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届,设计院还是地产?

[复制链接]
查看5605 | 回复20 | 2021-11-1 05:09:2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这些年行业的发展已经非常明了。
- @1 y5 l+ D* A  x) ]1 J9 A体制外人员的工资水平,取决于行业的利润率、企业的利润和个人的能力运气。4 ~) u7 g1 I$ j7 {1 F0 v. i

% f/ Z" ?$ w; @/ @! r对于竞争激烈、行业产能严重过剩的设计行业,设计院的一般员工,工资增长是绝对抵不上通货膨胀的。而且由于通胀,导致设计院的生产成本的逐年上涨,减薪和裁员的可能性也越来很大。
) |' v0 B6 G  o7 _" `. V) V7 @, |$ W/ e8 `' f% v$ `+ n
地产现在是洗牌的阶段,高负债的房企基本上都面临着借贷政策的痛点,这是其一;其二便是发展方向的问题,保障性住房的提出基本宣告着地产要提前细化赛道了。如果房企是国企,我相信保障房一定能分上一杯。
舍利子136 | 2021-11-1 10:30:40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些年行业的发展已经非常明了。
( }. N3 T8 T" ?! c3 _1 E( o体制外人员的工资水平,取决于行业的利润率、企业的利润和个人的能力运气。  o2 ^8 r5 t3 M2 l: s# u
* n- d4 u# S( }/ O
对于竞争激烈、行业产能严重过剩的设计行业,设计院的一般员工,工资增长是绝对抵不上通货膨胀的。而且由于通胀,导致设计院的生产成本的逐年上涨,减薪和裁员的可能性也越来很大。4 w# f" K; S! {: \+ K1 L5 k

