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移民来自山西洪桐大槐树的说法是否确切?

[复制链接]
常青的天地判 | 2021-5-18 02:49:43 | 显示全部楼层
  清代北方家谱截图(对部分涉及隐私之处做了马赛克处理)
+ l  ^# Q; r# A4 r 北方移民来自山西洪桐大槐树的说法是否确切?-1.jpg
hainml | 2021-5-18 02:57:12 | 显示全部楼层
分析各自方言里的词汇啊。我是邯郸人。山西人的方言强调和词汇和我的语言有极大的相似度。我觉得靠谱。
河北南部,一个村子,之前都是一个姓氏,后来慢慢杂了,村子有个祖传的家谱,爷爷小时候还见过,后来有个远方同姓氏的村子,说他们的家谱不见了,借来抄录,后不慎遗失,估计是某家人私自藏起来了,话说也是几十年前的事情了,爷爷1928年的。小时候听村里老人讲,家谱第一句话就是,洪武十三年自山西洪洞小槐树(这个的确是小槐树,跟传说的大槐树不相符)迁居此地,祖上兄弟四人,迁居地址如何,多得我也不记得了。估计这段历史永远湮灭了,今天留个纪念,怕我也忘了。
495175557 | 2021-5-18 03:08:47 | 显示全部楼层
大槐树移民的可信度很低,有懷疑者指出:, d* t# K/ I  Z" ]# }
1.一個所謂“洪洞移民”實為河南土著的例子8 c/ C7 U, Q8 B
“在河南濟源南水屯村的張家祠堂,祠堂正中所供香案上的牌位上寫著:“始祖威卿於明洪武三年由山西省洪洞縣遷至濟源南水屯,迄今已六百二十九年。 ”西牆上懸掛的《張家祠簡介》除了講述同樣的話外,接下去說:“長子思義是吏員,次子思徽於洪武丙子年舉茂才,任湖廣荊州府通判,承直九年考滿,於永樂年間升戶部員外郎。洪熙元年為祭奠父母,撰文刻碑。清乾隆四十二年重刻此碑,保存至今。 ”我們也在祠堂院內見到了這塊碑,由於刻寫年代距離傳說中的移民時間很近,應該比較可信。該碑碑額為“戶部員外郎張秉先考處士張公墓誌”。墓誌往往刻寫在方形墓蓋之上,但我們所見到的,卻是清乾隆年間將墓誌移刻而成、立在那裡的一塊碑石。我們先不去思考這也許反映了一個從墓祭到祠祭、以至墓誌變成石碑的過程,仔細觀察其中文字,曰:“公諱威卿,乃濟源之世家也。其所居縣曰沁陽,裡曰堽頭,村曰南水屯,是其先祖之發廬。 □厥先祖其便,□以居焉。 ”十分清楚的是,這塊撰於洪熙元年(1425)二月、距離所述事件僅20多年的墓誌,不僅沒有提到這位始祖從山西洪洞移民的經歷,反而寫明他是這裡的土著。 ”
; u# y1 ]5 K9 V( N+ Z4 O7 y
0 K7 C4 t" L! ~+ n/ m4 n
& w( b7 a6 g" U/ ~
# C4 |* V, b. G0 y' q0 m8 R+ g6 ?% {6 f" R# x
2.我引用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的研究員袁義達的觀點6 p2 }1 |6 h# I1 y4 O$ m& W
“從姓氏分佈上看,可以清晰地看出華北(山東、河北)大規模移民東北,姓氏分佈非常相似,然而卻很難看出山西、江淮、四川等地大規模移民華北的情況,袁義達、張誠根據幾百年來中國姓氏的變化繪製出的明今人口遷移圖與傳說大相徑庭。  
5 E7 J  a0 x% H; b9 z3 A9 ]3 f袁義達、張誠還以升為單位分析了人口的群體遺傳,結果,河北、河南、京津、山東、東三省親緣關係最近,形成一個系統;山、陝、寧、甘親緣較近,又形成一個小系統;長江中游的鄂、湘(北部)、川、雲、貴又是一個親緣系統,長江下游的江浙蘇皖(南部)又是一個系統;廣東、廣西,福建則構成華南系統。  - G+ h5 ?) H$ M7 `* P" L0 N; a1 {
從姓氏的反展變化和遺傳的方面,現在都看不出,明朝的移民對華北地區造成的大的變化,因為這個地區宋遼金元和明清姓氏分佈沒發生太多變化,之前和之後都與西部的晉、陝不同。. y( }! Y- q% E; a' f4 |
現在可以得到這麼一個結論,在金元時期做官的,自然家譜記得詳細,那些沒作過官的土著百姓,明清只得假託一個來歷,所以出現了地名混亂的情況。 ”
* }# r2 L% {6 [' B思考一下,為什麼河北、河南、京津、山東親緣關係最近?因為我們同處華北大平原或附近,從遠古開始交流就很方便,關係很親近。而我們與山西關係就比較遠,山西與河南隔著大山。4 n* z* M6 P* o$ z9 a

