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个比较小众的:电脑CPU收藏。' R# U: J) C5 k* c8 r8 j6 z
CPU算是电脑的核心部件之一。自己也比较喜欢收集电脑CPU,陆陆续续的从各种渠道弄到了不少处理器,给大家分享一下。
+ K' H, f& p( z. u
3 }7 E# E' }& U
( t" G2 U" _( x- [1 H8 B第一部分(90年代中期以前):8086/8、Z80、286、286、486
/ @$ u0 `. B* o( Q+ [! S0 ]第二部分(90年代中期~2000年前后):奔腾、奔腾2、奔腾3、6x86、K6等) _6 O+ {$ G. w' s. z; ~
第三部分(2000-2005年前后):奔腾4、奔腾D、速龙64、速龙XP等1 t: K6 S. R1 @) ~5 Y5 c' Y
第四部分(2006年-2009年前后):酷睿2、奔腾Dual-Core、速龙64X2、速龙II等8 X8 L6 u! y8 n" U4 L- ?
第五部分(2010-):酷睿i5、奔腾、赛扬、至强E5/E7等6 b# z! g! K& U9 |$ T. P4 f8 @
" K$ S: ^" J' B8 N$ W
8 O0 Y6 C+ o9 c V前方多图预警!
0 n s, g4 }. D6 ?) A' ^8 F) L# n2 @6 n: g7 w/ y% M, c9 F
$ }$ \( x3 h8 Y& t) f
-------------------第一部分-------------------4 W) U4 u, Q) F8 a% A+ B
u/ Y& z* E- o; M# j/ W) E9 G `P1 8086 8088 Z80处理器。其中8086是历史上第一款X86处理器,主频仅有4.77MHz,图中还有一颗同时标有Intel和AMD的处理器(第一行右侧)。同时还有Zliog的Z80处理器(第四、五行右)。$ u" P- \. }0 \% L2 A" g* t
图里面的CPU都是DIP40封装,有点像51单片机。+ P* S6 w! o) a( P
P1 8086/8088
# o2 Y4 }2 J/ C2 h2 q. IP2 286/287处理器。其中80287为浮点协处理器。6 X b W5 I5 j& b! s4 F q
P2 286/287
0 ~* R( S8 W- H6 E* QP3 386处理器。386是首个32位微处理器,这里收藏的是Intel的386DX-25处理器,主频为25MHz。! [+ k5 W' @! F7 ^( [5 n! _
P3 386' o/ `% t4 i( v
P4 486处理器。图中的486分别为Intel、AMD、Cyrix和德州仪器生产。感觉德州仪器的彩印还挺漂亮哈哈。
, o0 m5 p1 H' F# P P4 486
- m; n' g# \7 b" K-------------------第二部分-------------------
& s& y: e3 z2 A# K4 B# ]
) l# b3 _3 e/ } z从586开始,各大厂家CPU的命名也发生了变化。
] Q! G* y: S7 g: A9 i/ X( S九十年代中期,全面超越486的新一代586处理器问世,为了摆脱486时代处理器名称混乱的困扰,最大的CPU制造商Intel公司把自己的新一代产品命名为Pentium(奔腾)以示区别。而AMD和Cyrix也分别推出了K5和6x86处理器。接下来Intel又为冲击服务器市场和争取多媒体制高点相继发布了Pentium Pro 和Pentium MMX。 P5 Intel 奔腾和奔腾MMX。采用Socket7接口,后面同时代的AMD和Cyrix处理器同样采用了Socket7,应该可以互相兼容吧0 B0 a$ b0 `) _8 L1 u
P5 奔腾
7 D. L6 E& Y4 a/ Y) N' |P6 奔腾Pro,用于服务器。: o0 {6 Z' [" u$ U
P6 奔腾Pro
% m6 r( \4 p7 C+ S# LP7 AMD K6和K6-2& z/ J" Z: B. n# F# }
P7 AMD K6
! m/ m, L) e6 z+ G* k# o) R: \P8 Cyrix的一系列处理器,有GX、6X86、6X86MX、MII等。中间乱入一枚IBM的6x86MX,接口和命名跟cyrix的一样。
7 s: }2 R# i6 H, g% }3 L# I
P8 Cyrix与IBM CPU
( x, v4 ? ]( m/ }# U8 i& J从奔腾2开始,Intel改用了SLOT1接口(跟显卡有点像了),同时赛扬诞生。其中,赛扬300A挺能超,相传基本可以从300MHz超频到450MHz。这一时期,AMD还有与之对应的SLOTA接口,长得跟SLOT1挺像,但遇到的实物都挺贵的。
& e1 M+ I6 F0 J6 g# c3 r% _6 PP9 赛扬300A(上方)与奔腾2 350(下方)
) X7 U6 \) c' }! ^6 `
P9 奔腾2与赛扬
: ?0 F& h# v% g% Q- v
" y! O9 E% }/ v' [( v) ?
