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建筑学的老师都会建议去设计院干几年再去地产?

[复制链接]
查看3706 | 回复20 | 2021-10-18 04:02:3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毕业到底去先去地产还是去先去设计院?
1 I# s6 V0 t2 d我曾经一度认为这是一个要么、要么的选择题。但是现在回过头来看的时候我才发现,这其实并不是一个简单的选择题,而是你对这个行业、对自身的条件评估、对自己职业规划的一道判断题。; Z: ~  Z+ Y; ~( d2 N  ~* F  K
不知道大家心里有没有试错成本这样一个概念。在我看来,在现在这样的社会大环境下,留给年轻人的试错机会越来越少,而试错成本却越来越高。
4 r  y9 x2 V5 ^, B特别是建筑这样一个本科五年、研究生三年的专业,本科毕业之后基本已经25+了,研究生27+,设计院年纪大了去真的不合适,地产30就是老员工了,所以有没有想过还剩多少时间给你试错呢?
, s( S3 t% n* z) \0 z4 o0 x另外问一个简单的问题?在你要选择地产或者是设计院的时候,你对你即将要选择的行业了解了多少?是停留在知道几个公司名字、知道几个岗位名字、知道一点工作内容、知道自己大概能得多少月薪年薪? 还是有拿近几年行业分析报告认真研究过、有评估过自己更擅长技术研究分析问题还是更擅长沟通协调整合归纳、有了解分析过自己能给行业上游提供哪些价值给行业下游创造哪些价值、有了解过自己的晋升和发展方向渠道吗?# B) O2 F% x& k8 J
换句简单的话说:我在一个不适合自己的行业呆了一段时间后,我有多大的可能性足以在这段时间完成自己的核心价值提升而不至于因为这段试错成本被社会淘汰。- l! l6 ]! h9 h- a# s* X
有这个概念之后,这个问题会变得简单很多。简单来说就是我要做不是一个去哪钱更多去哪听上去更有面子的选择,而是一个去哪试错成本更低的选择。
* D& f1 q1 b$ c( p, A. v而最高效的的降低试错成本的方法就是进入自己能进的最好的平台。% O' u  A+ X: e7 U
这也是我要回答的第一点:平台决定你的试错成本下限。7 @# g7 Y/ a  P4 P
对应届毕业生而言,最难的选择往往不是去地产还是去设计院。而是去哪个地产、去哪个设计院。有一个比较相对来说比较简单的、试错成本较小的决定,就是去你现在平台能去的最好的平台,不管是去地产还是设计院,去你能去的最好的。
; ]% ^+ H" D8 V8 E7 w# G$ H但是这就涉及到怎么判断一个平台的好坏了。复杂来说就是看公司规模、看业绩、看行业中位置、看发展前景、看公司文化、晋升机制、公司架构、薪资福利。简单来说就是去大地产、去大院(但注意一点:大不一定是最好的,也不一定是适合你的)。但是普遍情况是,行业里大跳小好跳,小跳大不好跳。4 V4 V' w4 z0 _0 u
当你目前平台不足以支撑你去好的平台的时候,提升自己现有的平台,是最好的方法。简单来说就是考研、留学等等。学历不够在设计院来说还不算是很大的问题,但是作为地产的敲门砖,学历不够你就是去不了好的平台,后面的也不用说了。1 Y3 X+ D. `, ~8 u/ H8 h0 v' O
那么是不是去了好的平台就能平步青云呢?并不是。
4 y, F! I6 n/ {这就是我要说的第二点:对自己的评估决定了试错成本解决的速度。
- J( F( x# r# ]/ v  z举两个例子:, t1 m/ b( _) A3 D* N! F  Q
A同学大学乐观开朗,是学生会主席,专业水平不错,但自己更喜欢与人打交道,擅长处理事务,解决问题。
$ |! j# r! X. K8 bB同学性格内向,不太喜欢与人交际,喜欢独处,干事也比较喜欢自己动手,专业水平不错。
, X* Y: a% H' P. N! ]) E4 A8 _9 y那请问A同学适合去地产还是设计院?B同学呢?
2 }/ a" B4 [, Y! H其实答案很简单,你会让一个擅长交际,处理问题的人闷在设计院里默默画图吗?你会让一个不喜欢与人交际的人天天微信电话开会协同处理个不停吗?
, Q' U: ^4 r  D( F) o所以对自己的性格、喜欢做的事情进行评估。选择适合自己的,自己喜欢的工作方式和内容。会让你在工作中更快的发光发热,更快的进步,而不是整天闷闷不乐,郁郁寡欢。
/ f7 R" U; Z% d9 O5 B简单说两个地产和设计院最大的差别:
, e: K# a9 S1 q% c( H1.设计院目的很简单,完成甲方提出的需求。是一个相对被动式的岗位,需要的是什么?是耐心、是专业度、是配合、是服务。不需要你能说会道,八面玲珑,只需要你能在专业上不出错,能解决甲方提出的问题,满足甲方的诉求即可。& f0 p- a8 q" v1 ]8 @3 g# O
2.地产设计岗呢。这是一个相对主动的岗位。需要的是什么?上能配合开发、运营把控配合方案报建进度,配合预算精简成本、配合工程解决工程技术问题、配合营销优化户型、协调解决各部门在设计方案上产生的分歧、下能对接设计院完成其他部门提出的设计修改,对接各种第三方单位解决其他部门相关诉求。这些东西看似杂乱其核心需要的是什么?是沟通协作的能力、是整合归纳的能力、是综合分析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2 q5 n8 g& Q) A8 f
那工作性质的区别直接决定了你的性格和习惯在这种工作性质下完成任务的好坏。6 e# f+ c! A( B: p( D% V
最后一点,对自己的职业规划决定了你的试错成本的上限。
- q, g1 N/ S! J很多人很难找到也很难发现自己以后想干什么,总是走一步看一步。
& a, a2 @: P& I: z设计院呆了几年,身体吃不消了,想要安逸的生活,选择跳槽,发现自己只会画图,大地产进不去,小地产工资还没现在高,年纪一大把了去了只能当个普通职员,给20几岁的年轻人当下属。跳还是不跳?1 T, s. i& D; f/ ?9 W( @  l
地产呆了几年,不想勾心斗角了,身心俱疲、想要安静的画画图,选择跳槽,发现大院强度受不了,小院一点尊严都没有,画图还画不过年轻人,还没他们能熬夜,自己在地产混的也是中规中矩,晋升无望也不至于被裁。 跳还是不跳?) J, F% K7 Y0 u2 |$ ]+ k
说到底就是对自己的职业规划没有清晰的认知,一直在原地踏步。最后发现的时候,已经是即将被淘汰的人了,所以跳槽对于这样的人来说,并不会有实质上的改变。没有核心竞争力之后,不管是在地产还是设计院,一样的都会被淘汰。4 g3 `! G' [+ Y2 e) z. t/ J
最后回答一下这个问题。老师为什么会推荐去设计院,是因为绝大部分的老师,很少很少能接触到商业地产项目,他们接触到的都是设计相关的内容。而且他们能接触到的在设计相关工作的人,也不是普通的底层画图匠。所以他们认为的设计院和实际上的设计院是两个概念。
8 L6 h6 g" o% _0 ]) T* _+ p1 |为什么会推荐最后去地产,因为他们也知道设计院不是行业的上游。他们也知道进入一个行业一定要去行业的上游,而不是一直在行业的下游。
" Q8 F" F1 h; G  ^$ r& l" \而他们这个做法唯一说的过去的东西就是,在设计院的工作确实能让你在地产快速度过被设计院嘲笑什么都不懂的阶段。但是这个阶段在地产做几个项目之后能度过?在我看来,大概是:1个。
55carorg | 2021-10-18 11:04:43 | 显示全部楼层
毕业到底去先去地产还是去先去设计院?
