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个关键原则就是:% ]+ Q7 V8 @8 V. }& @6 O! ?
“不要试图改变孩子的兴趣点,而应该试图辅助孩子的兴趣点。” ) \$ L/ Z1 u- Z
有个妈妈问我,他的孩子比较小,但很爱读科普类书籍,她比较担心读太多这样的事实类书籍是否会影响孩子的创造力。, c6 N$ P' c) }9 f' j" Z" F5 w
其实这个问题,老外也有过顾虑。比如,quora上有个麻麻曾经这样问:6 I2 ^" \' w3 P! g4 M; A
Do I need to be concerned that my 6 year old son is always reading non-fiction (encyclopedias, space and astronomy, rocks and minerals, volcanoes, etc.)? He gives information like a statistician. Is this too much? Could it affect his creativity?
5 L0 l3 {# f7 G" Y6 x2 {下面的回答非常整齐,大家都从自己或自己的孩子和学生的经历表示,这完全不用担心,科普读物没有任何坏处。
4 D: z/ i6 R; }$ D" x/ l C0 b/ C有一位家长的回答很触动我:
: Q5 I8 g1 u' f; e8 S; `* ]! w: n: HBe concerned about what YOU can do to SUPPLEMENT - not replace - your son's activities.% b& R$ a% R- v% y% Z5 f
就是本po第一句。3 m/ o0 h3 i u- D
另外,学界几乎没有证据显示有这种“科普读物损害孩子创造力“的联系。甚至有一篇2011年的文章,通过课堂活动,发现让孩子进行创意行科普类的写作会提高孩子的理解力、判断力和创新力。
]! @$ x% a& O: E9 {有一个研究专门是“creative non-fiction writing”,专门研究如何用创造性的手法来进行针对孩子的科普写作。实际上国外很多大出版社的科普读物已经在采用这个技巧了,比如DK。
1 s- p& G2 s; E1 @$ g7 M! r还有一个研究显示,美国小学生每天平均花25分钟读书,只有4分钟在读科普读物,所以很多美国人的知识储备还是蛮差的。
; E* n( L) F& c) [' {! {读科普读物只要用对方法,甚至完全可以激发孩子的创造力。+ P, U2 x' p; J% y& Z6 T
比如说我最近在给麦圈读DK新出的动物百科,其中讲到了蚂蚁家族里面的分工,我也是才知道工蚁都是雌性,我就问他们一个发散问题:人类如果和蚂蚁一样,全部是女性出去工作,会怎么样?- b% {# z' d& ?7 u! P
他们说,那就要给妈妈设计一个袋鼠口袋,把小朋友变成乐高一样收进去。
5 n4 @+ p' n- H( L这个想法多有趣?我觉得这也是一种基于科普知识的创意。9 X h0 l1 ^2 H: H0 w8 n0 G6 `; V2 D
辅助孩子的兴趣,是家长培养孩子的兴趣最方便的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