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评价教育体制,首先要弄明白教育体制究竟是什么,从定义上来说
; u7 [" h7 s' d4 T$ K教育制度是指国家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与组织的体系及其管理规则 它包含两个方面,一个是各级各类的教育机构、管理机构、组织,另一个是这些组织所遵守的管理规则。可以看到这是一个庞大的体系,它包含各级各类的教育机构(如学校、辅导机构、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学制系统、法律法规。如果一个客观的评价是全面的,那么就很难对于中国教育制度作出一个客观的评价。但如果仅针对某一阶段,那么做出评价还是可以的。' b8 p: y+ e( S d* x
对于义务教育阶段而言,个人认为中国的义务教育比较好地完成了普及教育的任务。中国小学阶段的入学率接近100%,而初中阶段的毛入学率则超过了100%(可能存在误差),从这点上看中国义务教育比较好地完成了普及教育的任务。5 Z; Q" J% p% u% k3 t f, I9 |# R% _
评价一个制度的好坏,比较客观的标准是评价这个制度是否达到了它所预期达到的目的。中国义务教育法对教育目标提出了一定要求,那么中国的义务教育是否达到了这个要求?# B2 h1 g. N& y' i2 Y: X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 Z" q4 k+ X* n- T+ m# y$ U# @2 r/ v2 I教育教学工作应当符合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特点,面向全体学生,教书育人,将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有机统一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从教育规律和身心发展的角度来说,中国的义务教育阶段在一定程度上符合了这一要求,小学低年级阶段,儿童的心理发展水平还比较低,无法进行复杂知识的学习,主要学习内容为简单的读写算。# b- q% b; o+ @1 f: t
从五育的角度看,现行的义务教育并不完全满足这一要求,义务教育阶段比较强调智育和德育,而忽视了学生的美育、体育、综合实践能力等的培养,对于学生的个性培养也欠缺。& e4 D' ?% ~/ y$ o7 o
就我个人看来,义务教育阶段的主要任务还是普及教育,给全体学生一个起码的文化知识水平,从这点来看,我个人对义务教育的评价是它至少是及格的。! S; \" q* U4 I1 [4 ]1 V9 i; Y. g) Q
从教育管理体制上来说,早期中国的教育管理体制比较僵化,学校缺乏课程管理的权限。但经过一段时间的课程改革之后,各地学校可以根据各地区的资源、各自的能力开展各种各样的校本课程。然而由于教育难以产生巨大的、直接的经济效益,许多地区甚至将教育视为负担,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教育投入不足的问题非常明显。2 ~9 U' {* n4 N! |; P% @- [6 ]
从课程的角度来看,中国的课程几乎都是知识性的课程,不重视体育、美育、劳动教育等,使得中学课程单调乏味、脱离学生生活实际。+ {, v r9 M6 V: o0 z; j1 {
从师资方面来说,中国的师资力量面临很多的问题。首先,师资力量分布不均衡,大城市、发达地区拥有优质的师资力量,财政收入低的地区有些甚至难以满足正常教学任务的需要;其次,教师团队水平良莠不齐,这跟历史条件、经济社会有关,早期为了快速的普及教育,并没有实施严格的教师资格制度,同时教师收入较低,优秀教师不愿意留在学校。但是随着免费师范生制度的实施、各种教育改革措施的实施,这些问题还是有望解决的。
6 n: T) X0 f1 f. D: |8 x从学制系统来说,中国的学制系统与苏联一致,属于分支型学制,在经济发展水平还不够高的情况下,分支学制在能培养高端人才的同时还能兼顾就业问题。个人认为分支型学制是比较目前合理的选择。' q, ^' {3 J; R
