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D; T5 t7 ^) [0 d2 X! P2 l7 I5 T(⊙_⊙) # n2 Z, {0 @) J
每天一篇全球人文与地理# X" J. i! T2 y6 ?2 H' h, G
微信公众号:地球知识局* q. O- y3 ~ c1 y1 O/ z
本文出自微信公号地球知识局——客家人是从哪来的?7 U3 i# h$ Y" Q/ |
' b3 ?# Z( }& d. _; aNO.415-客家人迁徙
' w2 ?2 Y4 o9 p作者:霞帔7 i: O& c6 z5 |5 H( T4 E
制图:孙绿 / 校稿:猫斯图 / 编辑:白鸥9 _# S7 t9 f. X w* {
; n9 S2 n9 j+ T4 Q! j# }在闽粤赣边界,生活着这样一群人:
) N! V, I/ E" a! s2 k& z' q
; [7 y7 S$ L3 U6 s3 E7 I他们操着外人听不懂的方言,却不在56个民族的名单里;他们吸收了海洋文化不断向海外扩展,却有着非同寻常的自我意识和价值观;他们偏居中国政治文化主舞台的一角,却有自信自称是真正的汉族传人。" Y/ n# E+ _9 A1 B, W+ z' s
; w7 I2 M8 @0 j8 }今天的文章,就带你一起看看客家人这个特殊的族群。
* k2 R' |4 N% ^! r: }) A3 Q
% ?/ [/ ~( Q; {, O少年十五二十时 u" i$ x) i: _0 G
步行夺得胡马骑
( n! A# U, }# c2 e1 m' w6 M4 w y S+ ^8 H% U( O
客家人不是少数民族,相反,他们起源于中原汉族,是汉民族的一个分支。作为一个群体,客家人可以被称为一个民系。顾名思义,客家即“客而为家”,他们是历史上多次大迁徙的见证者,远离了自己曾经的故土而定居,才被称为客家人。
9 Q; h' ^ D! z( {$ }- _2 m1 h
$ P7 p1 Z* l+ U最广为人知的形象; O, K8 r- G) k
0 y; ~' b+ e1 d9 Y( T8 a6 c9 h ' n5 _* A/ }* m7 ~
0 A% ~- f4 q8 x3 E汉人南迁可追溯至西晋末年至南北朝时期,“永嘉之乱”之后,中国南北分裂、政权更迭不断,华北地区长期处于割据战乱之中。复杂的政治形势和北方游牧民族的入侵促使许多中原居民南迁。0 g, r X+ e3 ?& D8 D' m' f
$ z+ Z9 G m" F3 ?& j) C* r南迁的汉人逐渐演化出了不同的语言和习俗,主要分为湘语系和闽语系,分别分布在今湖南和福建境内。客家人的祖先就属于其中的闽语系移民,当时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定居。
3 P! K; f) v$ i, J) |8 [5 A2 X" {& |2 ]) q; i# q& N( B9 f
中原陷入战乱
' n; ]/ y A2 _& j6 n大量人口向周边逃散
8 A6 \: H( `- [5 a7 R2 l南方亦因此获得大量中原人口
% r$ H6 `% u2 ^(底图来自中国历史地图集)
9 g8 d, H0 L |8 a1 x* z, `
+ h7 }8 k! Z0 \9 x
" ]% ]: W8 A; ~% V; n: E* j# c3 o( l9 ~
“安史之乱”之后,唐王朝由盛转衰,局势再度动荡不安,因战乱流亡的中原士庶堪比“永嘉之乱”。李白诗云“三川北虏乱如麻,四海南奔似永嘉”即描写这段历史。
% ^+ U/ ~/ W: F# T4 R U0 {0 f& }/ U/ \
南下的中原汉人挤压了客家先民的生存空间,再加上黄巢起义席卷长江中下游,客家先民不得已再次踏上了南迁的旅途。- P* F. ~8 e' u$ r! O3 Y5 N- Q
; a9 _# k# z1 q; p5 ~- `新移民换下老移民5 \0 Q2 ]8 j! O" y4 n& e8 ?8 F+ w9 v
6 h# G8 r6 c: D
/ V, u' ^2 V, z) C
k2 ?, I/ i3 f' Y5 u2 L h. }0 H这一次,他们转移到了丘陵连绵不断的闽粤赣边界。畲族土著和一些其他少数民族以及更早移居的汉族很早就聚居于此,故称这一批后来的移民为“客”。