$ j. J- r% r6 K9 i" m! x我曾经一度认为这是一个要么、要么的选择题。但是现在回过头来看的时候我才发现,这其实并不是一个简单的选择题,而是你对这个行业、对自身的条件评估、对自己职业规划的一道判断题。
& l. y( K0 _" @! f不知道大家心里有没有试错成本这样一个概念。在我看来,在现在这样的社会大环境下,留给年轻人的试错机会越来越少,而试错成本却越来越高。
2 j4 }% ^$ a/ @% Z: T特别是建筑这样一个本科五年、研究生三年的专业,本科毕业之后基本已经25+了,研究生27+,设计院年纪大了去真的不合适,地产30就是老员工了,所以有没有想过还剩多少时间给你试错呢?
- E. r/ {: g* z& W9 |: i! v' m7 s另外问一个简单的问题?在你要选择地产或者是设计院的时候,你对你即将要选择的行业了解了多少?是停留在知道几个公司名字、知道几个岗位名字、知道一点工作内容、知道自己大概能得多少月薪年薪? 还是有拿近几年行业分析报告认真研究过、有评估过自己更擅长技术研究分析问题还是更擅长沟通协调整合归纳、有了解分析过自己能给行业上游提供哪些价值给行业下游创造哪些价值、有了解过自己的晋升和发展方向渠道吗?% M9 |/ Z6 e' [  o
换句简单的话说:我在一个不适合自己的行业呆了一段时间后,我有多大的可能性足以在这段时间完成自己的核心价值提升而不至于因为这段试错成本被社会淘汰。
. Z; G( F+ L' m有这个概念之后,这个问题会变得简单很多。简单来说就是我要做不是一个去哪钱更多去哪听上去更有面子的选择,而是一个去哪试错成本更低的选择。
1 ]. _/ z3 q6 e2 K; F% ]而最高效的的降低试错成本的方法就是进入自己能进的最好的平台。
' d7 s! [( N, a" L/ b# K这也是我要回答的第一点:平台决定你的试错成本下限。
4 |5 e9 y* d1 `# }# q3 j* |; ]对应届毕业生而言,最难的选择往往不是去地产还是去设计院。而是去哪个地产、去哪个设计院。有一个比较相对来说比较简单的、试错成本较小的决定,就是去你现在平台能去的最好的平台,不管是去地产还是设计院,去你能去的最好的。
6 V2 d$ x9 g9 ]但是这就涉及到怎么判断一个平台的好坏了。复杂来说就是看公司规模、看业绩、看行业中位置、看发展前景、看公司文化、晋升机制、公司架构、薪资福利。简单来说就是去大地产、去大院(但注意一点:大不一定是最好的,也不一定是适合你的)。但是普遍情况是,行业里大跳小好跳,小跳大不好跳。% _8 I# f" [, G1 t  i+ b
当你目前平台不足以支撑你去好的平台的时候,提升自己现有的平台,是最好的方法。简单来说就是考研、留学等等。学历不够在设计院来说还不算是很大的问题,但是作为地产的敲门砖,学历不够你就是去不了好的平台,后面的也不用说了。3 ^# t' ?2 k; w( J8 g, v8 H4 ]+ `
那么是不是去了好的平台就能平步青云呢?并不是。" p# f3 F% {9 m; S3 B9 p
这就是我要说的第二点:对自己的评估决定了试错成本解决的速度。  C. o" w1 E( U- h! ^& B, t$ ~
举两个例子:) \$ Z7 O4 D$ O. Q1 U
A同学大学乐观开朗,是学生会主席,专业水平不错,但自己更喜欢与人打交道,擅长处理事务,解决问题。) a# A+ a- J. P9 J. l  O
B同学性格内向,不太喜欢与人交际,喜欢独处,干事也比较喜欢自己动手,专业水平不错。
3 x4 V8 T- \- ]9 }那请问A同学适合去地产还是设计院?B同学呢?0 j& A2 c4 ^' ?( Q
其实答案很简单,你会让一个擅长交际,处理问题的人闷在设计院里默默画图吗?你会让一个不喜欢与人交际的人天天微信电话开会协同处理个不停吗?* F  r* Y8 m) f# C' r, |
所以对自己的性格、喜欢做的事情进行评估。选择适合自己的,自己喜欢的工作方式和内容。会让你在工作中更快的发光发热,更快的进步,而不是整天闷闷不乐,郁郁寡欢。8 b( ~& \- N7 w. C1 Q- M+ s
简单说两个地产和设计院最大的差别:$ @" `3 Z$ ^2 Y* M' c5 o9 V9 C& I8 a
1.设计院目的很简单,完成甲方提出的需求。是一个相对被动式的岗位,需要的是什么?是耐心、是专业度、是配合、是服务。不需要你能说会道,八面玲珑,只需要你能在专业上不出错,能解决甲方提出的问题,满足甲方的诉求即可。  S/ H2 Y: I4 u
2.地产设计岗呢。这是一个相对主动的岗位。需要的是什么?上能配合开发、运营把控配合方案报建进度,配合预算精简成本、配合工程解决工程技术问题、配合营销优化户型、协调解决各部门在设计方案上产生的分歧、下能对接设计院完成其他部门提出的设计修改,对接各种第三方单位解决其他部门相关诉求。这些东西看似杂乱其核心需要的是什么?是沟通协作的能力、是整合归纳的能力、是综合分析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
