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日来,我省多家医院接连官宣,已完成DeepSeek的本地化部署,将DeepSeekR1的大模型与医院核心业务系统整合,将最新AI技术服务于临床诊疗、病历书写、体检系统、出院小结等多方面,为医护人员提供智能化工具。
% }6 U% J8 R" c5 l7 u' V' Y
1 C7 M. o. v$ y8 ?* H/ o那么,在医院里,目前DeepSeek的实际应用场景都有哪些呢?对医生来说,AI到底是“助手”还是“对手”? o; p9 B5 Q. g* n- r7 G+ N
: O- D7 m' Y# j多元化的医疗使用场景2 H$ k& v6 V' W8 O8 M: S' `5 c# b
/ j4 p- e$ B0 ?4 \0 \ E6 L
“查起来方便多了!”近日,福建省人民医院男科主治医师潘日润在门诊中使用了医院最新部署的AI系统时表示:“医院原有电子病历系统的检索功能比较分散,医生需要分类多次检索,还需要对搜索结果做再加工,有了DeepSeek系统辅助以后,可以通过一次‘询问’,把所有的信息综合汇总给医生,信息更加全面,提高了诊疗效率。”
" C5 ]! ?1 G( o
( z8 f8 t/ t# K
7 A6 B% d. y! r7 e+ v$ D, @% [0 d
' N3 U1 [; X1 }6 R% F门诊病历接入智能助手(图:福建省人民医院公众号)! L5 x' [+ d! S& L
1 Y0 s5 C( w/ @* P1 s5 _4 Y“DeepSeek还可以实现‘体检报告秒级分析’。体检系统通过对接DeepSeek实现智能诊断辅助,减少人工遗漏,依据客户历史检查结果,支持历史比对,并智能生成比对图,提升报告可读性;同时,借助AI技术,助力专业知识库实时更新,输出个性化报告解读。”福建省人民医院信息管理处孙攀副处长介绍。5 C% @$ U5 m) X+ h
/ t9 ~ O5 C: ^/ m* t" \! P8 n
! a) W! }* g) y- y" g+ L" u( d
6 ^5 I) x X8 \* |! {& a& V
体检报告接入智能助手(图:福建省人民医院公众号)5 p( c; I6 p& E) q1 q; N0 B
+ T! K. F3 L( G' R
在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基于DeepSeek进行本地化部署,并将其接入医院专科医疗系统,用于脑卒中等老年患者的功能评估。病人或其家属可通过AI评估老年人的健康情况,并能够实现动态随访,增强了老年医学诊疗服务的整体效能。
9 J- }' W# s$ ]7 `; h' q; l" u% i7 P/ c; {/ U% ?: n
该院老年医学科行政副主任杨美丽主任医师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以往,我们对每个病人都会进行一系列评估,这可能会耗费2-3个小时的时间,但DeepSeek接入后,我们的时间就可以大大节约出来,让临床医生将更多的时间投入到更精准的临床医疗服务中。”/ d0 @6 @* u. b
. x( q% @- K5 a6 [' z6 B据福建省第二人民医院公众号消息,该院DeepSeek技术能够在极短时间内生成出院记录初稿,还能自动化完成后续繁琐的文书处理环节。这一技术显著提升了工作效率,医生处理出院记录的时长从原本平均45分钟减少到8分钟左右,患者等待出院记录的时间也大幅降低,显著优化了就医体验。7 ]3 {2 J" z* s) M) l
' U1 ? B% |$ x; }2 P: H
8 D3 y b0 _: _# O, Q
$ M$ }* J; D- EDeepSeek生成出院小结(图:福建省第二人民医院公众号). a0 ~4 y* f; m; d2 [0 ] D
0 V3 v: g8 r! W) c: D4 w8 z是“智慧助手” 但还远不是主力军4 e4 b; Q$ z& p2 \2 e% x8 R2 L
/ Y F1 \7 }6 C# S9 F
随着智能化医疗新风潮的兴起,网络上涌现出不少争议之声。有网友直言:“我原本挂号找医生看病,如果医生都用DeepSeek,那我何必找医生?直接找DeepSeek不就好了?”
6 F" X9 R7 C# _! Y& E$ Y& U# r, p3 q' D0 J2 F# v
还有网友调侃道:“我拿着DeepSeek的结果去找医生讨论,结果医生也用DeepSeek给我回复,这岂不是用魔法打败魔法?”
2 ?: f; p! G; V/ u9 Z
: k- Y2 M" s' ^! x9 @# p: J更有患者对于诊断结果的权威性产生疑虑:“诊断结果,我该信DeepSeek还是信医生呢?”