' w" p: k( S/ X% @- v4 [$ H a
& p% `/ r/ p n% ^5 r闽粤赣边界地区气候潮湿,土壤酸性大,不够肥沃,地形以丘陵为主,山多田少,良田匮乏,事实上并不适合农耕民族的定居。
5 r8 E, S3 |( {4 L' h
5 D& v. U. ^2 F$ v但在外部纷乱的战争年代里,交通不便、农业水平低的劣势,反而是构建一个世外桃源的优良条件。定居在贫瘠又偏僻土地上的客家人,迎来了一段较为稳定的发展时期。% m9 V7 C( K, C: D
5 o- t) t# u8 f; m$ J, F; s1 M
在这一时期内,客家人从中原带来的先进生产工具为该地区的开发做出了重大贡献,在同化畲族土著过程中,也逐渐形成了不同于后来北方汉人的自我意识。已经习惯了四处闯荡的客家人此后扩展至粤东粤北,并以嘉应州(今梅州)为大本营,继续向其他地区扩散。
' ~: Q7 O! _/ C2 _4 B8 ~
& J( `, I* w/ F从江西至广东的内陆通道, ~& w8 l" n. d2 R
对于数次南下岭南的移民来说至关重要
7 R! ]0 a( }' h. _7 L0 F/ ]对于客家人恐怕也不例外1 o% U+ Y% L8 q+ I+ Z# t2 g, \# U
, H0 P9 T0 S& t9 X7 g
( b5 O- _- \6 w7 i m
$ ^* w; h% @ _* N( a: Z
在珠三角商贸水平提高之后,很多客家人为了追求更好的生活,开始走出深山,在珠三角地区从事商业活动。这些人形成了当时广东三大具有地域特色的商人集团之一——客家帮。
8 W: \' u, g4 s$ W1 ?8 s- a- N/ ^
2 B8 n- `- c* I6 X明末清初广西四川等地招人垦殖,则促进了客家人的西向迁移;清朝从反清的郑成功后人手中收复台湾之后,嘉应州的客家人便有一部分迁去台湾生存;战乱年代还有部分客家人选择漂流至南洋等海外地区谋生。
2 T1 |8 |. F$ v$ v7 F7 }/ q: D% c* g' F; y
厉害的嘉应州(今梅州)
- h, q' u3 o" [5 Q1 t
3 k" i4 b* L: h* f) k
4 i- |1 a! \) D. B2 V% l+ d3 t6 ]% w( {+ j# f+ z* R
这被认为是客家人的第三次大迁徙,使客家人在客家腹地之外的地区也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发展,客家人的分布变得更为广泛。$ Z! @# B( T* V, y* ~+ T& c3 y
) s7 R7 t* H& h7 q; X5 I3 ^
远上寒山石径斜. p$ k4 _ D1 y+ K
白云生处有人家, r" P: ]. W: }: v
- @( y- y |' X" H
像西方的吉普赛人一样,长期的流动和迁徙并没有打散这个民系的凝聚力,反而使之形成了独特的群体意识。这种群体意识体现在客家文化的方方面面,首先就是与现行北方官话迥然不同的客家方言。
8 }$ j' E/ P( ^
" W( i: j) T% u# a' C+ A相对封闭的生存环境和长期与世隔绝的生存状态,让客家话和其他汉语方言区别甚大。不仅是发音规则上,连语法都有所不同,比如将“添”字加在句末表示“再一次”之意(“食一碗饭添”意为“再吃一碗饭”)。
0 R( o! E4 u: ^6 b6 C1 P0 z" U+ m
* y( K- v: ?7 k2 A6 G3 N即使是客家文化圈内部,方言也有不同程度的分化。大片区可以分为闽赣片和两广川台片,在各大片内部的县市区里,也有复杂的分歧和变化。外人即使会某一种客家话,想无障碍走遍客家聚居区也并非易事。
! ?- y+ \* _1 S# m4 Y+ T
' }- I3 N2 A' ]2 }6 P! |: N9 d分布于闽粤赣之间的客家方言
8 l1 j& {2 c, g' Q+ y其内部又分为众多片区
' g0 W' i1 P. v. l+ ]4 I' r* S! T1 l: i! P
! P& x- I& j# Q0 D4 Z7 A* }
, Q- i' i4 ^* D8 Y8 F