4 a* t6 a" R+ _; q7 P  z* R5 d那工作性质的区别直接决定了你的性格和习惯在这种工作性质下完成任务的好坏。
, k8 f& q9 S+ d7 o最后一点,对自己的职业规划决定了你的试错成本的上限。
7 n% P0 _5 _8 x2 q1 n很多人很难找到也很难发现自己以后想干什么,总是走一步看一步。
5 P2 a7 E& n( Z' c设计院呆了几年,身体吃不消了,想要安逸的生活,选择跳槽,发现自己只会画图,大地产进不去,小地产工资还没现在高,年纪一大把了去了只能当个普通职员,给20几岁的年轻人当下属。跳还是不跳?
7 }6 M" t# P  u2 h地产呆了几年,不想勾心斗角了,身心俱疲、想要安静的画画图,选择跳槽,发现大院强度受不了,小院一点尊严都没有,画图还画不过年轻人,还没他们能熬夜,自己在地产混的也是中规中矩,晋升无望也不至于被裁。 跳还是不跳?
7 c" p4 o. H2 L" v+ D说到底就是对自己的职业规划没有清晰的认知,一直在原地踏步。最后发现的时候,已经是即将被淘汰的人了,所以跳槽对于这样的人来说,并不会有实质上的改变。没有核心竞争力之后,不管是在地产还是设计院,一样的都会被淘汰。
! j/ R" T& \, T/ N* P& m/ p最后回答一下这个问题。老师为什么会推荐去设计院,是因为绝大部分的老师,很少很少能接触到商业地产项目,他们接触到的都是设计相关的内容。而且他们能接触到的在设计相关工作的人,也不是普通的底层画图匠。所以他们认为的设计院和实际上的设计院是两个概念。( q9 B7 L! S( F3 D1 q
为什么会推荐最后去地产,因为他们也知道设计院不是行业的上游。他们也知道进入一个行业一定要去行业的上游,而不是一直在行业的下游。
% j" x8 ^  N+ U3 F7 w而他们这个做法唯一说的过去的东西就是,在设计院的工作确实能让你在地产快速度过被设计院嘲笑什么都不懂的阶段。但是这个阶段在地产做几个项目之后能度过?在我看来,大概是:1个。
tyfgp9013 | 2021-10-18 14:11:10 | 显示全部楼层
万科2018年报中,提出了集团未来“城乡建设与生活服务商”的战略定位。
4 M  U6 T6 {& oAECOM建筑及人居环境副总裁、总景规划师沈同生,在一两年前的一次演讲中,也提出了开发商未来将会转型为“城市运营者”的角色。3 E. I4 m6 [1 f( Q! h1 z
在这种大趋势下,如果想做开发商这一侧,在设计院工作中得到的锻炼,到底有几成相关性,其实是要打问号的——尤其是初级工种。
0 l( |. e4 _) K% K* c老师的观点可能基于自己早前的经验。彼时开发模式粗放,对专业能力要求不高,毕业后直接从事相关工作对核心技能的提升并无裨益;且杂务琐碎,会消耗本来可以用于自我成长的精力。然而,现在已是所谓的“地产下半场”,行业的变革与升级势在必行,如开篇所言,开发商也需要适应新的定位和角色,并启用相匹配的人才。不论甲方乙方,在细分领域拥有核心能力或不可替代性,都是安身立命之本。
/ B8 x6 ?7 ?* \: D* Y* u. n设计,尤其是审美和空间品质等主观抽象的因素,相较于开发流程中的其他方面,的确更依赖经验和感知,更难通过标准化和参数化来实现精确控制并迅速入门,因此有相关专业背景的人在职场起步后,提升综合能力的过程中,确实具有一定的先发优势。不过,这种单科的优势,在设计院能够被强化到什么程度,又能否足以覆盖弥补其他科目的短板,则不能一概而论。' t# x$ v. d0 ~" g
随着行业发展,BIM、全息投影、人工智能等技术会进一步普及,交流沟通的阻力将变得越来越小,传统行业经验带来的加成也会被削弱,甲乙方的界限会变得模糊、乃至被重新定义。“设计院做几年再去开发商”这个论断,有很多主观经验主义成分,即使不能说全错,也已经不再普遍适用了。
; }$ x8 }0 z7 W9 }从事设计管理工作之后,我自己也在不断思考自己的职业定位,也因为这个论断而摇摆过(很多次)。可能在很多人的认知里,“甲方设计管理”似乎仅仅是一个不画图的传音筒。但是这个职位真的应该这么简单粗暴么?. S" X$ e5 I( U4 H# A$ @( |# u3 r
我想,答案是否定的。好的设计管理需要能够在甲乙方的思维之间切换,保持各方平衡,从而推进项目——整个开发流程,绝大部分环节都需要设计的参与和支持,设计虽然因此通常会成为最容易“背锅”的部门,但也是最具有全局视角的部门之一。
% e* `& z9 K6 L( a6 a: _( V因此,中短期内我给自己的目标是:能够甄选、引导、并协助优秀的设计团队,完成既符合开发方利益与需求,又保证设计品质落地的项目。
