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刚刚写了篇关于“”坚持“的文章,今天就浏览到了这个提问。那么我就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聊聊这个问题,希望能给你一个不同的启示。+ X& X9 D; J. m3 T! ?/ v
3 S' l ^; e) r在追逐理想的道路上,如何能做到快乐的坚持?/ R+ m& P7 w* W
❶% I+ b6 M* O1 O( E' ?* o
, Q" J1 @# g2 h/ [1 c: S- X3 o0 D
可能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每天,我们都为梦想或生活奔波忙碌,或者坚持一份不是特别喜欢的工作,让自己时刻处在一个进步的状态中,时间久了,却发现很多坚持的脚步停留在了不得不的情景中,有时离目标越来越远或者始终觉得距离梦想遥遥无期,于是怀疑自己的坚持或是自责自己小小的放纵,生活终日处于矛盾之中。8 Q9 [8 j+ C* c2 O3 s" n \
如果能有一种方法可以做到快乐的坚持就好了,到底有没有这种方法呢?怎么能做到呢?
n& I1 I" }* V) Z
6 U% k2 {' |" m& Q ❷
0 M) v6 ?8 c( v, r1 b* T) l9 V我记得年轻时期的我也为此苦苦寻找过答案,那时候读到过一本卡耐基的书叫《人性的优点》,书中系统的介绍了许多排解焦虑有效坚持的方法。$ a6 b, `; o/ s- E
其中“只完整地拥有今天”中,介绍一种坚持的方法。大意是,如果你想获得进步或者成功,一直想着那个宏大的愿望是会让自己无限忧虑的。不如把目标降低到每一个今天的小目标,每天不去想心中的愿望终点到底在哪,只是积累一个个小目标,一段时间以后积累的小目标自然会成为一个大目标,甚至你会被自己积累的成绩惊讶到。! x, |- N) _4 F8 t# ?; o
这种方法在当时的我看来是如获至宝的,因为看起来这种方法可以有效的避免我们无限的梦想在憧憬未来的同时也给自己施加了强大的心理压力。这种积硅步以致千里的方法似乎就是我们寻找的坚持并且快乐的方法。
6 S& C9 B/ Y& U3 _然而在现实实践中,这种“只完整地拥有今天”的方法却屡屡失效。很多人即使已经领会方法的奥秘,已经不再畏惧远大理想的压力,可惜在面对眼前只有一天的小目标时,“开始执行这个小目标”成为了巨大的难题。
) R4 L( _( H1 W' d
- z" D/ ^3 v; e! m) ]坚持往往只能持续两三天,再继续坚持,甚至还要比直面远大的理想更难些。
. F* W0 D1 f: Z- w) ]' Z
" J2 P F) F% p7 Z! Z) P3 f自己一次次的计划被临时的变化击的粉碎,久而久之也打击了自己意志力的信心。于是我们常常给自己贴上所谓拖延症的标签,那问题到底出现在哪儿呢?
$ A3 q0 h; t0 |' G+ _ ❸
3 y8 {; z- E) e前不久,我参加了苏晓波老师的一次关于读书分享的微信课程。课程中有一个同学提出了一个问题,
* r2 Z* P6 p" c4 R4 i1 a$ B! _. g& s8 J( Q6 m6 _6 w- E
“我平时不太喜欢读书,有什么办法可以让自己坚持读书的习惯呢?”苏老师表示,“不喜欢读书还是别读书了。读书不是为了兴趣吗?”呵呵,大师的回答总是显得简洁干练。
8 K7 r2 H. u: \6 F& C 可惜我估计这不是那位提问的同学想要的答案。从前,老祖宗们教育我们“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读书在兴趣之外,还有着满足我们欲望的好处。
7 [. U# R5 x+ R所以,问题来了,我对读书没有兴趣,但我有对“颜如玉和黄金屋”有兴趣,而读书可以帮助我实现这愿望,我该怎么坚持读书呢?
/ x- r/ {3 P- E 大师说了,不喜欢就别坚持了。1 l3 S( B/ u$ C
我来补充两句,现代是多元化社会,不仅读书可以成长,很多方式都可以成长,去选个别的方式吧。读书只是一个例子,它类比所有要借助中间方式或过渡方式达成目标的媒介,如果你不是一个意志力坚定的人,选择坚持这种必要的读书势必会让我们成为拖延症患者,只因为我们从来就不喜欢做这件事。
4 D& s# ]5 \3 F真正好的坚持,从来都不需要坚持,坚持来自于兴趣,去选择一件自己喜欢的事来做,才可能长久的坚持下去。, ^6 l; v0 t7 C5 C- J" O
于是,这就带来了一些操作上的难点。比如,有的愿望本身出了问题。
) W9 d# F) ]1 Z2 j8 f, H
9 O* x: |5 h1 W" }7 U5 m/ X
i1 r. U7 u2 S# w/ S ❹8 l* n$ j% d2 ~5 V1 B1 A1 Q! n" ^7 Q# s
有的同学要说了,
+ @# g9 ^$ j; g6 A# q- M5 V- Q
8 _# N4 |6 E* i- {# j“我喜欢呆着,就是每天发呆的那种,我发呆谁来给我送饭呢?”3 ]* v+ s- a, O/ E( T e \, i' E
! u5 B- |2 B2 e+ M1 Y# A B$ T
“我喜欢放弃,是不是现在可以选择放弃了呢?”
