7 ]9 I
家长后来迷上大数据,财经类是只字不提了。我的二专因为他们拒绝续学费而告吹了。在他们好说、歹说、牵线搭桥下,我跨专业申请了和大数据相关的研究生。' S. V, P3 l( K& O4 d
此时的我离大学老师更近了一步。家长对我读博、找教职催地很频繁。我现在都不晓得是我快魔怔了,还是他们魔怔了。但对外、对我,他们一直强调:“从不给小孩增加压力”、“尊重小孩的想法和做法“、“只要幸福就好”。外人对我们家特羡慕:家长善解人意、知足常乐,小孩努力、争气。我很无语。
( K2 [1 c. ]: h8 P& g! v% P* Y我目前的问题是:学习吃力、看到专业相关的知识就烦。于是,我思考我在本专业里读博、找教职的可能性,乃至我在我这个领域搞科研、或是工作究竟能走多远的可能性。
8 _# S: m# v; q7 U; K- t" {2 p我反思了自己一直以来的学习特点:逻辑思维弱、对数字不敏感、喜欢记忆/图形/联想、理解速度慢。上学时,我总是通过背题、背考点通过考试,成绩还不错,但要论对专业知识点的理解的话,很浅。
: o# d& l" i' m/ B/ J本科时,因为身边不少同学不喜欢本专业、我虽然无感但是砸了很多时间,所以显得我学习不错;读研后,周围的人既有热情又很聪明,我的劣势就明显了。我再努力学,也赶不上他们。我有时候想:是不是我本科时靠背考点取得的好成绩给了家长错误的印象?我当时不应该努力吗?想想觉得那样更不好。  W, t$ {1 D0 j# V6 v
在电话、微信里,他们经常问我学习、找研究组、读博的事。早期时候,我透露过自己学习吃力的实情,随即领教到了一波又一波的说教:- ]3 o+ l& C  u4 g4 L* i
你学得吃力,就是方法不对!
" a) S" G. U1 r& t你的父母都很聪明,所以你肯定行。你只是信心不足、努力不够! - o' C: j! Q, G
正因为我们当年学的死、差,所以就希望你学的活、好!
* {' F4 M6 T+ u' B 我们都强调了那么多遍学习要活、要懂方法,你怎么还不听!!) w. b  d" H7 @1 J  o
有空发点文章。写水文章、投水会都行,别人小孩读研时都发文章了!他们家长在饭桌上,那叫一个自豪!
照他们的道理,世界上所有的问题都可以归结到“方法不对”、“信心不足”、“脑子不活”上。它们是十分笼统的说法。至于水文章、水会,我极不赞成为了面子去水文章,学校对此没有要求,自己想写就好好写。家长却说有总比没有好。" N% ^  y9 p* N$ J
我现在想想,当时的自己挺傻的。明明自己本科学得毫无兴趣,貌似找到了兴趣点,但在毕业时期,听信了家长所谓的“关系的力量”、“老相好推荐的国外好项目”,“不会害你",还有国内热火朝天的大数据,愣是又信了他们。
+ E: u+ p5 A; m最近我爸说区块链在国内特别火,催我赶紧转区块链。我说这和我专业相关度很小。他很不耐烦地说:
9 J+ F9 h! b* N9 D& T0 b
不都是数学吗?!
: j# r/ m$ Z- H% ?! ^不都是编程吗?!5 F, i9 F$ w1 p4 O, C
这能叫相关度不大吗?!2 f. g* a* a. e% {; O8 a
你就是懒惰、畏难!
) h0 _4 N, y. k* n& b你赶紧去学!去学校找课旁听!没有的话就去网上学!