8 U4 D9 j: M3 `0 B' x而长期规划,则是在“服务与运营者”这个定位中,做一个“资源型运营支点”(a “resourceful operational hub”)。打个不太恰当的比方,就是做一定范围内的哆啦A梦——你要什么,我从兜里掏出来给你什么,为专业人员提供路径。因为设计背景的从业者容易锻炼出前文提到的全局视角,所以理应非常有潜力成为这样的“枢纽型”管理者。
5 H: c& ]: [3 l简单总结一下。除去工作强度、经济收入、精神回报等差异需要考量,开发商一侧的工作正在向专业化和精细化演进,设计能力只是这类工作所需要的资质中的一部分。如果设计院的锻炼能让这部分能力提升到一定的水准,那么跳槽到开发商会有这方面的优势,但是也还是要面临其他方面经验和知识储备的落后;而如果设计能力真的达到了一定程度,可选择的也不仅是开发商这一个方向了。
; C9 `5 i& l6 M4 J*经验的作用是支撑判断。同样可以支撑判断的,还有观察、搜集和分析。也就是说,对于能力足够的人来说,经验可以被其他能力替代。经验本身不提供进步,进步和成长来自过后的自省、复盘与萃取。经验是增益器,不是启动机,如果没有分析和判断等能力的同步提升,所谓的经验也只是重蹈覆辙而已。
& L. a% m8 Q7 s8 j' W共勉。欢迎拍砖扔鸡蛋。
( Z/ P& j: z; `4 ?( a* M***5月7日更新***8 p& ^; G) J7 B, f9 F2 N9 m3 t* [
文末打个广告:大家如果对这个话题感兴趣,也可以参与我和另一位优秀的建筑师李乐贤共同开设的知乎Live“闲聊甲方乙方”,从不同角度听一听甲乙双方从业者的理解:
; |9 L! E6 u5 Whttps://www.zhihu.com/lives/1104735718999650304
股市夜归人春 | 2021-10-18 16:56:1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来不想回答这个问题的,类似的话题也回答过好几个了,车轱辘话我也不想多说,但是有人邀请,也有人把答案发给我看,看了几个答案觉得还是说几句吧。6 ^- V& A3 F  @4 Y/ ^6 G
对地产大佬强行秀优越感的不适
# |- n0 v! d9 B' ]( h1 S- j# A
+ n! G* e. ?" L: S. O( q# X. r我的观点一直都是,地产和设计院就是同一个产业链上不同的角色而已,大家一起配合完成工作皆大欢喜,工作没有高低之分,不同的工作适合不同的人,任何行业都是金字塔,上塔尖的是少数人,塔尖的人滋润,塔底的大伙都挺苦逼的。
4 ~) M0 `+ `! L/ p$ _; {' l在您那儿,去个地产,当个管培生,感情跟过几年就要接班杨国强许家印王健林似的,这优越感也太爆棚了吧,本来是个选择题,结果成了地产大佬们的大型秀场。5 e" H* M! X5 }0 C
地产大裁员不说吗?一裁一个部门。地产夜总会不说吗?开会开到吐加班加到死,刚还看别人写地产007,比设计院又能好到哪里去?
& [( g2 P  v7 s# ~1 B& i+ S设计院里大部分都是苦逼画图佬没错,地产里有又多少个城市总给你当?% T6 t0 ]% j! ?9 i* F( h
都是一根绳上的蚂蚱,干份工作糊个口,都是苦逼哈哈,没必要强行秀个优越感。
, j% T, A4 r# M' k8 P$ A; |工作这种事就是自己骂他千百遍,别人踩几脚就觉得不舒服了,不吐不快吧。$ m+ H! H+ `! {; e- ?4 ^
老师的建议该信几分?
$ z2 a7 U$ C! g/ @& A+ S) n3 `$ s8 G: p+ E/ d: [% |5 G
老师这个说法应该说只适合一小部分人,毕竟行业发展太快,老师在象牙塔里待久了,说的话也未必对,对这个问题最好的一句话总结:社招是填坑的,校招是塑造的+ z1 f  y7 u  X0 w! `% ?
意思很明确了,想要在地产出头,校招的优先级肯定是最高的,拿管培生来说,别人招了就是往高层培养的,不提拔亲儿子,难道提拔外来户吗,不可能的。所以一心要去地产发展的,就别去设计院遭那个罪了,直接去就对了,亲儿子不当当外来户,没那个必要。* }8 Q7 M$ N( f1 R* @
老师这句话对什么人适合呢?- H* r; D/ `/ v8 Y
对那些自己定位不清晰,去了地产怕裁员怕出不了头的,选择设计院是个比较稳妥的选择,设计院的好处就是进可攻,退可守,待个几年其它方向你随便换,都还是挺受欢迎的。& E3 r  Q! [' O' ]  n6 F4 @4 }9 P8 t
至于那些早就想好自己往哪个方向发展的,该去哪儿去哪儿,更没有必要特意去绕个道了,之前也在别的答案说过地产跟设计院的区别,对这个选择比较纠结的,可以看一看。+ G* i8 b- o3 D/ [0 f, V% |
土木工程硕士研究生应届毕业生,是去甲方,还是去设计院?设计转地产到底可不可行?