8 j2 z4 b* t4 f* g  z8 \, H( w3 q7 F
% n. z) y" l' K% j# t  z6 F3.現在所謂大槐樹移民的家譜幾乎都是清朝乾隆以後修編的,距離明朝移民歷史大約300年。 , W( k0 X) y4 t1 `. l" [9 D0 s
300年前的事依靠口頭流傳幾人能記得?清朝乾隆修編的族譜對於以前的族譜的描述基本都是“遺失”“磨損”之類的,總之就是老的不見了,要修個新的。實質上,很多壓根就沒有老族譜,根本不知道祖宗來自何方。宋之前,民間平民是不是修族譜的,也就是說族譜只能官修。到了金元時期,游牧民族入住中原,華夏式微,北方漢人很少修族譜,逐漸失去了對祖先來源的記憶。到清朝時,民間突然興起了修族譜的熱潮,很多不知道祖源的只能人云亦云地依托“大洪洞槐樹老鴰窩”。至於為什麼是山西洪洞大槐樹而不是別的,原因不明。我猜測,可能與明朝山西移民有關,這些山西移民是官府主導的,因此有地位,相對其他地方移民,山西移民又是數量最多的,於是對於不知道祖先來自何方的人來說假託來自山西大槐樹是最好的選擇。正因如此,清朝修得家譜中對於祖先具體居山西何地就很模糊不清,一般都是大槐樹,再具體的何縣何鄉就沒了。另外,“山西洪洞說”在明朝之前就有蛛絲馬跡,金元時期中原就有家譜所謂來自“山西洪洞”。2 V( f, J% u: y; b; v5 f0 p! j
因為明清時北方人不知道祖宗來源何地,現在就有學者認為不知道祖源的北方人是金元後裔、女真後裔或蒙古族後裔。我堅決反對這個觀點,現在基因檢測表明,北方人與仰韶華夏人關係最密切,北方人是華夏人的最正統後裔。總之,我們是曾經因戰亂得了失憶症的漢人的純正後裔,不是某些少數民族的子孫。
, M! {, S3 N$ G9 X) l4.洪洞移民傳說色彩太重,包括复趾甲、解手、胳膊上勒痕等,根本不可信。3 A/ d$ s+ t& h; `5 Y. @
5.洪洞大槐樹說不見歷史記載,山西洪洞人直到清末民國初才知道這事,那時方才編入《洪洞縣志》。8 i' Z" ^$ O, u# G+ c- k, m
當時有洪洞人在外聽說很多北方人都說自己祖先來自洪洞,洪洞人才知道原來自己家鄉這麼出名。於是,開始修改縣志,在其中加入關於大槐樹的文字。
; m/ @2 e# d4 D" C% x! c/ P7 ^  v# P5 D: Y, `4 j