金融、大数据、区块链,我现在是看出来了,他们就是跟风。如果说我填志愿时首选财经类,是因为就业的话,我觉得他们很务实。但是随后的种种举动呢?我逐渐对我家长的判断失望,同时更加希望自己能重新拿到选择权。
* Q6 V. c2 E7 k" G我曾多次地想跟他们摊牌。他们总是气愤或可怜地在我面前算帐:我从小到大的学费、打点关系、补习班、买各种东西花了他们很多钱、每一笔都相当于不吃不喝几个月工资、他们辛苦省钱全是为了我。于是劝我听他们一句劝、他们绝不害我、我要给他们争口气。
1 F4 B  a* e7 T* ]9 v! h我现在没有收入。我能看见家长生活很节省、知道他们赚钱不容易。我虽然好好学习、年年都有奖学金,但在他们算的巨额的帐面前,杯水车薪。我感觉我欠了他们很多钱,金额是“从养胎到现在的所有开销”。这是笔巨款,但他们不要求我拿人民币还清,而是要拿我的成绩、学位、听话来还。: m$ E9 t% V4 g- p
每当他们这么一说,尤其是那句“不吃不喝几个月的工资没了”,我的怒气一下子消失了,鼻子酸酸,无语凝噎。4 }; M! |& P' Q0 k
<hr/>家长想让我当大学老师,去哪个大学呢?他们觉得我学校一般,给我定的目标是先去双非或者二本占个坑,然后使劲往985爬。国外高校的话,他们只认最有名的几所,别的他们看不上,觉得还不如国内的985。/ }+ ^- n' q) J' y' A
本科时,除了国外高校那部分,我觉得这计划没毛病,自己也有点信心。后来家长越催越频繁、学习越来越吃力,我就越来越抵触。我自己查过各种层次的高校招博士、教职的要求、青椒生活。从各方面看来,我根本没戏。这就是实力的问题,跟信心没关系。
: I# ^) G$ K3 P+ T: E我爸妈特别乐观,他们觉得我博士毕业后能直接去C9高校当老师。他们说我一定行,只是没信心。我感激他们对我的鼓励和美好祝愿,但他们只晓得画饼、打鸡血,从不去调查、思考,对外说他们很关心小孩的教育、前途,甚至还去传授他们的“教育方法”,这让我怒从心起。
& D; }+ ]! p" P4 L' C8 }我见过一些人,读博的目的很“现实”:安家费、更高的工资、大城市落户、移民。网上还有人因为逃避找工作去读博。假如我完全因为这些“现实”原因读博,自身没兴趣、学的也不好,中途遇到了挫折,我估计就崩了。假如我真的干教职,十有八九会是个只会灌水的混子,还要去教别人。我一直把科研看成是崇高的事业,自然瞧不起那样的我。
/ u& c5 n( R; ~
5 W1 D. r8 q! n/ e& s我和家长打电话时,他们经常谈他们从抖音、今日头条、周围人获取的消息:
  ^) I  @! ]1 O! ?- p" q) ~
    同事家女儿,三本计算机专业,毕业九年了。她搞电子商务,去了拼多多,月薪四万!头条新闻上,搞算法的硕士,有一篇不知道几作的CVPR,去了拼多多,年薪90万!(不可能吧)头条新闻上,某澳本学生,家里花了几万刀找猎头,于是在就业难的澳洲市场还能找到跨国企业的工作!同学家小孩,跟我一年的。当年考了三本,现在某郊区当公务员,年薪13~15万。这工资高的把我奶奶吓坏了,再加上“公务员”的属性,她羡慕的不行!同事家小孩。二本毕业,研究生两次都没考上。现在去沿海某省警校当老师,算军队文职(我不懂)。也算是个大学老师!小区另一个楼家的小孩:985硕士毕业后留校了,搞行政,现在都有编制了,在高校里呆着美滋滋!(事实:人家爹妈就是该985的教授/行政)我的一个小学同学。小学、中学的成绩差到不忍直视,还留了级。大专毕业后去新西兰一个水校学酒店管理,之后在当地的酒店当服务员,现在声称要读研了!同事家女儿,去了某985读博,学市场营销。导师喜欢得不得了,想撮合她和他儿子结婚!同学家小孩,文科生,某211心理专业。去了美国哥大读了研,转了纯计算机的博!(绝对在瞎扯)……; l$ e$ @# M6 O
这是些什么玩意?这些背景、专业、发展路线对我毫无参考价值。不仅如此,里面还有一堆假信息。但里面夸张的收入、所谓的学术气息,让他们眼红。
; k& d, j2 O$ r5 T我一直劝他们少看今日头条、抖音,多去读读历史,或者是他们“喜欢”的经济、大数据/区块链科普,他们只会敷衍我,然后接着刷手机。6 \3 w% m7 `6 \1 {+ r; e0 ~( e  S" W
大多数人都是俗人,沉迷这些娱乐没有任何问题,谁不爱享乐呢?但是他们天天标榜自己是“高校圈的人”、“知识分子”、“书香门第”,但上文的所作所为,全在打他们的脸。
/ e( @) V4 a! k' c; b8 G对于我现在的专业学习,虽然家长不懂,但还是会说教:
* }, \& G% v5 B2 w* z
就是因为你以前数理化没学好!所以现在才……我当时就让你……你却……8 t5 _1 _3 E' L: s- ?