4 R$ `: F% H7 c4 j$ Z2 m4 ]; G
& n! M% s* g2 q9 m. E) P8 d都是同一产业链,当然是可行的,我有太多同学和同事从设计院转到甲方的,有混的不错的,也有不喜欢那个强度和氛围又回来的,特别是对于技术岗位,比如设计部和工程部,还是很喜欢要从设计院出去的。' w! l' y3 Y& i! Z! g5 i
虽然说工作模式不太一样,但是积累几年技术再去甲方,适应一段时间,转变一下思维,还是会很快习惯的,技术岗位整天跟设计院、施工单位打交道,本身技术层面比较过硬还是比较有优势的,工作也好开展,至于其它的一些综合能力,都是可以弥补的,就像甲方一样,也有很多技术上很扎实的人,不能说去了甲方的就技术不行,去了设计院的综合能力就很弱。
7 i! G8 c- h" z: T9 q) y7 @) k一毕业去地产发展的好还是干几年施工或者实际去地产发展的好?" H8 O1 F7 p- n% g, n* \

' }% I; t0 y, w! l/ O5 M9 u2 [! i回答这个问题,特意去找转到地产的几个同学聊了聊,这两种方向到底哪个更好,得出的结论是:
+ F: ~; V/ E: W4 l) X! _8 N2 _1、技术岗位,有设计和施工经验工作上更得心应手,技术岗位的领导层有很多是从设计院、规划局出来的。
( t1 R8 N% z( |& ]& k* j+ E. Z& f2、非技术岗位、更高层的岗位,一毕业就去的发展更好。
- R. Q% M( H9 E, ~3、不建议在设计院待的太久再转地产,要去乘早。
Autogodbless | 2021-10-18 22:33:30 | 显示全部楼层
严格来说,脱离个人的具体情况以及公司的具体情况,回答都不会很精准,不管大家怎么说,题主还是要结合自己的情况来判断。8 j  ~6 _/ a: b! j: A7 ]3 r
建筑老四校,毕业先干设计再进地产,是一种很传统并有点过时的道路。老师建议这么选,在于它对于专业来说相对比较“安全”,建筑学的毕业生,多少有种“饥荒饿不死手艺人”的匠人情结,大多数人会觉得,我会做设计,那么始终有门谋生的手艺,不至于被资本家蹂躏致死。一个建筑师在设计院干不下去,各有各的苦衷。我现在就坚信,做设计是为了解决生计问题的人,最终都会离开设计行业。有所依靠是双刃剑,很多人觉得舍不得专业投入,所以在职业规划上放不开手脚。
- A& ?3 D' Y( j( O* R2 L5 S1 j但建筑学其实是一门很好的通识教育。假如看开了,专业背景带来的视野、逻辑、格局,用好了话,很容易做好其他的工作。越来越多的甲方认识到自己需要的是技术管理者而不是设计师。举个例子,你去理发,一个成功的发型是你的决策结合 tony 老师的手艺的结果,这充分体现出了甲乙方合作的价值。现在的甲方再社招的话,其实很看重有无甲方背景,因为甲方经验和乙方经验完全是两码事。
$ l! g3 J: U: P, x房地产真的是一门技术门槛很低的行业,非常接地气。所谓管培生,无非是装出来给没有安全感的应届生看的,真正能做的好,体系建设比较靠谱的,全行业数过来也没几家。应届生不要觉得自己成了管培生的通道就稳拿了,地产要往上走,搞政商关系,搞大力出奇迹的开发周期,搞各种人际关系,未必适合每个人。不要只看着各位城市区域总人前风光,长年外派妻离子散,中午喝得五马长枪,下午继续开会还能头脑高速运转,晚上继续觥筹交错,真不是每个人都干得了的。职场这件事,多大投入多大产出。
( e6 C2 j) E  E5 p- e3 t2 Z我反对把甲方技术说的一文不值的论调,真一文不值没见哪家开发商把设计部门取消了,一个人的职业定位,是结合各种因素的选择结果,哪是一两句讲得清楚,预测得明白的呢?
穿凉拖的猫小宝 | 2021-10-19 09:51:25 | 显示全部楼层
先说结论,这个说法真的真的影响了一代土木建筑学习。4 R& \  }. S+ _- B, L- e
之前有讨论过刚毕业是否要先去施工单位锻炼几年再去甲方,道理是一样的。# D. i& x" ?3 H2 B) p! t/ M
土木工程毕业生是不是应该先去施工单位历练几年?我有一位同事,今年年初来的公司,设计院干了7年,转来地产,论专业那绝对没的说,应聘的什么岗位呢?——设计副经理2 L9 l8 G; p0 X. o
而另一位同事,地产设计管培生,工作5年了现在是什么职位呢?——设计副总监0 P! C( g, a" n& Q
而这种现象并非个例,在地产公司比比皆是。1 W* N4 R% O+ G: h
不否认设计院确实能够学到专业,也可以变得更专业,但是从职业发展及综合能力上来看,依然还是甲方会好些。
双星子樟 | 2021-10-19 19:43:10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是个老生常谈的问题,知乎上的讨论总是倾向于一面倒,说一点个人看法。先说结论,能直接去甲方那么毕业就去,但去设计院也并非就那么错。9 x! B( R$ ^5 g1 @& C$ H; F
这个结论仅适用于在行业内发展的情况,须知设计院和地产并非唯二去处,建筑学毕业也可以有很多其他选择。
- G$ n' h1 u: I' [5 e& X! ?国内建筑系学生能一毕业就有机会去甲方,直接接触到项目开发的全流程,无疑是幸运的。这种现状建立在两点上,一是行业飞速扩张,货如轮转,需要大量的设计管理人员,而设计院目前的运作模式,对此类人才的培养速度和质量,是极其不足的;二是,多数开发商住宅开发占主体,拿地倾向于公开市场的净地,再加上产品已经标准化,项目设计难度并不高,不需要多过硬的专业能力,熟悉公司内部的管控流程即可。换句话,从资本角度,做“快消品”并不需要在产品上花多少心思,投入产出完全不成比例。
8 ^* J! m& G2 Y2 {9 m" J; o+ w国内之所以会有学生纠结这个问题,其实是因为国外甲方几乎不招聘建筑学的应届生。在新加坡,地产设计管理人员招聘,基本起步就是要求5年的从业经验,而中国香港地区的地产公司,往往还会要求HKIA注册建筑师。在美国,也常有甲方高薪挖角乙方的项目经理,在这种情况下,专业能力仍然是极为重要的考量,并非一文不值。国外地产公司的高级管理人员,很多都有建筑和地产复合背景,比如B.Arch出身,加上MBA或者Master of Real Estate。不过要注意,这里被甲方挖角的是项目经理,如果在设计单位只是单纯绘图,而不能建立项目管理者的全局思维,这种从业经验对于甲方的价值,是要大打折扣的。以目前我国的现状来说,在甲方更能锻炼项目管理思维,这个无法否认。