: q; G2 F2 v- n6. 若依家譜記載,華北、東北、西北約有80%是大槐樹後裔,也就是超過4億為大槐樹後裔。真的嗎?
. Q1 Y; c# Y" b  K/ N  v' ~明初全國人口6000萬,現在13億,人口增長了22倍。依此比例算,當時大槐樹移民約有2000萬。而當時山西全省人400萬,山西人口統計表明,明初山西人口幾乎沒有大數量的減少,甚至是保持平穩地緩慢增長。從數據統計上,看不出山西有很大規模的對外移民。假定山西人口數之所以保持平穩是因為人口增長效應被對外移民抹掉了,即便如此明代山西移民也不會超過100萬。 100萬乘上22倍等於2200萬,2200萬除以4億等於5.5%,也就是說山西大槐樹移民的可信度最多5.5%。
同志们好1 | 2021-5-18 03:18:14 | 显示全部楼层
首先展示结论:“山西大槐树传说”在胶东半岛的登、莱、青三府的确是骗局。, P3 D, O% ?8 g5 [
北方移民来自山西洪桐大槐树的说法是否确切?-1.jpg 知名人口史专家,复旦葛剑雄教授根据对胶东半岛各市人民家谱、祖籍的调查统计,在纯粹依照家谱数据的前提下,得出胶东、辽东、胶莱各地人民家族血缘的可靠来源:75%-80%以上的土著居民,10%左右的山西移民和海洲移民,军籍移民不到5%,且大多出自登莱本地( W3 N2 ~! B. H2 H. \, h9 L, i6 A, U

$ e* M6 c0 I& I* [. _9 {
  I% a! s' t2 U6 a* L  n7 ]& A. b. |' U
1 u/ d  _: X# {; d
北宋与明初人口数据对照,揭示齐、晋两地作为金元战乱中的避风港,保持了中古血统的高度延续性) k" J) z2 o/ H0 H) d
& H0 e3 [+ s0 b5 k3 Y/ U1 {+ K

' R: K/ T2 C, s/ r% Y* e% o北宋崇宁元年,全国各路户籍数、人口密度列表如下
2 D1 M/ L- Y( H! z2 J 北方移民来自山西洪桐大槐树的说法是否确切?-2.jpg 其中,北方五省户数分别为:
8 Q$ c( D* [/ M5 n4 t( {$ o河北(河北东路+河北西路+燕云),户数150万(据《辽史•地理志》藤泽之先生的估测,12世纪初辽南京道人口220万,户数不少于40万,考虑到河北东路部分地区明代属山东,西京道东部归河北,定其总户数为150万)
) ?! Q+ S6 Q) p& E6 W* d山东(京东东路+京东西路),户数134万(包含了苏北部分地区)
! ~# F( J1 ^0 ?& P陕西(秦风路+永兴军路),户数150万" l2 k4 ^# V$ e
山西(河东路),户数61万% A; e4 @: o- H  w. ]9 t2 C; ~
河南(京西北路+京畿路+京西南路东北+河北西路南部+永兴军路东),户数约为120万(考虑河南宋代属于周边诸路的地区人口均较稠密,因而将主体为南阳盆地的京西南路四十万户加和,多出的襄樊一带以河北南部、陕西东部补充,真实数字只会更高)2 ?) W, D( }. x4 v, G# y7 t! E
四川、湖广、南直隶,户数分别为:& U+ Y; }) K, C: ?) Z- N
四川(成都府路+潼川府路+夔州路+利州路),户数200万$ a: g* t- n, M* A" h- g/ V
湖广(荆湖北路+荆湖南路),户数153万
( ?4 O! A1 P2 B! G: s南直隶(淮南东路+淮南西路+两浙路+江南东路),户数430万+ a- [9 K- s( @
江西、福建、两广,户数分别为:
+ [1 v  c+ ~& G- G0 ]# t7 W江西(江南西路),户数166万
3 N- H; r, G- V5 M福建(福建路),户数106万
# \- ]* e' u/ o* N; j广西(广南西路),户数24万3 N0 u! i# a* h- r1 s# u
广东(广南东路),户数57万
! ^5 M& h( `7 p! d/ \0 c: w) e. p到明太祖洪武十四年(彼时洪武大移民尚未开始,仅有晋南到晋北的军事移民,以及山东、山西、江浙向江淮地区的移民),明政府对全国各地又进行了一次人口统计,将其与《宋史•地理志》所载北宋中期的人口相比对,即可得出南宋、金、元三百年战乱中各省人口损失与移民的可靠情况: n- N8 y- C# ^- ~( y
北方移民来自山西洪桐大槐树的说法是否确切?-3.jpg 明洪武十四年,北方五省人口分别为:) K! H- Z  A# d9 h' y
河北(北平)34万户,对比北宋150万户,损失了78%的人口8 Q' E) @/ o1 }7 s& I0 @$ p8 q
河南 31万户,对比北宋120万户,损失了74%的人口
8 d. L# d- Z; |/ Q' g, Z陕西 28.5万户 对比北宋150万户,损失了81%的人口
8 X5 L' P) s" y* ~8 f7 u0 P山东 75万户,对比北宋134万户,损失了46%的人口
: W% f: T" v, Q3 j  F! b山西 60万户,对比北宋61万户,人口基本没有损失; n- @6 k$ r) x4 X- x- c8 m! _# u