6 `4 W; U8 c+ h; _# n4 e3 X地产现在是洗牌的阶段,高负债的房企基本上都面临着借贷政策的痛点,这是其一;其二便是发展方向的问题,保障性住房的提出基本宣告着地产要提前细化赛道了。如果房企是国企,我相信保障房一定能分上一杯。
123465156 | 2021-11-1 21:12:33 | 显示全部楼层
工作七年,北京某事业单位设计院土狗一枚,夫人某央企地产设计管理部经理,说说自己的看法。
. r( Q# e1 |3 {5 V* K首先,目前市场大环境没有五年前好。
$ x5 g9 }/ ~# Q" x一是国家发展导向转变,强调绿色发展和高质量展。% X% j, M2 x/ D% H% B
在工作周期紧张的情况下,对规划设计的品质、对建设的品质,要求更高。无论是开发商还是设计院,都在面临转型提质的问题。同时,过去以土地财政为主要收入来源的地方政府,因为国家政策与战略的变化,负债和问责压力越来越大,大干快上的路子走不通,适应新发展要求的管理能力和水平还跟不上。因此,现阶段,市场项目减少,建设步伐放缓。这一点,在一、二线城市里反映得比较明显。
3 U7 _- C: O2 @# c二是行业内部竞争、内卷加剧。
/ Q5 n+ s- S! F: d项目没以前好做了,政府要求高了,但是相应的行业收入和工作机制并没有明显改善。守着传统开发思路和开发模式的地产开发商,与没有足够技术储备和创新能力的设计院,都面临着生存危机。一方面竞争压力越来越大,另一方面国内市场大多瓜分完毕,行业上游尚且面临重重困难,对于中小型开发商和设计院来说,破局难度之大,可想而知。
7 {6 r- f# Z9 g4 W5 [7 h/ l所以,从大环境上来看,行业处在低点和下行期是肯定的。无论你去开发商,还是去设计院,都要面临竞争压力倒逼自我转变与提升的需求。这一点,作为应届毕业生,需要清醒地意识到,最好不要抱着混日子的想法。
9 r& c, j! r7 O7 v8 e- c其次,不是所有设计院都只靠地产开发商活着。0 i" m# C% I' X
如果该省会设计院不是市场化企业,而是以政府主导的公共项目为业务主要来源、或是综合型的国企或事业单位(未改制),那么该省会设计院的收入、项目品质以及成长机会,未必比四五线地产差。3 ~( y3 x7 {- e2 s  W  C
如果该设计院是非一线私企或外企,又是以商业项目为主要来源,那么一定面临着更大的竞争与生存压力。你的工作压力和收入不一定会高,但是这个时候应该是有一定的上升空间的。谁能帮公司拿下项目,闯出名声,谁就有价值。
. b; z& \( A( L% S  c所以,建议进一步了解清楚这两家单位的实际情况,再相机决断。! ~# x5 P( a+ Y2 T9 ]2 y7 ~
最后,要搞清楚设计院和地产的职业道路区别,然后从长远的角度、兴趣的角度去选择,而不是盯着眼前的工作压力和收入。0 b& v; R- |. U- v
建筑学去地产公司,就是设计管理工作。相比较设计院围绕设计和施工来说,它大概率能接触到从项目策划、拿地、设计、施工到后期运营整个条线。同时,需要与多专业、多层级进行沟通协调,对于个人的综合能力锻炼有益。/ n+ d' k' a3 u6 Y! e
区域公司处在总部和地方项目公司之间,承上启下,即要落实上位要求,又要对接下方的项目工作,统筹性和操作性兼顾,未来职业道路选择性比较多。
& E# v  b1 [; p5 l/ x  k如果你是一个善于交际、逻辑清楚、综合能力比较强的人,对技术工作不执着,那么我建议往地产走。最好是能去省会城市所在的地产区域公司或者总部。四五线城市的视野和团队水准,相对有限。
! X5 z4 H2 v% S) h/ \3 C如果你对复杂的人际关系处理和协调工作不感冒,那我建议先去相对单纯的设计院沉淀技术、磨练交往能力,然后再奔着更高更好的地产走。/ f- K  }' H, K( x. T/ N  G. J
以上建议并不绝对,因题主提供的信息量很有限。而地产与地产之间,在不同的城市,不同的企业,差距也很大。设计院也是同理。就目前提供的两个单位信息来看,这两家单位没有太强的可比性。- a  e4 c( N% a( K, V1 d% ?* ]  H
建议请根据个人的实际情况综合考虑之后,再做决断。
! Y6 a+ q; y. u: N$ j5 f5 `祝求职顺利。
123464549 | 2021-11-2 02:44:24 | 显示全部楼层
设计院篇:( i4 Z6 X9 b: m  [4 h5 h8 c3 ]& s0 p
现在大型设计院被吐槽的地方不少,比如人员架构会比较臃肿,“一个萝卜一个坑,坑外一堆眼中钉”。) K6 R  B: G. S/ X1 k
$ _" t6 B' O+ s) L2 I
繁琐的提升制度,让一切都得按部就班,人员迭代比较慢。很可能在你入职后的三五年内,都不会有特别大的提升空间,成长周期变得比较长。- b+ F; z9 }9 m: p) K/ ~* O

) W! Q6 i0 e) U本来么,安安稳稳地做个螺丝钉本身也没什么错,只是职级提升不上去,薪资水平就无法提高,“软妹币”赚不到,这个问题实在太现实无法回避。  R7 Y% [2 L3 H1 o. u

* y9 f1 H+ s3 a# C( t; T建筑设计专业本、硕八年下来,总归是二十五六岁的年纪了。随着现在“中年期”提前到35岁,时光真的没有给你留下太多试错的空间。6 a# j7 C" Y5 G! b" S

8 K7 J  r% g9 O  D) U但同时,这种国有大院也有不可替代的优势,她底蕴深厚,相对可以更容易接触到一些国家、地方的重点工程。* q+ \! O* S! I! K2 Q
/ s. S1 `( b  `4 J. D/ X
这些工程除了开阔你的眼界、大幅提升专业能力完成履历溢价之外,还可以让你不至于淹没在普通民建领域尤其住宅市场的汪洋大海之中。2 e: @* o; g7 n0 q9 H