不懂就要问!找老师、找同学、问问题、问方法!
. Q. g: O' Y' R* c. E! u5 l你应该牺牲更多享乐的时间来学习!7 \) u$ |- C4 @, M4 O
努力!坚持!总会熬出头的,那时你就赢了!
# c0 e" g9 K5 C' a9 w' x为什么别人行,你不行?!
假如,我成功博士毕业、又成功进了学术圈,花了十几年,甚至更长时间,却没熬出头、没有赢,咋办?
$ B4 W. {/ h) S# X呵呵,7 H( ?! f2 C# [1 B( n# \
没人回答;/ V8 @* x; e3 _( U( t/ `' O
没人喜欢失败者;# L* w3 l, `: t  P
没人会为你蹉跎的十几年负责。, p. Q# C+ `. U1 _
但是,有很多人,迫切地想要分享你成功的果实。; T, G4 C. S% z
我愤怒的是:我家长对我出路做出的所有指示,只有一个理想的结果,没有令双方满意的失败补救。他们曾在家里教训我“不懂谈判的技巧”。那按照谈判的规矩,他们制定方案从不考虑失败因素吗?他们偶尔给出了所谓的“补救”:8 |$ ^$ f5 h4 m
“读不了博、找不到教职的话,就去找个工作,抽时间读个在职博士。中国那么大、你还有学位,能找不到工作了?不行的话,就去考家乡的公务员、或者我们给你介绍!”
这是在拿我的未来做实验吧?我一日不经济独立,一日就走不出这个圈子。- R- H# c) P. [5 E& F! ?! k
<hr/>我妹在小学的时候,就已经被我家长洗脑了。你只要问她以后想干什么,她会毫不犹豫地说“大学老师”。连专业都想好了,是“数学”。本科学校也想好了,是复旦或者北师大。当然,以后能去这种学校教数学肯定更好。她虽然也学过跳舞、弹琴,但你要问她为啥不想去高校教那些,她就会说“没前途”。6 {& ~5 k; N- p3 Y
2021年,高二的她参加了高考,想试试中科大少年班。虽然只考了省14000名,但是比我高考时的排名高了两倍。她确实比当时的我学得要好。我有时候在想:是她遗传到“聪明”了?是她父母教育的好吗?是她比我“有信心、有方法、脑子活”?' W9 P: g) d  _# H4 d9 w
我爸和我妹的父亲是亲兄弟,我爸文科好点、她爸理科好点;我爸浮夸点,她爸低调点。她的母亲,就是我婶,一位很刻苦的老牌大学生,能自学我妹所有的文化课,再跟小孩一起学。我妈呢?从小不爱学习。十几年前就开始当无业游民,忙碌于娘家琐事、吃喝玩乐,同时特别瞧不起我婶。每当看见婶婶和我妹讨论学习,我都莫名地羡慕、心酸。与我不同的是,我婶全权管理我妹的学习,没有让家里的其他人插手,包括我叔。+ s# p' f( j8 e8 I% w9 {; r0 k+ G/ O/ a
我知道,我的父母、奶奶看到我妹的成绩后,肯定心里有想法。哪怕他们不说,街坊邻里、各路亲戚比较我们很多次。这确实是个很好的对比,我是他们教育的“杰作”,我妹是我婶教育的结晶。只从结果上看,我家一帮人全都输给了我婶。他们这些极要面子的人肯定是坐不住的。要找背锅侠的话,除了我,还能找谁呢?