4 d, J  l$ Q* }- o. U5 I# N1 }* A- N7 m  H1 M) e/ C
四川、湖广、南直隶(安徽江苏浙江),人口分别为:
; [8 S8 ~2 Z* X7 n1 A3 V四川 21.5万户,对比北宋200万户,损失了90%的人口  ^. J0 u% l, ]6 H2 T
湖广 76.5万户,对比北宋153万户,损失了50%的人口
' l( ]! N$ r# e+ D南直 193.5万户,对比北宋430万户,损失了55%的人口  G9 x6 w' @2 T( ~0 v& r

3 s. n1 b8 j8 ^. ?/ L* O" ?/ [( d: z
江西、福建、两广,人口分别为:
9 b  X3 f* c+ b1 _5 N. S江西 155.3万户,对比北宋166万户,人口基本没有损失* k# ]: U& H0 V# E/ u1 Q* f$ L: @
福建 81万户,对比北宋106万户,人口减少23%
3 X9 `% H6 K, W( C" c( J广西 21万户,对比北宋24万户,人口基本没有损失. R7 G: A2 P( z; W
广东 70.5万户,对比北宋57万户,人口增长24%
; c$ }4 @% n. ~8 {6 o- `# |而在上下江、北方各省份中,又存在行政区划合并导致不同情况的地区被加和统计的因素(湖南湖北,泰山南北,淮南江浙),因此,需要使用各州府人口密度的数据进一步细化。以山东为例,山东在宋代分京东东路(齐、淄、青、沂、密、潍、登、莱诸州)与京东西路(兖、徐、济、单、郓诸州,兖州在明初又迁京杭运河以西),在南宋金元三百年战乱中,泰山南北命运不同,泰山以南亦有东平、琅琊等战乱年代的避风港。将洪武十四年各州府人口密度与北宋崇宁元年数据相对照:* `8 A$ ]3 C4 G2 s+ r4 h: J
北方移民来自山西洪桐大槐树的说法是否确切?-4.jpg 可见,明初登、莱、青三府(广义半岛)的人口相比北宋的人口基本没有损失,均在每平方千米40-55人左右,泰沂山民、半岛人民在战乱中坚守阵地,不但在与入侵者的作战中多次取胜,更收拢保全了三齐之地的父老乡亲。济南地近河北,易受流民冲击,但也有作为大齐(刘豫)首都的辉煌年代,明初人口密度维持在35人/km^2。京东西路(东昌府、兖州府)受战乱破坏较为严重,而兖州府(菏泽济宁)相对损失较轻,27.3的人口密度依然高于河南、河北、陕西大部分地区。东昌府(聊城)损失惨重,人口密度竟下降至饱经战乱灾荒的华北平原、关中平原同等水平
7 R8 n! ]# v% ^; h( y) i, W( K 北方移民来自山西洪桐大槐树的说法是否确切?-5.jpg 北方移民来自山西洪桐大槐树的说法是否确切?-6.jpg 北方移民来自山西洪桐大槐树的说法是否确切?-7.jpg ; i9 T' d. K: D+ ^