; h. D1 C$ ^4 R9 Y管理能力当然重要,不过,房地产的核心产品是建筑,了解建筑设计相当于了解产品工艺,仍然很有价值。在地产,设计地位不高,且容易背锅,但其实把锅背好坑填好,就是这个岗位很大部分的意义,不然雇你来享福的?你是社会主义接班人?我相信,行业在转型,精细化运作,设计管理的地位,会有一定提升,不要太执着于眼前,也不要非和投资营销比,这两个要干出头,比设计可难多了。: k$ y# P+ o7 Y# o' H. G  [
建筑学生勇于尝试其他职能,比如投资、营销等,是很好的,做得好很有发展空间,但所需能力和建筑就没太大关系了,你面对的竞争者来自各行各业,能在这里面脱颖而出,自然也是个中翘楚,不管干啥都差不了。另外,没必要比来比去的,为哪个职能是核心,为哪个公司高人一等,争的你死我活,咋还跟学生时代比成绩一样?你在地产再牛,能牛得过政府?谁才是老爷,想清楚了吗?别想太多,想想如何立足本职能,为公司贡献更多价值,才重要,不要浮躁,总是这山望着那山高,最后什么本事都拿不出手。资本是逐利的,你有价值,你身价就水涨船高,你没价值,就一边呆着去,很现实,不要被资本暂时展露的善意迷惑。7 G* D' ?! s1 K5 e5 D) _
<hr/>总之,能去甲方当然直接去更好,但是专业上其实是有缺陷的,换一个公司很可能就水土不服,所以专业上不要落下,自己多补课。一般来说,缺乏设计实践,应付纯住宅项目还好,对于多业态的混合项目,比如商业综合体,可能会很吃力。当然如果直接去投资、营销职能,没啥好说的,设计专业能力不重要,自己好好体会,这两个岗位要干好一点都不简单。
1 {7 `+ p2 B$ e* C1 {( I5 \现在地产校招竞争激烈,去不了地产的呢,也不要灰心,了解设计工作的实际情况,对于地产的工作,也很有意义。但是,要主动承担项目管理相关的工作,主动了解甲方的逻辑,眼界放开阔些,不要局限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上。否则设计能力提高了,其他综合能力差一大截,补起课来相当辛苦。* M% C; }" S+ J" ~3 l: E$ P
说这么多,是想告诉大家,人生没有唯一解,不是非黑即白非此即彼,要对这个世界的复杂性有充分认知。我们做选择,只能是基于目前条件选择一个相对好的,但放到长远来看,是不是一定好,也说不一定,因为人类的认知是有局限的。并不是说选了一条就一片坦途,另一条就是万丈深渊,不管在哪里,都需要持续的学习精进。专业能力是基础,综合能力、管理能力则决定能在职场走多远。对于这个问题本身,先去甲方还是设计院,其实做什么选择,对以后人生没太大影响,至少不会是本质影响,心态平和些,不要患得患失。
妲姬嫣氖 | 2021-10-19 22:28:20 | 显示全部楼层
国内的情况已经回答得很全面了,我来说下美国的情况。
. A' e! ?( A: o( ~如果你是个建筑设计专业的美国留学生,想做房地产相关的工作,有几条路可以走:
/ G3 d% U' @8 L/ j0 V1. 用OPT在美国的建筑设计公司工作一年,回国转甲方,或毕业直接回国做甲方。# ?3 `. ]& ^) h7 m! {' X5 ^1 f
近年来身边回国做甲方的朋友越来越多,一来因为国内地产行业极具潜力,二来因为H1B工作签证的抽签限制,导致很多留学生在OPT期限用完后选择回国。) v, V" `7 a0 Q8 h1 s5 s4 E
走这条路的有两类人,一类是毕业后立即回国做甲方,一类是作为建筑师工作一两年再回国做甲方。8 M: s" V1 u+ A
先说说第一类,常青藤名校毕业的建筑学生找国内地产公司的工作并不困难,机会非常多,还有可能一上来就培养你做项目负责人。今年,龙湖、碧桂园等地产公司纷纷来普林斯顿校招。而且还不限专业,有非建筑地产专业的博士朋友被高薪聘请。- b1 B0 S6 ~7 X2 }' y
关于第二类,去年,我目睹了几位做一两年建筑师回国做地产的,都拿到了非常好的offer。他们几乎都是藤校建筑系毕业,在美国大型建筑设计事务所工作过,拿到了AIA认证的注册建筑师。时隔一年,现在在国内做甲方带项目,不仅仅是做设计对接,还涉及到投资管理等方面,经常需要外派出差,当然工资也肯定比在美国做建筑师高多了。和我美国的建筑师同事讲,他们都羡慕不已。
: T& x- O% y1 X( L2. 有美国绿卡,可以直接申请地产商的工作。8 T0 x, E6 u6 y$ V  S: g
美国的地产公司,很多表明只招绿卡持有者。所以,如果你毕业时已经有绿卡了,那可以大胆的申请地产公司啦。 比较有名的比如Vornado, Silverstein, Brookfield, Kushner, Ironstate...之类的顶级房地产开发商可以试试,他们的项目负责人很多也是有建筑背景。6 E  V+ g' R" C6 m$ \' {! u
不过,这些美国大型地产公司非常看个人的学历资质。目前我在项目中遇到的甲方负责人,VP级别的都是有建筑和地产双学位的。如果觉得资历还不够,建议去读个地产方面的MBA。8 t, v2 g3 G& H( w+ A
当然,如果你缺乏对美国市场的经验,直接去美国开发商工作还是相当困难的。可以考虑去有美国业务的中国开发商,比如最近在纽约布鲁克林搞项目的绿地公司。这些公司一般招有绿卡的中国人,申请难度比美国本土地产公司低,可以毕了业立刻去申请试试。
$ k% E) U  }$ G# d( Y3. 在大型建筑设计公司工作数年,跳槽去地产开发商。
3 S1 A1 k( y+ a. z0 _这条路是大多数想呆在美国长期工作的留学生最保险的选择。长路漫漫,我来介绍一下步骤:' d4 E( o3 E) Z. q" |; r0 h" K
1. 建筑硕士 MArch 毕业。找到大型建筑设计师公司的工作,开始OPT。
