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起教育强国建设的强劲风帆

[复制链接]
查看5155 | 回复0 | 2025-1-21 08:55:1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以下简称《纲要》),以到2035年建成教育强国为目标,对加快建设教育强国作出全面系统部署。
7 ~3 Q/ B: D( U$ U0 K
8 h6 u) Y6 M$ x% C从党的十九大提出“建设教育强国”的重大命题,到党的二十大明确到2035年建成教育强国的重大战略目标,教育系统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同志《论教育》,锚定教育强国建设的奋斗目标,上下联动,同题共答。伴随着《纲要》的出台,从理念到实践,从理想到行动,教育强国建设迈出更为坚实的步伐。# [9 u8 G1 Z" J$ _

2 v: F# d: l7 O4 \) e( B* J2024年全国教育大会的召开在中国教育发展史上树立起一座新的里程碑。习近平总书记在会上的重要讲话掷地有声、激荡人心:我们要建成的教育强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应当具有强大的思政引领力、人才竞争力、科技支撑力、民生保障力、社会协同力、国际影响力,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提供有力支撑。
' F& {& d9 T# b# f: F8 R* f
- i, `; P1 z, w( i# j今天的中国,已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且有质量的教育体系,教育现代化发展总体水平跨入世界中上国家行列,正从教育大国阔步迈向教育强国。《纲要》的出台,必将凝聚起全国上下建设教育强国的思想共识、行动合力,以前瞻性的战略部署和顶层设计,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推进各项教育改革发展举措,为进入蓄势突破、全面跃升关键阶段的教育强国建设注入强劲的发展动力。% B$ M' z; x- B: Y
; c, p2 Q/ }$ @% {& W5 a
(一)) M1 z1 }, `: f! R
* N, Z8 r2 W( R: }
着眼战略全局,推进民族复兴' _' ]5 w1 A, a: f) }+ R
3 L4 j; L) t" a$ d( J& f% c0 M& P$ M
——立足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战略决策部署9 l2 `9 k, [7 H: r# o
$ W1 h! H2 b8 U
教育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之基。
. H2 ^1 i: d2 D' n
0 t7 \6 ?( E" K+ f: p, c在2024年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建成教育强国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梦寐以求的美好愿望,是实现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先导任务、坚实基础、战略支撑,必须朝着既定目标扎实迈进。3 R+ B8 Y! S0 X8 l7 ^( \: d- k
9 ~2 d& }  {( F) ]3 k) i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战略高度,系统部署了全面推进教育强国建设的战略任务和重大举措,把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规律的认识提升到了新高度,为我们朝着既定目标扎实迈进、奋力谱写教育强国建设崭新篇章提供了根本遵循。
9 r  q; x5 B* D% B) k! q- K+ z
- k3 K: H; b" D3 R' D. i& V回首习近平总书记擘画的教育强国战略图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坚持把教育作为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作出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加快教育现代化的重大决策,确立到2035年建成教育强国的奋斗目标,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不断推进教育体制机制改革,推动新时代教育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格局性变化,教育强国建设迈出坚实步伐。2 S2 v3 m7 P  j) Y