从教育改革的角度看,中国的教育改革成效似乎较小?这是多方面原因导致的,首先,由于教育的远效性,人们很难确定教育改革的结果究竟是好还是坏,好有多好,坏又有多坏。包括中国在内的各个国家的教育研究一直在进行,然而研究调查时长往往长达八九年,对教育改革效果的评价绝非立刻就能给出的。其次,教育改革不但需要制度上的改革,更重要的是要有相应的物质基础,教师并不能够立刻就适应教改的所有内容,许多地区学校甚至难以完全按照教改内容组织教育教学工作。比如小学阶段要求开设综合实践课程,乡村小学缺少物质条件如何开展?# C+ {6 I5 u" }8 C( l
从教育发展的历史看,重大的教育改革可能伴有难以预料的结果,上个世纪初美国著名教育改革——进步教育运动直到今天仍然影响着美国的初等、中等教育。进步教育运动的指导理论和早期研究结果是非常美好的,但最终推广之后却造成教育质量的下滑,这意味着任何重大的教育改革都必须谨慎,也意味着评论某种制度的好坏或许应该放到二三十年之后。
4 z4 X. K' \% q5 Q% p, S) q从教育理论的角度来说,教育理论的研究是困难且复杂的,不但因为前面提到的研究时长往往长达八九年(实际上十几二十年也很正常),而且教育受到社会、政治、文化影响极大。以至于世界上没有哪一种教育理论是十全十美的,也不存在某种教育制度能够符合所有情况、国家。因此教育改革通常是这里学一点那里拿一点,我国的教育制度学习了苏联、美国、日本和很多国家,同样其他国家也在相互学习。教育理论的不完美导致教育制度的描述必然是“大、空”的,海淀区的教学制度可以直接套到墨脱、青海以及不知道哪儿的贫困山区学校去吗?不可能的,除非我们能找到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理论,那就必须大且空,给各地量力办学的余地。
% Y/ R: e1 ^% t( ~: R- |/ {* E实际上当我们谈论到教育的时候,比较少的谈论教育本身,更多的谈的是教育之外的问题。比如,我们谈中国教育内卷,实际上这就是教育之外的问题。一方面,中国的教育确实是一个相对公平的阶级上升通道,另一方面,中国比较现实的阶级上升通道只有教育。这两方面的因素就导致了人们重视教育,且对教育抱有过高的期待。如果中国能够给职业学校的毕业生提供一个令人满意的收入和比较体面的生活水平,那谁愿意卷到秃头呢?
/ ? F& M- `2 |, t5 d: W正如@老猫仙 提到“教育的本质应该是帮助人成功,而不是社会区分人的标签。”教育的任务是发展每个人的特长,有的人擅长科研,有的人擅长机械,有的人擅长唱、跳、rap、打篮球,因此中国的教育要丰富多彩,中国的社会也要有更多的机会让不同天赋的人都能成功。然而我们的社会缺乏这样的能力,于是人们要成功就几乎只能去读大学。社会要让喜欢开挖掘机的人也能体现他的人生价值,而不是只有上清北的人才是有价值的。
: B0 c$ E- J6 U- @: |; q9 S实际上只有社会提供了一个教育之外的plan B,教育改革才能够比较容易地进行,否则教育改革无论怎么改都不会让大多数人满意。增加知识的比重,这本就是最大的槽点。增加非知识课程(如体育艺术)的比重,人们骂他对穷困人家不公平。增加职业教育,那或许骂的更严重了。
1 {- n! U+ H3 Y3 F, }% D! U社会、人们对于教育和人生的观念仍然是把人生分为“学生时期”、“工作时期”,这也导致了人们必须在有限的“学生时代”拼命学习,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来成就某种“命运”、达到某个阶层,而不重视离开校园之后的继续教育。如果我们观察一些发达国家的教育,会发现继续教育仍然是非常重要的,比如美国在继续教育的投入就相当大,继续教育的成果也受社会的广泛认可。社会不应该把教育的终点定在离开大学校园或职专校园,成年人也需要不断地接受教育。: l( p. z' {9 D8 h- }
写了两千六百多个字,若要展开还能再翻个几番。但我不想再写了,因此做一个总结——中国现行的教育制度能够满足基本的教育要求,但从各个方面看都有缺点和不足,然而我国教育受经济、政治等方面的影响太大,改革结果如何有待考察。
0 i R& T4 j, M% U b继续写一点
8 o3 E3 ~# j. R, d( [人们对教育的期待超出了教育所能带来的结果,尽管历史上的许多知名教育家认为教育可以促进社会发展和改革。但实际上触及到社会根本问题的时候,教育是无力的。而所谓的根本问题指的就是社会经济问题,我们从几个问题来探讨这个问题。
( H7 _) U# p% z: S2 \1、职业教育好不好?: T! y) R: v/ K I% M/ T
