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三星堆出土了大量的神像,如著名的青铜大立人、纵目大面具、各种留着辫子或梳着发髻的祖先头像。我们可以想象,古代蜀人在神庙中祭拜这些神像的场面。因为现代中国人拜庙,不管是佛寺,还是道观,里面都是各类菩萨、神仙的塑像,我们更容易理解古蜀人拜神像。
, Y6 [& U/ \0 ]9 m
' T5 S6 Q/ {+ D2 M5 G1 c但是,如果我说很早的时候,中原地区不拜神像,可能你会感到奇怪,那他们拜啥啊?实际上,在夏商周时期的中原人看来,神这么高贵的东西,一般是没形象的,所以一般用两种方式来表达。一种是用“神主”,就是木牌之类,上面书写神或祖先的名字。还有一种是用“尸”,即让人当演员,去扮演神和祖先。
0 c( q$ |% y9 I' j
# ~& `+ x% r! D5 W2 q% Q代表神的“神主”
: T5 V5 H3 M( F7 y8 e
; Q3 a4 h8 [* \/ v/ X% e
2 Y7 X* A% ?9 u u- h& c% N2 L中国人用“神主”的时代很古老,汉字里面凡是和宗教、神、祭祀有关的字,都有个“示”字旁,比如“祭”的示字旁在下面,“神”“祀”之类的示字旁在左边。“社”也是示字旁,是祭土地神的。“宗教”的“宗”,是神庙里面一个示。1 q1 T! z; C h) _/ |
% j" G3 y! X) ?: X0 c; L. V
“示”,就是用玉石、木牌来表达的神。甲骨文中的“示”,就是一个木牌之类的形象。只要写上神或祖先的文字,没有形象的神,就可以凭附在上面,去接受人们提供的祭品。在殷墟后岗3号墓中,就出土了玉石做的神主,上面的文字,是用朱砂写的。古人认为,朱砂这东西能通神,现代道士也用朱砂来画符。
5 `0 j3 |! U3 u+ }: w( b5 ?9 q5 ?* `5 T |5 `# k
3 v/ }, ~/ p) a, N" d( U- T
1 U8 a. m3 Z' m# q殷墟后岗3号墓出土朱砂写的神主。作者供图6 Q; X& w1 [) W
7 o: N! J/ C4 {6 A这些玉神主上面写着祖先的名称,如“祖丙”“祖甲”“祖庚”“父癸”“父辛”之类。对于神主的使用等级,后来的大儒有很多讨论。例如东汉的大学者许慎、郑玄就认为,天子和诸侯这种等级高的大贵族,才可以用神主。大夫这种等级的贵族,就把一捆丝绸“束帛”作为灵魂凭附的地方。
6 P0 v3 l/ S0 v3 O& \9 t# H# R% n& H9 R+ ?% X* B/ d8 F
到了最低一级贵族“士”这里,祖灵凭附的东西,连一捆丝绸都不行,而要用更低等级的茅草,这一捆茅草就叫做菆( zōu )。所谓“束帛依神,特牲馈食,士祭礼也,结茅为菆。”。不管是用神主、一捆丝绸,或是一捆茅草,反正都不需要神像。
0 V. V0 N7 F: N" n+ A$ e
2 m& a# g/ n5 _用人扮神是为“尸”
" s) w* {) e+ n: ~* I( c
% X) f* u; N# p) E2 [% |% F2 A: }( c) {
除了用木牌、丝绸、茅草之外,还可以让人去做演员,去扮演神。这种角色,就叫做“尸”。当然,这个“尸”不是指尸体,“尸”字在甲骨文里面就是一个人的形状,指人的身体。尸,就是去扮演神的身体。
# ]6 X/ F! E2 z
* Y+ z! M# M$ P# R g. Y8 Q在甲骨文里面,就记载了祭祀的时候,现场有多个尸。比如《甲骨文合集》第1402片上,就记载了一大群尸,互相引导对方去接受吃吃喝喝的场面。卜辞询问:“是让商汤的尸去引导大神“帝”的尸,还是让先王大甲的尸去引导帝的尸?”