4 G& I) \/ z# h& t住宅设计市场,因为门槛不高,真的是一片红海,大家都杀红了眼,最终只有走向价格战。
# ^: m, p: w4 ~" d& J# v
5 P' J2 H+ |# D+ A7 B这种市场,国有大院反而没有了管理成本优势,所以该在这个赛道里过多纠缠。降维打击牛刀杀鸡,最终只会降了自己的水准。( a6 b1 ?" J. L  U
设计院类型里的第二大类,是民营大型设计院。- [* f' r4 q7 P9 U% {8 ~% o1 E

7 n6 X) p/ B+ E% L  l1 m( I应该说,过去的这十几年,随着房地产市场,尤其住宅市场开发体量的狼奔豕突,起步比较早的几个民营大院也是跟着风生水起,变得树大根深枝繁叶茂。
. M9 B# X1 P1 B" o0 G1 U
" f+ l0 t; E) d4 @4 a0 d9 e$ A1 ~民营大院凭借市场嗅觉灵敏反应机制灵活,身处红海,祭出内卷法宝。- s7 X6 ]7 z- _, j$ k6 H& E
! ~+ H1 l6 c; M. T
他们是剧场里坐在前排,却又第一批站起来看戏的人。他们早早地适应了地产“高周转”的打法和节奏,算是赚的盆满钵满。3 P4 L- Y( H7 S9 ?

) u9 L9 }7 ]0 H这类设计院钱景光明,只是要有面对经常性、集体性、无偿性加班的准备。或许你会说,哪个设计院不加班呢?没错,但这类设计院是加班中的战斗机。! f0 s* M4 U4 P3 `

" S0 D1 G/ K3 ]7 Z* x他们的人员使用策略就是“用最少的人,做最多的事,多劳多得”。
/ n1 b5 R" K/ i% h& H6 L
' i, g6 C4 J9 w" J- Q) g0 U不过在这类企业,你最好尽快爬到高阶管理者位置或者成为不可替代的技术大牛,否则很快就会被后浪们拍到沙滩上。
: z5 T. A4 t. ?+ j2 Y+ I
8 u$ R4 s3 ~5 j( G拼体力你怎么会是年轻人的对手?!! ?( f5 l" v8 p8 _' Z+ I, O& `
3 m1 |; _* u: R) y/ s
第三类外资设计院,也是一种选择。这类设计院我接触的不多,遇到的几家,共同的特点是工作环境都非常好,都是在市中心的黄金地段,满眼的高大上。似乎不这样,就不能与“外来和尚”的名头。+ h8 e, q3 {# l' X

6 i; @$ W* I" A- |( j0 D这类公司似乎比较挺热衷于分享会、咨询会、新型建材或工艺推介会等等,营造出浓郁的学习氛围。! _& {- p% W) o) q( l1 K( j

+ R4 _  Y. T; _7 B% O, {+ B你的身边,也会有一两位建筑或者结构大佬,水平和薪水都很高,虽然最终他们面对甲方管培出来的“当红炸子鸡”们也无可奈何。
! P( e6 t6 b6 D- u& m
2 G  D# V' S! v; a0 u6 o8 x! C, _7 R* g这类公司业务范围基本以商业建筑为主,而且多是做到方案报批完成即止。
6 }8 O2 C* t6 @1 U" Q9 E- a; @9 O$ P& f( _5 k7 b1 o% |
如果把设计工作比作甜菜笋,那这个经营方式就相当于把上面最甜的几节吃掉,非常地讨巧。0 ]" [- u, q7 A- z
7 O2 ?6 o, U3 z$ w
我观察过这类设计院中的普通员工或者职场新人,并不被重视,成长轨迹不够清晰,多数都是底层工具人的角色。3 W$ C4 O) X- _" `+ c

, o6 x$ K9 }' ~0 q1 Q1 g而且光鲜亮丽的背景之下,薪资福利待遇也不见有什么优势,加班加点也是常态,公司位居市中心,吃住行的生活成本还挺高。4 w, g1 K7 W8 k  M2 I- u

