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文物报】
2 r$ T. C6 u- P$ r) I. l$ e$ G1 K0 d- o8 K$ z7 `/ P
5月27日上午,中国社会科学院科技考古与文化遗产保护重点实验室2025年度首场重大成果发布会在中国历史研究院举行。
8 J }* q0 R2 T, x
9 B5 e% h' T' @! R W( c6 h
l i1 a+ J6 x+ U* e0 H+ z% I: T
发布会现场(主办方供图)
) g$ }# P K* P) T+ \& t" o3 A& a2 y( A8 }: ` }
会上发布了重要文物修复成果、“一带一路”中外科技考古与文化遗产保护合作成果、重要研究阐释成果三大类共7项。分别是:
4 C$ J8 x! X. j; N P- j% w+ k0 J# X, A1 n: ]3 r: N! q/ J
青海省乌兰县泉沟一号墓出土王冠保护修复成果 墓葬暗格内出土的龙凤狮纹银饰金王冠由于长期地下埋藏,发生严重劣化腐蚀,主体结构坍塌变形,金属基体酥脆断裂,冕旒串珠形制湮没,纺织品内衬糟朽,通过保护修复研究,系统整合多学科技术手段与创新修复工艺,融合传统技艺与现代科技,成功恢复王冠原貌,为复合材质文物保护树立了科技与工艺融合的典范。首次完整复原的吐蕃时期复杂造型王冠及冕旒文物实体,见证了高原丝路文明交流融合的历史辉煌。9 M1 _" M/ l4 F9 Z) Z$ e
, ?( C. ]3 g$ g* M
) h% D* d2 O5 Y. m1 G" E, i+ _
0 T4 z3 V6 ?' O, ?1 p1 Q冕旒修复前状态
* |$ z+ L* d/ N7 I7 u" X
4 u" M) G9 v% s* E+ t6 n D: s( j- z- m* Y& @8 x
U* h5 Y7 u3 \3 B& p, u Q. J2 \冕旒修复后
8 H8 Q' K2 j3 c3 i1 Y! p% ?; b4 ?) A! o, I! x
" z: W) g3 [' j: ]9 e* V
; U" h+ @0 {8 u王冠修复复原展示效果
C* j# _' s6 @! @6 n0 a( C# ?$ x$ ~5 V/ b
河北雄安古州城遗址出土唐代陶质龙首建筑构件制作工艺及保护修复成果 雄安新区古州城遗址出土的龙首,可确认有2个龙首个体,分别为9号龙首和10号龙首。出土时龙首存在残缺、断裂、硬结物等病害。虽外形较完整,但内部碎为数百块且盐析情况严重。送至实验室后,先后采用超声波清洗、纯净水脱盐、烘干、彩绘成分曲面荧光分析、烧成温度分析、制陶工艺观察、陶质成分分析、三维激光扫描、模拟拼接、粘接、补配等研究工作,对龙首制作工艺进行了系统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将龙首进行了保护和修复。为龙文化形象的演变提供了新的考古依据,实证了雄安新区千年历史文脉传承。6 J0 b- v/ K. A! n* |1 V
' b' Q# p5 M2 L- [4 @
: y' Y0 W3 W& c8 Y% H( A8 _
5 h u# `+ f$ @+ D2 n6 m' q) S
实验室修复雄安古州城遗址出土9号、10号龙首
) f7 P& Z5 P, l- ]! J+ Q# { C7 `! P* [
乌兹别克斯坦蒙扎铁佩遗址文物保护工作成果 实验室课题组赴乌兹别克斯坦现场,完成了室内精细化发掘和文物应急保护工作。在凌乱的堆积中明确遗存的叠压关系,归拢共同层位的遗存,收集葬式葬具的形式信息,并且用三维模型完整记录。对脆弱的金属器、纺织品、芦苇编棺、木器等在清理现场进行应急保护。同时辨识研究文物的工艺、结构、组成方式等,夯实文化交流文明互鉴阐释证据。展现了中国科技考古与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从“跟着走”到“领着走”的切实转变,是我国哲学社会科学“走出去”的生动展示。
& m& ]! r2 O5 d% Y J% O6 w" [% F, T1 R; x' D1 R& `
g2 q: i ^% Z
1 P: S1 z4 P% R2 V) Y4 e
现场工作照6 Z" ^2 E' M) t* y! s3 y3 j; k8 O
( {$ e$ [4 Q8 e6 { J$ ?) W, R. Q《从聚合到融合:东周时期内蒙古中南部地区的人群互动》 论文成果运用多学科方法实证该地区东周时期的人群交往交流交融,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有力支撑。该研究首次运用人体骨骼测量学、古DNA等多学科方法研究人群动态融合问题,探索内蒙古中南部地区东周时期人群交往交流交融过程。即:新石器至春秋早期,“古华北类型”原住民与“古中原类型”迁徙人群长期共存;春秋晚期“古蒙古高原类型”畜牧人群南下,促进多元文化交融;战国中晚期迁民戍边等政策推动农牧经济深度融合,最终形成以中原文化为主导的社会结构。6 I4 y" \5 b u( b1 ~0 R9 X
) y) W i5 }. J+ X: ]9 D9 r9 T! A& ^3 a* b" T R
0 d0 \; B* y$ }; P$ D9 k
内蒙古中南部地区混合人群颅面形态(大堡山墓地男性 M24)# {- b* y: x5 Z! \- z. z; k4 O
0 r7 ~' z& }$ s$ s1 L% |
《我国考古出土葡萄属种子遗存初探——兼论本土葡萄属植物的栽培可能》 该论文基于考古出土的葡萄属种子遗存,对史前到历史时期考古出土葡萄属种子遗存进行了初步梳理,并进一步探讨了本土葡萄属植物资源的利用情况。论文成果论证植物考古发现中国本土葡萄属植物资源数千年持续利用,没有因西方欧亚种葡萄传入而被取代,二者长期共存。新石器时代末期至青铜时代早期,我国先民可能对其管理甚至栽种。
, Q! i7 \. R e0 \
6 V% z5 j4 X& N; i; f2 K
& ^1 G& T7 ~ B8 m' x/ u0 Q Z