4 E* F$ @0 c; t9 K' r/ ~3 gP10 奔腾3 550(SLOT1接口版)
( I9 j! H3 ~: Z9 {- ^
P10 奔腾3 5503 w: v V+ |% G/ t6 C9 s' Q
后来,Intel改用了socket370,AMD这边改用了Socket462。然而Intel这边还有神器——370转SLOT1的转接卡。3 s5 b3 T# t7 a2 W7 s
P11 370转SLOT1转接卡
3 n [$ X$ ?. _1 u( h1 n" h3 DP12 370接口的黑色赛扬CPU
% w6 W6 b. e t: x
P12 赛扬4 H* c( f/ Z+ b+ f7 I7 Z h$ t8 D
P13 370接口的铜矿奔腾3和赛扬CPU,其中也有赛扬533A和铜矿奔腾3 1G。& m) `( B$ I$ U1 e! d+ b* o
P13 铜矿' K% g/ j( h. q
P14 AMD速龙(雷鸟)与毒龙(Duron)CPU。此时的速龙还是与奔腾相对应,主打高端;而毒龙与赛扬相对应。
7 P" V' j& Q. o3 `! ^7 o' _
P14 雷鸟与毒龙. f1 `, z, l! `0 I
P15 370接口的图拉丁奔腾3与赛扬CPU。百度图拉丁吧的吧名正是源于这款处理器的架构名称。图拉丁核心的能耗比高,甚至超越了Intel后来发布的奔腾4 CPU,成为了370接口最后的辉煌。其中P3-S 1.4GHz(第一行右一)则是整个系列的巅峰。! o# n4 B6 e2 L4 m: Q
P15 图拉丁
) Y, Q: m8 X5 X' F& W; i-------------------第三部分-------------------4 \( _. |% u# L
: x2 q% |, w, J) [这部分主要包括Intel的奔腾4、赛扬以及AMD的速龙XP、速龙64等CPU,自奔腾4发布后,Intel便一蹶不振(有点像今天Ryzen对Intel阵营的样子),直到酷睿2架构发布,Intel才找回了面子。
0 O$ T& Z# s- E. }6 j8 n' q- H" vPentium 4的高频率优势不会永远止境地体现出来的,当Intel前任 CEO Barrett“开玩笑”地为4G处理器的搁浅而半跪道歉的新闻爆炸性地出现在全球各大媒体上时,就暗示了Pentium时代面临着一个较大的危机,当频率攀升遇到困难时,更换处理器架构似乎是唯一提高处理器性能的方法。
- U4 \6 v g; ^2 f8 Z+ H+ Z7 M事实上,从2000年Intel推出Pentium 4以来,NetBurst架构已经走过了6个春秋。坦白说,并不优秀的架构能够有如此长久的生命力着实令人惊讶。事实上,在Pentium 4刚推出的时候,为了提高主频而采用过多的管道设计就一直受到争议,甚至在与当时的上一代主流产品Pentium 3比较时根据就体现不出性能优势。在Intel的微处理器产品线上,从技术角度去看,经典产品还是要数Pentium系列的I、II、III代处理器以及移动领域用于迅驰平台的Pentium M处理器。或许在将来,NetBurst架构处理器可能会成为反面产品写进Intel的微处理器发展史上。0 r, N% X* Q1 d$ g+ h
也正是NetBurst架构的Pentium 4给了竞争对手重要的喘息时间,近年来AMD的经典产品K7、K8系列在DIY领域里红透了大江南北。可以说NetBurst架构的出现正是悄然改变桌面处理器技术格局的重大原因,在Intel长达六年的由NetBurst架构统治桌面处理器领域的时代里,AMD得到了巨大的发展空间,这在Pentium 4之前经典的基于Tualatin核心的Pentium III年代里是很预料到的事情。 ——太平洋电脑网 其中,奔腾4共有Socket423、Socket478和LGA775三种接口,工艺则包括了180nm(Willamette)、130nm(Northwood)、90nm(Prescott)和65nm(Cader Mill)。LGA775是Intel历史上最长寿的接口之一,比起今天三两天换一次接口的Intel,简直太良心。5 e2 U) \' K' c% T# ]
P16 奔腾4(Socket423),Willamette核心。
0 q9 p$ p& W% G3 G. _
P16 奔腾4
4 X3 v( @9 f0 o% v- e2 ? h$ z# v" iP17 478接口的奔腾4与同期的赛扬CPU。这一时期的一部分奔腾4开始引入了超线程技术。0 l f2 y- t2 T6 L: B5 J
P17 478CPU
* T; k7 q. b) o* v) [P18 AMD 速龙XP与闪龙CPU。其中巴顿核心的速龙XP 2500+同样以超频出名。黄板速龙XP莫名其妙少了四个垫子,我也不知道去哪儿了。
8 p& Z, B, G& o, r9 E% n2 H3 c; z3 ?