从国外一些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职业教育并不算差,以美国为例,福耀玻璃所在城市房价中位数为5万多美金,福耀玻璃普通工人月薪3000美金,两口之家一个月省一千美金,五年左右即可全款买房。德国更不必说。但在中国这是比较困难的,几年前我曾在漳州工作过,彼时漳州市区房价已经突破一万每平,而漳州普通产业工人的工资不足4000,两口之家假设一个月省5000,那么买下一套能满足三口之家乃至赡养父母需要的房子需要16.67年。
& o$ h; i4 X K% x9 ^生产力发展要求更多的技术工人,而经济问题使得在别国好的职业教育在中国不被人们广泛接受。这就是职业教育在教育改革里越来越重要,但受到人们批评的缘故。# K6 @' S- x8 m/ o
2、父母培训好不好?
( }0 H' H0 [. B8 ]这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从结论上来讲,国家或者私人机构给父母做培训是好且有必要的,理由嘛$ k% H2 b. i6 z. X4 ?
一想到为人父母居然不用经过考试, 就觉得真是太可怕了 然而答主仍然看到许多不一样的看法,比如——“父母在996之后无缝衔接培训,不得猝死?”
# j9 i, Z. @1 I+ G- g从结论上说,这是好且有必要的,但现实中有许多问题导致这一制度的推行必然有诸多阻力或是流于形式(比如找人代课、结业考试作弊等)。这同样是经济问题,加班严重导致了父母没有时间接受教育。
( |% t+ _0 A" U4 z1 J; C- c1 v3 `; c3、素质教育好不好?! W z% h4 R8 u6 j1 t n
从为人父母(我不是)的角度看,几乎所有人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既聪明又强壮。但鱼与熊掌不可兼得,要让孩子在加强体育锻炼的同时获得一个优异的文化成绩,需要大量的投入,而普通家庭只能维持体育或文化投入中的一种。8 I5 F7 G7 ]& a w/ e4 c% A
所以素质教育好不好仍旧是一个经济问题,普通家庭需要也要求教育制度仍旧保持应试教育,这样他们才有机会和上层社会的人同台竞技。( M4 x6 O+ l4 I" P$ Z
从以上三个问题可以看到,教育的问题在于教育之外。教育改革作为一种社会改良方案,可以说任何形式的教育改革都无法解决根源问题。, q5 ?8 T$ d9 s3 f* m, u
所以我建议对教育的看法还是要回归理性,要看到教育对社会的力量并没有大家想象中的那么大。: M+ `8 A7 s; e2 \& v
评论区里有人说我抄教综,确实如此。这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如果我们从教育的角度来看中国的教育和教育制度,那么教综里的内容我认为是比较客观的,我很难总结出比它还客观全面的东西来。另一方面,讨论从社会的角度讨论教育制度过于困难,且人们各自立场千差万别,追求“客观”而不是纯粹地发泄情绪是困难的事情。0 d F0 ]$ _" J2 S6 a+ l' t- |
发表了很多社会方面的观点,我还想发表个人方面的观点。
7 R( D8 x+ \9 O1 k" I教育改革有很大的必要性,这个必要性体现在多各方面。
/ X. M+ n7 ?9 O) a5 {1、身体素质
4 [3 B1 \7 X% T6 Y这也是老生常谈的话题了,答主的眼镜从初一开始戴,如今十三载有余。中国学生的耐力、爆发力、协调性等各种方面都有很大的不足,新时代的孩子还有一个显著的特征——肥胖(我外甥女才一岁就沉甸甸地),即便从健康生活的角度看,教改也很有必要。& T \, y. R; K- b& L `4 Q
从最终成就来看,并不是大多数人,实际上只有少数人能进中国顶尖大学,但是绝大多数人的身体素质都在无望的竞争中被拖垮,少数人的成就却是多数人的不幸,有失教育的本意。. R1 B( {, }& S; X
2、心理问题, {! x: Q: F. P' I
这不是一个容易谈的问题,因为我并不是专业的心理医生,也缺少专业的心理知识训练。
/ Y- B1 a& A2 K从现状来看,中国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是一个普遍的、严重的问题。许多学生偏激、绝望、抑郁。过去一年,我与一部分一线教师交流的时候了解到,学生自杀问题尽管不见于报,但在如今并不是罕见。7 ]) W4 r& z- t& j+ b8 d. {: l8 ?' m; ?