. X/ V  W+ O' l6 U6 q! j; N" Y0 C教育始终是强国兴起的关键因素。在一个14亿多人口的发展中大国建设教育强国,没有现成道路可以因循,也不能照抄照搬别国经验,必然要跨越各种艰难险阻、急流险滩,《纲要》的编制工作必然面对不同以往的形势和任务。
3 h0 ]3 a- Z6 E- z4 \' X# l0 N+ z& e9 }+ N, Q5 q
党的二十大报告将教育、科技、人才一体统筹部署,赋予了教育新的战略地位、历史使命和发展格局。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知识创新加速推进,科学研究不断突破人类认知边界,以人工智能、量子技术、生物技术等为代表的技术创新进入前所未有的密集活跃期,从知识发现到商业化应用的过程加速迭代,给教育带来全新挑战和机遇。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科技革命与大国博弈相互交织,围绕高素质人才和科技制高点的国际竞争空前激烈,教育已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历史上,全球先后形成的5个世界科学中心的转移历程,无不与相关国家兴办教育、办好教育、办一流教育密切相关,鲜明体现出教育、科技、人才对强国崛起和经济繁荣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作用。同时,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新的特征,在推动新旧动能转换中对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要求更加迫切,在社会结构深刻变化中对推动人口高质量发展的要求更加迫切,对教育资源配置的前瞻性、科学性、动态性提出了更高要求,教育在传承文明和知识创新中的根本途径作用、在基础研究中的主力军作用、在重大科技突破中的策源地作用得到了进一步凸显。
3 M6 b* U1 e- x/ d2 H. d4 k2 a1 _; Q7 J
新机遇新挑战,充分认识国际形势复杂多变的新趋势、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特征、制约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新问题、教育高水平安全的新挑战,是准确把握教育面临环境的深刻变化、增强教育强国服务中国式现代化能力的前提。  ^, B9 v' a% d$ S0 h  b

* H3 s5 k; |& L0 ]6 l8 d当教育强国建设进入蓄势突破、全面跃升的关键阶段,把中国教育置于全球发展大背景下,既要坚定战略自信,又要看到时代差距、发展差距、竞争差距,在国际新格局中补短板、锻长板,加快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重要教育中心。
( U! t1 Z( a% {. \" U
. e- ~; R; F/ n: ^要正确处理支撑国家战略和满足民生需求、知识学习和全面发展、培养人才和满足社会需要、规范有序和激发活力、扎根中国大地和借鉴国际经验的关系,需要全面构建固本铸魂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公平优质的基础教育体系、自强卓越的高等教育体系、产教融合的职业教育体系、泛在可及的终身教育体系、创新牵引的科技支撑体系、素质精良的教师队伍体系、开放互鉴的国际合作体系。
* R; n/ t$ P7 k" d4 m$ \1 z! U& i  b  {$ x
到2035年建成教育强国,是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习近平总书记念兹在兹、殷切期盼的“国之大者”。* w3 `- D& T, p4 n# g

+ f/ G4 Y! R7 z$ g0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深化教育改革,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P: c0 k5 ]# J- c# L  ~
! `' F8 u) f  E! S4 O
在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这次全国教育大会上,总书记用“九个坚持”对党的十八大以来关于教育改革发展新理念新思想新观点进行了深刻总结,形成了系统的教育重要论述。1 P3 Y7 F! ?& ~4 n1 i
" A- }2 j6 X/ t- \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到2035年建成教育强国。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把教育科技人才统筹安排、一体部署,摆在突出位置,充分彰显了教育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地位和作用。1 ]8 d/ g* T$ K% ?) v

: J6 [4 z0 B+ C$ c7 T“建设教育强国,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先导,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支撑,是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有效途径,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全面系统阐述了“建设什么样的教育强国、怎样建设教育强国”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吹响了教育强国建设动员号角。; U; o) \/ z/ q& y  y
, m# b4 Y6 q  j' |1 r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对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作出战略部署,突出了教育、科技、人才作为中国式现代化基础性、战略性支撑的重大价值。2 i7 |3 o' f/ e9 J% Z' I9 X8 v" o' A
7 U  L# L8 W, f4 K* f" n
在2024年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为教育强国建设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擘画了教育强国建设的全景图。
2 E6 m8 |) w1 K& U! z" Z5 E" ?
0 |% j( C- h8 c& P2 I: w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是新时代中国教育的新使命。
4 ^1 X- y0 ~) b6 i8 J2 N! y7 K2 r* `4 g3 z/ {: I. W
此次印发的《纲要》,是在我国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关键时刻,党中央、国务院颁布实施的教育事业发展纲领性文件,是首个以教育强国为主题、以全面服务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为重要任务的国家行动计划,是全面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统筹发展、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的顶层制度安排,对落实党的二十大重大部署,更好发挥教育强国建设在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中的先导任务、坚实基础、战略支撑作用,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c1 M% \9 L+ H$ x
: s5 f8 L* Q" V2 x2 o
《纲要》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继1985年、1993年、1999年、2010年、2019年之后第六次编制实施的国家教育中长期发展文件。新时代新征程,《纲要》被赋予了更多主动超前布局、有力应对变局、奋力开拓新局的使命和任务。/ p) R) K$ t0 n- @) B% V6 ?

