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对所学的专业不感兴趣,而且也不知道自己到底喜欢什么专业。每天都过的浑浑噩噩,不爱学习。怎么办?

[复制链接]
查看8171 | 回复20 | 2021-10-8 19:33:3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专业和职业选择是最常见的抉择,同时也是个特别头疼的事情,最核心的纠结是不知道自己适合做哪一行,具体什么职位,因为还诞生出各种人格测试性格测试,但是还是一头雾水,这样,不妨复杂问题简单化,根据职业规划的最常见轨迹和特点来个划分,大方向确定了,就会少大部分烦恼。- p% k* S' Q! ], W7 h2 z6 n; X. y
虽然职业和行业、个人发展路径很多,但大范围可以划分为两种,第一种是专业型(专才型),第二种是事业型(通才型),这都没什么标准含义,算是自造的词语。
6 u0 D# u2 H; ]( l  _" g% S$ T专业型(专才型)4 r) e1 h: J5 s, T% j& `
针对职位和职业,就是偏螺丝钉型、技术型、可以干一辈子的,比如教师、医生、会计、律师、某领域的工程师,以及其它工作内容比较固定的岗位,属于硬实力范畴,学历和学校相对要求高,公务员也勉强算是这个范围。
" m( w" e/ E8 U9 n) V8 b/ y针对发展路径,基本上个人适应组织。比如你进入一个组织(可以是学校医院也可以是企业等),不想升职的话只要踏踏实实保质保量完成本职工作就行,当然能力强可以做的更完美,不需要主动出击做什么,这类组织一般是行政事业单位、医院、学校、研究机构、国企、央企和大型民企、外企等。这类组织的制度、文化、流程、升迁路径都比较固定,每个人都是细分的螺丝钉岗位,你的存在感是建立在组织上面的,离开它你什么都不是,就得从头开始,组织离开大部分人都没问题,构架和机能在,重新招人就是,个人谈不上话语权,就是去适应去迎合,然后在此基础上干的更好,即便升迁到中高层,这种特点依然很明显。! c8 Y  a' S8 f1 P4 g. z: u
这种情况换部门是成长的主要路线,你不用担心离开熟悉的领域而失去机会,比如体制内大部分中高层领导都是专业技术岗位一步步上来的,技术——主管——部门负责人(已经是偏行政事务了)——高层(纯行政事务)。3 W* r! m+ y7 S
这个类型成长轨迹比较类似,有一定的可复制性,专业技术能力最重要。
8 Z* X9 W7 X: p6 u这种情况可以考虑的专业基本上都在上面体现了。
  h8 B2 Q& O# p$ M- k8 I
. t" R5 d) A* B/ ?0 F$ |事业型(通才型)2 D) s4 G7 h; g& \* a0 ]
针对职位和职业(一般不是有具体工作内容的职业),一般是行政人事后勤总务管理、各类运营、企划、销售、市场、业务、创意,这类职位自由度相对比较大,也没有具体的工作内容,每个企业差别巨大。一般是灵活度比较大,比较有活力的中小企业。, t# n) f+ T: |5 a- |# x& c
想要走这个路线,专业技能不是最重要的,综合能力,软实力(沟通交流管理统筹协调执行能力)要强,可以称之为可迁移的能力,学历和学校相对要求低。你要明白你的收入实际上不是来自于组织,而是市场。) [' t0 n! f! P1 r$ N; ^+ {2 M
想走这个路线,必须明白你绝不能把自己绑在组织上,来,就是为了更好的离开,组织就是锻炼你的地方,换个组织你不需要从头开始,综合能力,软实力在,又对某个行业熟悉,到哪儿都不怕,相反组织反而会比较依赖你。要明白你做的不是具体的职位,而是一项事业,一项可以随时更换组织,可以自己干的的事业,所以你的大腿是市场,你必须牢牢抱住它。
4 n8 u0 \- y& B5 q* o你不用去主动适应谁迎合什么,你需要的认可来自市场,来自社会,而不是上司,因为你可以随时更换组织,而且这种更换相当于升级打怪,你会越来越强,这个发展路线到最后,很多人都走上了创业之路,以及成为组织的合伙人。; t; g' F+ w  n7 s