P18 速龙XP与闪龙
9 r6 z/ _ w. k+ ]3 BP19 LGA775接口奔腾4。这个接口的奔腾4有90nm(第一行)和65nm(第二行)两种,也是第一代触点设计的CPU,从此Intel彻底抛弃针脚。* c+ O0 V7 `# c Y/ m) E
P192 d0 s0 R2 O( I6 t8 J- Z
P20 赛扬D。同样有478和775两种。3 a6 ^( A# `) M4 w5 _* n$ j
P20 赛扬D4 x3 W$ y* M3 O- l- |4 F
P21 K8架构的速龙64和闪龙。其中速龙64是第一款64位CPU。这一代有Socket754(第一行右一)和Socket939(第二行右一)两种接口,AMD CPU的形状从这个时候也固定了下来,直到今天的Ryzen也是同样的形状,变的仅仅是接口罢了。
& ^: Z% J! r& K8 F8 s P21 速龙64和闪龙
% S X x$ N% d; a8 ~P22 奔腾D和速龙64X2。这是第一代双核CPU,诞生于2005年。其中奔腾D则是直接把两颗核心封装在了一起(有点像今天的EPYC)。两边的接口分别是LGA775和Socket AM2。7 d, m: D* c, {* N' h5 \
3 m$ ~+ o7 X8 F4 o' R' ^
! e) o& V) h' f6 [+ U-------------------第四部分-------------------" m- h9 s0 j6 k9 J7 t* T- ^
7 S) [$ j1 r" a( F2 R4 D6 C从这里开始,随着Conroe微架构的推出,Intel开始慢慢反超AMD。
3 v, d, A, k6 }5 O 可以说,Conroe出现后桌面CPU领域的格局将会被重新改写。低功耗、高性能的金字招牌又可以重新回到了Intel的怀抱,再次刷新由Pentium 4所带来的低效率、高功耗的不良形象。好产品+强大的市场操控能力成为了Intel重新改写处理器格局的两大筹码,AMD将迎来了近五年来最为严峻的挑战。 P23 第一代基于Core架构的奔腾、酷睿2和赛扬CPU。其工艺为65nm。图中的赛扬430为单核心。: T8 q/ | ]1 G
P23
v3 U9 R1 Z. `! d! {P24 AMD速龙FX5000、FX5200、7750,弈龙9650等CPU,采用AM2+接口。其中部分FX5000可以通过开核实现双核变四核。% {: y/ g" U& ^7 Y
P240 E2 h) k: d8 Y* c O @% R3 t: b
P25 45nm工艺的AMD 速龙II X2、X3 445和X4 640处理器,采用45nm工艺。这些处理器有一部分仍然可以开核,实现2变4、3变4、4变6。其中还有一颗双核的闪龙190。
) h/ f! R. R0 t2 q9 a4 A, D C$ g
P25
1 F4 ^# R$ s- R9 u4 H' Z2 U' m, lP26 同期的Intel 奔腾双核、酷睿2 Duo和赛扬CPU。
2 o7 Q3 o, w- G" m4 S. b7 w3 O. M
P26& U4 P8 L. Q* O9 p. l8 m3 S7 G1 q
同期的还有弈龙II系列CPU以及酷睿2四核CPU,然而手上没有。。。! g" h0 f! j, \
-------------------第五部分-------------------
1 `+ a& ^7 G) U( d; U o9 \1 ?* R2 ?9 ~
在这部分,Intel的酷睿i3/i5/i7诞生,彻底赶超了AMD。直到2017年Ryzen发布,AMD才扳回一局,“i3默秒全”也被“AMD YES”所取代。由于这部分的有些CPU年代比较近,有些仍然活跃在二手市场,价格相对比较高,受限于自己的条件也没有刻意去收,所以这部分大多是低端CPU,最后还有几个至强。9 ^6 W' {( c, ~/ {% m, Z7 J x
P27 AMD初代APU,32nm工艺,Llano核心,FM1接口。: A: I9 V9 G: `5 \$ U
P27 Llano APU
4 I8 Q4 g0 v) r( E0 x! T" f1 A( JP28 一些LGA1156和LGA1155的CPU。第一行为LGA1156,包括赛扬G1101(32nm)、i5 750(45nm)和至强X3430。第二行为赛扬G540(32nm Sandy Bridge)、奔腾G2030(22nm Ivy Bridge)。1 z6 Z0 d2 u2 c9 H2 n* A9 [; [
P28
$ Z7 \0 X1 ~6 lP29 几颗至强CPU。第一列为LGA1356接口的某ES CPU,第二列为LGA1366接口的至强E5506,第三列为LGA2011接口的E5-2603V2,第四列为LGA1567接口的E7-4820
, H( o1 Z2 Q- v# x- r U
P2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