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部门共推教育新基建 教育高质量发展需要高质量“数字底座”

[复制链接]
查看4780 | 回复10 | 2021-10-3 09:24:4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教育新基建面向未来,要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构建高质量教育支撑体系。这个支撑体系将助力破解教育均衡、家校协同、师生减负等教育难题,推动教育模式变革、流程再造和生态重塑,有效提升教学效率和教育质量,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德才兼备的高素质创新创造人才。因此,推动教育新基建要跳出技术的逻辑,从教育生态构建和教育事业发展的高度去勾勒发展蓝图。
- k$ [/ |! W6 t, \# q2 S2 [  T) A# q( l% u% O) P: ^- v7 R
——雷朝滋 教育部科学技术与信息化司司长
8 i0 t5 y  e0 P* h
/ I( t  n+ c4 Z◎本报记者 张 晔
2 ]) \" P1 z% o) I1 F
# k: _% t& m' _, w近日,教育部等六部门印发《关于推进教育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构建高质量教育支撑体系的指导意见》,提出到2025年,基本形成结构优化、集约高效、安全可靠的教育新型基础设施体系。( r# f" h7 e2 \

9 {) b' w! m6 u7 c) e  C4 D“教育新基建,本质上是教育信息化的2.0版本,它不仅包含信息网络、平台体系、数字资源、智慧校园等新型基础设施,还包括面向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新发展理念。”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沈书生教授告诉科技日报记者,技术已经成为教育生态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影响、改变并重塑了现代教育关系,“人、技术、自然”的共同作用所形成的自组织结构推动了教育新生态的形成。
! s7 h1 S1 g  O/ N3 T' `6 C  _5 M- I+ h! v
教育的数字化转型已然开始# {0 t% e7 @4 g' g' _/ K

' n. C; ]5 X# @' G4 N2020年初,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让全国大中小学生宅家数月。但是,受益于教育系统信息化的建设成果,各地普遍实现了“停课不停学”。0 s8 M& G7 X: y9 x9 c- G
/ [3 `+ ~; m) Y0 W9 R6 t7 a
据教育部统计,截至今年上半年,全国各级各类学校互联网接入率达到100%,95.2%的中小学拥有多媒体教室。/ c7 e! |5 p# a- ~7 Y
1 v1 i! [* F# X* K' X* b: b6 L
早在十年前,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刘铭副教授就把线上与线下融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应用到实践中,疫情让他和许多老师的在线教学水平都上了一个台阶。从最初的教学时空延展,到评价方式的多维性和精准性,再到智慧教室和虚拟现实的应用,层出不穷的新技术应用让他深深体会到新基建对教育改革的强大助推作用,“我认为这种变革是从4个方面逐层递进的,首先是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的理念发展;其次是新技术的支撑;在此基础之上外化为新基础设施的建设;以此实现信息技术赋能于教育领域,最终呈现教育教学的新样态”。8 S1 B/ [. C  T! d" Q

  u! F7 T/ X6 J  x1 t. C% A根据多年研究,沈书生将我国的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历程大致分为3个阶段:一是技术参与教育的阶段,重点关注如何借助技术改变学习内容的呈现方式;二是技术变革教育的阶段,这一时期我国启动了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提升工程,教育界开始依靠技术改变教学形态,重点关注如何借助技术来改变和调整教学过程;三是技术优化教育的阶段,2013年我国启动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借助技术转变教育思维、改进教育质量受到广泛重视。
0 j7 ?! G8 \/ L4 U
+ Z5 J; i. A# u$ m. E* x! K( E近年来,信息技术的更新迭代密集而迅速,教育信息化也迎来了新网络、新平台、新安全、新资源、新校园、新应用等新一代基础设施建设高潮。8 t& q" g* ^7 A0 L$ F% f% l
+ Q1 S5 w9 a3 |/ C
“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加速迭代,正深刻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和学习方式。传统教育生态不断受到冲击,教育的数字化转型已然开始。”近日,在北京举行的一次教育专场活动上,教育部科学技术与信息化司司长雷朝滋也表示,推动教育新基建,将加快技术的演化和发展,在促进教育数字化转型上发挥加速器的作用,促进信息技术下的教育教学变革。' q! l0 Q1 P8 n: `! y& d

5 f% z* I0 r' r9 Q$ }1 O- z" w核心价值在于学习者的健康成长
4 g( D; t. A5 r% n& R
- V; C. `9 Y7 y2 D当前,我国5G网络加速成型,但山区的孩子却需要爬到山顶才有信号上网课;北京的孩子与农村的孩子使用同一本教材,却因为不同的课件产生不同的理解;网课上完了,学生学得怎么样,老师并不完全掌握……0 \8 P, W4 G; |1 v' N8 b