+ L+ C/ ~) U4 o2 D/ J最后简单说说那些所谓独立工作室和建筑事务所。
4 p, d9 B: ^' d4 `& |2 x2 D- D5 H2 I
这类公司在国外建筑设计市场或许是主流业态形式,但国内尚在发育阶段,所以难免泥沙俱下,我的总体观感不好。
+ O1 _: Y, o' C% G1 @& e* u7 v1 G
7 Y3 ?/ C) ~& r1 a9 U当然,这可能也跟我没有遇见过那种有代表作已经扬名立万真正的大师有关。
) C. l* f: {# r; o
$ V7 c& y) `& X' y. t2 U! H“伪大师”反倒是接触到几个,一般都是藤校硕士学历起步,然后夸夸其谈,满嘴“理念”、“先锋”支撑。
4 Z: Y. r1 L! l4 b% b) z1 t! ^; [$ ?+ ?( D2 J) M
这类工作室必须有个大IP在那里“跳大神”,然后下面一众人配合他装神弄鬼。
! |: Y* Q( ]. F" z6 s. B2 r/ X' n9 Q3 x" M  N" `4 L+ L+ F5 m1 y
确实有些地产甲方比较吃这套东西,在大师“左手拿起文王鼓,右手拿起武王鞭”的絮絮叨叨中着了道,分不清他这是专业,还是装专业。
# h3 ?% N% \. H# B  p2 {9 I# K& X" i5 `* Z2 ^/ \9 X! P% z  l
总之,不建议职场新人将这类设计单位作为职场入口,不是一个夯实专业基础的地方。
  t9 W- p5 j% c. Z  y" d8 V
$ U6 T8 m1 ]& s! I<hr/>地产篇:) ^& G; z5 s  |% _; I
地产公司,诱惑与浮躁" T0 k% k0 a4 _' h, H4 U$ k

4 B' \( J7 ?6 u( j) _有那么一句话,是这样说的:生活中除了诗和远方,还有甲方。, b  R& G! C& |
% c. ^1 U& \. _) _% }4 h0 u3 O
有人说,这句话表达了对地产甲方的向往。我怎么却看出了反差关系?“还有甲方”表达的是“天下人苦秦久矣”。# Z. A" w  g( N: c8 {- e
& c. b5 w+ w- s% X
不管怎么理解吧,地产行业里,除了甲方(当然,是真有钱的那种),其他都是韭菜,区别可能就是粗细不同已。
' U, U! |  T0 s8 G( K4 K% ^
, c9 [' w4 L. f% a/ S这些年,地产“管培生”招聘成为热点,许多地产公司甚至把进入校园的推介变成秀场。! i; ]- T) |/ b$ s' O
/ E1 z# @6 T+ @
“管培生”的薪酬水平也在互相攀比中就节节高升,这个诱惑是现实而又巨大的,连我都非常羡慕,恨不能“爷青回”一次。
& y& p) F8 ]9 _/ p) v4 n; Y! d1 Z3 x+ A, A3 ~6 z7 A6 w
其实在我的理解能力范畴内,地产公司里工程、设计、投拓这类岗位,即便是偏重管理与协调的工作状态,工程实践、实操上手能力也是非常重要的。
. F6 C- [/ H& Y; K- y
: }7 f+ K' N/ f. E' B0 o3 w别以为把强排测算、限额设计、控制某某比等等指标熟稔于心就是设计管理。; H" ]# I1 E) K* i9 V

' _/ f/ I# x3 T+ T1 ?/ z我供职过的地产公司,设计部的专业工程师没有遇到过“管培”这一款的,人员来源无一例外地都是去收割的设计院栽培出来的成熟果实。$ S! h% f% b7 W5 t8 e
0 R! e  l7 B6 p& X" W, d
有人说这样技术路线出身的人,恐怕不能胜任地产公司繁重的管理协调任务,不能完成角色转换。# x) R5 c( t) W) a5 h
, v" L* T2 t% g, g
这一点真是多虑了,管理协调能力是一个人的综合素养范畴(甚至跟学历、专业关联性都不大),不会因为一个人因为是技术背景出身,他就做不好管理。
- I" O1 D: w8 z$ s1 _+ |" }% z$ L. v0 _% M
我们教育系统,“学而优则仕”是个比较普遍的现象。! U% q; ?" a, V% h- {/ n