这种情况换部门是忌讳,将会失去主动权,你会因为离开熟悉的领域而失去机会,比如你在业务部做的挺好,突然让你去行政管理了,职业发展路径就被打乱了,如果在体制内没关系,但是在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这会导致你无所适从,你只有在业务领域深耕细作才能立于不败之地,大不了换个地方继续干业务就是。6 q. N- v" n$ k( d7 K8 ?6 _
这个类型成长轨迹千姿百态,基本上无法复制,人脉和专业领域管理能力最重要。
9 U9 {: E/ O5 W' |! @8 R跟专业型(专才型)相比,这种情况可以考虑的专业并不是那么重要了,如果说比较对口的那就是开放性的交叉型的,越开放越交叉越好,管理学学、经济学类、文史哲都算,尤其是工商管理、市场营销、管理工程和科学、公共管理、社会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被诟病比较虚的专业。
% s: j( e' C" j# ?1 X. K当然以上都是相对的,并没有泾渭分明的界限,就看自己哪方面的特点更突出。% r8 B. I! U5 E9 e7 S- z
在专业和职业上的烦恼,甚至中年失业,基本上都是把两者类型搞错位了。
+ w4 x8 `& x0 {2 K4 ?' k" ^. V明明是事业型(通才型),偏偏做了专业技术人员,明明是专业型(专才型),偏偏选择了打拼,结果造成错位和扭曲,要么因为这些而自暴自弃,然后被裁员,要么一条路走到黑,一辈子都别别扭扭,总是意难平,真正能在这两者之间游走自如的高手屈指可数。
) u7 A0 j2 X' f9 p在灵活性比较大的中小企业,你要是按照专业型(专才型)发展自己,稳稳当当、不紧不慢,当大环境不好时就会被裁员,被裁员后也无法像事业型(通才型)那样很容易找到合适的去向。
! M0 Y1 p1 C, }# U而事业型(通才型)如果长期待在活性比较大的中小企业,也会受到各种瓶颈,这时候就要树挪死人挪活了,不然企业就会觉得你的作用也停滞了,但待遇太高,会开你。5 J( c" z. d7 Z9 ]
要想不中年失业,首先根据自己的特点选择专业型(专才型)、事业型(通才型),然后根据这两种路线去完善自己,无论是技术还是能力都做到极致,才能立于不败之地。事业型(通才型)还要选择好的行业,或者及时更换。
123473421 | 2021-10-9 05:06:53 | 显示全部楼层
专业和职业选择是最常见的抉择,同时也是个特别头疼的事情,最核心的纠结是不知道自己适合做哪一行,具体什么职位,因为还诞生出各种人格测试性格测试,但是还是一头雾水,这样,不妨复杂问题简单化,根据职业规划的最常见轨迹和特点来个划分,大方向确定了,就会少大部分烦恼。
- M$ Q7 K3 Q3 D2 t虽然职业和行业、个人发展路径很多,但大范围可以划分为两种,第一种是专业型(专才型),第二种是事业型(通才型),这都没什么标准含义,算是自造的词语。6 R' M1 d& k6 Y# W2 n/ [8 u
专业型(专才型)' U( N; q) E( Q2 @8 ?( g* F
针对职位和职业,就是偏螺丝钉型、技术型、可以干一辈子的,比如教师、医生、会计、律师、某领域的工程师,以及其它工作内容比较固定的岗位,属于硬实力范畴,学历和学校相对要求高,公务员也勉强算是这个范围。
# S4 `0 e: O+ c' M  D( U针对发展路径,基本上个人适应组织。比如你进入一个组织(可以是学校医院也可以是企业等),不想升职的话只要踏踏实实保质保量完成本职工作就行,当然能力强可以做的更完美,不需要主动出击做什么,这类组织一般是行政事业单位、医院、学校、研究机构、国企、央企和大型民企、外企等。这类组织的制度、文化、流程、升迁路径都比较固定,每个人都是细分的螺丝钉岗位,你的存在感是建立在组织上面的,离开它你什么都不是,就得从头开始,组织离开大部分人都没问题,构架和机能在,重新招人就是,个人谈不上话语权,就是去适应去迎合,然后在此基础上干的更好,即便升迁到中高层,这种特点依然很明显。
7 L7 F7 u: R& i7 f这种情况换部门是成长的主要路线,你不用担心离开熟悉的领域而失去机会,比如体制内大部分中高层领导都是专业技术岗位一步步上来的,技术——主管——部门负责人(已经是偏行政事务了)——高层(纯行政事务)。  y3 H+ f1 x' ]2 A5 d8 r
