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年前我分析过中国品牌的市场占有率,当时的看法是比较悲观的。
$ o% H! d, F5 o/ G k在最极端的两个月份,中国品牌的市场占有率甚至跌破35%,在当时看来是一件非常恐怖的事情,不足千万台的总体市场销量意味着大量的企业被淘汰。
# s+ c, R+ o& f6 z! p众泰、华泰、比速、野马、东南等企业都已经开始被市场边缘化。
! j" ^3 Z7 H1 u+ G# C# h3 M2 z5 ?
* M) Q: I; V/ P' Q2 h4 d
) X( P" G8 K9 I& A6 |中国自主品牌的两极化进程速度比想象的更快一些,一线头部企业迅速发展,长城、长安、吉利三家企业抢占头部40%以上的市场份额,尾部资源迅速萎靡,在经销商、产品、服务、技术发展上迅速落后。
5 v( D D. U2 G; q3 j+ i9 _呈现两极化发展的中国产业格局虽然淘汰了尾部资源,但同样壮大了愿意良性发展的头部品牌,截止到目前为止,一线中国品牌已经稳固,拥有与丰田、大众等品牌对抗的初步资本。
0 F4 T, S3 u3 G! i/ x( ^在15万以内乘用车市场中,中国品牌已经占据绝对主导地位。) ]$ L+ N+ m/ l O2 W' ~) c
# g% E2 w3 Y0 a; l" ^" w
. O N0 `4 @! C0 `新能源赛道明确之后,中国品牌诞生了新的企业,新势力企业出现之后成为惊艳全球市场的角色,大量企业的涌现并且形成新能源品牌效应。" B9 E. u9 v; m1 H7 w. X: }
理想、蔚来、小鹏等企业成功成为20万以上乘用车市场的新晋角色。( ~) q% ]0 | ]1 S3 h: y5 b' t
这些企业与头部长安、长城、吉利完全不同,他们走的电动化路线拥有价格高的特点,抢夺的是传统合资品牌乃至豪华品牌的市场份额。
% G- s3 {/ X7 B# w' y
' L/ f) Z) e6 S2 L: E1 C( J; ]! W+ B ?5 A7 ?
根据统计,去年这三家品牌销量超过20万,成为20万乃至30万以上乘用车市场绝对意义上不能忽视的选手。
! y# n+ o( y+ U [9 o) r1 n而另一方面,过去燃油车市场一直抑郁不得志的比亚迪在不久前宣布永远与燃油车划清界限,按照其新能源市场的销量推测,今年比亚迪的销量大概率将会超过长城、吉利这种巨头。1 ~. ]4 U+ D5 Z% Z2 p
也就是说新赛道中催生了比亚迪这个巨头,让国产三强变国产四强。比亚迪、长安、吉利、长城四家企业的销量将会轻松突破600万台。
. g- g b( h" d$ Y6 |. O1 N+ q7 m$ {' P2 S
7 ~4 K1 _+ @) L1 `连带计算在20万乃至30万乘用车市场上有所成绩的新势力,中国品牌的向好速度其实超过预期,虽然整个行业依然面临着缺芯、产量难以提速的问题,但综合来说,中国品牌长线发展应该被看好。
! k1 ~# z: Q9 s e9 Z核心主要是技术实力雄厚之后,产品体验感增强,同样的价格中国品牌在设计、配置、可靠性多方面做得更好,打破了传统合资品牌的市场印象,带来的是全新的体验。9 ]$ ?/ c6 o+ S3 u% y, W) Z9 J
其实中国市场的存量不变,中国品牌按照统计,在最新的一期报告中市场占有率接近42%,也就是说两年时间中国品牌市场占有率提升了7%。% u0 s3 v' R' r U& l/ _# s! ` c7 \
8 _# h7 f# S( y5 e& W5 m
$ r6 d( Q! w% O6 H2 E' m这7%的增幅含金量极强。
5 r9 k( [7 b: l原因是,这两年合资品牌疯狂下探产品价格,中国品牌相比于过去面临的是更强的合资对手,能够在这个全新压力下的市场中向上发展,说明用户认可度更好,企业本身实力更强。% Q3 t1 c D9 g2 V8 k+ |
同时这两年中国品牌单车价格集体上涨,不再是单纯的拼价格,进入到拼技术、品牌阶段的中国品牌说明不再低人一等。- j7 {: U; }# o+ W+ G* D) e! c
合资品牌方面,这两年上汽通用、上汽大众、神龙汽车、北京现代、东风悦达起亚、长安福特市场份额下滑明显,这些企业受到中国品牌的冲击很大。- a2 t. Q$ ^8 w
+ }: R, ?) A6 b* p7 z, [
8 N9 W7 L$ f: r( s: E2 R
要知道这些品牌过去的市场定价不低,10-20万车型居多,此消彼长,意味着中国品牌在更高端的市场取代了他们。
# }1 J- g. F* `2 E/ v0 I对于用户来说,中国品牌被认可,根本上来说还是实力使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