; y7 M5 e7 H. F6 x" x不过我也注意到一个有趣的现象,个别人脱离设计院走上甲方设计管理岗位后,工作做派反而是“甲方虐我千百遍,我待甲方如初恋。他日我若为甲方,虐遍天下设计院”。. E. |) ~$ Z5 p( g5 u  n" T

0 l( c# Z' y/ S, k老东家在做上海闵行区莘庄某项目时,新来的总师室结构专业负责人竟然提出这样一个优化方案:既然围护体系中钻孔灌注桩是单侧受弯,是不是可以单侧配筋另外一次构造配筋就行?
" P! N) t4 K! |8 W6 T( ^
# x  [$ l( |+ c我问他,如果他当初在做设计时,有甲方这样要求你,你会怎么反应?他想了想说:我可能直接骂街了!
2 S. {% W4 j( ?$ W9 b5 j: Q8 O: \- G# W0 c( X. {
这让我想起了《康熙字典》中“伥”字的解释:“虎啮人,人死,魂不敢他适,辄隶事虎,名曰伥。”这里说的为虎作伥的典故。/ ], f8 _3 @, O

6 o9 p, |8 J; x* H1 U6 u在地产公司从事设计管理工作,首要条件就是要有“锅不单行”的心理准备。3 N. S  O0 e7 v5 ^7 j& w

  S3 n: i6 z' A5 n+ m# C是的,准备好背锅。  o# \5 s5 h. F" P. K; _" M

3 X9 ]8 |- z. i: P9 x! }2 L主要原因是地产设计管理岗位,几乎贯穿地产开发各个环节。5 V: q9 G4 G) ^2 S/ ^
; c9 ~5 F4 r9 ]3 x8 V3 @9 Q
设计工作接口繁多,在不同阶段,与之关联的平行或上下游部门众多,是顺理成章的背锅首选。1 |$ V: R' B' d& k, \+ ^: E( a" A7 ?
4 X5 [6 @& L9 v5 u/ T
再者大家可能忽略了一点儿,凡是让设计背的锅,都是比较有知识含量的内容,没点儿知识储备,还真不配背这个锅。% P+ P; y8 p+ j, J1 h# c
  d) w! z. `" j: l
建筑设计专业,在地产公司还要面对这样一个现实:权威不是来自专业,而是职位。这个就有点儿尴尬。" ?# S: f) B  e/ a5 [

" j7 x  \3 _% U0 T前首富王大拿说:“清华北大不如胆大的!”。建筑设计也差不多,学历高水平高不如爵位高的。
: E$ n7 M- s( s: _! F; [* r  P8 x+ c) c! }
一个建筑方案提报会,公司里参会的一众“贝勒爷”们,个个都会立马觉得自己是贝聿铭了,七嘴八舌,骨头里挑鸡蛋,一通议论。
  o3 U0 `: z% |* ]- s$ T7 ]
/ q8 ]: u/ I; [/ j+ t基于“萝卜咸菜”的道理,你还不能说这些意见不对。最终,就是谁嘴大听谁的(李大嘴听到这里会流泪)。
% T% Q3 u: u; Q4 ^) ~5 @% n% B/ q7 F  @5 v' j  P, q
最终设计院的主创是绘图员,而你这个设计主管,就是传话筒。
5 y! M# H6 n( O. F3 S: d+ s: l2 j: t4 ~7 \% F
那什么样的人,适合地产公司呢?观察了一下我周边领导、同事,容易获得世俗意义上成功的人,往往有这样四个特征:
  H" m- f- F/ d# |+ w, ^: {3 M  P
1.学历高:内卷的大环境下,许多地产公司已经把招聘吸纳人才的“筛网”孔径调整到985/211学历背景。这个标准略显简单粗暴还不尽合理,但这个门槛高度总归要跨过去才有机会。
! @9 t4 M# [5 y- I8 B* L- Z) f. i4 H% f6 }0 z' g7 s
2.情商高:姑且用这个约定俗成的伪概念吧,因为没有独立于智力水平之外所谓“智商”。. l2 `$ N  j/ ~$ D, a