' W( }9 B7 X- ~: ~+ w3 W建成教育强国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梦寐以求的美好愿望,建设教育强国的观念一直扎根于中国共产党人理想信念的最深处。3 v; T; z* o; W% Q% h8 A
5 t/ }0 n9 f" g7 `
乐章已谱就,序曲已奏响。在伟大梦想的感召下,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推动下,在波澜壮阔的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向着建成教育强国的目标,向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纲要》起笔谋划,教育强国建设踏上新征程。
: j' C  A, s2 j( M; U. h0 ^; e; f
0 ]- e8 N0 f+ C9 w* [$ u+ c站在新的起点,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引领教育事业发展,汇聚起全党全社会建设教育强国的磅礴力量,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有力支撑。教育强国建设势在必行,教育的地位作用前所未有,教育系统的使命责任前所未有,如期建成教育强国的信心底气前所未有。4 _: `0 X" C/ g; \! ]- A
! f0 j. l3 N; U4 W* ]
(二)
0 y* y( Y) W+ Y# X' _# Z; p* w: Y6 q) [1 X6 W/ @, o
瞄准强国之需,找准战略支点1 p, s3 d# B4 q* \
/ B3 z1 {  H3 d* j
——凝聚全国各战线合力谋划好国之大计、党之大计
3 q+ [5 @6 W/ }  g& f  }4 F+ f" ]$ J% A1 K9 {3 d, f. W# U1 m
《纲要》的出台,承载着将习近平总书记擘画的教育强国宏伟蓝图转化为建设教育强国的实景图、路线图、施工图的使命。这样一项庞大而复杂的系统性工程,必须精心设计谋划。
. x3 J0 L! y+ M$ R
8 F3 A% v; h4 T( {2 y7 u5 r作为“作战图”,《纲要》应运而生。, X) ]) G4 c# [2 Q& o" |
& H* c6 `$ Y/ f2 D! ^9 v3 K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纲要》编制,这为编制工作提供了坚强的政治保证。中央教育工作领导小组把建设教育强国作为总抓手,加强顶层设计、统筹协调、整体推进、督促落实。8 M! v5 D2 j( g! [
  W1 H1 j! g5 A7 x& m( ~5 y% H
《纲要》编制明确进入国家议程:2024年全国两会,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制定实施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  X4 t4 a7 k- D, W+ ?! c
# N+ H4 D6 l, e+ p( t( G' V# B' o
教育部党组深入落实中央决策部署,连续两年把编制工作作为“一号工程”全力推进。
7 A, R, P% A7 T6 A2 p7 B
* v3 L* ?0 K0 x两年多时间,四个阶段环环相扣。# d. g5 T2 j! Q: y; x  M$ ~5 ~

) \! P4 w8 u: K4 Z! u第一阶段,酝酿筹备。从2022年10月党的二十大胜利闭幕到2023年5月,其间,教育部成立《纲要》编制工作领导小组、编制工作专班,广泛开展调研,部党组成员牵头14项课题调研,组织机关单位开展240多项课题调研;面向31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党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开展书面调研;委托科研机构、高校开展专题研究,协调驻外使领馆教育处组开展各国教育动态调研。) r, R8 n1 B! \4 J7 o! Q& L" T