分析其分化严重的原因,除了和客家人生活的地区相对独立有关之外,和客家人的文化人格也有很大关系。客家人强调宗族关系,不说自家话会被视为忘祖,从外地娶进来的媳妇也必须学说当地话。8 o, {( z. V8 D/ X' b" _' {2 C
' n4 v( G% h. T( {. V2 W
对方言的强调,表面上是同乡情谊的简单反映,实则是客家人艰苦的流亡迁徙历史造成的自我价值观的反映。对外而言,这也是客家人提高人群凝聚力的工具,以在战乱年代和与土著争夺生存资源时占得先机。; ~- q) i# @+ u* ~2 D' }
, o+ @, L8 h6 B% x& F& K7 g- U3 N客家小姐姐
4 h+ Q! S. T; J( q9 P7 Q
9 p+ D8 H; v- v; E9 l5 |6 `7 q4 w' k 5 d. V8 g' a% X; U$ M @3 g) N- Q
# r, I7 C# `; t客家人的特殊的围屋式建筑,也是其特殊生存需求的写照。圆形或方形的围屋,内部有充足的空间安置人员粮草,外部则可以完全封闭成为碉堡。设计成这种形状的目的,就是为了抵御土著居民和山贼流民的袭扰。客家人的生存环境之恶劣一望而知。
' s8 `7 B2 t, \: U) i* p5 s* h+ K, E# \& a- `2 f
围屋鸟瞰
h# j& E6 L% P6 L4 Y: F2 ~0 K! S& a4 N" V& Y: I! n$ |4 \1 X

9 f8 K, _( Z& X7 R
( V* C0 F6 B& i5 s内部
4 g# n) d5 Y" y. l9 ?
8 }. N) f6 l6 A5 o9 D3 K $ C% R# z# Z# p3 G
8 H; g0 s! E8 }3 x楼内的炮口
) H9 R' C" o5 j2 c6 x+ b4 Y- a& k G% _; @; N; G2 n i% r7 J
+ n+ I8 i$ W2 g" {1 L) t }, _5 k" H6 n
' ?' i* B, y) o/ f m4 g& Q历史上不乏客家人和土著之间剧烈矛盾的记载,比较著名的有发生在清咸丰至同治年间“四邑地区”发生的土客大械斗。
0 d% x. T: Q$ G2 U! H$ d3 o4 q. ?% S' o! Z/ R4 s& c
说是械斗,其实这场纷争已经堪称“战争”,是明朝中期以后土客矛盾的延续和爆发。械斗持续了十余年,波及范围之广(几乎整个粤西)、人数之众(史记“死亡百万”),在历史上也算罕见。 8 G; X0 }* ^" \$ g
" I- D% c* H5 k, {0 _& m
“四邑”指鹤山、开平、恩平、高明四县,这一地区的客家人,正是雍正年间政府从粤东各地招募来垦荒的客籍流民。土客两方在当地都占据大片土地,实力不相上下。
- O( {9 e6 A/ \- q2 a& ^% H
8 }8 ~* d/ ~3 O! E四邑地区
% K P; D6 w2 f8 c* Q: G5 I8 t
: E8 r0 L7 ~+ Y* [& P ; ~& e |$ x/ O- `( Z
8 R4 i/ J0 y# e$ x9 u& z当时清政府为了镇压响应太平天国的洪兵起义,在广州周围地区“募勇”,以官衔为诱饵鼓动士绅出资招募族人参与镇压。客家人组织了“客勇”参与剿匪,且很快失去了控制,将矛头对准了日常生活中的仇人——“土民”。" u5 w9 |1 R/ p; ^2 I
; e3 b0 y$ F& O( x& @
客家人本就凝聚力强,再加上正规的组织和装备训练,屠杀普通的土民显然更加不在话下。他们还以剿匪为名,诬蔑土民为匪贼,肆意屠村,以至于“横直百里,无村不踩矣”。土民的反抗则由于势单力薄,败下阵来。5 P# A6 J1 |8 q
/ D: ], j8 P8 b. g9 Z' G+ x
电视剧《客家人》剧照8 v, e5 Z& l$ u- [
: K* g/ S- g% w8 e 1 Q; R' m2 B; e& Y. S/ t0 r, x: d
0 W; I1 d! ~( \. F4 S5 }" M5 P
但土民后来得到在外经商的乡人谭三才的资助,购买洋枪,设立“土民团练局”,终于稳住了阵脚。双方你来我往,各有胜负,冲突持续了十余年之久,并蔓延至其他地区。
* g, Y0 ]5 z/ ~! M1 k7 I! E- L. d0 h# ~% q1 o4 ?