& t; k0 W$ l! U6 u' D我更习惯于把“高情商”的表现理解为能够做好自身的情绪管理,尤其身处逆境的时候。
, t! x. n4 |5 e3 o, S8 Q
0 k$ o+ v8 e" S' D7 s7 f身边有许多同行,他们在逆境中拥有一颗“大心脏”,始终是积极面对,选择向上生长,这些都是我学习的榜样。
+ ~8 S0 @% X' ~( ?+ Z9 m6 K0 k) X
3.职业发展规划清晰:如果对自身优缺点有着客观判断,那就选定目标坚定走下去。
+ C$ [2 c2 T7 u. H8 Y3 H( _" V& R3 p% I
如果初入职场懵懵懂懂,那在“轮岗”的那段时间里,要能找到自己准确的定位。+ D1 Y% F& N8 Z0 L+ J/ K3 l  E0 h- D
9 i# x% N" l; b/ R1 ^; H
专业能力绝不是关键所在,岗位的工作氛围、生存环境你能否适应才是重点。$ d1 m8 A& X. \% _$ v
/ w) Y1 T; A1 K7 v" x
4.跳槽频率较低:冯仑说创业要“学先进、傍大款、走正道”,其实对于个人立业也是如此。7 F- F8 Q; T+ C2 s3 m  P/ s4 O

, H9 p* g* l' r- m9 V8 B  }/ Q, ?选对平台和岗位,即便开始阶段有种种困顿,那也先狗在那里吧。成功,有时就是留给善于等候的人的。
; _- @2 D7 X5 k5 \5 b, N+ `& k( P
. O" F( y1 P* [; T2 H% R5 N
# R! F% l% l. |/ o: m<hr/>结语. r- h: w+ l: G, O# M

8 \! l) k5 Q3 l& z6 c% E+ [% w走出校门步入职场,是人生角色的一个重大转变。如何迈出这一步,迈向哪个方向,都是要审慎面对。
2 n; Z5 U$ ?4 a) x: i
8 w6 c0 C$ H8 N/ i好在互联网时代,讯息足够发达,意向的工作单位,有多种渠道可以去了解其真实的营运状况。$ ^+ U6 \, U1 n! o3 J
' x% t5 K5 O: h  b; u1 @) [6 ^+ K7 O
不像二十多年前,很多人奔向工作岗位时,就如同去打开一个“盲盒”。
3 T4 E& T; x9 @+ `, E- u1 v3 P; f) F9 F7 O
据我所知,建筑专业学习过程本身就有许多去设计院、地产公司实习的机会,这些都可以近距离地感受一下岗位特点和工作氛围。
: h. _3 r4 [* i. a& F
+ L" Z2 T1 |# t$ H: R6 \8 _6 S; |* Z这里要再强调一下工作氛围,千万不可小觑。如果不适应,将来可能让你显得格格不入进退两难,
7 z: _/ U; W% @& l+ L0 A
) ^) E8 w4 {+ m- [* U5 W举个例子。我有个朋友所在单位,是沪上某国企大院。他的一个的同事,入职十年,但一直表现平平,在那种内卷到无以加复的大院里,连主创设计师都算不上。' }! }0 q0 a  M/ S) L5 z

