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雒城之战正酣,庞统率军攻城时不幸中箭身亡,年仅三十六岁。这位与诸葛亮齐名的“凤雏”先生,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对刘备说了一句耐人寻味的话:“主公诸葛亮给骗了!”而这,恰恰就是蜀汉败亡的关键所在!
! C' W9 u, f/ n" L5 O
. h; U$ H; A) V& y& |
5 M8 V6 S: h+ G' t一、庞统的警示3 j! F Z" p( y* Y9 N
庞统与诸葛亮齐名,并称“卧龙凤雏”。这位襄阳名士在投奔刘备前,已在荆州士林中享有盛名,比如赤壁之战的火攻之计,便是庞统献给曹操的,若没有他的相助,孙刘两家想打败曹操,恐怕非常困难。
/ e3 j! U' w/ I0 @# q V0 w由于诸葛亮比庞统更早投靠刘备,所以庞统在投奔刘备时,地位是比不过诸葛亮的,不过庞统的脾气非常对刘备的胃口,所以刘备对他非常欣赏,于是在入蜀之战中,刘备带去了庞统,而未带诸葛亮。9 W) b5 \$ A2 n9 ~2 x' d4 h
在入蜀问题上,庞统力主“权变”策略,建议刘备趁刘璋邀请之机夺取益州,这一主张虽然看似背信弃义,却体现了他对现实的清醒认知。按照庞统的建议,原本刘备可以轻松拿下荆州,可惜刘备不听劝,放不下身段,失去了大好机会,最终只能和刘璋硬碰硬,导致庞统陨落于落凤坡。! K# L% S1 c6 H$ d* _' l! M2 w
而就在战死之前,庞统曾对刘备说了这么一番话。0 ]) `: f' H, V0 q0 v4 g' D
原文:玄德拆书观之,略曰:“亮夜算太乙数,今年岁次癸巳,罡星在西方;又观乾象,太白临于雒城之分:主将帅身上多凶少吉。切宜谨慎。”……庞统大笑曰:“主公被孔明所惑矣:彼不欲令吾独成大功,故作此言以疑主公之心。
4 V: c1 G, P# ^$ H% N 当时庞统已经带着刘备打到了雒城,只要拿下此地,成都就大门洞开,唾手可得。也就是在这个时候,诸葛亮突然写信前来,让刘备暂缓用兵,说有凶险,导致刘备一度想放弃进攻。见此情景,庞统连忙对刘备说:“你被诸葛亮骗了”!+ d8 `" T( i0 w# [0 s* ^ Y
0 `4 ~# ^ `! \# o. S
: K, s* ]& h& V; C" H. n% Q那句“主公被孔明所惑矣:彼不欲令吾独成大功,故作此言以疑主公之心”,意思就是诸葛亮在刻意压制庞统,不想让他独揽大功,此话更深层次的意思,便是暗指诸葛亮有妒贤之举,刘备若不加以防范,日后可能危机蜀汉江山。/ ?2 U" M1 S* A4 a6 Q0 w: [3 J# w L
对于庞统的暗示,刘备并没有听懂,再加上庞统不久便战死于落凤坡,刘备需要诸葛亮前来相助,所以此事也就暂告一段落。然而从后续发展来看,庞统的担忧并非全无道理。在诸葛亮的操作下,确实许多贤才被压制甚至被诛杀,蜀汉国运也因此进入转折。/ u X5 v c5 Z& y% `
, Y' Z' V3 D( z9 v( j
- v! o5 X X$ U6 C6 v/ ^9 l二、诸葛亮的决策失误4 ?" S% M( I- ?/ G; E( ]- E
庞统死后,诸葛亮成为蜀汉唯一的“大脑”,但由于诸葛亮有妒贤的特点,所以他的某些决策却让蜀汉损失了大量人才,最终导致蜀汉后继无人。& a9 k& T0 U7 L; i5 }* l
1、劝刘备让关羽攻樊城,导致荆州丢失
3 h1 j' j0 q) B0 G5 U曹操与孙权合谋荆州时,诸葛亮的应对策略成为蜀汉命运的第一个转折点。面对孙曹两家的围攻,原本刘备的正规操作应该是派说客去外交,或者派援兵去增援,最不济也要让关羽加强防备,然而诸葛亮的操作却是让关羽出兵攻打樊城,将后背暴露给孙权,令人大为不解:明明都知道孙权和曹操联合了,为何诸葛亮还要让关羽把后方暴露给孙权呢?这不是引诱孙权进攻吗?
