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新闻网
$ X: T7 {0 a2 i4 D# Q6 g: ^' w2 ^$ E, Y' }6 Z+ ]
中新网上海1月15日电(范宇斌)在国际人才“引、育、留、用”链条中,设立留学人员创业园(以下简称“留创园”)是上海的重要创新,已有20多年的探索经验。
' ^; c% P" p: G8 y7 \- |/ W
% W6 v Z+ k& R1 X1 m正在举行的2025年上海市两会上,致公党上海市委会提交了一份关于激发留创园活力,打造青年海归人才“学习型发展”平台的提案,建言上海要与时俱进地制定与青年海归人才相适应的政策。
# E- `2 z5 j8 g( m! X. s+ y
' y: b1 x* p2 C据悉,上海市于2020年和2021年先后发布《关于进一步支持留学人员来沪创业的实施办法》《鼓励留学人员来上海工作和创业的若干规定》,鼓励设立留创园,并要求留创园为留学人员创办企业提供各类专业服务。
: j: x- Z" t- A5 W- p9 [, `3 V' R' a* J5 }9 d, g, }! @: t* V
致公党上海市委会在调研中发现,截至2024年底,上海共有16座留学人员创业园,但各留创园公布的园区制度和服务模式中,政策同质化显著,导致域内竞争激烈,人才流失率较高;留创园活力不足,针对不同创业企业和特定创业人群的交流与合作平台机制不健全;留创园对留学归国人才画像相对滞后,触达性不够。
8 c9 D D, C0 v/ r0 K. L( |# C# R4 w0 C# o1 ]
当前,居住、户籍、子女上学等生活环境,已不是青年海归人才关注的重点。他们较多关注创业群体效应、园区内“合作交流机制”的平台作用等。纵观美国硅谷等国际知名创业园区,内部建立“学习型网络”成为人们创业选择的重要因素。* q5 j* I2 N& Z* N0 Z9 m
% U7 Y6 f5 ^# y) [该提案认为,上海现有的留创园基本以区域为主轴,强调本区域发展规划等大的泛化条件,而对留学人才的结构变化缺少政策关照,对留学归国人才的引育留用手段和创新创业需求分析缺少类别化、层次化的详细区分,提供的服务难以有效应对青年海归人才的具体需求。
9 J& D9 N+ I( L& N, A# }/ Q8 Q1 c O" l B! h$ t) S
致公党上海市委会在提案中建议,针对青年海归人才的群体特点,打造“学习型创业园区”。同时,可鼓励打造特色化、差异化的留创园。
+ W8 Q+ Q1 w# e' C
# x* G4 |6 X2 i1 W* m; |, u该提案还建议,以多元化手段,进一步激发留创园活力,从“配合式服务平台”向“引导式集聚平台”转型。同时,配合上海人力资源服务的“伯乐计划”,与国际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合作,以市场化引导形式多样的园内交流合作平台建设。以上海张江国家留学人员创业园为例,其构建的“众创空间+创业苗圃+孵化器+加速器”完整创业孵化链条平台,值得借鉴。(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