8 z) |+ K. y& y! W《纲要》的酝酿,随着教育部党组的调研进程,一步步变“实”。
3 @* l' I. D) ^5 \
2 }8 Z9 X; X" ?$ x/ |6 L教育强国如何建设?教育部在长三角、京津冀、中西部、中部、东北、粤港澳、新疆召开7场教育强国战略咨询会,聚焦国家战略和区域发展战略,创新部省会商战略合作机制,与多个省份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 l& |/ W9 M& Z  ^9 V0 c! r: ]  p' ?0 p* n2 T  `: L# o0 ~, L$ x0 |5 a
7场教育强国战略咨询会,充分汇聚来自各区域、各领域的智慧和力量,将教育强国的蓝图画得更细致、更精彩。这些会议也是一座座桥梁、一段段通道,为谋划教育强国建设凝聚了更广泛的共识。
0 Q7 }; d6 Y+ q3 o: k; t. \( Y0 ?0 D' e' \  M' M- q
北京,要主动引领和带动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发挥北京教育龙头作用;上海,要率先发展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城市教育;粤港澳大湾区,要积极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和两个“先行先试”,服务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建设;中西部,要继续把振兴中西部高等教育作为夯实中西部发展基础、积蓄中西部发展动能的战略抓手;中部,要紧密结合长江经济带建设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为高质量发展提供重要人才支撑;东北,要充分发挥东北潜力优势底蕴,奋力开拓新局。# u( O5 d8 ]+ v( }: e

+ r2 z* Z3 O8 ~3 m' A2 U东西南北中,祖国不同区位的不同优势,将在教育强国这张宏伟版图上形成合力。3 N7 @( O) m) v4 s. L" E0 O" C
7 e, Z: c7 M3 j  ]+ y+ n
教育强国建设的关键问题有哪些?教育部成立教育强国建设战略咨询委员会全面设计谋划。
. E7 ]6 W" \, i( \8 ^
+ `" A5 T8 N$ D  }& |; K第一次全体会议就开诚布公,提出“希望咨询委员会着重研究事关全局,带有根本性、战略性和前瞻性的教育重大问题,着重研究制约和影响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难点问题,畅所欲言、献计献策,切实发挥咨询和辅助决策作用”。: l! N. K) ]; Q/ [5 H- d
, x* B7 z/ G0 r1 j: U2 b
2023年6月30日23时30分,第二次全体会议已持续近5个小时。深夜的灯光,激烈的讨论,翻涌的心潮,成为30位咨询委员会成员的共同记忆。来自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企业、学界的成员们,围绕党和国家中心工作,就教育强国建设建言献策、把脉开方。; `( t' K) m5 t  }: r/ J
1 E. L  q1 T% k5 @. V$ G* @
《纲要》起草的过程,体现了新时代教育改革的鲜明特征:“跳出教育看教育”的不同视角、系统思维,正在深刻影响着教育改革。
# K. y  h0 k) Z$ ^
5 k7 L# I% j; p! i社会各界、不同领域的智慧,将在教育强国这份答卷上同题共答。
% P9 }) S3 @, E9 E& h: o9 Q  e8 f- I8 L: n# ]
第二阶段,初稿起草。2023年下半年,前期调研与研讨的成果积淀总结、凝聚共识。总分架构,还是分条架构?怎么写更科学、更准确?十几种版本的《纲要》初稿相继生成。4 O% e9 U) T& Y0 l. a0 n" s