" U$ z/ C) c( z9 e9 h
; ?; z& ~! t/ _4 ?/ ~/ z8 J2 l e3 E6 Z; s9 U$ o
w0 F; ?0 V0 C7 r* I1 w《甲骨文合集》第1402片,记载各路大神互相引导。作者供图% T# r% |5 \ B$ x
) a/ W0 b/ O( B5 [6 m9 q
“是让先王下乙的尸,去引导帝的尸。或者是请大甲的尸,去引导商汤的尸,或者是叫下乙的尸,去引导商汤的尸?”这一群老演员,分别扮演着各路大神,一起热热闹闹,互相引导“您先请”,进入祭祀的宴席,还互相劝酒。
4 _ P5 ~, ] P6 u9 ~7 q3 J ?% y' b# D4 [9 m0 Q2 q* ^
《诗经》中描写了这些扮演神灵的老演员们,吃饱喝醉的情景,离席的时候还有音乐伴奏。老演员们吃饱喝足,就代表他们扮演的神吃饱喝足了。所谓“神具醉止,皇尸载起。钟鼓送尸,神保聿归(《诗经·小雅· 楚茨》)”。8 C; z2 m ?& F- K) c0 m
3 i( v# _. i0 n古人的想法是,神灵和死去的祖先之类的,没有具体的形象。因此找那些声情并茂的老演员,去扮演尸。尸哥们吃得杯盘狼藉,这就非常生动形象,他们吃饱喝足,就是神和先祖们吃饱喝足啊。即所谓“其人亡,虚无寂寞,思慕哀伤,无可写泄,座尸而食之,毁损其馔,欣然若亲之饱,尸醉若神之醉矣”(《白虎通·祭祀》)。; K- d* G3 `( z* b1 j: d) C
5 s8 e' b6 ^( w: k% d
那么什么人可以去当老演员呢?东汉的大学者何休就说,天子和诸侯都很高贵,他们死后,可以让自己的大臣去扮演。而大夫这个等级以下的,就让自己的大孙子去扮演。嗯,你没看错,真是大孙子。祭祀一位死去的爷爷,孙子扮演爷爷,爹还得拜孙子这位老演员。孙坐着,爹站着;孙吃着,爹看着。9 m0 N) t+ x3 H* P/ t
0 I* @; M' C9 D5 o3 e这画面,挺隔代亲的。古人也说得很明白,啥叫贵族范儿?贵族就只抱自己的大孙子,不抱自己的儿子。因为大孙子以后可以当自己的尸,而儿子不可以扮演自己的尸。(《礼记·曲礼上》:“‘君子抱孙不抱子’,此言孙可以为王父尸,子不可以为父尸”)。- Y. `1 |& n: O6 _# X/ }) ^
, @. n) Y3 }& g1 Y: \+ Y9 @* O7 I为啥用老演员方面,非要整这隔代亲呢?因为有个“昭穆制”,家里一代人是“昭”这一辈的,下一代就是“穆”这一辈,然后再下一代又是“昭”。爷爷和大孙子,在“昭穆制”中是同一阵营,爸爸和曾祖父,才是同一阵营。所以,爸爸可以扮演曾祖父的尸。
. o7 L) {% n. v6 [0 ]5 O7 x' d6 A% V; { r: {
古人寿命短,有时候爷爷升天了,祭祀时孙子还小,当不了老演员。针对这种情况,孔子就指出,这时候就得找群演,把大孙子抱着,去扮演尸。(《礼记·曾子问》:“孔子曰:‘祭成丧者必有尸。尸必以孙,孙幼则使人抱之’”)。) a, A* [) r# }( F4 U
2 }8 u' G/ i8 t) v) t6 Z% f
尸在扮演祖神时,必须穿着他生前的衣服,当时贵族专门有人负责收藏这些生前的衣服,祭祀时再发给老演员们去穿。(《周礼·春官·守祧》:“掌守先王、先公之庙祧,其遗衣服藏焉。若将祭祀,则各以其服授尸)。” ; U6 j9 c5 L# F! Q' \- y l
" v. f0 x' |% q中原用神像受佛教影响" U- G7 [7 q& [* O5 L
5 p) X3 S9 N( g4 M0 i
. p& d1 \. n+ ~9 [早期中原文化中,一直坚持神没有具体形象。无论是用神主、丝绸、茅草作为神灵凭附的媒介,还是让大活人去扮演,反正都用不上神像。中原地区用神像,要晚到汉代受印度佛教影响了。而中原文化的道教,一直到东晋南朝以前,都还在坚持神没有形象这种传统,不拜神像。
+ P$ K- b; x: |/ x8 e" X" i/ @) v$ e& Z' G% o