固然造成心理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家庭或许是主要方面,但我无力弄清所有原因。因此,此处要谈的是学校的心理干预,从心理问题治疗的经验来看,心理问题治疗通常是一个长期且缓慢的过程,但实际上我们的学校教育、课外补习并没有给学生提供这样的时间。学生从心理治疗室里得到治疗,但走出治疗室,造成心理问题的根源仍旧存在,学业依旧沉重、家庭问题仍在,学生甚至没有时间和精力运用学到的自我调节技巧。 I! `, I- Z. Y$ N) b
在这种情况下,学习对一些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而言已经成了死亡竞速,是高考结束解脱来的更快,还是被压力彻底击垮来的更快?
1 q% S+ R* r/ f. ~4 i7 N5 Z如此悲惨的情形岂是人所愿见?
: \4 @" k6 C, h6 l0 A2 {0 I4 {$ w3、技能问题
3 a0 k) j* \0 B5 P在我看来,中国的学生、社会人士普遍存在一个问题——在有理论的时候没有技能,当有了技能却缺乏理论。/ J! v* s* I, H( p
很多应届生最大的感受是工作的前几个月或第一年学习到的东西远超学校里学习到的内容,学校里的内容老旧不堪,又过于理想。许多实际技能、直接经验要且必须要通过大量的实操来获得,因而刚毕业时会出现感到自己学到了很多的现象。
( r$ `+ l1 [! k2 t7 H但随着经验的增多、技能的精熟,很多人又忘记了理论知识,纯粹依靠经验来处理诸多问题。我们的学校缺乏职业技能训练,因而人们很难很好地处理理论和技能的关系。! s/ ]5 a( q6 j- J3 B+ n3 a
4、社会变迁$ f7 Z ~0 d: ]9 ?* X
现代社会是一个变化相当快的社会,15、16年的时候知乎到处都是劝伪化生的人转算法、人工智能,但是18年之后人工智能热潮迅速褪去。如果是18年进大学学习人工智能的学生该当如何?5 ]( j+ o8 b, |7 B' \' l7 b
前几年土木工程还算火,那么18年读土木的人现在如何看待土木的就业?
. t1 g7 ?" i* S/ \7 U我们必须看到,在现代社会,选专业可能已经不再是一锤子买卖,学生必须不断学习、不断调整自己的定位,学校也要帮助不能适应时代变化的学生调整。学校或许要动态地开设数量众多的选修课程,降低必修课比重,学校也可能需要根据学生的情况对他们的未来提出各种建议。
+ t8 d T w- D$ }大概就是这些吧。) g: u7 e0 v7 i- y! m/ Y t
最后重申,教育重要,但不应把它当做改变社会的主要力量。改变社会力量在于千千万万的普通人,劳动人民才是历史的创造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