" y# |! \; e- ~! c" [# e6 }3. 来年四月份的参加H1B抽签,抽中转换为工作签证。这时候可以开始准备AIA考试了。
' Q4 M( Q. M/ Y7 s) ?* S4 W; z* f4. 工作了五年,准备办绿卡,这时应该已经考取AIA建筑师资格了。& B0 h8 e- A# R8 P9 ?2 a
5. 又过了五年,转换成绿卡身份。如果你已经有了一定的甲方人脉,或者已经成为了建筑设计公司的PM,这时候跳去甲方并不难,而且再也不受身份限制了,可以从事任何工作。0 i9 x7 a( y; K/ [( K; N+ T
总的来说美国的地产公司经常会主动挖走乙方工作五六年的项目经理PM或者设计团队的负责人,给的工资是非常高的,可以和美国的金融IT行业媲美。但前提是,你得在乙方做管理人才,所以,一定要锻炼presentation 和management skill。
. M. ?% |! M8 Z$ k+ q. Q4 |6 @这时候你到甲方做项目负责人,公司会掏钱培养你,比如让你去进修个MBA。前提还是,你得是个管理人才。
& e" O2 k3 l+ ^% \5 ]) r7 X总结一下,美国名校毕业的建筑留学生,回国可以立刻投身甲方,或者在美国体验一下建筑师工作再回去做甲方;在美国,如果认认真真走管理人才路线,也可以在身份允许的情况下转甲方。
: a: v0 u: g1 ]4 X% b" i5 l& V路子有很多,每个人的情况不一样,得自己权衡。我就想说,站的高,看得远,无论在甲方还是乙方,都要往大平台跑。
本立沙 | 2021-10-20 06:28:43 | 显示全部楼层
看了很多建筑学同学读书期间对大师和建筑理论的推崇,我强烈建议建筑学毕业去房地产,毕竟还年轻,被房地产暴击治疗一下,还有回头的机会。& `( `, {6 h4 s# \; H: y9 P! k% @
三个月就有很显著的疗效了。! b+ _1 h8 x3 |/ v+ t! ~
去设计院,如果遇到几个大师,下半辈子就真全毁了!我也不解释是为啥,  k! y8 G1 b/ B# a& E
免得很多还在读书自我感觉良好,觉得自己会倒背大师语录就和劳动人民不是一个阶级了的人抬杠
; @# d) ?: j, w, b0 `0 t
: a0 E8 l$ I0 u9 D1 T* {3 a同学你需要房地产暴菊治疗,2 S+ f% e+ Y% G
很多建筑学同学,有情怀的建筑师觉得有建筑味,做的好的建筑,和市场业主甲方眼里觉得高档有品位,完全不是一回事。* o' U- w* ?2 n: L" x

9 [; `/ m# Q9 S- m2 C; s! ~; _3 H- S% ^7 w4 u; f8 l
1、现在建筑学毕业去房地产已经 没有任何优势了,学的东西,不但用不上,而且以后也用不上。还有负面作用。把心态放平,就当个酱油专业进去,你比那些酱油专业唯一有优势的就是学过cad。而且如果读书期间,软件没学好。去设计院也没啥优势。很多施工图院已经是招会cad的非建筑学学生了。" b+ U3 T* M' u2 D" J1 [+ I
! p4 I: d" a! H4 Q/ l# q
很多建筑学学生还认为自己大学时读了不少美学的书,在审美上有优势。我们先不讨论到底有没有优势。先告诉这种大学看了不少书的学生,在而今整个信息爆炸,书籍唾手可得的时代。和你一样看了很多书,觉得自己审美有优势的人,一点都不缺。
( q* V( f. d: z+ ^房地产是资金密集型,而涉及土地这种财富之母又是各方利益的交汇点。专业技术在其中的比重是没多大的。所以建筑学进去没有任何优势。反倒有个非常非常大的劣势。$ `1 X/ q1 j- b% F
建筑学教育是啥样我就不说了,免得很多还在读书自我感觉良好的人抬杠。建筑学的学生进到房地产,首先面临的就是扭转三观的问题。
9 L" @8 N& d; s$ h4 s这个怎么扭呢,我也不说了,免得很多还在读书自我感觉良好的人抬杠。进去你就知道了,进去了你看还有人和你抬杠吗!!!人家直接拿资本 鞭子抽你。& ?3 O! k& c6 f  z: R

5 f, x6 a9 ^+ D! X( I' q/ Z. z7 S
* k0 V! m8 i% b8 ^, n& h, K
4 m& R; Z' v7 E5 Z2、现在房地产也面临非常严峻的转型的问题,接触过很多以前设计院骨干在房地产当中上层的。他们大部份都是5年前,房地产爆发,求贤若渴的时候从设计院挖过去的骨干。身上带着深深的“旧时代建筑设计的烙印。) X8 |# H) h1 O+ P8 V; J
什么意思呢,就是以前房子怎么都卖得出去,大干快上拼命的造楼时代的设计。这些房地产骨干能否适应。城市化减速,人民对居住环境日益增长的下对居住品质提高新要求,这种前提下 新建筑设计。新房地产。还是问题。5 E" s' [& R0 A; V0 [3 X
这部分人的问题是,不知道什么是“工业化物质条件充沛下的好东西”。所以你看而今很多面对这种中老年的广告都是8848式的宣传,所以开口闭口,啥尊享,皇家,帝豪…………充满一种贫农想象地主老财如何奢侈的模式。在形式上的表现,就是堆砌各种他们觉得奢华的元素。这部分人诞生于物资匮乏时代,对高档的认识就是不断的堆砌。: l- p4 t& K% }( s! R/ C( x  ^
吐痰的痰盂=》金痰盂=》地主老财,吐痰都要一个漂亮 丫鬟捧着痰盂。- d# q, q/ O5 M2 Z/ _
这就是他们对奢华的认识“在固定生产力条件下对物质和人力 的占有和浪费”。生于贫乏,所以对占有物质和人力,有一种不理性的狂热。+ @' Z; k; N* J7 K
而不是从诺基亚=》iphone,这种。不是从打电话发短信=》微信,这种
9 e* D, |* x$ `1 K6 J+ t而“工业化物质条件充沛下的好东西”,是不断提升的生产力,对工作生活思考等的创新,然后反过来又推动生产力进步,然后又推动对工作生活思考等的创新=》………………这种不断循环下去。
: h4 k' {* W4 G所以“工业化物质条件充沛下的好东西”形式上是简洁的,但是内涵和方法上是更新。9 a9 r; k. v$ H3 a
. ^  _8 k3 A: t& k
物质丰富时代的出生的人,对占有物质和人力就理性得多,广厦三千你也只能睡一张床,良田万顷,你也只能一天三顿,为什么不做更有意义的事情呢?