0 J9 k: a8 F  R2 \- ]于是他跳槽去了一家高周转的地产新贵,担任区域设计总监,薪酬一下子涨了三、四倍。8 `/ B8 c- f" i3 o8 J. k
$ \% n% l' L1 |& w
似乎这应该是一个“树挪死人挪活”比较有代表性的例证,但要注意,他在新东家的一个很重要的工作内容,就是到处去找设计院“白嫖”方案。
0 a, [/ O& P4 G% U- ], r- p
. R* @8 v9 I+ ^8 s8 h这就是我要说的工作氛围的事情,看似薪资待遇发展前景都不错的岗位,这种工作方式,你是否能做到心安理得?( S8 a" n$ s5 d+ t. ?# s/ n0 ?
1 u" u. ?" {+ `
我明白很多时候,面对超现实的生活,理想主义的红杏,最终不得不向现实主义低头。
6 l$ l; `. g* L/ C4 u: ?+ M1 A9 a
" \+ H8 S- _5 _但从我的体会看,不是遵从内心真实想法的一时妥协,也终究难以长久。. e/ }/ d7 Y: q" O; }/ i
: [9 n- e* d+ c* y, \5 E  C4 Z
朋友打电话来的意思我明白,他是想从我这个“过来人”这里,寻找到一些职场“窍门”给到他的孩子,免得进入“窄门”。
- G% g. a5 S9 A/ o3 T1 [: l* J- n. }& O6 e
确实,在当下,“窄门”往往意味着反共识,需要勇气。
+ V! n$ Q( l+ o- l+ g7 O% j2 h( m9 V; `# @1 @; n% g# x
但我可能就属于认同“窄门思维”的人:“结硬寨,打呆仗;日拱一卒,功不唐捐”。
afbegp2 | 2021-11-2 05:03:39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是来砸场子的,因为我的看法是都不要去,有条件就转行,没条件就重读再转行,总之跟房地产沾边的工作最好都不要再去碰了。) e2 F( f5 j/ f9 o# B7 ]" i
我大概形容一下你入职两个工作时的初期状况,先说去了地产,你说你能力平平,你太高估你自己了,等你去了地产你就会发现,你跟没上过学一样,让你主持优化设计方案你能做到吗?不行,因为你根本连设计方案如何优化你都不知道,你学过的你懂的都是书面上刻板的文字和逻辑,但实际上你需要的是三次五次甚至十几次以上的案例经历才能获得你所需要的能力,如果让你去管理成本,你连单价都不清楚,施工成本不懂,废料比也不知道,我遇到过n多没脑子的造价女,拍着脑袋让设计部把材料表和工程做法报出来,让工程部把施工工序统计出来,并把工程量统计出来,谁理你啊?人家只要做到工程可以干,可以完工就行了,如果让你去跑工程前期你行吗?你谁都不认识,这局那局,这部那部,要么你会花钱,要么你认识人有关系,不然你就等着背锅吧,后面出任何问题跟前期有关的问题都栽你头上。再来说一下设计院啊,你有两个主要的大方向,一呢去做高大上的方案设计,这个时候你一开始都会信心满满,因为这是你利用所学的最好方式,发挥你的才能,展现你的实力,但现实永远会把你打的遍体鳞伤,因为被你精心设计的方案永远会被你的领导、规划局、你的甲方、你的施工图公司给判得体无完肤,你永远都是在改图的路上,无边无际、无穷无尽,可能茫茫碌碌一年你经手的也就三到五个项目,但你却熬了不知多少个通宵,还要挨不知道多少顿骂,第二个方向就是去做施工图设计,到了这个阶段就跟你所学没啥关系了,因为你要的是画图,要的是规范,最后要的是快,方案传来的平立剖你都要深化,楼梯、大样、墙身、节点、做法、说明、面积表,还有各种甲方需要的一些无厘头和低智商的文件和表格,也许不用熬多少次通宵,行情好的时候还能小赚一点,但这个工作会不断折磨你的身心健康,它会让你的头发越来越少,身体越来越圆,三高、腰间盘突出、痔疮、近视、脂肪肝、眼袋、细纹、长痘痘。; S& |$ N! m8 b
建议2020年~2030年毕业的地产相关专业的应届生不要进入地产,你们即将加入的是地产内卷最疯狂的十年,项目逐渐减少,入行的人需要慢慢消化,已经入行几年的人比你们有能力,也还有体力去拼,已经入行十几年的有积累一些资本去做别的事情,已经入行几十年的脱不开这个行业但依然能吃到资历费,而你们要拿着食物链底端的薪资去磨练自己,熬过这个十年也许会迎来自己的曙光,十年之后行业已经洗牌,从业人员走的走留的留,那时你们会变成新时代的继承者,但那时你的人生已经不如别人走得快。