+ ^* h: @% ]9 }. R5 O' K8 D2 ^6 k《纲要》广泛征求有关部门、各民主党派中央、各省(区、市)和学校意见建议。
2 M0 a( n5 X# p1 T) n0 X9 ~* u6 P- y3 d
结合前期广泛征求意见,教育部汇总梳理出各地区各部门各方面提出的修改意见1000余条,经过认真研究,全面充分吸收,作出相应修改。' F, a1 ^, o( ~' m0 Q- R
8 w- o' \8 N& Q4 U3 o2 Q" x
《纲要》的雏形越来越清晰。
/ u+ ?2 c$ ~: G" ?2 P7 o6 T
: q/ ~8 \' n8 H. }! N5 D这一阶段,教育部党组成员带队登门拜访了11个相关部委,听取意见、谋求更大合力。% h* R/ `' `- w: g' L* V, N
3 H1 v9 I3 u' m; g% y  F$ J2 p& S! a
国家对于教育事业的高度关注,在各部门的反馈中得到了显著体现——
: z# }! P+ ]' n2 ?5 T8 k1 I
1 L, \' Z  M2 c中央组织部、中央编办、财政部分别就发挥协同作用、优化各级各类学校师生配比、保证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比等提出意见建议。, ^$ A$ M- ]2 q0 [: u* z- A
4 Z* p+ q+ W: v2 F# H7 x8 |
中央宣传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等部门均针对《纲要》文本提出意见建议。
& S# z4 M* W3 ^! e! `
( c6 I9 Q6 p5 {; @( g8 D…………8 p( [# ^5 T9 x0 v; c
9 o+ B+ ?0 F5 p. `4 d% F: s% k
当教育、科技、人才成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时,“教育”已绝非一家之事。举国之力发展教育,成为我国制度优势的生动体现。. ?/ u: `0 Y; m  v% X5 u! Z! r

; n) l* ~( H0 m! F  Y9 V1 |随着共识的凝聚,改革发展的目标愈发清晰。此后,《纲要》进行了一次“大瘦身”,从2.7万字压缩到不足1万字。《纲要》紧紧围绕习近平同志《论教育》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将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最需要、人民群众最期盼、教育改革最紧迫的重要事项纳入其中。- F0 L% Q5 P3 c4 q( x

; T# C8 r' D: M3 t/ I第三阶段,迭代升级。日历翻到2024年,《纲要》制定紧锣密鼓推进。4 P; q, \5 X- b" I9 P1 V

2 ?4 i9 j! |; B4 i1 a; ~' P1月至4月,首个“百日会战”启动。教育部举全战线、全机关之力,组建团队,跳出思维定式,打破路径依赖,集中研究攻关战略性、支撑性、引领性政策举措,最终凝练出15个战略支点,形成一系列突破性政策举措。
! t  G( p- @. ?* E
# ^- [& K9 E5 {) m0 f5 P& g比如,如何强化高等教育龙头作用,有力支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9 S  }! o& [1 S( u
! f6 L' F7 R3 S  A9 T- Z- E4 @" h教育部召开工作推进会,成立专家组,组织了10余场座谈会,邀请上百位教育界、科技界、产业界的专家学者,研究形成高等教育支撑高质量发展的系统解决方案。7 v) g. U9 J; X2 J. w' x

" o: G/ ?* N( F7 Q& N  m3 K1 |经认真思考、反复论证,提出“高校基础研究和技术创新战略工程”战略支点,实施基础学科和交叉学科突破计划,组织高校围绕重大跨学科领域,从优势高校选择优秀人才,组建大团队开展集成攻关,尽快解决制约国家发展的燃眉之急、突破事关未来发展的重要瓶颈。
: J! n- X4 e2 d
4 z0 B# o; T! M& C1 G2 s再如,如何进一步开拓教育数字化新赛道?4 H. ?' v5 N& s2 E
" L+ x- S2 b, t! f4 G
教育部召开重大战略支点项目研究谋划专题会,多次深入论证,提出“教育数字转型与智能升级”战略支点,并开展方案编制。坚持应用为王高水平建设集成化大平台,推进并引导人工智能在教育教学、教育评价、教学场景创建中的应用,完善师生数字素养评价体系,推动中国数字教育“出海”,全方位强化数字教育支撑保障等具体举措相继被提出,形成体系。6 }* q9 @2 P9 k