5 k- ^# r! N' z0 ]把高级高档定义成对物质和人力的占有,在所有社会都是十分危险的。' `/ H  U7 u" }$ B3 H. _
所以这些骨干,以后很有可能也会被裁掉。互联网公司都开始裁中层了,为什么,就是转型的压迫。互联网公司都如此,在资金,技术、管理、人员素质都差很多的房地产当然也会如此。: @1 X0 J. n0 F5 l  P* ?0 E# ]0 }
所以很多地产公司估计也发现从设计院挖骨干的这种缺陷,改为直接校招,然后培养。' s% n& x* i% b) i& _
9 s1 e- J, e% F1 }4 |. {: S! R
消费升级的压力和趋势是如此强大,在节奏更快的IT和快消领域,新的产品新的理念新的设计已经早就普及,房地产如何应对???还是靠快周转弄一堆库存吗????1 F* z6 U4 C3 m; \4 v
3、职业路线怎么走,取决于你的职业规划,脱离这个谈去设计院还是去地产,没有任何意义。房地产的技能树和设计院是不一样的。在金融知识管理知识以及人脉比设计院重要得多。学销售和传播的估计优势在地产还大点。至少三观是比较符合地产公司。5 N, h5 b) T/ W6 y4 K4 \8 C

6 S& I$ d) Z) b* ~/ {# s) U" @4、从个人的职业道路来说,首先要明白一个基本的事实:任何人都是可以替代的,区别只是替代的成本。: V" `7 l6 j* g# Q, d
作为个人就要想方设法提高自己被替代的成本。个人能力和人脉背景都是这种成本的组成部分。
# k% Y8 b' H8 z0 A) k
) M: _/ u9 N  N( }. A地产公司 培养办法其实就和养蛊一样,每年弄一大堆进来,第二年不合适就辞退,3年下来估计没剩下多少了!所以地产的管培生不是那么好当的。尤其三观不太对路的建筑学学生。而且对于缺乏营销传播沟通经济等等专业知识的建筑系学生…………简直是灾难。
8 J& X. F2 x7 z' {) E( ~% |- g. e8 H$ |! }2 u2 Q1 L
设计院稍微好点,还有一套培养体系和有人会教。不过设计院面临整个体系和技能老化被淘汰的局面。而且白干活呀。进去能熬多久,又能得到什么是个问题。设计院相对单纯,但是相对单纯不一定师好事呀,相对单纯容易想的少,想的少的设计师不是好设计师。尤其是建筑学教育出来的三观+陈旧过时的设计院技能体系=灾难
9 b' z6 p6 w# C, C5 H1 E. o( ^. M' r7 a: G) N
5、如果按照高中低来粗略划分人才的档次,那么初级人才已经过剩,替代成本很低。中级技人才刚够,只要不作死,混口饭吃还是不难。高级人才员稀缺,基本哪里都能拿高薪。' S! b8 ?* n! h' P& Y
主意呀,绝大部分才毕业的本科生不是人才,不管你什么学校毕业。
. r+ ]7 c! k' t$ O$ U, P+ u2 T6 ]5 v
; R, t" W2 g3 |. ]; l, {' {! _所以,最关键的问题就是,如何快速的成为初级人才,然后升到中级。
/ w0 R0 C8 e# S( u9 E我不是叫你去地产或者去设计院,而是告诉你从哪几个方面规划你的职业道路。比如说你去地产你要清楚,地产是干什么,需要什么素质,如何学习,以后怎么发展,去设计院也是一样,去总包也是一样。6 e; m/ A* T4 _& C- E
现在行业转型期,整个中国都在转型,其实道路还是不少的。
/ y/ [2 K$ x+ W' v* _最后补充下,不管是地产、设计院,还是总包,能不能升迁其实个人能力在其中占的比例不大,你不要听着某某说他同学怎么去了哪里,然后就一路高升,他怎么悔不当初。背后有很多信息是你不知道的。你以为靠机遇和个人爆肝升迁的,其实很多都是背后有人。这个有人不一定就是以权谋私,有时候人家告诉你一点信息,就可以让你抓住机遇。+ A6 u" i5 F6 ?4 D' G) O# ?
9 N% V/ D( s7 t: C# S
运气好,跟对人才是最关键的。当然运气和跟对人很多时候是以个人能力做基础的。再NB的HR能牛过中组部??能正规过中组部???体制内怎么说,能不能升主要是运气,这还是有背景的。我接触过的体制内,莫名其妙被撸掉的不少。
" N  Q) B( h, j* G' Y, Q" Q8 d: w- O5 [$ e3 \4 P; G) n, y
你别听人家求才若渴,中级及其以上职位,进去就面临站队的问题。哪怕你是一心技术,不管政治,也必须面对。因为中级职位就涉及到大量资源的分配,哪怕你啥都不管,但是只要你位置在那里,就有话语权。就会被人争取,抵制,拉拢,陷害。这不以任何的个人意志为转移。
# O% }% \. ]/ d- [) |现在看来社会都在变化中,那些10年前跑进大学,一个博士一学期教200多节课,才6000多,忍受低工资不就图个以后旱涝保收吗,结果大学将从事业单位改为企业……………………1 Q$ P4 s7 B; c+ ^9 I" g
! Z$ `# w% ?: T5 K; z! [* v6 k6 W
当然最后才强调一下,免得很多人灰心,真掌握必要的知识,当一个存粹的技术人员其实也可以混的不错,有足够的话语权。) ^4 x7 p6 u! P. B; c2 b9 c6 A

* G( z% N& o, q4 R& |1 `对普通人来说,掌握必要的知识,是最容易达到成本最低的路径。其实现代社会,对管理营销沟通传达金融心理等等都有非常专业和深刻有效的研究。这方面的 专业知识获取不难。
9 G) m* f0 |" r% g4 N9 t' U7 t) ]0 ~# T
困难的是找到方向和实践机会。
黑太子黑s | 2021-10-20 11:51:40 | 显示全部楼层
建筑学是一个宗教,不是一个职业。; k2 t/ `. ^& c+ A- Q0 Z% }2 O4 o
去设计院更符合这个学科的价值观。但是我们每个人都是要找到自己热爱并从事一生的职业的,这个时候另一个重要的考虑因素进来了,那便是收入。
6 Y- V3 g6 d/ p: b, h$ }/ V" |年轻的时候,无论是地产还是设计院,收入都不高。那么为了自己的理想再虚度两年时光,延续自己大学时期的梦想无可厚非。随着年龄渐长,发现只有地产高层的收入才能够让我们在一线城市留下来,继续和顶尖的建筑项目打交道,延续自己的建筑梦,所以就过几年去地产吧。
9 f. Y& Z' C+ t, g+ m! G+ Y那些老四校的老师们,学识渊博,却与当今的地产开发项目脱节。他们是好的造梦师,可是他们只记得给那些家里有矿的学生们梦想,却忘了我们中的大多数都出身寒门,信仰不起这昂贵的建筑宗教。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214

金钱

0

收听

0

听众
性别

新手上路

金钱
214 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