舞动的纸鸢鸢q | 2021-11-2 10:59:41 | 显示全部楼层
劝退劝退劝退。
9 P  `; f' S0 I我,设计狗,在小设计事务所。男票,某创研发部设计经理。; o, M/ u: {$ `8 h0 A5 G5 X1 G" \
设计院:没有活,每天大家上班就是摸鱼。问了下之前的垄断性设计院,比如交通轨道电力设计院,也不约而同的暂停了新的工作,目前属于对之前的工作进行收尾,部分大院已经开始只发基础工资。
. j/ G" P0 a! `% P- m) J5 H地产:裁员!裁员!裁员!TOP级别的地产,某大基本是整个团队端掉;某碧停止拿地研发,裁员30%;某创裁员30%(第一波),其中,投拓全部端掉,研发人员裁员30%,保工程销售和渠道。唯一不裁员的是央企,但是冻编了,谁也进不去,而且不排除也会优化。
# F4 _! I4 b5 e8 a7 X4 L/ d9 E% U- j江河日下啊小朋友,之前大家还抱着对设计的赤诚之心进入这个行业,努力工作,想要做作品,可惜已经变成国家的牺牲品,即将被时代淘汰。我尚且年轻,未满30,还可以有机会转行,但是行业里这次被优化的那些35岁的,40岁的中年人怎么办呢?ta是谁的父母,谁的子女,ta的家庭会怎样,不敢想。' Y4 R" U3 _0 N3 e
目前我的想法是考编,转行,先活下去吧,大师不大师,先要有面包再说~~o(>_<)o ~~
6 o# h8 t( l& d) I; }$ {; G1 q3 g, k0 S* t
补充回复:7 }" s, y) f- D6 T. j% D- ~
评论里的各位,大可不必嘲讽说不是国企设计院。我在的城市没有大院,只有省会的小设计院,体量项目都比不上各位的大院啦~你们在的很好,好好加油继续做设计啊~!各位加油啊!卷起来啊!996!不熬夜不是人!熬不动我就出国了,你们大家继续啊!!
玩真的懊 | 2021-11-2 20:56:52 | 显示全部楼层
地产。
3 \8 W6 l! u) Y. P9 p- ^刚毕业的小朋友,基本上还没有凭借技术自我生存的能力,只能当初等劳动力。现在设计院也不一定有。这个时候找应届生的设计院,多半是找个更便宜的劳动力。使出这种招数的设计院是待不长的。而对地产,找个毕业生不如找个被社会捶打过的中专生更好用,除非毕业生的脑力有培养价值。而看中脑力价值的地产,一般短期没死不了。
RoGer_微雨良辰 | 2021-11-2 23:24:08 | 显示全部楼层
1.地产比设计院普遍赚的多。
) @- f7 N3 X$ N7 w% i2 E0 M2.地产比设计院地位稍微高一点。
) c3 @. \8 r  a3.地产比设计院压力大很多,人员流动性会有点大(会经常开人,设计院基本上是自己想走)
7 O/ E5 Q+ F/ [: O4.地产涉及的人员关系复杂,简单说就是要会来事,设计院会稍微单纯一点,不用处理复杂的人际关系。2 \: D1 ^0 @6 |) t
5.设计院加班会很多。' z1 D. d) I% W2 t) }" B1 x& E
6.未来前景,设计院会比地产好一些,但也好不了多少。
火车开到水里却 | 2021-11-3 04:46:56 | 显示全部楼层
1.从行业角度。6 A+ _. h! k' M3 M/ f' X
地产红利已经成为过去式。高负债房企未来发展举步维艰,简单粗暴判断,慎入踩了三道红线融资困难的房企。当然房企爆雷,与之相关的下游产业设计院也受到巨大冲击,优选与稳健房企合作或者市政方向的设计单位。
; u! N4 p1 V& _# ~. b2.从自身角度。
/ y* E1 b/ h; O$ W1 D8 H地产:7 J4 A' g0 m& c$ Q7 L3 s
沟通能力:专业应用=7:3
$ h) v5 z/ T4 a- q) W1 p4 h) ^设计院:
$ \/ R% ]- {  i8 O沟通能力:专业应用=3:7
+ ^$ K) _% b8 v9 h# A结合自身特点,想在挥斥方遒中追求价值还是运斤成风收获满足。
火白萤币 | 2021-11-3 11:56:36 | 显示全部楼层
考公和转行是最优的出路。趁没入行。直接转行。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214

金钱

0

收听

0

听众
性别
保密

新手上路

金钱
214 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