8 |. A. h& {1 l6 u0 C/ \2 f! t. w…………
' B$ k3 p7 |4 `+ S, |# p2 I4 A3 u0 k0 G6 M. J+ I1 d, |% a0 Y3 {
15个战略支点的形成,为《纲要》的完善提供了更加全面、科学、可靠的依据。+ t5 ~; c6 @6 W' m4 L+ O0 q" m

! ?- r0 r* S5 J9 K8 B, E在此期间,教育部还就人口形势变化与教育高质量发展、立德树人与哲学社会科学智库建设、教育对外开放、长三角教育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等问题召开会议,听取意见。专班封闭攻关,对意见建议逐条吸收论证,修改完善《纲要》文本。
4 U5 B6 E. Y; c8 j5 i4 o$ z  I+ Q, O6 [9 {, z: z
首个“百日会战”后,5—6月,《纲要》再次征求部门意见并修改完善。: ~0 E2 H( w4 e- ~* V, W- q% y
" A  ~( N) [: f; {  h
第四阶段,全面对标。2024年6月,第二个“百日会战”启动,将党中央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最新精神和决策部署落实到《纲要》中。
: u+ r( a4 j1 g  P6 ~; n  N# g9 E# u, B8 ?
这一阶段的工作,是对《纲要》的系统完善。《纲要》全面对标对表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全国科技大会、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两院院士大会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第一时间作出进一步充实完善,《纲要》成为贯彻落实党中央最新部署要求的重要举措。9月9日,《纲要》提交全国教育大会与会同志书面征求意见。
7 p; B" h; W* K
! F  a2 Z; ~  m5 q* G( L3 w! Z" J近日,历时两年编制而成的《纲要》正式印发。文字的背后,是党和国家对于教育事业最深沉最热切的期待,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奔涌的心血和深刻的思考,是万千家庭对于教育获得感、幸福感的同一份共识。我们看到,在新时代中国教育的进程中,从此标记了一处新起点。
- |: R* z) @) S5 f7 E* ]( ^0 ^
' w# s' @+ s6 }$ ?' e, z驰而不息,是教育事业发展的新常态。为了推动教育强国建设高起点高质量开局起步,教育部正抓紧研究启动加快建设教育强国三年行动计划,加强顶层设计,开展改革试点,强化监测评价,推动《纲要》重大部署落地落实。' h5 ]' B; P. b+ ^2 u/ Y

' A* g9 m+ U5 H2 x7 ~8 i(三)
4 d9 D6 F, [* q0 R! G
: |. G: {/ D  j) a锚定战略目标,推动系统跃升
+ P# Z' s* Y: ^, n* }3 q( D  h7 {  o# f
——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提供强大基础性、战略性支撑
' H2 C' B+ @$ W/ L/ c2 D/ B' e$ Z! d7 f4 V) l- k
擘画起笔,绘就蓝图;高瞻远瞩,勇毅前行。- S9 C) N* M% e9 E3 k

2 A" c; D0 M0 i% v: Z总览《纲要》,9000余字勾画出教育强国建设的波澜壮阔,擘画出教育系统坚毅笃行的宏大图景。0 R$ i/ o- q" ]+ g
+ ]2 Y( z" Z& F: |
立框架,《纲要》是举旗定向的规划图。站在新的历史起点,《纲要》提出“两步走”目标:“第一步”面向开局起步阶段,重点是全方位打牢教育强国建设基础,到2027年,教育强国建设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效;“第二步”面向中长期,深化重大战略布局,确保如期建成教育强国,到2035年,教育现代化总体实现。4 Z( _# I7 I% ]' z3 }7 o1 M
! a) @3 _2 i/ l' `
这些目标,坚决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和习近平同志《论教育》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为建设教育强国明确了方向。* w7 H7 H( R+ T" Y- P

