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恋是笔不划算的买卖9 l! H& G$ P2 L. q& r& m# [
有人认为,爱情除了是一种化学反应之外,还是一种交易。4 m9 p3 U4 ]7 f5 t9 v
很多人的第一反应会下意识地反驳,认为这样的说法,要不是玷污了爱情,那就是玷污了交易。可实际上,这二者谁也没有耽误谁,它们从彼此身上的借鉴,都一定程度上进一步让自身的科研成果变得生动与深刻起来。; A0 Q1 e3 B5 L: p7 ?
在 20 世纪后半段,对经济学的讨论与研究甚嚣尘上,这股浪潮不可避免地抢占了心理学的滩头。哈尔·凯利(Hal Kelly)对爱情心理学和经济学的嫁接作了第一次积极主动的尝试,在整个科研界偏向于理性主义的眼光中和经济学家们的颔首微笑中,一个用于解析亲密关系的全新理论——社会交换理论,应运而生。% m( d8 D+ s% P' D( W6 M. w- X6 Z6 a
这个理论打开了用公式和代数计算爱情的先河,进而一发不可收拾。
; ^) G ~& n: V% {在社会交换理论之前,我们曾经提到过的进化论,以及我们以后会提到的依恋理论,一直主导着对爱情加以研究的基础理念。以至于在长期的研究过程中,人们都过分着眼于历史对亲密关系的影响。
$ n% q! C- Z0 i% p2 Y0 I1 n. D一种影响源自我们种族的历史,它通过进化论的形式得以表现——男人们择偶喜欢挑年轻的,而女性们择偶更偏爱强壮或聪明的典型优势异性。人们这样做的原因是种族在长时间的繁衍过程中完成了对择偶行为的自我修正。
; W' Q* M ^8 K8 f B6 [6 v5 N' n另一种影响源自我们自身的历史,依恋理论就着力于从个人经历推断亲密关系的方方面面。有的人与爱人相处时甜蜜,分别时虽然思念但并不焦虑;而有的人与伴侣在一起时矛盾频频,分开时却也烦躁难耐——导致这些情况发生的原因,在一些心理学家看来,是各有不同的童年经历,尤其是个体与主要童年依恋对象——通常是母亲——的依恋关系造成的。5 E% `% }+ B0 A g# R L
在亲密关系的研究领域,始终缺乏一种着眼于未来的理论——难道人们做出的种种决定,都是由他们自身或者他们的种族过去经历的美好抑或苦难决定的吗?历史决定论很难解释一些在爱情中常见的事情——比如进化论和依恋理论都很难阐述明白,为什么会有暗恋和单相思这种乍一看傻乎乎的爱情形式存在。
1 L- p# z& a: `$ k4 c乍一看,新理论仍然解释不了暗恋——暗恋能获得什么好处呢?这恐怕已经是天底下最费力不讨好的事情之一了吧。
: r: v/ M! J2 N9 m5 q但是,只要暗恋这种事客观存在,就表明它应该给暗恋者带来收益,只是有待进一步分析而已。事实上,暗恋是我认为最具有经济学色彩的心理学现象。一个人暗恋另一个人,可以爱得发疯发狂,爱得如痴如醉,却迟迟没有真正的表达和实质的行为。
: _! l. N( I+ H$ d% \% I就像我小时候,我妈妈在某个专柜看到一件闪耀着璀璨光芒的首饰——她那么动心,天天有意无意地聊起来,艳羡与倾慕着,连我这个钝感的小孩子都能看出来她那超越欣赏的喜欢,但是直到那件首饰不再出现在那个橱窗,她一直都没有提过要买。- c) j6 A. W2 n9 c/ l8 F- v- r
这两件事,在社会交换理论上找到了交集。+ \( }% Z9 u/ ~) @; X+ w3 f& x
再炽热的情感,在转变成最终的决策和具体的行为前,还是要过一下脑子,加以理性评估。这恐怕就是社会交换理论的基础观念——当然,很多决策就是错的,不少行为也的确不合时宜,但是这并不说明它们没经过评估就从想法走进了现实,只能推断当事人的脑袋瓜子和评估标准还有待改善。
: _ z$ @' M7 k. Q4 {在社会交换理论之中,爱情不再着眼于个体和族群那辉煌或者不堪回首的过往,而把聚焦的重点放在了未来。每个人都在用经济学者的眼光追逐爱情,人们想在爱情中获得自己想要的东西而已。亲密关系在这个理论的观察下,简约得像一把宜家出品的椅子。
5 q+ `9 d4 H" L7 ?亲密关系即权衡利弊,对于亲密关系而言,真正强调的是理性的动机与决策。而感受如何,跟动机怎样完全是两回事。. c0 X- B/ ?: c1 S4 m# y
这个理念深得当时美国政府的认可,因为好的亲密关系会很大程度上缓解政府的相关支出——离婚率下降,待救助人士减少,治安环境改善,更多人以家庭为单位分享资源。而政府迫切地需要一个富于逻辑强度的理论,能帮他们高效快速地定位问题。
1 p' T' W2 v2 q4 Q使用 App 查看完整内容目前,该付费内容的完整版仅支持在 App 中查看
' V7 C% ^: ^- Z+ l" _; k 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