& E6 M4 K7 a7 y& d7 C/ ^* \并不指望、希望我家长当年能像我婶婶那样自学文化课去教小孩,首先他们不是勤奋好学的人,其次这样教小孩对小孩后期发展不好。
' [6 e) v( V3 o" [! D: T* v2 p我羡慕我婶的地方在于:她亲自去了解小孩在学什么、能看出小孩的学习习惯。她是能对小孩学习提出建设性的建议的。这远比我家长只会催人努力、方法、信心。成绩上去了能把缺点说成优点似的表扬,下去了就不分青红皂白地喷人,有用的多。
5 t! n( }: b6 ]0 f/ X7 w1 F我对他们要求其实不高:想管学习,自己多去了解、调查、思考;不想管学习,就和我商量、把选择权交给我。讨论重大事宜时,能真把我的话听进去。而不是下了班就懒洋洋地躺在沙发上,一边刷抖音头条,一边呵斥我不要懒惰、努力学习、抓紧申博、找到教职,光宗耀祖。
' `7 V% t: B9 J曾经,我听见家长对我妹说教:9 G5 {/ _6 J- Z; A
别学你哥!他当年就是xx没学好,后来一直没学好、现在就(类似于不过如此、没前途了)。我们也有点责任,当时没抓紧看着他。反正你别学他!
听了这番话,我啥感受?我的丑事又被揭露出来、她瞧不起我了、我当着家族成员的面丢脸了、我被家长否定了。用网游里的话说,家长觉得老角色的练法没前途,于是开新号练级了。他们在以此激励我奋斗吗?别搞笑了。- y! s, S+ a' U
* K; ?2 ?+ ~- K0 o# s
我不知道该怎么评价我妹。我只能希望她大学毕业后还能保有初心吧。她要是真的考了985、去了哈耶普斯麻深造、读了数理化相关的博、找到了教职、好好打拼成了正教授,她就能光宗耀祖,成为我家族的荣耀。8 y2 E, X2 G3 h
我能想象到,当她考上985数学专业、哪怕不是数学的那一天,就是我在家最黑暗的一天。9 f7 ]: J7 P# Z8 m
我的家长因为丢脸是不会放过我的、我嘴碎的亲戚是不会放过我的、我妹的得意与傲慢是不会放过我的、我因为“辜负期望”而对家长的愧疚也是不会放过我的。
+ C7 d2 F: P( Z而我,只能,' e1 u8 L" K( F3 W* k0 w
在一个僻静的角落里,
* x* L# G1 m* ]7 s沉重地叹息。
唐钰尐寳逊 | 2021-10-16 09:24:10 | 显示全部楼层
认为青年大学老师是最轻松的工作基本是错觉。大学老师其实是职业寿命最短的职业,基本在40岁前,是能够创造和发现新知识(职业目标)的黄金时间,也是奠定自己的学术 legacy的最佳年龄。在这期间,一定是最拼命的一群人。既要做得好学术,又要拿得了funding,还要会social,管得了团队(学生)。而且,基本不会有人教你怎么做,绝对是适者生存。而这一切,就发生在一个大学老师的青年时期,所以怎么可能轻松。
七月575 | 2021-10-16 16:24:14 | 显示全部楼层
没啥毛病,这是事实。
. v- \, |6 a% F  ]早上9、10点钟悠哉悠哉地晃悠到办公室,往电竞椅上一倒,挂上微信,看看邮件,刷刷Google Scholar,下载几篇刚发出来文章,边吃小零食边读边骂:写的什么破玩意?就这也能发顶刊?idea被抢先发表了我操!诶,这个想法不错,截图扔到学生微信里:去,算一算下周告诉我结果。看得无聊了就跑模型,边跑边找妹子聊微信吹牛逼,不知不觉就中午了,叫个营养午餐外卖,点开一个下饭的直播边看边吃。吃完饭打两局王者荣耀休息一下。下午放点小音乐,写paper、写ppt,累了继续找妹子聊天。一看表,都5点了,该回家了。1 C* S8 X9 u5 [7 [; ]9 G& W
到家刚好吃年夜饭看春晚。美~
一枚很逊的红豆 | 2021-10-17 03:34:46 | 显示全部楼层
青椒和青椒的差距,比xx和xx还大。举几个青椒的例子,都是我认识的。
4 J% U8 X: V- \1. 某二线城市211青椒,女。父母都是当地名医,当地五套房。她一个人住180平的大房子。每周上两次课,其余时间几乎不搞科研,到处旅游。有编制没有金钱和职称压力,潇洒的一逼。上次聊天,说小孩子20万一年的兴趣班很便宜。瞬间让我感受到了什么叫贫穷限制了我的想象力。