1 @1 r$ t9 x' G/ o以据《明史》记载与民间传说中山东唯一两个接收较多大槐树移民的城市:聊城,菏泽来看,当地家谱中仍有50%-80%可追溯到唐宋乃至魏晋先秦。聊城(东昌府)临清、高唐、东昌、茌平、东阿、莘县、冠县均有洪洞大槐树移民村落分布,最密集的茌平县有 1054个自然村落,其中洪洞大槐树移民村落 555个,只占茌平县村落总数的52.66% ,可见东昌府明初至少仍有一半人口来自本地居民(或按其家谱自鲁中山区,胶东半岛迁来)
* Y" c, P2 c3 e' P1 c兖州府(菏泽,济宁运河以西)的情况则是:频率最高的定陶有 1050个自然村落,其中洪洞大槐树移民村落410个,仅占村落总数的39.05% 。成武共有 1313个自然村落,其中洪洞大槐树移民村落499个,仅占村落总数的38%,其余各县外地移民的比例仅有20%左右。还要考虑的是,鲁地家谱多为清末民初所续修,有很多本非洪洞大槐树移民却寻根至大槐树的家族,存在着家族史在传承过程中失忆,看别的家族是大槐树移民,便也认为自己是大槐树移民后裔的现象,可见当地外来移民的真实比例还应当进一步降低, V) |7 ?( t9 l; F1 o0 I+ I9 u3 h
北方移民来自山西洪桐大槐树的说法是否确切?-8.jpg 明朝最早的大规模移民肇始地——十大寻根圣地之山东兖州枣林庄。 ; j7 W/ t! t+ T2 U1 \3 m/ S' s

6 V3 Q) G) t0 N: e0 n7 i& S4 k3 s& L  @( q5 {/ E( ~7 ?# X
朱元璋是安徽濠州凤阳(旧名钟离)人。明朝开国后,他就在家乡设立了跨淮河两岸的凤阳府。但因战乱、灾荒、瘟疫三重打击,到洪武3年(1370年),辖域极大的凤阳府不足13万人口。从洪武四年至11年(1371——1378)间,官方至少组织过三次移民运动到凤阳府。1987年出版的《濉溪县志•人口志》载:人口多是“在洪武年间和清初徏入得移民后裔”。其分布:“东李、西梁、南卢、北丁、周、吴、郑、王居中心。”城东李姓原籍山东长清,洪武13年兄弟4人迁濉溪;城西梁姓原籍山东青平县,元代属中书省河间路,青平镇与济南路毗邻。洪武二年(1369年)青平县废,划入濉溪县,十四年(1381年)恢复,直到1948年与高苑县合并定名高青县,元末迁居蒙城,四世迁濉溪。濉溪位于凤阳府北边,一九八九年出版的《寿县志》,记录本县有123个姓氏,其中81个是洪武年间迁入的,大多来自山东。《霍邱县志•叶集镇》的《台氏族谱》、《金寨县志•江店镇》的《卢氏族谱》,都记录了明初至明中叶,“接受了大批山东移民”。史家在1438年对霍邱县统计,移民及其后裔经百年发展,已占该县总人口的70%,多来自济宁、枣林岗(枣庄)。 ( L5 }. f. }/ ?6 e9 L

