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展示结论:“山西大槐树传说”在胶东半岛的登、莱、青三府的确是骗局。, P3 D, O% ?8 g5 [
知名人口史专家,复旦葛剑雄教授根据对胶东半岛各市人民家谱、祖籍的调查统计,在纯粹依照家谱数据的前提下,得出胶东、辽东、胶莱各地人民家族血缘的可靠来源:75%-80%以上的土著居民,10%左右的山西移民和海洲移民,军籍移民不到5%,且大多出自登莱本地( W3 N2 ~! B. H2 H. \, h9 L, i6 A, U
$ e* M6 c0 I& I* [. _9 {
I% a! s' t2 U6 a* L n7 ]& A. b. |' U
1 u/ d _: X# {; d
北宋与明初人口数据对照,揭示齐、晋两地作为金元战乱中的避风港,保持了中古血统的高度延续性) k" J) z2 o/ H0 H) d
& H0 e3 [+ s0 b5 k3 Y/ U1 {+ K
' R: K/ T2 C, s/ r% Y* e% o北宋崇宁元年,全国各路户籍数、人口密度列表如下
2 D1 M/ L- Y( H! z2 J
其中,北方五省户数分别为:
8 Q$ c( D* [/ M5 n4 t( {$ o河北(河北东路+河北西路+燕云),户数150万(据《辽史•地理志》藤泽之先生的估测,12世纪初辽南京道人口220万,户数不少于40万,考虑到河北东路部分地区明代属山东,西京道东部归河北,定其总户数为150万)
) ?! Q+ S6 Q) p& E6 W* d山东(京东东路+京东西路),户数134万(包含了苏北部分地区)
! ~# F( J1 ^0 ?& P陕西(秦风路+永兴军路),户数150万" l2 k4 ^# V$ e
山西(河东路),户数61万% A; e4 @: o- H w. ]9 t2 C; ~
河南(京西北路+京畿路+京西南路东北+河北西路南部+永兴军路东),户数约为120万(考虑河南宋代属于周边诸路的地区人口均较稠密,因而将主体为南阳盆地的京西南路四十万户加和,多出的襄樊一带以河北南部、陕西东部补充,真实数字只会更高)2 ?) W, D( }. x4 v, G# y7 t! E
四川、湖广、南直隶,户数分别为:& U+ Y; }) K, C: ?) Z- N
四川(成都府路+潼川府路+夔州路+利州路),户数200万$ a: g* t- n, M* A" h- g/ V
湖广(荆湖北路+荆湖南路),户数153万
( ?4 O! A1 P2 B! G: s南直隶(淮南东路+淮南西路+两浙路+江南东路),户数430万+ a- [9 K- s( @
江西、福建、两广,户数分别为:
+ [1 v c+ ~& G- G0 ]# t7 W江西(江南西路),户数166万
3 N- H; r, G- V5 M福建(福建路),户数106万
# \- ]* e' u/ o* N; j广西(广南西路),户数24万3 N0 u! i# a* h- r1 s# u
广东(广南东路),户数57万
! ^5 M& h( `7 p! d/ \0 c: w) e. p到明太祖洪武十四年(彼时洪武大移民尚未开始,仅有晋南到晋北的军事移民,以及山东、山西、江浙向江淮地区的移民),明政府对全国各地又进行了一次人口统计,将其与《宋史•地理志》所载北宋中期的人口相比对,即可得出南宋、金、元三百年战乱中各省人口损失与移民的可靠情况: n- N8 y- C# ^- ~( y
明洪武十四年,北方五省人口分别为:) K! H- Z A# d9 h' y
河北(北平)34万户,对比北宋150万户,损失了78%的人口8 Q' E) @/ o1 }7 s& I0 @$ p8 q
河南 31万户,对比北宋120万户,损失了74%的人口
8 d. L# d- Z; |/ Q' g, Z陕西 28.5万户 对比北宋150万户,损失了81%的人口
8 X5 L' P) s" y* ~8 f7 u0 P山东 75万户,对比北宋134万户,损失了46%的人口