这个类型成长轨迹比较类似,有一定的可复制性,专业技术能力最重要。' t( P0 G8 ?- }0 C6 ?- Q8 B
这种情况可以考虑的专业基本上都在上面体现了。6 O& J3 L/ m7 |% T* ^- g% |

( e, g2 \3 q- ~5 A, O事业型(通才型)$ }; T( Q& ]8 S1 t0 m: n4 ?2 B; l. L
针对职位和职业(一般不是有具体工作内容的职业),一般是行政人事后勤总务管理、各类运营、企划、销售、市场、业务、创意,这类职位自由度相对比较大,也没有具体的工作内容,每个企业差别巨大。一般是灵活度比较大,比较有活力的中小企业。
' s  v, f% A, Q( N/ o想要走这个路线,专业技能不是最重要的,综合能力,软实力(沟通交流管理统筹协调执行能力)要强,可以称之为可迁移的能力,学历和学校相对要求低。你要明白你的收入实际上不是来自于组织,而是市场。; }3 E) w- R! i! _0 V
想走这个路线,必须明白你绝不能把自己绑在组织上,来,就是为了更好的离开,组织就是锻炼你的地方,换个组织你不需要从头开始,综合能力,软实力在,又对某个行业熟悉,到哪儿都不怕,相反组织反而会比较依赖你。要明白你做的不是具体的职位,而是一项事业,一项可以随时更换组织,可以自己干的的事业,所以你的大腿是市场,你必须牢牢抱住它。3 a5 y  a1 R" H- i# E
你不用去主动适应谁迎合什么,你需要的认可来自市场,来自社会,而不是上司,因为你可以随时更换组织,而且这种更换相当于升级打怪,你会越来越强,这个发展路线到最后,很多人都走上了创业之路,以及成为组织的合伙人。. d  I4 p( s- H$ m3 `
这种情况换部门是忌讳,将会失去主动权,你会因为离开熟悉的领域而失去机会,比如你在业务部做的挺好,突然让你去行政管理了,职业发展路径就被打乱了,如果在体制内没关系,但是在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这会导致你无所适从,你只有在业务领域深耕细作才能立于不败之地,大不了换个地方继续干业务就是。2 T, z' e2 V. ]  [3 j, ]
这个类型成长轨迹千姿百态,基本上无法复制,人脉和专业领域管理能力最重要。  O) _& P8 r6 F
跟专业型(专才型)相比,这种情况可以考虑的专业并不是那么重要了,如果说比较对口的那就是开放性的交叉型的,越开放越交叉越好,管理学学、经济学类、文史哲都算,尤其是工商管理、市场营销、管理工程和科学、公共管理、社会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被诟病比较虚的专业。
  [3 l1 f* A$ N$ m2 G当然以上都是相对的,并没有泾渭分明的界限,就看自己哪方面的特点更突出。
# P9 y' k2 {; H4 n在专业和职业上的烦恼,甚至中年失业,基本上都是把两者类型搞错位了。
3 [) i! G, d# v9 a+ O* a7 n8 g  Z+ M明明是事业型(通才型),偏偏做了专业技术人员,明明是专业型(专才型),偏偏选择了打拼,结果造成错位和扭曲,要么因为这些而自暴自弃,然后被裁员,要么一条路走到黑,一辈子都别别扭扭,总是意难平,真正能在这两者之间游走自如的高手屈指可数。( \9 s# |3 V' d8 c/ a1 `5 G
在灵活性比较大的中小企业,你要是按照专业型(专才型)发展自己,稳稳当当、不紧不慢,当大环境不好时就会被裁员,被裁员后也无法像事业型(通才型)那样很容易找到合适的去向。2 W' [) z7 d+ _, H# C: d
而事业型(通才型)如果长期待在活性比较大的中小企业,也会受到各种瓶颈,这时候就要树挪死人挪活了,不然企业就会觉得你的作用也停滞了,但待遇太高,会开你。
9 a% L1 K5 Q* F要想不中年失业,首先根据自己的特点选择专业型(专才型)、事业型(通才型),然后根据这两种路线去完善自己,无论是技术还是能力都做到极致,才能立于不败之地。事业型(通才型)还要选择好的行业,或者及时更换。
人凭资本傲资e | 2021-10-9 12:13:5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人大二,所学的是工程管理. U: u7 ~* u9 |! b3 ?5 I; H
