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传统的中国人而言,能影响整个人生的大事掰掰手指一数不过出生,高考,工作,结婚,退休等几个转折点而已,每个转折点都会对人下一阶段的的特有三观产生一定的影响。
0 \' E+ N" V1 s; S/ a) {2 C: G有一群人在这个清单中填上另外一件人生大事,那就是出国移民,许多移民朋友在不再称得上年轻的年纪把自己和家人重新放在一条新的起跑线前,在陌生的环境下开启新的生活征程。尤其是年近中年的移民们,不出意外理应日复一日在公司和家之间两点一线的重复下逐渐老去,多的是稳定和平和,却少了些挑战和改变。
9 O9 N5 d5 e8 m1 Z在新的环境下,人的思维方式会为了适应社会环境需求而主动或被动地发生变化,那么常见的变化都有哪些呢?
( M; X9 e; Q( c$ w: r. I对金钱的观念开始变化5 G8 [" _1 C4 F* b, z
不知道是不是华人独有的习惯,那就是都喜欢存钱,在辛苦工作之余看到账户里的数字有所增长之后心里便会觉得安稳一些。上下五千年中太平盛世太少,战乱饥荒太多,人们都本能需要一些积蓄来以防应急之需。
; O: U& b3 ^7 W$ }! L即便现在日子比过去安稳富裕得多了,这个习惯还依然根深蒂固的留在我们的思维深处,和其他国家地人们比起来我们的存款率总是遥遥领先,我记得看过一次报道的统计结果,当年中国的存款率高达47%,而世界其他国家地平均存款率只有26%,美国是18%。
" ~# y" x1 q8 s' @) d我们对于金钱的使用态度是非常保守的,比如买房子,大家往往都是凑够了远高于首付的存款之后才敢有心思去琢磨买下房子,住进去之后手中还有余钱心里才觉得踏实。4 U- l! a9 a+ Q0 O/ }9 S
移民加拿大后对金钱的感觉会有两个明显的阶段,刚落地的那段日子对存款账户上数字的变化是特别关注的,由于收入来源还不明确,每日只有流出没有流入,人就会对手头上的钱特别在意,每笔支出都会精打细算,这短时间是最倚重之前所积累得财富的。+ S* P* b& q& X/ y' R2 f
后来逐渐工作有了,生活稳定了,就会发现在加拿大想存钱是特别难的一件事情,干脆也就不在乎账户里有没有钱了。
9 U% Z0 [& @" x. S$ m: P5 t) f没钱的时候屋顶瓦片被风吹掉了也就睁一眼闭一眼凑合用了,钱多一点就会考虑是不是屋顶应该维修一下换新防水瓦了,收入再多点就会考虑是不是该换成更好的砖瓦屋顶这样更耐用,更划算,如此下来一年过去也同样是分毫不剩。0 x7 W2 W1 @8 R# u% A9 m, u
即便如此,但是我心里不再像之前那么紧张了,医疗完全有保障,无论大病小病都不会担心会因为没有钱而被置之不理,养老依靠退休金也可以衣食无忧,加拿大人存款的唯一用途就是消费和娱乐,都是花在自己身上,是每天零散支出还是攒起来一次性支出并没有什么实质区别,也就难怪为什么到了加拿大后就不再对存款额那么敏感了,哪管春去秋来,花开花落,手里有钱够付账单就好。- G: ?3 ?' i5 x1 y. A
接受发达国家的落后之处3 M, I5 J% ]3 `- f3 {/ o: p1 ^
不同于过去一直以来国人对西方发达国家生活方式的仰视,当今的中国生活真是非常便利,无论是网购后的快递服务还是手机支付都是当之无愧世界一流的,无论是交水电费,订餐叫车还是演出订票,都可以在家动动手指完成。2 m4 O5 Y+ }! I% y
想起前一阵一位来自欧洲集团总部的大佬来办公室看望大家,闲聊中他谈到了自己不久前到中国的见闻,这话匣子一打开就收不住了,无论是城市建筑,高铁轻轨,都和西方人脑海中的印象大为不同,尤其是微信的普及率之高和功能之强大实在惊到他了,不停的说其实我们已经在不知不觉中开始落后了,实在没想到这个过去一直不被人认为和现代科技有什么关系的国家可以在短短时间内互联网服务发展的这么迅速。$ W; l0 \ u; A3 `; r
各种账单和宣传册虽然也可以通过网络获得,但人们依然每周都会去打开自己的邮箱查收信件,很多政府机构的通知和商家的宣传册还都是以信件的方式投递到每家每户,邮局的生意依然火爆,人们会排队寄信发邮包,看到这一幕的新移民会有种穿越回过去的错觉。1 ~8 t. Z& X( _1 v/ ]: Z1 Y) w
这里的快递也是慢到出奇,国内那种实时跟踪的快递服务在这里是不存在的,甚至国内邮包到了你所在的城市之后你也可能根本收不到,邮局的人喜欢罢工,随意丢在你门口的邮包可能被人偷走,甚至他们不想来你家投递就会找个理由把邮包退回给发件人,反正有工会袒护,犯什么错误都不用担心会丢了饭碗。- m0 y* o0 E) ^) ]4 C J8 H
而且市政管理者的思维有时候也很奇葩,明明交通已经拥堵的很厉害了,还要规划把公交车专线花大价钱修在马路正中间,不但不会改善交通,还会让本就拥挤的道路更加狭窄,完全不可理解!