: W% f: T" v, Q3 j F! b山西 60万户,对比北宋61万户,人口基本没有损失; n- @6 k$ r) x4 X- x- c8 m! _# u
4 d, J l$ Q* }- o. U5 I# N1 }* A- N7 m H1 M) e/ C
四川、湖广、南直隶(安徽江苏浙江),人口分别为:
; [8 S8 ~2 Z* X7 n1 A3 V四川 21.5万户,对比北宋200万户,损失了90%的人口 ^. J0 u% l, ]6 H2 T
湖广 76.5万户,对比北宋153万户,损失了50%的人口
' l( ]! N$ r# e+ D南直 193.5万户,对比北宋430万户,损失了55%的人口 G9 x6 w' @2 T( ~0 v& r
3 s. n1 b8 j8 ^. ?/ L* O" ?/ [( d: z
江西、福建、两广,人口分别为:
9 b X3 f* c+ b1 _5 N. S江西 155.3万户,对比北宋166万户,人口基本没有损失* k# ]: U& H0 V# E/ u1 Q* f$ L: @
福建 81万户,对比北宋106万户,人口减少23%
3 X9 `% H6 K, W( C" c( J广西 21万户,对比北宋24万户,人口基本没有损失. R7 G: A2 P( z; W
广东 70.5万户,对比北宋57万户,人口增长24%
; c$ }4 @% n. ~8 {6 o- `# |而在上下江、北方各省份中,又存在行政区划合并导致不同情况的地区被加和统计的因素(湖南湖北,泰山南北,淮南江浙),因此,需要使用各州府人口密度的数据进一步细化。以山东为例,山东在宋代分京东东路(齐、淄、青、沂、密、潍、登、莱诸州)与京东西路(兖、徐、济、单、郓诸州,兖州在明初又迁京杭运河以西),在南宋金元三百年战乱中,泰山南北命运不同,泰山以南亦有东平、琅琊等战乱年代的避风港。将洪武十四年各州府人口密度与北宋崇宁元年数据相对照:* `8 A$ ]3 C4 G2 s+ r4 h: J
可见,明初登、莱、青三府(广义半岛)的人口相比北宋的人口基本没有损失,均在每平方千米40-55人左右,泰沂山民、半岛人民在战乱中坚守阵地,不但在与入侵者的作战中多次取胜,更收拢保全了三齐之地的父老乡亲。济南地近河北,易受流民冲击,但也有作为大齐(刘豫)首都的辉煌年代,明初人口密度维持在35人/km^2。京东西路(东昌府、兖州府)受战乱破坏较为严重,而兖州府(菏泽济宁)相对损失较轻,27.3的人口密度依然高于河南、河北、陕西大部分地区。东昌府(聊城)损失惨重,人口密度竟下降至饱经战乱灾荒的华北平原、关中平原同等水平
7 R8 n! ]# v% ^; h( y) i, W( K
; i9 T' d. K: D+ ^
1 @1 r$ t9 x' G/ o以据《明史》记载与民间传说中山东唯一两个接收较多大槐树移民的城市:聊城,菏泽来看,当地家谱中仍有50%-80%可追溯到唐宋乃至魏晋先秦。聊城(东昌府)临清、高唐、东昌、茌平、东阿、莘县、冠县均有洪洞大槐树移民村落分布,最密集的茌平县有 1054个自然村落,其中洪洞大槐树移民村落 555个,只占茌平县村落总数的52.66% ,可见东昌府明初至少仍有一半人口来自本地居民(或按其家谱自鲁中山区,胶东半岛迁来)
* Y" c, P2 c3 e' P1 c兖州府(菏泽,济宁运河以西)的情况则是:频率最高的定陶有 1050个自然村落,其中洪洞大槐树移民村落410个,仅占村落总数的39.05% 。成武共有 1313个自然村落,其中洪洞大槐树移民村落499个,仅占村落总数的38%,其余各县外地移民的比例仅有20%左右。还要考虑的是,鲁地家谱多为清末民初所续修,有很多本非洪洞大槐树移民却寻根至大槐树的家族,存在着家族史在传承过程中失忆,看别的家族是大槐树移民,便也认为自己是大槐树移民后裔的现象,可见当地外来移民的真实比例还应当进一步降低, V) |7 ?( t9 l; F1 o0 I+ I9 u3 h
