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 _! ~; B5 {- k温馨提示:这篇文章内容有点抽象,内容也有点多,但非常有价值,请耐心阅读。7 e* u( H0 m* J: \9 B, P Z, Q
大家好,这里是小播读书,今天我们继续介绍当代著名哲学家,哈贝马斯的哲学思想。前面一期内容,我们介绍了不管是皮尔士的实用主义,对自然科学认识论的反思,还是狄尔泰的精神科学,对自然科学认识论的抛弃,在哈贝马斯看来,它们在思想的底层都受到了实证主义的影响。就像哈贝马斯说,知识类型的实证化和客观化已经根深蒂固,那如何彻底打破这种实证主义和客观主义的认识论思想呢?. m( k+ j# Y3 t! s `& B: i
/ I: P- N$ y( Y5 b! a
( v$ v' @- J y6 F
: h1 e% o, J- \( R2 L. Q# I, M% q9 ?
. w A$ R) z$ B5 b哈贝马斯提出了自己的方案,哈贝马斯引入了“兴趣”这个概念,阐述了认识活动的主体根基,以及知识的价值依归,从根本上摧毁了实证主义的客观主义假象,重新找到了确立知识的标准和方法。那哈贝马斯是怎么论证自己的思想的呢?
* X. S( s# F% P6 n) i2 F" g( _' N首先,我们要知道这个“兴趣”是什么?这里的兴趣不是我们的个人喜好,比如我们说对某人和某事感兴趣,这种兴趣是人对外界事物的一种喜好,这种兴趣是一种“经验的兴趣”,是一种对结果的兴趣,发自感官的一种快乐。但哈贝马斯的兴趣不是这些,这里的兴趣只是纯粹的、理性的兴趣。这个概念是哈贝马斯从康德哲学“理性兴趣”中借用过来的。康德在论证“自由是如何可能”的时候,提出了“理性兴趣”的概念。( i% v4 R. I6 I. L$ D* h, a3 g" m
7 M* G# }8 Y7 a
: s4 M- H/ H: F& ?* T, {0 e9 e* K1 v, m" w0 r" K
1 p. ?) P; H8 R在康德哲学中,自由、理性和道德有内在的一致性,自由即自律,而不是他律,康德著名的自由观是:自由不是想做什么就做什么,而是不想做什么就可以不做什么。自由的本质是自律,是不被外在的事物所左右和影响,是处于自己纯粹理性的兴趣的一种行为,道德也是一样的,康德的道德观也非常有名,他的那句著名的:人是目的,而不是手段,是很多人的座右铭。
& r- b- ~% [2 O1 w. f在康德看来,不管是道德和自由,深层次的驱动力都来源于一种“纯纯的兴趣”,这种纯粹的兴趣就是理性的兴趣,是一种发自内在的、自主的动机。康德说,纯粹的兴趣只对行为本身,及理性原则感兴趣,发自道德义务,而不同于“经验的兴趣”。经验的兴趣关注的是行为的结果和感官的快乐,这种兴趣是不理性的,很容易受到经验的支配,所以,康德认为纯粹的兴趣才是真正理性的兴趣。+ X$ i/ C$ K* t, l$ I% ~4 b! |
康德的道德伦理哲学内容非常丰富,有兴趣的小伙伴可以翻看我的康德哲学系列,这里就没办法展开了,我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就像奥运滑雪冠军谷爱凌说,她不是为了赢得冠军而滑雪的,而是纯粹喜欢滑雪本身,这就是一种“理性的兴趣”,而不是“经验的兴趣”,我们可以大概这样理解哈贝马斯和康德的“兴趣”。5 K: X( y @% Q2 g4 _
) X8 L6 U6 B. V# A
4 o/ @5 a9 V9 U: Y8 @) D: x) C
0 n) f% G: b1 F, X' H" \
0 d( f# F! \" H. f7 k在哈贝马斯看来,理性的兴趣才是真正属于主体的要素,是一种原始的内在的驱动力,兴趣又是推动认识展开和知识产生的最基本条件,哈贝马斯在康德哲学中,找到了他认识论的起点,兴趣是哈贝马斯进行实证主义批判的基石。9 t. |7 |/ d/ N
哈贝马斯按照认识与兴趣的关系,区分了三种不同的兴趣:技术的认识兴趣、实践的认识兴趣和解放的认识兴趣。可以看出,技术的认识兴趣是对应实证主义的自然科学,实践的认识兴趣对应的是实用主义和狄尔泰的精神科学,而解放的认识兴趣就是对前面两种认识的反思和综合。7 E' Z. c7 Q1 b! b( j* h8 h: }: \