6 ^8 p# X9 J) f. B( G q2 b: h1 x4 S# w$ O# ]# F& t* A
在采访中,多家医院不少医生也表示,AI目前的局限性还挺多,它可以是“智慧助手”,但还没有到可以成为主力军的地步。
& p9 C/ s+ m- j, B6 A) b- Q$ r
“比如中医的核心——望、闻、问、切,辨证论治,因时因地因人制宜,目前AI还远远无法做到,还是有赖于医生的专业知识进行采集分析。”潘日润医生表示:“此外,我们开方一般为十多味药材,但AI给出的药物种类可能多达几十味。且AI给出的剂量多为常规剂量,而临床上医生则会根据患者具体体质等情况加减。”, W4 |% Z- F* j6 r% v5 D* J3 m( E
' z& g, k9 E/ D4 p) A也有老专家表示,从医多年,医生们都有一套自己的临床直觉和诊疗思维,这是建立在专业知识、临床经验以及团队协作之上的。AI给出的众多意见,有时反而会干扰到医生自己的判断。医生不仅要了解病情、制定治疗方案,还需关注患者的顾虑与处境,提供个性化的支持。: X. g+ F; `2 x, l5 r
! U& y- i) }7 |9 z) V, t0 x
0 i- ^+ s: \0 `" E0 [ \0 \' m" C9 x/ Q+ J2 P4 N3 o; [- M
(图片由豆包AI生成)
- N9 h# K8 @+ y5 |* Q) O8 w9 H- o4 K4 W( i4 }
此外,每家医院本地部署的AI都拥有各自的知识库,知识库的大小和内容决定了AI的知识来源。这些知识来源可能是最新的,但最新不代表就是最优的。因为科学研究的进展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其有效性和安全性往往还需要更多时间来验证。: U$ A' G% @% @; ~! D! f
+ ] u. z- e! U1 Y1 k同时,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医疗条件和患者需求存在差异。比如美国的医学指南在全球范围内认可度较高,但这并不意味着其他国家的指南就一定不适合。中国的医学指南在某些方面可能更适合中国患者的具体情况,尽管其更新速度可能相对较慢。9 x# V9 V( k+ u" H. H' X8 m/ s
1 H# h* ?$ I' ]; O医生在诊疗过程中,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治疗效果灵活调整,而非盲目遵循最新的指南。临床实践的反馈和调整,是不断完善和优化指南的重要环节。
; w: B$ z+ k9 \; S2 h" Q% ?9 Y# o9 T9 M8 Z) r# U* l
因此,全国多地陆续出台相关办法,严禁使用人工智能等自动生成处方,为AI开处方设置了“红线”。
# B8 p @& j: |6 n, r( K3 Q( u
! a- g2 A# Z( ~3 g9 y至少在目前阶段,AI还远远无法取代医生。正如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内科王柠教授所言,在肯定AI在文献检索、科研等工作中发挥了重要辅助作用的同时,他强调,AI主要是基于现有的资料进行分析,而医生则能够深入探索未知领域。因此,医生更应走在技术应用的前沿,引领技术的发展方向。
1 b Y* h& \$ j. k1 g4 w2 S4 p: T$ a! a7 O; t
未来可期 也需要更多的引导和监管# C- i& t0 y5 }7 r" {" e7 t
2 G: f1 x- I3 a8 `如今,“医疗+AI”只是初步阶段,但可以预判到的是,未来AI的应用场景会非常广阔。% O4 M* d, l7 t% V- U h
$ L& q$ u3 l' J" r; q+ e! V; _“随着我们不断地给模型加载中医理论、名医治病经验等相关病症知识,并对其进行训练,不断优化模型,使其更加智能,也更适合我们医院的需求。”孙攀副处长表示。3 V/ |$ [ U2 A% \* ]& [$ w
2 ]' E5 I/ C, Q6 m4 k5 C( B" c
未来将是人机共生的时代,但同时我们也将面临监管、伦理、患者就医方式改变等诸多问题。在追求医疗效率和创新的同时,我们必须将患者生命安全和医疗质量放在首位,加强监管,完善制度,确保相应的法律法规、监管制度等能够及时跟上。这样才能让AI在医疗领域的应用更加规范、健康、有序,真正服务于患者的健康福祉。
. p4 ^, l, d9 g. P$ e" c- e- c2 [% F
. e3 a# U+ d% v: S0 E来源:福建卫生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