这场丑陋的利益争夺战中没有真正的赢家,械斗造成的死亡人数在不同的史料记载中差异很大,但从其规模和双方报复手段之残忍来看,人口和经济损失不计其数。最后,由于冲突地不断升级,只能由中央政府抽调湘军平息这场内乱。3 A# Q# X" N! W5 n; O6 g
0 o r$ M/ z5 T
冲突的最终结果造成了当地客民的再次迁徙。
6 n$ F* J( n! j# J
7 ?$ ~$ G2 i* {3 q* C一方面,部分在械斗中战败的客家人被驱逐回惠州、嘉应、潮汕等原籍地;另一方面,政府当局为了避免主客再次发生冲突,由官府主持将客家人安插至雷州、海南及广西东部等地。至此,四邑地区“无复有客民足迹”。3 h3 ?# Z% d4 u8 z# H
" _! Z9 ?% ?, B9 [; S( i此后,客家人的分布格局基本奠定。/ P# w6 r u8 N% K
: [( a7 B, h) f: O, r8 Q客观上又借机扩散了一波
i$ K+ e1 b& Z% p$ M8 F3 t0 Y0 G, S" N( [; q* \$ T. B" N3 A

# D7 \$ _$ D( L# o( U- j% S0 p
6 j' j5 a9 }& r$ H0 L8 `高阁客竟去# g8 d6 O8 z2 ?) @8 W# m3 j
小园花乱飞# W; l2 ~3 G3 J6 X* r# l; r
" o% a7 h5 I! E3 R( }0 ~
据估计,全球的客家人达到八千万之多,遍布80个国家和地区,其中超过两千万分布在港澳台以及海外地区。其民系文化影响力传播范围广泛,对海外华人世界影响深远。
: o" f& d: K" x; N
; I/ Y" g2 Q% g& z& ]许多海外的华裔著名人物,其祖先都是自梅州等地迁出的客家人,如前泰国总理英拉、新加坡国父李光耀等。活跃在拉美政坛上的一些华裔混血政客,有的也是在土客之战中被贩卖到拉美的客家苦工的后裔。
+ B9 q& s. e1 o/ I; O% {
, d* }) Z. n0 d$ [4 \# i5 E) e( z著名人物,厉害了
# u9 j7 g' O8 {( W# T" {/ L1 X总设计师亮了; c7 M7 `- }) h( v2 y1 a, h
& I7 }( e& B( j. g& P/ e
+ q! N$ |/ q( H$ r4 q# @. b! R1 W( {, P2 D8 y# G
相比之下,客家文化的大本营闽粤赣交界地区的发展就不那么乐观了。
* K, X% h/ S( P% r; |& a$ W% @0 L3 J5 U
尽管主客矛盾已经不再是当地客家人生存面对的问题,但由于这一地区本就地处丘陵山脉之中,交通不便,客观上影响了经济的发展。这一地区的人们长期以农林业和手工业生产为主要生产方式,严重依赖自然资源同时还给环境造成了巨大压力,阻碍着经济的发展。. g$ X! z; N3 w; ]2 { O
" A3 T, t4 Y! n周围都是山3 u# ~/ X+ Y2 [. o; o7 B6 [
6 j7 U( T: s' w( d' Y 7 z8 U9 A+ e; E G( f
, L! k- O; D8 U9 Q! I6 h
除了地形和交通劣势,客家人传统守旧的观念在一定程度上也制约了这一地区的经济发展。客家文化中自给自足、保守排外的特点,在战乱年代是有利自保的优势,在和平发展时期则严重影响了地区经济的进步性。