第一次写回答,有一丢丢紧张
& Y! J+ ^: B& P1 |2 ]文笔很烂,见谅
8 `& v7 p# ^  Z以下文字算不上是对该问题的回答,仅仅只是个人经历& f& j5 l; h, E
    其实一开始我并不想学这个专业,或许我根本不知道我喜欢哪个专业,只是觉得比较热门,并且还是个比较新颖的专业所以就填了/ R8 p2 y1 f. j6 ?, b' Z  O
    但是当我来到学校一段时间以后,我发现其实还好吧,并没有很讨厌,但是也没有很喜欢。
0 b% t( y5 ?6 \: p) h1 A( C    或许有很多人跟我差不多,在高考填志愿的时候,根本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专业,也不知道自己以后想从事什么行业,所以最后你所学的专业你不喜欢甚至讨厌,导致你大学四年浑浑噩噩。2 f' \! T- T7 e0 R
   我也说了我自己的情况,当我发现我不太喜欢自己的专业的时候,我的选择是将自己大学生活的重心放在其他地方,我只要在学习上保证我不挂科,不重修就行。  T2 J7 D5 l5 a, q/ F: Q0 l! B
      所以我就开始加入学生会,疯狂参加各种各样的活动,当志愿者,每天坚持运动,练习弹吉他(主要是想耍帅hh)& A" J+ R3 m" M% v+ ?5 }
        在大一这段时间学生会工作事情并不是很多,所以我的重心更多的是参加各种活动,由于又是刚来很多事情都不懂,所以导致很多活动仅仅只是参与。但是这并没有关系,你会增加很多经验,会在活动中认识很多人,知道如何在大学里和别人打交道。9 n# P& F% b2 L* h; W7 D
我觉得我在大一做的最有意义的事就是去做了一次马拉松自愿者。那一次从凌晨3点起床,然后坐大巴到参赛点,我们的工作是在终点发放餐包,给他们那些参赛跑完全程的人点赞加油。我这里就不详细说了。
  n5 ^) e2 D9 ?+ |0 H. U  F; [( ?- g大二上学期的时候我更注重学生会工作,从学生会干事到了部长。也可能有些个人原因,我开始疯狂的给自己找工作。整天都在忙学生会工作,有时候经常10点才回寝室。每次我在宿舍敲键盘,做表格做文档,我的室友都在玩手机,打游戏时候,说实话我有一种优越感。我从来没有这种感觉。
6 S+ V2 d+ i0 A5 W    那段时间我们部门举办过一个校级辩论赛。在此期间我几乎天天躺床就睡,每天满课,还要筹备辩论赛的工作,并且是校级比赛,工作肯定得做好。从定制比赛的赛制,到辩论赛的计时规则,再到写策划书,然后联系各个院系的负责人。
& L" ^$ }3 O$ C比赛时那时候比赛需要用到空教室,需要布置排赛场,比如提前把评分表,水,笔,还有辩题都提前弄好。因为我大二上学期课比较多每天都是满课,最后一节课下了之后没有时间吃饭,就得背着书包,叫上部门的干事去布置会场。比赛期间还得全程待着,防止意外情况发生。. x8 w, l) M! y: m# l% y1 L& {
比赛期间还出现过很多意外,比如辩题不能通过校领导要求,在比赛前一天让我们更改,导致比赛延期。还有人说计时规则和他们的不一样,让我们承办方更改等等。6 K/ g  v! s% Y$ y
这个校级辩论赛,差不多就是由我一个人全权负责的,包括很多小细节都是我自己考虑过的。真的很累,但是也真的很开心,因为那段时间我真的很充实,也有了举办活动的经验,还有做策划书的经验。同时也认识了很多本不应该认识的盆友。
( |- R0 M* q/ }9 a* n对了,我在大二上学期还参加过职业生涯规划大赛,我得好好说说,hhh
: W8 w2 `- z/ k6 e) T# y1 w/ \其实我大一的时候就想参加的,但是那时候我特别迷茫所以就放弃了。差不多在11月份得知这个活动的消息我就想参加了。这个比赛其实就是要你认识自己并规划自己的人生。对于我们这一类人来说是一个非常认识自己,认识自己专业的机会。因为参加这个比赛,你需要对自己很了解,包括性格,优缺点等,其次你需要对自己的专业很了解,包括他的就业率、就业前景、专业发展等,在做完这些准备的时候你自己差不多就会对自己的未来有一个基本的认知。最后在做这个整体的规划。& J5 L# N( v5 f* V! V