/ N- Z' H5 E2 j + M/ \0 ?' ? c$ `) T
事实上,在我询问多数人时,“你到底喜欢干什么”?得到的答案多数是“我喜欢什么都不干”。这个愿望的形成是有原因的,而且这个愿望往往也不是当事者真正的愿望。- t) s; s5 H0 [( Z
人们大体上会在两种情境下自动改变自己“什么都不想干”的愿望。0 y7 ]! N: d# O+ e( J; V
第一种情境是,被迫的成功完成了一次大考验后,比如高考后或期末考试后,或刚刚签下了一个大单合同,单位为了表彰你,给了你假期和奖金。2 W6 r. i2 Q; n8 d9 p" q" A5 j
% Y- T) N/ H1 t" t5 Q/ T当一种短暂的无压力状态突然出现在你眼前,你很可能会想该去哪里度假玩儿玩儿呢?而不是想什么都不干。
0 b U/ @) D: w4 Q$ e! g; m$ w& T; T1 Y. v* r4 ]1 Q
第二种情境比较凄惨,当所有人都对我失望时,甚至我自己也认定了自己一事无成时,家人只是多做口饭养活着我,而不对我报任何希望时。这时的我们可能就会在吃饱了之后闲得想在附近转悠转悠。也不是什么都不想干,只吃了睡睡了吃的样子。这两种情境有什么共同点呢?共同点就是,两种情境中的我们都处在一种无压力的状态下,很多时候我们什么都不想干,是自己处在一种必须臣服的压力状态下所致。
|& S& ]2 q4 M, T: L 倾听自己真实的心灵,绕开压力去寻找真正的愿望才是关键。
. A# a: [0 O, r; H# ~有的同学又说了“我喜欢打游戏,也成不了游戏竞技高手,我是不是没希望了。”其实现实中有很多人每天把自己泡在游戏的世界里但和人聊起游戏时却说自己不喜欢打游戏。; F9 K7 C, t* Q. a, h
他们需要借助游戏来逃避。2 a# _2 S( Z2 A+ {- e
逃避什么呢?- Y- U# @, e+ z3 E
逃避的其实也是压力。
l6 Z' T3 s, \" W/ w这种沉迷游戏的状态常常在全家人连同当事者自己放弃了原有的目标或要求时,比如放弃了考学的任务或放弃了让老公带孩子的任务时得到改观。+ K- ~$ |; g/ @1 ?# |' h
: y! ~' |' o8 Y7 u7 X x如果我们能接受自己逃避的状态,并重新思考自己的愿望时,可能就会找到自己真正的愿望了。$ s4 z) m% ]1 w
, u" _/ X0 |1 A" _
z0 ?1 x5 k; A- M q8 Y ❺
( w% ^& g% p7 A0 z% B
' I" z/ r$ G9 c& i/ C& @9 k选择自己喜欢的事情,来做,来坚持。另一个难点还在于有时我们喜欢做的事情常常是做不到的。当然,大的愿望不能算了,比如我们害怕孤单,喜欢有人陪伴,就常常做不到。说找三五好友出来聚聚,呵呵,聚一天两天可以,天天聚不行吧?
+ y; E# ?# F/ M7 s! g2 ^) z找个对象陪伴自己?谈何容易了。甚至有的同学干脆连身边的三五好友也是难求的。那该怎么办呢? M& g/ n( B8 _9 j0 s$ L
3 r; Y) N& P+ N; r: S X最好的办法当然是改变自己找到另一半陪伴自己了。如果一时做不到,也可以自己逛逛商场,吃吃甜品,自己陪伴自己。
0 _; ^( Z: o8 n) z! n; J* m: R虽然有时这样会让喧闹更加反衬自己的孤独,但只要直面孤独,接受并不畏惧孤独的话,这将会是一个新改变的开始。而此处如果仅是学习如何与人相处,那来得就慢了,当然坚持不了。
* d% A; @7 b7 \5 y1 f又比如,有的人很容易愤怒,见到身边的“傻X”就气不打一处来,有甚者更是近乎于把人分类成了自己与“傻X”两种,整个人如即将苏醒的火山,随时准备喷发。, M6 r- e0 d* H% E5 y, G3 _
这样易怒的人经常喜欢把怒火倾泻予他人,那他自己的人际环境一定不会太好。既然喜欢发怒,不如把千吨的怒火投向某个技术或工作上,去体验征服工作和知识的快感,这样的话,怒火不仅会被社会允许甚至还会因怒火得到赞扬。
7 X: t1 }8 |5 b/ Q其实想掌握快乐坚持的方法,重点并不在坚持上,而在快乐上。开发我们的智慧,在战略层面实现快乐与生存的统一才是实现坚持的上上之策。也许这世界会将你的梦破败,这生活会把你的骨折断。但我们曾坚持寻找过自己的快乐而不是被终结在某个强加给我们的被迫中,至少也算不枉此生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