& A, Z! n# t+ y# f' P3 K7 S, x7 k2 s! |# V* l" ?+ Z
客家小姐姐+13 v' t2 l. J! K9 a, f& z
. {, K% P* U; h0 u2 X
4 E; t; H2 V9 i+ r, {2 k4 d# O
# _4 i+ c! t) I5 N: d6 x
以被誉为“客家四州”的梅州、惠州、赣州、汀州(今长汀)为例。世界“客都”梅州人均GDP长期在广东省21个地级市中排名倒数第一,赣州经济也一直处于江西省末端,其他客家人聚居地如广东韶关、河源,广西贺州等地经济发展也不甚理想。只有惠州以及长汀所在的龙岩分别凭借邻近珠三角和厦门经济区的区位优势获得了较好的发展。! H& A) q& s0 C# c' [* @9 _1 A; \
1 K5 h. k3 z2 `+ ~如何摆脱经济发展困局,是艰苦耐劳的客家人如今需要面对的难题。' _7 G5 W9 U1 E' ]
1 ?/ }6 J" ^. g& i山区人民光闷头努力还是不够的
1 {- [+ \, D1 z( r
$ a, i- p! p- I+ U6 r " z' S& {! [0 \$ e* T4 P8 L; U
5 R& X5 W: `% f1 L3 w3 r" }% I
其实客家地区经过多年的开垦和调整,自有其具有特色的经济版图。如柑橘产业是赣南许多贫困县脱贫致富的良方,而梅州和龙岩等地主打的客家文化旅游产业也正在对当地经济发展做出积极贡献。3 s' T8 A3 r0 O: R- `1 l0 y H
0 U$ x O' l0 E1 w% C赣南柑橘1 Y4 A' H+ n9 `7 L0 e: K
4 J& H# ?- h5 V5 |2 a; Q 3 Q! a/ q. E- e) ^& ?
, k; g- R- F+ z, I6 _9 n3 L
近年来已经通车的连接赣州龙岩的渝长厦快速铁路,和即将在2021年左右通车的连接赣州梅州至珠三角的赣深高铁,也许会成为打开客区局面的一剂良药。随着车流而来的资本和机会,必将很快让客家人找到新的值得深耕的土壤。! d8 B. C9 N9 @' O
5 y2 R. Z/ i8 H8 L% P流动迁徙了上千年的客家人,终于有了安定下来的时候,不用因为战火和土客纠纷而提心吊胆。继承了古汉文化的他们,即将在自己的土地上慢慢书写中华文化的新篇章。& Y- u4 S& V. Z8 ?( J0 L/ f
2 i& ?4 E5 q# p- S文学彩蛋:7 G* |6 T$ [1 r$ m
# d# P$ Y# M; r- O' f, C' a今天段首引用的诗句不仅贴合每一段的大意,还有一个客家人才懂的彩蛋。5 I# K% N% V7 D o+ F! Z
; K. O# W* g( H: R
这些诗句均为唐诗节选的一二两句,用现代汉语念已经不押韵,但用客家话念却仍然是押韵的(当然很多南方方言也能保持押韵)。
& g# O+ _( A" @类似的语言现象很常见,有兴趣的读者可以分享给你的客家朋友念念看(⊙v⊙): c* R% W1 D; v2 V5 P0 H* X# S
% v. K, n, V$ R8 |" |. U
每天一篇全球人文与地理0 c3 f/ {3 n# N. h E
微信公众号:地球知识局
" o0 N( e/ v# ^9 VEND
1 Z* h7 X( ~; O( i- I) O U; C; j. z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