参加这个比赛需要自己做一个ppt,然后通过演讲来评分。我当时做我自己的ppt的时候差不多用了半个月,虽然期间有几天没有做但是还是花了我挺长的时间。因为别人都是掏的模板,而我是纯手工一点一点敲出来的。0 d- q5 u0 [! g: }' W( g
最后可能还是有点紧张,或许是当时太冷了,只拿了个二等奖,其实我是奔着一等奖和特等奖去的,有一点小小的失望。  S; k5 U1 Y3 y* p
7 z5 N& L7 @) _' H. _6 M
大学对所学的专业不感兴趣,而且也不知道自己到底喜欢什么专业。每天都过的浑浑噩噩,不爱学习。怎么办?-1.jpg
& f* {( |6 x4 c2 ?" ?$ c小小的附上一张图片 # G. M% c8 [: e3 }
其实到这个时候我差不多就已经很清楚自己以后要干什么了,包括现在需要向哪方向努力。
* ~. M) m% ^7 z' |0 r因为经历了这么多事情,你就会觉得你的大学生活并不是只有专业知识的学习,它只是你大学生活的一部分。还有一部分的生活是需要你自己去选择的,你可以选择整天在寝室打游戏,也可以选择去参加活动增加自己的阅历。当然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想法。6 E+ D% f& d& P7 a
2021.6.13
8 h5 X; G) `( D$ C; a) o% r4 N7 v毕业啦,好快呀,写这篇回答的时候还是大二,转眼就毕业啦,不管怎么说我觉得这4年还是挺充实了,能遇到这么可爱的一群人,该玩的也玩了,该拼搏的也拼搏了,也成功上岸啦,没啥遗憾的了。各位小可爱们也玩加油哦2 X# e' ]  w! O4 O! ~, I
最后
& V1 u/ {6 Q( Q* j2 v/ x: ahttp://yz.gdems.com/emsc-appgw/dl?channel=defaultChannel (二维码自动识别); O5 Z- F; z( R! t  g' r, @# w

* |5 M0 v9 y6 ~) N( l/ {: E5 [( g3 q$ q6 U
大学对所学的专业不感兴趣,而且也不知道自己到底喜欢什么专业。每天都过的浑浑噩噩,不爱学习。怎么办?-2.jpg
123473578 | 2021-10-9 13:35:57 | 显示全部楼层
其实如果你把主流专业的基础专业课本都看上一遍,你就会发现:真是一个比一个难,相对来说,自己现在学的这个专业还好一点。毕竟本专业有老师讲,还略微能看懂那么一揪揪,其它的专业连这么一揪揪都看不懂了。
! }! r3 z  K+ P9 g" I所以结论大致就是对着本专业硬杠呗。
6 d2 {4 G, `% v* l如果你看的过程中,一不小心发现了某个专业课的书你居然随随便便就看懂了,那还等什么,赶快换专业啊!这种天赋不常有,上百个人里面能出一个就不错。你遇到了,那是你运气爆棚。
温春菊 | 2021-10-9 20:06:19 | 显示全部楼层
既然问题存在,那么就去解决问题。
- M: e# M( F! `2 g' Z' h( Y对问题的解读:+ P8 m; z2 g; x
3 g2 D2 k0 `7 w* g2 B$ M( A! ~# n
1,对目前所学专业无兴趣,没有学习的动力和渴望。: H$ S7 M* Y9 e5 n2 s
2,没有兴趣爱好,或者说不清楚自己的兴趣爱好,不清楚自己擅长的东西。(一般自己擅长的事情,自己都会比较感兴趣)9 F3 r/ r+ @5 Q& U" [
解决方法:
8 w7 ~0 _$ B: I! Q1 T7 H1 Q. U5 p: M4 E; p1 _) P* v2 I" R
1,对目前所学专业真的毫无兴趣吗?是自己没有去尝试过,还是真的自己不擅长,不适合该专业的知识心有余而力不足。, f$ L% v* X6 m+ b9 ]% ~
      1)前者,去尝试,坚持一段时间的关注和学习,观察自己是否发现了新的乐趣,是否在该专业上获得了成就感,如果有,坚持下去。
& _. C3 G$ T$ T* y      2)后者,自己不擅长,尝试过后发现自己不合适,转专业吧,听起来好像太偏激了,但确确实实是根本性地解决问题,而且越早越好,如果专业真的不适合自己,拖着反而是浪费了自己几年大好的时光。