8 [9 w) c, s, \/ D# j/ t( I2 l1 {善弈者谋势,善谋者致远。" S! P' f9 |2 ~0 V) O6 k
0 D+ Q5 F: A4 X& A) M/ g
《纲要》共11部分,分别对应总体要求、“八大体系”、综合改革和组织实施。
; |$ c7 {7 m& ^  T& i% _7 F+ W7 E% ~% @! d! b( S; K! ?* ?
《纲要》紧扣中央关心、群众关切、社会关注,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和效果导向,紧紧围绕教育的“三大属性”,以“六大特质”为主要特征、以“八大体系”为基本结构、以正确处理“五个重大关系”为关键要求,将深化改革贯穿全文,突出教育科技人才一体统筹部署,推出一系列创新举措,推动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的系统跃升。
0 z2 x6 w+ c0 m  [, ]  {" \8 s+ J) y1 t, u
《纲要》围绕“六大特质”“八大体系”,搭建起教育强国建设的“四梁八柱”,锚定中国式现代化宏伟目标,对标高质量发展新要求,服务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着力推动“四个更加注重”:教育体系更加注重系统性、综合性集成,教育组织更加注重开放融合、多元多样,教育发展更加注重胸怀天下、自信自立,教育活动更加注重向灵活广阔的自主学习、终身学习延伸。
3 I& e  x( Z0 z4 }  G- M' v# P: l9 W, R3 |
破障碍,《纲要》是攻坚克难的路线图。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打破思维惯性,突破体制机制障碍,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发挥教育之力。9 y. R0 u9 T* h$ Z/ a& [

: Y) V( U: o+ c《纲要》从宏观层面,把握战略方向和发展规律;从中观层面,建起“四梁八柱”、撑起目标体系;从微观层面,注重远近结合、解决突出问题,清晰把握教育强国建设面临的大而不强、发展不平衡、供需错位等重点难点堵点问题。
$ y5 q. {) s6 B( w+ x* i# h" C# q9 \- x+ U/ H; @
坚持龙头引领,培养国家所需战略力量。5 d- x2 u* C' G$ m! ]' a$ b- {# C

8 J4 d& {1 x: T/ S/ P9 }关于发挥高等教育的龙头引领作用,《纲要》提出,分类推进高校改革发展,实施高等教育综合改革试点,建立分类管理、分类评价机制,引导高校在不同领域不同赛道发挥优势、办出特色。优化高等教育布局,加大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建设力度,加快推进地方高校应用型转型。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学和优势学科,建立科技发展、国家战略需求牵引的学科设置调整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完善拔尖创新人才发现和培养机制,着力加强创新能力培养,在战略急需和新兴领域,探索国家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以党的创新理论引领哲学社会科学知识创新、理论创新、方法创新等。
, Z% A: X; t( U2 M" I1 u# _0 b# {+ E
观大势、谋全局、抓根本。集聚创新资源,壮大发展动能,面向未来蓄力。; s% ~# U. O; f3 d2 P- b

, j6 H9 |. U8 K% d4 M坚持人民至上,解决人民群众急难愁盼。
" z; Y& f$ a( C3 L9 V8 z6 K5 [  _
老百姓关心什么、期盼什么,《纲要》就重点抓住什么,在急难愁盼中找准改革的发力点和突破口。
' a5 d! O' H  M* d8 P; `, F# x1 \/ k* @; L
人口的规模和结构变化深刻影响教育供给。《纲要》提出健全与人口变化相适应的基础教育资源统筹调配机制,深入实施基础教育扩优提质工程,探索逐步扩大免费教育范围。建立基础教育各学段学龄人口变化监测预警制度,优化中小学和幼儿园布局……$ n5 m' ], |9 [/ n* b4 K( l; h' m