明朝最早的大规模移民肇始地——十大寻根圣地之山东兖州枣林庄。 ; j7 W/ t! t+ T2 U1 \3 m/ S' s
6 V3 Q) G) t0 N: e0 n7 i& S4 k3 s& L @( q5 {/ E( ~7 ?# X
朱元璋是安徽濠州凤阳(旧名钟离)人。明朝开国后,他就在家乡设立了跨淮河两岸的凤阳府。但因战乱、灾荒、瘟疫三重打击,到洪武3年(1370年),辖域极大的凤阳府不足13万人口。从洪武四年至11年(1371——1378)间,官方至少组织过三次移民运动到凤阳府。1987年出版的《濉溪县志•人口志》载:人口多是“在洪武年间和清初徏入得移民后裔”。其分布:“东李、西梁、南卢、北丁、周、吴、郑、王居中心。”城东李姓原籍山东长清,洪武13年兄弟4人迁濉溪;城西梁姓原籍山东青平县,元代属中书省河间路,青平镇与济南路毗邻。洪武二年(1369年)青平县废,划入濉溪县,十四年(1381年)恢复,直到1948年与高苑县合并定名高青县,元末迁居蒙城,四世迁濉溪。濉溪位于凤阳府北边,一九八九年出版的《寿县志》,记录本县有123个姓氏,其中81个是洪武年间迁入的,大多来自山东。《霍邱县志•叶集镇》的《台氏族谱》、《金寨县志•江店镇》的《卢氏族谱》,都记录了明初至明中叶,“接受了大批山东移民”。史家在1438年对霍邱县统计,移民及其后裔经百年发展,已占该县总人口的70%,多来自济宁、枣林岗(枣庄)。 ( L5 }. f. }/ ?6 e9 L
- y: @' g9 _4 ]0 i: s! c1 u& S( H" a/ G% P/ @0 W( `& S5 r
山东枣林庄,与山西洪洞大槐树并列为“中国历史上的大移民圣地”,是中国移民史专家葛剑雄、曹树基先生近年来实地调查考证中新发现的明初移民集散地之一。在当今山东兖州县城北七里之遥的安邱王府村,据明代石碑所载,该村原名枣林庄,明鲁王裔孙安邱王分封于此,始称安邱王府庄。 该村位于兖州东部丘陵山区,地处兖州府城郊,正当济南各州县南下的交通要道,元末明初,未受战乱波及,人口较为稠密,具备了集中移民的基本要素。虽然在官方文献中未曾发现有关移民的记述,但在安徽濉溪县志中却发现了在明洪武年间和清初由山东迁民本县的记载,并标明占本县人口80%以上的“周、吴、郑、王、李、丁、梁七姓”均为山东移民。2 ]$ B# O! g3 t5 [* |
) \: n0 o6 u+ K, o2 \9 T6 {. Z
3 D' Q9 i9 F0 y* T# R, L1 U
河北省-唐山明代移民的主要来源地
0 w) m3 Q8 `5 G2 M, K. F7 y* v8 y( m# v, @
# Q- k! E- U% R' Q. C1 _0 |
唐山移民主要来自山西、山东,也有一部分来自南直隶、苏州、浙江、江西等地。迁徙之民多数是农民,也有一些罪犯。有的定为民籍,有的定为军籍。; I* M/ ~' j! L1 z4 V! H
! S4 j4 M% r$ `3 Q! K
9 [/ `8 [+ B% f4 y0 a2 O6 x" q( m据《永平府志》记载,明朝永乐年间,除了大槐树,还有大批移民来自山东枣林庄。冀东地区一部分移民是来自山东枣林庄。 & U/ [7 v/ {+ M. p5 |: \0 H
6 Z4 P0 y1 M0 a* z% K. ?
4 f$ Y' T* F$ y山东是个移民迁出之地,山东兖州有个在淮河两岸声名远播的村庄,此村原名“安邱府”。明鲁王裔安邱王分封于此,始有此称。清康熙初年又称枣林庄,清末复称安邱王府庄,简称安邱府至今。来自山东的枣林庄移民主要居住在原永平府的丰润、滦县、乐亭等地。据考证《丰润县志》,现在丰润的任各庄、韩城、左家坞和丰南的宋家营、大新庄、黄各庄等数百个村庄都有来自山东枣林庄的移民。在移民姓氏家谱中还延续着迁来多少世的记载。如丰南的宋家营孙姓原是叔侄两从山东枣林庄迁徙过来,后来侄子又迁到唐海的孙唐庄一带居住。经过几百年的繁衍生息,如今仍有孙唐庄的孙姓比宋家营的孙姓小一辈之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