( l6 q' t+ v: g/ J2. 某二线城市985青椒,家在北方四线城市。房价还没疯长的时候,家里资助50万首付买房,每月还完房贷勉强维持还行的生活。每次聊天,都庆幸早买了两年房,不然根本买不起。+ e1 i3 r' t8 \5 k3 V' `
3. 某二线城市985青椒,家在南方小县城。毕业先去了某世界500强,干了两年回学校当老师了。第一天上班就开个七八十万的车。后来才知道,人家找了个富二代老婆。
9 |) w5 `( ~  h2 A# l4. 某一线城市985青椒,家在南方某三线城市。背靠大老板,毕业留校。刚工作,家里面资助一线城市全款买房一套,以下不表。
1 Q( C1 S" v; V* c% c0 {5. 某二线城市211青椒,父母都务农,完全凭自己努力去了国外一个不好不坏的学校读博,博士毕业去了该校做青椒。凭他的出身,我觉得这已经是极限了,在老家他是绝对的榜样和人生赢家。然而....目前根本买不起房。压力巨大,每天工作16个小时。希望他越来越好吧。
心痛袭来戮 | 2021-10-17 13:48:29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媳妇一直说我不懂生活,不浪漫,就知道工作,节假日也不知道好好地玩。% u+ e0 J. A+ u) W
而我总给她说:压力是自己给的8 y1 `9 i* h) Z
我老板,每年初一自己一个人开车到办公室,看文献。
0 L# _! ?. L+ s; b, Y7 y" f每天早上回复的邮件也是在6点左右。6 d. Q# r0 g, B4 l# g' s' ^, w) t
不给自己压力,每天划水,一个学期上两门本科生的课,这种人学校大有人在。美其名曰:专注教学。
; R. [% y  h' C" G0 a$ C; O% S* v代价就是永远当讲师(老一点的混上副教师,当年评副教授指标松),拿着国家开的基本工资和学校的岗位津贴。系里面开会,坐在角落里,拿着手机,开会内容仿佛与自己无关。
0 w/ {/ N2 l% d2 ~! Q+ R/ d那些老一点的,90年代混进学校的,在校内有60多平米的分房;世纪初又拿到了低价的经济适用房,过着这种日子,也还行。反正有了房子后,帝都的消费也不高。到入校晚的就惨了,没有分房,有点住房补贴。, e$ V  p; G. L3 H/ t0 U9 J
当然,对外仍然是有面子,说出去也是大学老师,或者副教授。社会上的人一般也分不清讲师、教授、研究员这些职称。
- ?1 @" I* t; x: ~. _& I' z0 l如果前面自己给自己压力大点,刚入校延续读博时的那种钻研劲,多发几篇论文,早点上副教授。多搞点项目,横向的、纵向的,有经费,有地位,然后就能争取到更多的资源,比如学生名额、实验室,然后很快就能出更多文章、专利。然后顺理成章就上教授了。到这一步基本就爽歪歪了。学校的优待政策就有希望了。或者不行,就跳个学校,从985到211。; d/ ?6 d+ b: E* ?' \3 U
运气好的,再获几个奖,优秀教师、百人计划之类的,然后就有希望申报国家级的人才计划了,四青不是梦(优青、青年拔尖、青千、青年长江),后面就是杰青、长江学者了。这就拿下了,同志们。
1 I0 I% h' m5 ~7 J, c( Q3 z, C9 ~% z! g
别问我现在在哪一步。原来划水真是爽!
123459286 | 2021-10-17 16:58:53 | 显示全部楼层
大部分人都知道有个成语叫一叶障目不见森林,但是大部分人还是容易犯这个错误。
# b9 ?/ B2 W4 T% d看见几个临近退居二线的公务员、领导的家属,整天看报喝茶就说公务员是最轻松的工作,不知道很多基层公务员忙死。
. i- I, X  d- a看见几个没读大学的成了大款,几个家里拆迁的发了财,就说读书没用。
1 V0 D  W1 p. k) O9 a1 o不胜枚举。
) {  L0 g" A- b$ M1 b一个行业,一种职业,几十万人,几百万人,人与人之间的差别比人和狗都大,单位(级别)、地域(城市)、具体的职位千差万别,哪来的最什么的结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