+ P3 Y2 _; H w说白了,荆州的丢失,和诸葛亮的这一命令有很大的关系!若关羽不主动出兵,坚守城池,凭借东吴那垃圾的攻城能力,根本不可能打下荆州!4 N+ a3 @& g8 ^! L/ n
. a0 ]( t: a6 q1 d. G% a
' d9 Q+ x8 b! e2 [% ^+ u2 C- p+ {7 L2 R9 R2、劝刘备诛杀刘封,削弱刘禅的助力1 a1 S3 I9 C: N! s! g% H4 c
刘封是刘备的养子,勇猛善战,本可成为刘禅的重要支持者。但在关羽死后,诸葛亮以“刚猛难制”为由,劝刘备处死刘封。这一决定让蜀汉失去了一位能征善战的将领,也让刘禅继位后缺乏可靠的宗室力量。
9 K, Q2 J" K8 v! l- L0 \. \# F; h刘封之死,是否真的是因为“难以控制”?还是诸葛亮担心他威胁到自己的地位?庞统当初的警告,似乎在这里得到了某种印证。
/ W% \" \& l& d- V& ]3、街亭之战违众拔谡,压制魏延
" }8 W( N# G6 i0 F* A9 @0 h北伐期间,诸葛亮力排众议,让毫无实战经验的马谡守街亭,结果惨败。而当时魏延曾提出“子午谷奇谋”,诸葛亮却断然拒绝。- O" |1 U- ?4 Z8 D- F- x5 Q
魏延是蜀汉后期最优秀的将领之一,但诸葛亮似乎始终对他有所防范。甚至在临终前,他还设计让马岱斩杀魏延,彻底除掉这个“不稳定因素”。
- t0 \& e1 x; ]/ V诸葛亮为何不用魏延?甚至在临终前还想办法除掉魏延,这不是让本就人才匮乏的蜀汉更加雪上加霜吗?庞统的暗示,进一步得到验证!
7 w: U) ?( D# Q0 V/ l9 X, {- ]) b& c( N
! F) C$ j* J3 }
三、蜀汉败亡的根源; g( b# v9 a) [# q/ \
庞统临死前的警告,实际上点出了蜀汉最大的隐患——诸葛亮过于妒才,若他掌控大权,很可能会让其他人才无法施展。
8 W2 a/ V; |' L刘备在世时,尚能平衡各方势力;但刘备死后,诸葛亮大权独揽,蜀汉的兴衰完全系于他一人之手。
% y6 g' m6 H6 R6 y问题在于,诸葛亮事必躬亲,不善于培养接班人。他死后,蜀汉仅剩姜维一人苦撑,而姜维的能力远不如诸葛亮,最终难挡曹魏大军。
$ f# `& H6 |8 [$ l/ P试想,如果庞统活着,蜀汉或许能形成“双核驱动”,避免诸葛亮的独断专行;这样的话,关羽、刘封、魏延等人是不是就不会过早离世?蜀汉是不是就不会那么快走向衰亡?$ ^( U4 s6 z7 Q& h0 G" ~
, m" y# M" [% j5 g$ B3 q, f
2 ?* j1 `' G2 t {; k" ?结语1 l% Y/ p: N% @5 d; z
回望庞统临终之言,其预见性令人震惊。诸葛亮的一系列人事布局与战略决策,确实导致了蜀汉精英人才的系统性流失:关羽因孤立无援而败亡,刘封因猜忌被杀,马谡因用人不当而丧命,魏延因权力斗争而被诛。这些事件环环相扣,最终使蜀汉陷入“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的人才困境。, p7 s& {" i7 i4 {" d
当诸葛亮病逝五丈原时,蜀汉政权已经失去了自我更新的能力,只能依靠蒋琬、费祎等二流人才维持局面,灭亡只是时间问题。庞统当年对刘备的警告,实则是看到了诸葛亮性格中过于注重权力平衡、排斥异己的一面,这种性格特质在和平时期或许能维持稳定,但在蜀汉这样危机四伏的环境中,却成为致命弱点。! B" o1 A& ~7 l3 F7 ?, V/ H
(本文主要参考三国演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