: Y) m0 F1 A" D: p( ~" Y) t- ^如果你周末在家懒得做饭想像国内那样网上点餐,可选择的菜单是极为有限的,你只能在汉堡,披萨,薯条,炸鸡等老几样之间考虑选项,往往想到那一成不变的口味之后就会放弃外卖,改成强迫自己动手做饭了。
9 S0 i, h4 d1 N& I移民来加拿大时间久了,也就逐渐适应了慢速的社会节奏和不那么现代化的生活方式,每次回国都感觉像是久居深山的老农进了大都会CBD的感觉,处处新奇,处处惊讶,自己越来越像个土老帽。0 w2 U8 s9 W$ k1 y$ I$ w! Y1 \
更少关心身外的事情
$ {- x, B6 s* I; U6 o% q) c- }+ Y70,80后出生的人小时候都会有这样的记忆,每天清晨大人们上班前都会一边忙碌的准备早餐一边听着新闻广播,每天傍晚全家人一边吃晚饭一边看着新闻联播,所有人都会关心同一个热门话题,谈论往往也是围绕着一个最近热门的新闻展开。
% h" c$ f) B* H P$ l! l这种氛围一直到当年的孩子们都长大了也一直在延续,大众的关注点总是跟随着媒体报道的引导而转移。到了加拿大以后发现人们都更热衷于关注和自己相关的事情,似乎对国际局势和国家大事都不怎么感冒。' r, R: C5 f- f2 K
我们在国内时每天听新闻看报道知道世界很多国家在发生什么样的事情,对中东冲突,北约扩张,英国脱欧这些事情了如指掌,但加拿大人更多的只关心自己的兴趣爱好紧密相关的事情,比如冰球比赛,黑五促销,独家营地的预约等等,国际上除了美国和英国的新闻他们还算多少会留意一些,也无非是美国总统竞选和英皇室绯闻这些八卦而已,世界其他角落发生的事情并不能让他们产生太大的兴趣。6 m! O' t" W6 L: i* @+ X
起初我想当然的认为加拿大人会对中国日本这样的亚洲大国的文化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后来才发现大部分加拿大人根本没有区分这些亚洲国家的能力,连加拿大总理都说自己喜爱的中国菜是寿司,更不用说普通人了。 L5 D6 ?+ @: a \- w* W$ T$ g
很多人不知道朝鲜半岛有南北两个国家,不知道日本人和中国人讲的是两种语言,也不清楚泰国菜和中餐的区别,能讲出来中国有北京和上海两个城市那就算非常有国际视野的人物了。% R: T! G2 E) h
我的同事很惊讶我居然读不懂韩国同事的韩语邮件,在她的概念里亚洲人长得既然都一样,那语言和文化自然也应该是完全一样的,就像是英国人,加拿大人,美国人之间的关系一样。起初觉得他们有点无知甚至好笑。
' v9 E4 p' r# T* [7 C+ S1 [反正这块土地上从建国伊始几百年来既没有战争冲突战火纷纷也没有内部动乱,不管外界风云如何变幻,加拿大人都可以选择独善其身,乐享生活。也就可以理解为什么他们更喜欢听音乐和交通广播而不是看新闻频道了。! l3 J: M2 a$ P9 T4 v6 g
人际关系一切随缘! ?5 Q* B% G6 M/ G
华夏大地几千年来都是人情社会,人在江湖中打拼靠的的就是面子和关系,若没有这两样作为前提少不了处处碰壁,多走弯路。出国前习惯了凡事都找人托关系,无论是看病,上学,学驾照还是提取公积金,找工作,买房子,总觉得如果没有提前打好招呼就去办理心里特别没有底,因为只有找到了有关系的人才意味着更优先的排序和更周到的服务。
5 i. J' V" J8 N G% k& d% L% a, H6 K所有人都希望自己的社会网络编制编织经营的越大越高大上越好,最好有教育系统的朋友,医疗系统的朋友,公务员的朋友,总之能用上的人是结识的越多越好,然后就需要越来越多的时间和精力还有金钱的投入去小心翼翼地维护这个朋友圈
% b% ~! j: p9 U6 {5 @) w但毕竟人情都是建立在双方互利的基础上的,欠下人情总会让人心里不安,心里记下欠人家的东西总是要还回去的,如果赶上自己事情本来就多的当口,又有很多人因为一些事来找你帮忙你又不好意思回绝,那也是焦头烂额的苦恼,时间久了就会觉得无形的压力真是会让人惴惴不安。
4 v5 y- _7 B7 V. C3 O, K: P最后你自己往往也搞不清谁算是真的朋友,谁算是临时的利益盟友。! [, O0 d. X, n
来到了加拿大事情就简单多了,社会运行是规则驱动,无论你是什么身份去办事儿都是一视同仁,没有什么面子一说,该排队就都排队,该交费就都交费,到了年结大家的最大人情往来也不过是一张贺卡,一瓶红酒或者一束鲜花,不必担心人际关系圈维护成本的压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