- y: @' g9 _4 ]0 i: s! c1 u& S( H" a/ G% P/ @0 W( `& S5 r
山东枣林庄,与山西洪洞大槐树并列为“中国历史上的大移民圣地”,是中国移民史专家葛剑雄、曹树基先生近年来实地调查考证中新发现的明初移民集散地之一。在当今山东兖州县城北七里之遥的安邱王府村,据明代石碑所载,该村原名枣林庄,明鲁王裔孙安邱王分封于此,始称安邱王府庄。 该村位于兖州东部丘陵山区,地处兖州府城郊,正当济南各州县南下的交通要道,元末明初,未受战乱波及,人口较为稠密,具备了集中移民的基本要素。虽然在官方文献中未曾发现有关移民的记述,但在安徽濉溪县志中却发现了在明洪武年间和清初由山东迁民本县的记载,并标明占本县人口80%以上的“周、吴、郑、王、李、丁、梁七姓”均为山东移民。2 ]$ B# O! g3 t5 [* |
) \: n0 o6 u+ K, o2 \9 T6 {. Z
3 D' Q9 i9 F0 y* T# R, L1 U
河北省-唐山明代移民的主要来源地
0 w) m3 Q8 `5 G2 M, K. F7 y* v8 y( m# v, @
# Q- k! E- U% R' Q. C1 _0 |
唐山移民主要来自山西、山东,也有一部分来自南直隶、苏州、浙江、江西等地。迁徙之民多数是农民,也有一些罪犯。有的定为民籍,有的定为军籍。; I* M/ ~' j! L1 z4 V! H
! S4 j4 M% r$ `3 Q! K

9 [/ `8 [+ B% f4 y0 a2 O6 x" q( m据《永平府志》记载,明朝永乐年间,除了大槐树,还有大批移民来自山东枣林庄。冀东地区一部分移民是来自山东枣林庄。 & U/ [7 v/ {+ M. p5 |: \0 H

6 Z4 P0 y1 M0 a* z% K. ?
4 f$ Y' T* F$ y山东是个移民迁出之地,山东兖州有个在淮河两岸声名远播的村庄,此村原名“安邱府”。明鲁王裔安邱王分封于此,始有此称。清康熙初年又称枣林庄,清末复称安邱王府庄,简称安邱府至今。来自山东的枣林庄移民主要居住在原永平府的丰润、滦县、乐亭等地。据考证《丰润县志》,现在丰润的任各庄、韩城、左家坞和丰南的宋家营、大新庄、黄各庄等数百个村庄都有来自山东枣林庄的移民。在移民姓氏家谱中还延续着迁来多少世的记载。如丰南的宋家营孙姓原是叔侄两从山东枣林庄迁徙过来,后来侄子又迁到唐海的孙唐庄一带居住。经过几百年的繁衍生息,如今仍有孙唐庄的孙姓比宋家营的孙姓小一辈之说。
位制烈张巴 | 2021-5-18 03:24:09 | 显示全部楼层
有时间去洪洞县大槐树转一圈,看看那是咋解释的,总比在家查资料好。不是说北方人都是大槐树那来的,是部分人。建议去一趟吧,山西旅游资源很丰富
莫争之刃刃e | 2021-5-18 03:26:40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们族谱上直接就是这样写的,我是从山西大槐树迁过来的第20世。
尹双平刨 | 2021-5-18 03:34:41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在廊坊,我家族的祖先就是从山西那边迁来的,有族谱的说
123458133 | 2021-5-18 03:41:34 | 显示全部楼层
先说个事情,我陕西富平人前年上大一的时候认识一个大四的学姐是河南洛阳人,无意间聊天说到姓氏问题,我就说我爷爷经常说我们是山西大槐树底下的人,她很惊讶的说我也是!
8 [8 P! W& w; Z; u因为我之前听村里人说过大槐树底下的人脚小趾甲中间是分开的,然后我就问了下她的小趾甲盖,她又是一个惊讶的表情!我觉得这该不是巧合吧?
万小盈 | 2021-5-18 03:50:46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一次回答!!!   0 V% r$ |8 l) r3 s8 e8 X
坐标  秦岭深处某个小山村! 村里世代相传我们村最早一批人就是山西大槐树过来的!村里小学里面有个碑,上面就记录这这个事情!!!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