当时的道教认为,神没有形象,所以像“黄神越章”这种大神——这位神你一定知道,黄巾军“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口号中的“黄天”,就是这位大神。要用道教的黄天,打败儒教的苍天。道教表现“黄神越章”,就是用这位神的印章来表示,而不是塑像。南朝时的道士,仍然认为用神像是印度佛教的。 _6 A5 ^3 l4 |3 B
* y! r8 j$ m4 }7 b
' b T* g+ D8 @7 e
, w6 K! o4 h5 g/ n; x+ W2 F
道教“黄神越章”印,不需要神像。作者供图1 g8 M+ q+ c$ g( w. b" z
# [) k- R5 u7 m; j; k5 a; Z. j/ T: n4 J所以,我们现代人熟悉的祭拜画面,无论是进入佛寺,还是道观,里面陈列着大量神像的这种场面,其实是南北朝以后的产物。在此之前的中原文化,是不用神像的,这在全世界范围来看,都是比较独特的一种现象。
) P+ Q# E% o C! y# s
0 P( h6 e" A% a古蜀文化产生了中国最早的孔子像
+ E( \* `9 | s* n; }( D# X1 G! K0 Y3 A+ C8 y
. I) O! W6 I& K; z0 r( N5 V7 l5 S/ ~
绕了一大圈,这时候再回到三星堆来看,就能豁然开朗了。这三星堆大量用神像来祭拜,这和中原文化还是不同啊。这说明了啥?说明了中国古代文明内部的丰富性,中原和大西南,可谓各有千秋,各有特色。三星堆先民虽然也用中原的夏礼、殷礼,但也保留着自己独特的“蜀礼”。
3 L! T4 K/ D: h. l& W; @" F: I
# e0 N2 v3 x; }) S# i$ [古蜀人喜欢用神像,在秦国统治巴蜀以后,对于西南民族采取相对温和的政策,并没有强制要求使用中原的祭祀方式。到了汉代,巴蜀地区喜欢使用神像的文化,居然产生了中国最早的孔子像。在此之前,孔家子孙祭祀孔子,应该是用神主、用尸来扮演。孔子的孙子子思,应该就扮演过孔子的尸。( N# x2 k% h$ b/ k
/ H8 g& o2 s* K/ E" W3 w# S: C汉代的孔家子孙、儒生们,还是用中原的祭祀方法,因此没有孔子像。但是据顾炎武的研究,西汉蜀郡太守文翁,在蜀地传播中原文化,搞出“石室”学校,其中就出现了跪坐的孔子像,两旁还有七十二个弟子的像(顾炎武《日知录》卷十四:“尸礼废而像事兴,盖在战国之时矣”。原文注:“汉文翁成都石室,设孔子坐像……七十二弟子侍于两旁”)。 ]* T5 w L8 a! e4 b. W# ]0 f
2 |- f. Z8 g: N, y/ j! t
这就奇怪了。中原出现神像,是东汉以来受印度佛教影响的产物。但是文翁这时是汉景帝时代,属于西汉前期,比佛教传入早得多。但是怎么会在蜀地成都,出现最早的孔子像,以及儒家七十二贤人们的群像呢?
9 u9 S8 g0 ^" l) i" h- r2 U
8 K: k* a& t# x/ p n5 V唯一的解释就只能是,文翁尊重蜀地民众喜欢拜神像的文化习惯,按照三星堆以来大搞神像的蜀地传统,去对接中原文化,所以搞出了最早的孔子像,以及一大堆群像。我们后世进入儒家文庙,见到孔子塑像的场景,提前了上千年,在蜀地出现。
, ]( f; ]7 x- N' l: T
* v8 M! [6 o/ |& [三星堆的流风余韵,竟然产生了中国最早的孔子像,不得不说是一个有趣的因缘。
$ V7 ~ K! }; ]1 G9 r( N- D/ O+ x: v% a+ l' F! D
• (本文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报立场)& Z& S% y- o0 D+ j& f1 c6 }/ B1 X
+ k6 {1 T& U; u: Z) }2 _6 d: b李竞恒) V* P' Z9 f: |7 p+ Y6 T
+ \# u. d* I8 C/ i/ v) v责编 辛省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