0 T4 W7 D9 ^$ l  B惠民生、暖民心、顺民意。一系列改革举措,既是发展所需,更是民心所向。, k( u  u8 Q6 ?/ R

7 n& ^7 v8 c' i2 |坚持先立后破,全面深化教育综合改革。8 O1 h& ~/ z6 i9 o# c4 O
! G- e6 n6 i& w
《纲要》把教育综合改革摆在突出位置,坚决啃掉教育强国建设的“硬骨头”,以改革添动力增活力。
. E7 |5 J) ?9 j# N8 Y6 ?7 Y( a; f" X! e) k/ ?( ~/ ]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教育评价事关教育发展方向,事关教育强国成败。”深化教育综合改革,要抓住教育评价这个“牛鼻子”,《纲要》对有序推进中考改革、深化高考综合改革、推进信息技术赋能考试评价改革、深化高校人才评价改革等方面作出部署,引导树立科学评价观,坚决破除一切制约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思想观念束缚和体制机制弊端。
" L- |. F4 `+ A8 G, k" s0 P$ _
4 [/ ]$ @% R  c7 D) Q此外,《纲要》还提出,完善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适配机制、提升依法治教和管理水平、健全教育战略性投入机制、构建教育科技人才一体统筹推进机制……通过统筹推进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改革,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不断提高支撑引领中国式现代化能力水平。
, [# H! y4 T4 _! z  o4 a( s: O3 K( x3 ~) x6 O  Z7 E. k2 C
严落实,《纲要》是求真务实的施工图。教育强国蓝图绘就,一丝不苟强落实才能将磅礴的“大写意”转化为精细的“工笔画”。
% f/ n* M* @  Z5 Z9 g' E$ b# f8 C* Z9 t/ ]' t9 C- N
“一分部署,九分落实。”2025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明确,要突出抓好全年工作重点,推动教育强国建设高起点布局、高质量推进。《纲要》的印发,标志着教育强国建设进入全面落地、加速推进的新阶段。
) e+ I/ l# g9 u8 L7 o6 n; O- J7 |* ]
围绕实干为先,做有理想、负责任的行动主义者,教育部把党中央谋定的强国目标、任务落到行动和实效上,紧盯2035年倒排工期、分期分批推动《纲要》部署落地落实,推动教育强国建设高起点布局、高质量推进。
1 `6 n2 r4 v' X# z0 c  ^; [
1 Q$ _0 I4 N. r各级党委和政府落实主体责任,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把推进教育强国建设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在组织领导、发展规划、资源保障、经费投入上加大力度。
9 a/ i7 C/ z4 B& `# q4 c% C% ^8 p" d5 x
各地紧密结合实际情况,研究出台切实可行、操作性强的细化举措、配套政策,明确各项任务实施主体和责任,科学制定任务书、时间表、优先序。
; r  r5 C- r8 L, o, }+ @! m3 T6 u9 X- Y. ]6 e7 n
广泛宣传动员,学校、家庭、社会紧密合作、同向发力,全社会共同关心支持教育事业改革和发展,形成建设教育强国的强大合力。
6 O3 k0 P  \4 F2 F% s  i1 q4 j! I  _" b0 m
…………* O8 y3 W4 i: A$ g2 _
' E& f* V5 s+ p, Z6 N) C. l
前景光明,中国教育在“由大到强”的道路上阔步前行。立足新时代教育发展,深刻把握教育的政治属性、人民属性、战略属性,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更有能力、更有底气完成建成教育强国的重大历史使命。5 c6 a3 G5 h- o5 {$ z

8 B6 w' f4 ]. G2 J* J: J# \6 @4 M+ |号角吹响,击鼓催征。2 _" R# L8 }  Q- _  w# H

, i0 i4 W5 {# e' A锚定2035年建成教育强国的战略目标,我们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 _5 b# I/ [# q( q$ Q; C9 j4 C5 b! w- w9 O" O" O5 w4 `
《中国教育报》2025年01月22日 第01版
5 n1 {6 C1 v$ D# y8 V1 ]
) k5 n7 K7 z8 t4 z0 O/ Q作者:本报记者 柴葳 林焕新 张欣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206

金钱

0

收听

0

听众
性别

新手上路

金钱
206 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