新石器时代晚、末期和青铜时代早期考古出土葡萄属种子遗存$ E3 e& [( c9 X% U
E7 U A0 z) }《中国早期泡碱玻璃的源头与传播路径:来自新疆早期铁器时代(1000BC-202BC)蜻蜓眼式玻璃珠的新证据》 论文成果通过对“蜻蜓眼式”玻璃珠开展主、微量元素成分分析,勾勒出一条比“丝绸之路”早近四百年的交流通道,证实新疆是地中海玻璃东传的关键节点。
3 C5 q& }6 o* F$ }1 S7 A+ e9 B6 X6 Q( ]& D
6 Q4 n3 M/ @2 e! k
! a: D- f+ {5 p" i# a
蜻蜓眼珠的CT和实物图
% Q8 s6 m% `0 D% B
# b* M: \0 N0 p& j" y" p! I《二里头遗址出土青铜器合金技术和矿料来源的再思考》 论文成果证实了二里头先民已掌握较发达的青铜冶铸技术,具备对金属资源的控制和生产组织能力,为“礼乐中国”奠定物质基础。
0 n1 P4 J" h/ O; B: T. P6 w e
1 w- _6 I7 A N) t6 T8 s) [
6 f" K) ]/ S; w6 @4 a6 S) G1 u1 ~% n, l3 G* u* w/ D
据介绍,中国社会科学院科技考古与文化遗产保护重点实验室共下设考古科技与实验研究中心和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中心,包括18个子实验室和5个联合实验室,涵盖碳十四年代学研究、古DNA研究、同位素分析、残留物分析、环境考古、人骨考古、动物考古、植物考古、木材考古、冶金考古、玉石器考古、陶瓷玻璃考古、数字考古、纺织考古、文物保护科技、文物保护修复、考古遗产、实验室考古等方向,通过多学科联合攻关,深入开展人类起源、农业起源、中华文明起源、夏商文明、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与发展、中外文化交流与文明互鉴,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科技考古等领域研究。
& M- P" ]; D2 K/ S; r5 d0 O& G3 b- N) l( A/ K) Y6 c
本次发布会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主办,科研局、中国历史研究院、考古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共同承办。9 N: f: e2 X- Q T }1 `# U
: K2 K' |, W! F$ O+ E4 \% j
编辑:张小筑
4 n6 F+ v @$ H+ I" S# v
+ [. }) `( ~4 w6 u+ [审核:冯朝晖5 D) R* E5 F* s5 H) u' @
3 h S, s( o& U
监制:李学良
7 M2 I/ v$ |# v& {2 J8 ~: p' e! O& m( G: {9 \$ y- `% W7 ^
7 d& H1 D! r+ z
% K H: N* J6 y. a+ H3 d: b
本公号刊载的作品(含标题及编辑所加的版式设计、文字图形等),未经中国文物报社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改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授权转载的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4 H7 r9 h% y$ e! C/ P" Q: U) j2 F* L, m" L
作者投递至本社社属平台的稿件,包括文字、图片、音视频等,视为作者承诺其享有相应著作权。如发布后有侵权行为,后果由作者本人承担。
5 J: L+ q( D' D3 S# } \' `: b. j* |; I
关于我们4 d- l. y" p4 }; e$ i! |. j# o3 D) K
. T1 }2 w- N: w' U, M/ b
中国文物报社1989年于北京组建,是国家文物局主管的中央文化企业(司局级),全国文物行业唯一具备新闻资质的媒体单位。作为文物宣传工作的主力军,承担着文物舆论引导、新闻宣传、成果展示、知识普及和文化传播等职责。主要负责《中国文物报》编辑出版,国家文物局政府网站、“国家文物局”微信公众号运维管理,中国文物报社所属网站及新媒体的运维拓展等工作。& e7 k% U5 p1 d' D
0 x, s3 _" ]! ~/ a# d: g0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东直门内北小街2号楼
0 }! g% n* |9 }0 G! w
3 H9 V7 M2 b5 z* ~( x邮编:100007
6 h! ^1 [% W+ D* b% s' q- Z
, s! C) m% Z9 O1 h! s0 G总机:(010)840788384 Y" r) n/ S- R) g, s- A
" `& i! P: E1 S
传真:(010)840795609 [7 N' O$ z6 [. I/ F. v' U
: b9 t5 Z3 Y" S; F
热线:(010)84078773
/ K3 a/ l3 }3 {- Y4 U# W
- X/ ~; H7 G* o+ F! R邮箱: [email protected]
+ A, C" {8 {4 h
5 `/ s) s) w( ?$ p3 s4 F( s" A- [" c$ u' n# X& w
* x8 z( U; {' ~* e0 H" C& Q0 ^% m- K) w7 [* {* c
本文来自【中国文物报】,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 x4 s9 U: e5 K$ ]2 O7 y& o
5 g0 k) | a/ o7 r8 |/ [ID:jrt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