4 N  {  i) {- @# S) q7 \) Y) G$ J2020年,民进中央副主席朱永新注意到一个现象,“差不多所有的学校、老师都在做课件、上网课,几乎是‘村村点火、户户冒烟’。”朱永新说,这也造成了教育质量不平衡,出现两极化的现象。* m% \6 f# `$ l2 `/ J  K$ T
9 p* t+ o9 m& ~
对此,雷朝滋也表示,教育信息化保障水平距离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要求仍有差距。
; _2 g3 r3 W$ q5 y2 O0 j5 p4 |; \( ]$ T8 ^
高质量教育是世界各国教育改革追求的共同目标。“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不仅是每一位公民应有的权利,也是考察教育新基建这个“数字底座”能否筑牢高质量教育支撑体系的关键。+ y8 w+ e0 i# R: r, s
0 t1 f1 R$ H+ k; \7 M  E/ C
刘铭已将他任教的所有课程全部上网,“现在的技术手段能够实现学生在线签到,统计学习资源浏览率、讨论参与率、在线作业完成率等多维度在线学习行为数据。这些数据能帮我分析每个学生的在线学习状态,并与学习成绩进行关联分析,这对教学质量的提升非常显著。”刘铭说,学校和老师都要积极探索和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虚拟现实等技术在教学中的实践,开展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 X$ \% M1 Y  r9 \& F3 _# q- c# W& v
4 N* ?  J( ^* y# h
新基建无疑将进一步补足教育信息化短板,提升教育质量。但是,实现教育革新,还需要弄清楚教育领域目前存在什么问题,如果发现不了问题,革新就无从说起。
1 }2 B) E4 p  @- V2 P0 H# J& n1 D0 X6 m; J  [/ u. x+ y2 B
沈书生表示,教育信息化的核心价值在于学习者的健康成长。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出现,可以以不同的方式影响教育,但是判断技术效能的关键指标只有一条,那就是尊重学习规律,促进学习者的健康成长。* o3 R, @' U+ H9 g: d
) Q1 m! d+ m5 r( ^% `
同时沈书生还指出,合适的学习支持才能实现教育信息化核心价值。借助于现代技术的支持,教师可以记录学生行为,并可以对学生的行为过程做出准确判断,进而为学生提供合适的学习策略指引。7 {) j( k6 U$ c1 r8 h. L
# k7 v  o3 `& w1 p1 k( U4 c
推动教育新基建要跳出技术逻辑
. u) S! U7 {( s
  C) U/ e* i' D2019年,浙江金华一学校学生头戴“金箍”上课的视频引发关注。所谓“金箍”,是指检测脑电波的智能头环,检测结果用以评判学生注意力程度,分数还会被发给家长。" I6 i- b7 q; `: y- H' p
. C4 R& W3 t: |2 Y3 ]# G
但是,此举很快引来舆论质疑,有媒体评论认为,太关注技术给教育带来什么,便会忘记教育为何出发。. f9 O! w- v" U; B( U4 Z; F- J

( Q( I% N0 A; [5 [6 o9 g“教育新基建面向未来,要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构建高质量教育支撑体系。”雷朝滋表示,这个支撑体系将助力破解教育均衡、家校协同、师生减负等教育难题,推动教育模式变革、流程再造和生态重塑,有效提升教学效率和教育质量,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德才兼备的高素质创新创造人才。“因此,推动教育新基建要跳出技术的逻辑,从教育生态构建和教育事业发展的高度去勾勒发展蓝图。”他说。
1 N& L& k; u3 }# J; m
- c. q# p8 v" c" K' c  y2 ?6 b刘铭认为,未来的教学环境将是人与智能技术高度协同的“人技”结合、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新型教学环境,需要各方对教育新生态的理论、机制进行充分研究,指导教育和技术的“牵手”。
. H& e! H% d8 T: T
: B8 |, L3 O- _7 r1 m4 L8 y《关于推进教育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构建高质量教育支撑体系的指导意见》出台后,舆论普遍对新基建推进教育公平寄予厚望。新基建具有普惠性特点,应用到教育领域中,显而易见的好处是能够减小数字鸿沟,促进教育公平。6 z' s( _% A8 R7 }1 K, Q

. i; v3 {( e( p- g, {“新基建解决了信息传输通道的问题,就好比两个人分别在北京和广西,能够在同一时间看相同内容的《新闻联播》。”沈书生说。
. k: z- }7 G) ^* u: ?7 w7 z: a$ x. p" V/ N1 \
但是,教育新基建不能仅仅停留在教室里多了一块多媒体大屏幕层次上,如果考虑不周、布局不当,有可能加大数字鸿沟。因此,同样的内容要有多种呈现方式,教育工作者必须研究受众对资源的需求,深度加工学习资源,满足不同受众对内容、形态和表征方式的需求。
, j* P; R0 v% c& D3 y- h9 w' w7 S' L& e- x( c: d! e; z
“借助教育模式变革的东风,我们应从关注技术的教育应用转向关注技术的教育价值,从教学结构转向学习结构,从支持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到支持学习行为的决策。”沈书生说,未来教育新生态下,不仅要关注学习的结果,也要关注学习的效能,强调学习的适合性。
' I' ^0 j- L2 J* C. v# n- h+ M* M9 x6 [% L# _% k
来源:科技日报
123459794 | 2021-10-3 21:24:01 | 显示全部楼层
核心价值在于学习者的健康成长。
123460056 | 2021-10-4 03:44:12 | 显示全部楼层
推行高中义务教育,拉高全民素质,减轻人民压力
八戒的大耳朵付 | 2021-10-4 07:19:05 | 显示全部楼层
[心][赞]六部门共推教育新基建 教育高质量发展需要高质量 数字底座
289528571 | 2021-10-4 10:06:38 | 显示全部楼层
教育模式的变革,教育质量的提高,任重而道远
陈作奎 | 2021-10-4 18:14:19 | 显示全部楼层
社交是人成长成熟的关键一步,决定自己能否游刃有余的的融入社会!
我前程似井啊抖 | 2021-10-5 01:38:40 | 显示全部楼层
学生的心理也非常重要!应该重视
辜欤 | 2021-10-5 09:55:24 | 显示全部楼层
让世界上优秀人材到中国来留学深造,才能显示中国教育的成功。
寂寞雨梅 | 2021-10-5 14:57:36 | 显示全部楼层
教育新基建不能仅仅停留在教室里多了一块多媒体大屏幕上。
小耿哥 | 2021-10-5 18:39:41 | 显示全部楼层
推行高中义务教育,拉高全民素质,减轻人民压力[加油][加油][加油]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201

金钱

0

收听

0

听众
性别

新手上路

金钱
201 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