嫦娥五号月壤中新发现“小蝌蚪”,地大专家:不会影响“月壤砖”的强度

[复制链接]
查看2607 | 回复0 | 2025-2-14 15:59:0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嫦娥五号月壤中新发现“小蝌蚪”,地大专家:不会影响“月壤砖”的强度_大武汉9 W( F- p+ c# a7 s+ V1 j- O6 b
长江日报大武汉客户端2月15日讯 “头部由铁镍组成,脖子是硫化铁,尾巴则是钛铁矿,形成固态形式的‘小蝌蚪’。”近期,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行星科学研究所副教授何琦等学者在嫦娥五号月壤中新发现“小蝌蚪”,并将成果发表在《地球物理研究杂志-行星》上。地大行星地质深空探测湖北省重点实验室首席科学家肖龙教授表示,“小蝌蚪”很小,对原位制造的月壤砖的强度不会造成影响。
, y7 n" A. S* d. o* A# f' g& }- m" [) f5 w
嫦娥五号月壤中新发现“小蝌蚪”,地大专家:不会影响“月壤砖”的强度-1.jpg

8 k9 K! \3 N7 S& e# N嫦娥五号月壤中熔结集块玻璃中的蝌蚪状纳米颗粒的高角度环形暗场(HAADF)扫描透射电子显微镜(STEM)图像和能谱(EDS)图。
+ i. u% f' R$ p( G月壤中的“小蝌蚪”是如何被发现的?何琦告诉长江日报记者,她开始是在嫦娥五号月壤中寻找玻璃球,在透射电镜下发现玻璃球表面有硫化物,而且呈现一种特殊的形态——“小蝌蚪”状。“小蝌蚪”头部由铁镍组成,脖子是硫化铁,尾巴则是钛铁矿,形成固态形式的“小蝌蚪”。
  r" [. ^0 q, T: P% b何琦说,“小蝌蚪”是在撞击过程当中从外部进入玻璃球的。在迁移移动中促使非平衡结晶的产生,浓度会有差异促使钛铁矿尾巴的形成。+ d3 C( k/ ?4 t/ U
据悉,月球表面环境恶劣。数十亿年来,微陨石撞击和太阳风辐射改变了月球表面,使月壤颗粒中产生了大量纳米级金属颗粒。金属纳米颗粒是太空风化的产物。金属纳米颗粒的微观结构和化学特性多样,其形成机制仍存在争议。何琦副教授联合燕山大学高压科学中心胡文涛研究员等,首次在嫦娥五号返回的月壤样品中发现了一种蝌蚪状纳米颗粒,并对其形成机制进行了研究。
; R8 h$ @' F3 x9 M5 ]: c
/ O' q: ]3 K8 ~4 s
嫦娥五号月壤中新发现“小蝌蚪”,地大专家:不会影响“月壤砖”的强度-2.jpg
. ]5 d7 S; K# Z
蝌蚪形纳米颗粒头部及其尾部的结构与化学组成。/ H/ A8 o& z  c; p/ a- A
“‘小蝌蚪'是偶然发现的,具有重大价值。”地大行星地质深空探测湖北省重点实验室首席科学家肖龙教授表示,玻璃球有两种形成过程:一是撞击形成,二是火山高温岩浆淬火而成。“小蝌蚪”的形成既有物理过程,又有化学过程,属于多相矿物结合体。“小蝌蚪”的发现揭示了月球上矿物质的结晶过程,尤其是认识月球表面极端高温的物理化学过程,对科技工作者进一步了解月面矿物的形成有帮助。. h  {; G. B% q0 }9 o4 U* F0 f$ G
肖龙表示,月球表面有大量铁、铁的硫化物这样的附着物,嫦娥六号月壤理论上将有更多发现。
* k/ i2 o4 B! f/ H! j
9 V8 O8 S' ~4 X5 V: U0 d
嫦娥五号月壤中新发现“小蝌蚪”,地大专家:不会影响“月壤砖”的强度-3.jpg

7 k( X$ e* Z. t; {8 a肖龙教授(左一)和何琦副教授在行星地质深空探测湖北省重点实验室做实验。通讯员焦思勤 摄
* y/ J) G+ C: ]去年11月16日,华科大丁烈云院士团队制作的模拟“月壤砖”搭载天舟八号货运飞船进入太空,探索“月壤砖”未来能不能胜任月球造房子的任务。5 X* k% x+ y* m6 m# X2 ~
月壤中“小蝌蚪”是否会影响“月壤砖”的强度?肖龙认为,“小蝌蚪”很小,只有几十纳米,而且数量不多,对未来原位制造月壤砖的强度不会构成影响。
, b3 N/ j* |- k/ i8 K) v& u% _(长江日报记者杨佳峰 通讯员焦思勤 实习生韦康妮)
2 b( u3 T% L: L, t( [: E# p! N9 k【编辑:王戎飞】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303

金钱

0

收听

0

听众
性别

新手上路

金钱
303 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