/ r9 J6 |2 q! U) s3 Z5 }) `2,从第二个方法“转专业”继续说/ u! d2 q+ n9 o% j& ?9 D0 j3 p
      1)了解本校转专业制度,相关的要求限制,转专业的难度和需要做的相应的准备等,事先了解清楚所要做的事情,才能事半功倍。# v- G( i, X4 n  g
建议优先直接问有可能知道该内容的人(如辅导员,班主任,教务处老师,以及师兄师姐)其次才是自己通过学校官网等途径获取。
9 R. L: B& Y* H2 q. \原因:事半功倍,没有必要因为怕麻烦别人而浪费自己的时间,适当地请别人帮自己一点小忙,也是友好交际的一个有效内容。
+ Z, O8 Z  r/ ^7 V. z0 M     2)如何了解自己的兴趣爱好,什么是适合自己的专业1 w* R! q/ S' V5 ~& N
这里推荐MBTI职业测试(还有很多种测试方法,在网上可以免费获取,直接搜索职业测试就可以了,用哪一种不重要,自己觉得有效就是好方法)/ ~* A  N$ |3 ?9 c6 g: N
可以帮助你测试你的潜意识所反映出来的你所适合的职业类型,并且推荐适合你的职业,专业。: J2 S, t! ]$ t  z# }9 f* ?
再从所推荐的专业中,挑选自己感兴趣的,通过网络搜索,询问朋友,试听课程等,深入了解,这一步开始,适不适合自己就看个人了,下定决心了就干吧。你会因为有目标,而重新燃起激情的。1 e4 b! J' U  R) |- B8 T( Q
3,题外话
4 `5 C4 S* J* ^6 v- }" g过得浑浑噩噩,真的不知道做什么好,又闲着的话。% v* C* D2 J$ K3 [' b( i  v
推荐一个方法:考证吧
2 p8 T  y9 _5 e! U  f7 g3 ^) t驾驶证,教师证,普通话,计算机,四六级,托福雅思,各种专业资格证书。/ g: o$ [4 }9 Z
包你大学生活充实,大学生活散漫,没有目标,不就是因为没了高考嘛,没有考试就制造一个考试,制造一个目标。
4 T: R) Y" h8 p- E7 F如果能坚持完成,相信会有收获的,而且在其过程,会想到更多自己能做的事,不过切记,先完成自己目前要做的事,过后再来拾取这些意外收获。
  x2 U! E1 V- h祝大学生活充实有激情
格格派缘 | 2021-10-9 23:48:46 | 显示全部楼层
如果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擅长什么,那的确是很痛苦的一件事,好像泯然众生,羡慕着别人,自己一事无成4 O6 n! s5 C# f* I0 z
这样的你我不会劝你去改专业,因为没有足够的毅力,而且在我学校换专业也要段前几,不知道其他地方一样不一样6 S$ k# H1 v$ y8 I( I) D6 e
所以你现在唯一能做的先开始试着去喜欢,你可以先认真听一节课,手机关机或先不带,先开始发现 哇原来这个老师讲课还蛮有意思 然后再去喜欢一门课,从而喜欢这个专业,如果你到后面还是不擅长这个那你可以试着去旁听,一般学校都会有公众号介绍什么老师上课好 有意思
" I! o) v+ x' F; z6 \* s7 S然后试着去发现最能激发你动力的某门课,找到自己适合的,生活本来就是不断摸索中前进,一时走错了路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你没有勇气去换个方向看看/ K4 Q( q4 _, k! a) T! G% o
望你能找到你真正喜欢的
小妖疯疯乙 | 2021-10-10 11:42:33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从另一个角度聊聊自己的看法吧, r' J1 n$ c& P& v; g9 t/ U% s( c
当遇到专业与兴趣的矛盾时,要么把专业变成兴趣,要么把兴趣变成专业。而后者,是一种相比较而言更理想的情况。; n6 D  ]0 n, R- w9 W
大一大二时,建议都去尝试一二。5 Z4 a0 t9 _1 @
下面给一些自己的小小建议
' N# A$ J( |' @, A: e0 p5 P2 g1.测试自己与专业的匹配度。