$ h4 |' c: G9 f |% E4 H& ~6 [% H* S; ~% P
第一个:技术的认识兴趣,来自于人类对大自然天然的“好奇心”,它可以让我们不断探索和揭示大自然的奥秘,扩大人类在自然界的活动领域,并且利用和改造自然,它体现了人类生存和发展过程的最基本物质需求。哈贝马斯指出,在技术的认识兴趣的指导下,形成了经验-分析的科学。人类为了获得物质资料,把经验-分析的科学应用到物质生产和生活中,也就是劳动的过程中,目的是为了满足自身的物质需求。7 a8 L( A' e% n( @* e' k& R
第二个:实践的认识兴趣,哈贝马斯说实践的认识兴趣就是:“维护和扩大可能的、指明行为方向的谅解的主体通性,并以这种兴趣来揭示现实,对内涵的理解按其结构来说,目标是行动者在流传下来的自我认识的框架内的可能性的共识。”,这句话比较难理解,但大概意思是说,实践的认识兴趣目的是为了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交往需求。哈贝马斯说,在实践的认识兴趣的引导下,形成了历史-解释学的科学,人类为了彼此间达成可能的观点一致,相互理解,把历史-解释学的科学应用于人与人之间的符号互动和语言交往,实现人与人之间的交往需求。5 X- {0 K* i3 c! n4 q1 ]! p
第三个:解放的认识兴趣,人们满足了基本的物质生活需求,满足了社会交往需求之后,还需要进行自我反思,自我反思能把主体从依附于对象化的力量中解放出来,所以也称之为解放的认识兴趣,人之所以有自我反思就是由解放的认识兴趣决定的。解放的认识兴趣目的是批判和审视现实社会生活中的各种宰制和扭曲的现象,它内在表达了人类始终潜藏着对现实社会的不满,或者说人类对自身超越的需求,和对“更好”的一种追求。: {; Y2 P9 Z( f, [1 J$ e5 j- k
; P: S! y( o- R+ L' c1 O) o/ ~
! U. O! A# X4 y+ W4 [$ @' R& V2 ~2 g- K
6 Y# l: t7 R w" \/ R
哈贝马斯在《认识与兴趣》中专门讨论了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哈贝马斯认为,精神分析之所非常重要,在于它既证明了解放的认识兴趣存在的现实性,又展示了通过自我反思实现解放的可能性。哈贝马斯试图通过解放的认识兴趣,来打破实证主义的客观主义认识论,借以批判当代资本主义的社会现状和技术统治论。同时,也把认识论重新拉回了理性批判的领域,让认识论哲学重新恢复批判性和活力。
; d* X r( H8 b1 `& m6 G7 `哈贝马斯按照三种认识兴趣,也对应提出了三种知识类型:经验-分析的科学、历史-解释学的科学和批判性的社会科学。简单点说就是,自然科学知识、人文科学知识和社会批判理论。这三种知识类型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 J I# {1 n e) s
- I! T4 ^0 p% `3 f
- A3 ?+ y/ ~, v# q
; ~: {( }' U$ x7 d: {' r6 i6 F# m( n4 L z5 G2 B( o. s# m# q4 y
人的基本需求是生存,这需要运用自然科学知识;人也是社会性动物,需要社会交往,这就需要运用人文科学知识,人是理性的动物,还需要不断的进步和发展,有更高的追求,有对美好的向往。
# |0 \, r" X: s. i7 R: n! i! Q/ t' M所以,我们还需要不断地反思和进步,这就需要哈贝马斯的社会批判理论。但这三种认识兴趣,都来自于人类纯粹和天然的理性兴趣,哈贝马斯对兴趣的三元划分,突破了工具理性的垄断地位,瓦解了技术统治论,凸显了交往理性和批判理性的重要作用,也凸显了人在认识中的主体性地位,这其实为他后期提出“交往行为理论”奠定了基础。, n8 r! `8 \5 C" \9 a5 ]) B
今天内容有点多,有兴趣的小伙伴可以点赞收藏多看几遍,会有收获,好了,今天的内容就是这些,我们下一篇文章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