8 Y" P" O  P" q8 Y建议深入了解专业前景,另一位回答者提到职业生涯规划,从某种程度上说,便是一种对自己专业需求与自己性格的一种匹配度测试。如果嫌职业生涯规划太麻烦,霍兰德职业分析从一定程度上也能起到相似的效果。& l3 s" ~/ C4 Y
2.在实践中确认自己的想法
, E: b* t( x7 Z0 m尝试找老师接一些研究项目,机会不是从天而降的,而是需要自己去争取,真正跟在老师后面研究课题,我们才能真正了解到自己将来会从事一种怎样的工作。这是与平时课堂上学那些高数线代等死知识截然不同的体验。6 [! C  [7 |/ P$ |4 V2 n
如果通过上面的方法,已经确认了自己对自己所学的专业不感兴趣,那么建议在保持适量学习强度的基础上,多去寻求新的机会。
! E/ ?3 b0 H) _- j& ^+ \8 S6 T) n3.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学生工作
2 I* L9 f5 y, l+ `. a' ]1 w这个年代,如果说学历那张纸决定你的起点,那么你的综合能力则决定你的终点。
& z1 y. h1 i; B- t0 l0 ~7 g7 {' o学生阶段,多参与社会活动类的工作,将成为在提升综合能力的重要渠道。(通俗地说,就是在学校里学会一些社会技能4 t, ?6 V3 L/ l' s' J* k
组织策划活动,办公软件,PS,PR,AE,汇报演讲,团队协调沟通。。。这些综合能力都是能在大学期间学会的。0 A$ H. J* X, K! R0 [& [- o9 d5 J$ h
到了社会上,无论是市场营销,还是策划方案,还是办公报表,还是团队建设,这些工作拿到手里都能颇为得心应手。上升空间,也就扩大了。0 k* T' g2 m9 e" N2 e% p' j# I
如果能在这个过程中,发现自己的兴趣和特长,那就再好不过了
) x- {% z& N$ F, v4 \0 p尝试把它变成事业叭
0 B/ j) S5 O0 ]6 N+ n, y0 u/ q年轻的时候不去折腾,还等什么时候呢
傻拉嘿呦呦r | 2021-10-10 17:30:49 | 显示全部楼层
孩子,大学最重要的是灵魂的净化与精神力的提升啊!3 s- _  h, Q8 h% J* r" }

/ A3 N. g" ~0 D  Z2 d9 l- b( ?如果你没有梦,那不是可怕的。可怕的是什么?
6 h, Q0 L6 n" {- ~- g<hr/>你不知从何而来?最后要去哪里?最后才是,你是谁?
123473421 | 2021-10-10 20:06:34 | 显示全部楼层
振作起来,其实国内本科差不多,学的知识比较肤浅,研究生阶段才是深入学习知识的阶段。如果不喜欢本科专业研究生阶段可以选个自己喜欢的专业,本科选学校,研究生选专业,博士选导师
光导不射栈 | 2021-10-11 02:39:5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人毕业一年,对社会生活可能不太熟,但是大学生活还是可以说两句。首先定一个基调,大学的关键点不是“学习”这么笼统,而是尽可能找到自己今后的目标或者兴趣点,围绕这个点去学习对自己有用的知识,学习知识只是方法,丰富自己才是目的。其实高考后选专业时自己并不一定就特了解自己适不适合喜不喜欢,有时候只是觉得不错,看对眼了而已,进了大学觉得不是那么回事,这时候有两个方法:第一,去了解你感兴趣的专业,然后转专业,这个是可以实现的。第二,仍然保留着本专业,利用课余时间甚至是在不耽误专业毕业的情况下学习你感兴趣的专业课程。大学的魅力就在于,很大程度上你是自由的,有足够的时间,足够的资源,不用你担心生计,只需要一心一意去做自己想做的事。但是很多大学生的可悲之处在于,整整四年也没有任何目标任何兴趣(这里指对今后有帮助健康积极的兴趣哈),浑浑噩噩耽误了大好时间,年轻人就该不断去尝试嘛!个人认为,丰富和发展自己,才是大学的意义所在,至于方法,只要有开放性的思维,其实无所谓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204

金钱

0

收听

0

听众
性别

新手上路

金钱
204 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