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的虚名与实利

[复制链接]
查看1748 | 回复0 | 2024-11-14 19:08:1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职场的虚名与实利-1.jpg
# Z9 M! F8 V# I% p
$ N: X! S8 N6 u7 R; z, P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知趣同学,作者:刘知趣,题图来自:AI生成
2 o2 }3 A  M1 ]( ?5 ^$ F) D# B: d* D; ~! e# C& |' C, ~
公元1380年,没有人比大明朝的两位丞相更焦虑,因为他们快下岗了。‍‍‍‍
8 `! V8 o' p4 D6 P$ d) x/ ~& r: }% G$ F
其中一位是开国功臣李善长,洪武初年任左丞相,后被封为宣国公。洪武三年,又再次因功进爵韩国公,年禄四千石,子孙世袭,位极人臣。
( L* {3 T# Z, Q* o  G$ g) t2 b0 S
1 w0 r+ z$ F$ B; h8 D! m! i6 Q这要是搁到现在,论谁碰上都会问一句:“这官,要当到多大才算大啊?”‍‍
/ `; K/ X- }4 g6 _. ]( u5 B% q: _
* \. _$ C4 |& D, [' ~  N" g( x+ q6 A/ o而另一位丞相胡惟庸,正是经他举荐,从通判、知县地方官,一路升至正国级。除此之外,胡惟庸的侄女还嫁给了李善长的侄子李佑,俩人之间有着撇不清的关系。‍‍‍‍‍‍‍‍‍‍‍‍‍‍‍5 P( ~: \& |+ a1 @+ C

6 m2 m/ w! ]% m& P: s  {出任中书省左丞相后的胡惟庸骄横跋扈,很多事务不向CEO朱元璋汇报就擅自做主,这让草根出身的明太祖很是不爽。就以谋反罪诛了他的九族,并下了一道圣旨,裁撤中书省,废除持续一千五百多年的丞相制,后世子孙永不得复立。
2 z# l- Z5 Z' h, i. e, A! B
( O; i( k# `2 K& X$ n! R9 y# \大明朝的丞相们就此失业,明太祖即将直面五府六部百官,从此再也没有中间商赚差价。; {* \9 P7 q! z  ^
% _- G7 v! _2 Y- v- p! A
所谓权力无常,管你是开国功臣还是权至丞相,这些title有没有以及封给谁,都不过是CEO老朱一句话的事。6 ^/ i. c1 p, Q% b/ [' k

( K7 N3 A: x/ ?1 [; v: F& q; e世人对于力量,往往缺乏真正的了解。分不清什么是虚名,什么又是实利。自然就更分不清丞相的头衔和构成丞相的力量。3 v  T, p! x" [+ T

% f7 \1 M- F' T& ^8 E% _所以很多人一辈子费尽心思去谋求一个职务,以为只要有这个名头就可以高枕无忧。孰不知,真正有价值的从来都不是那个“名头”,而是其背后的力量。" U3 ?& [5 J% D

* n; k6 C; C# a5 H5 B8 r一、权力背后真正的力量
" R& Y2 [$ }1 ~; r. R0 h, |- j% c' s; a8 I) E
1980年,法国哲学家及历史学家福柯在一次采访中,这样解释权力:
3 u* d- e; {" r, g; j) S

, F- r& q4 l7 j$ R. j" \如果我完全没有强迫你,并使你处于完全自由的状态,你却依然选择了我为你预设的道路,那就是我开始运用权力之时。
; \0 @5 u/ ]% d- u" u- c! _
8 d% ]2 q" Z+ a. H. J# {
倘若把这句话套用在职场上,通俗点的解释就是领导可以干掉我、想干掉我,但却不得不留着我。‍‍‍‍‍‍‍‍‍' i- i/ n7 r: B& b$ L

1 l% c8 w9 `# b8 {而这种权力的有效组成力量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一是武力震慑,正如德国 “铁血宰相”奥托·冯·俾斯麦的那句名言:“真理只在大炮射程范围以内”。‍/ o3 H5 M! _4 @% L1 |4 ?
0 d. G. ?. x! D+ a5 y. D
清朝中期,曾国藩曾孤身入京,功高而不震主,60多岁得以善终,这背后难不成是慈禧太后心慈手软?恐怕不是,而是因为他背后有一整个湘军。8 V3 l7 q$ \7 D
# `+ X' Q8 R* S5 h( @- A( D% R
只要湘军还没解散,谁也不敢动曾国藩半根毫毛。他背后的力量,就是他身后的势力。
1 J% b# O. P+ \+ B  d- L) f' _2 ~" V0 j, {4 X1 D  w. j7 o
二是资源垄断。我认识一个在大厂做to B销售的老哥,据我所知这老哥经历过好几轮派系斗争但仍毫发无伤。我就很好奇,怎么不管上面怎么斗都影响不到他,后来我才知道,原来公司这条线上有50%以上的客户都是他的,其中一个KA大客户还是他家属所在的公司。‍‍‍‍‍‍‍
0 l  ~1 R" |2 f5 E8 ~" K. X
0 g/ W, R) G/ g/ H6 Q0 I3 b# I" W所以无论派系斗争如何变化,只要这片业务的土壤还在,人家的日子就能过得不错,这就是树大根深。
- N; G6 e; e+ `( ~( F6 k2 L3 N8 Q7 L) K
三是意识形态约束。人是社会性的动物,很难摆脱社会评价。这个时候,别人的眼光、舆论就可以起到道德约束你的作用。例如“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三纲五常”等等,都是意识形态层面上的权力约束。; \; Q5 v% M  ?4 w4 ?

' Q% R- v5 h# W4 Y8 p+ W3 G从今天的职场上来看,你的一切力量,根本来源是你手上的资源能否持续为公司创造价值。/ {$ u% g& n# f) E
: t; J2 T3 ]3 f/ [+ u4 I
这里的资源不仅是指外部资源,还有本身的技能,裁了你这摊业务就得停摆。这才是你能稳住自己在公司生态位的原因,而不是因为你有一个总监的title,虚名是一文不值的。‍‍
- D3 O4 |9 ~% G4 F+ P; Z: j" H: `+ T3 e2 ?
二、打工之路并不安全' w& E8 j* j5 _+ ~$ y

0 H; q6 X5 H. m, [  i7 g% ^  G客观地说,我们多数人并没有掌握垄断性资源的能力,所以才有了“职场35岁”的泾渭分明。但实际上,这也不是什么很新兴的特色。
2 f  N; ]& S2 a2 Y. P# N& d) m, u1 Z! E  p6 C1 s' ~$ z
早在20世纪90年代,外资进入中国,像麦肯锡、百事、普华永道、以及德勤等外企执行的都是“Up or Out”(不晋升就离职)的人才管理策略。‍‍‍
% o4 K3 q* Z& f& Y) H
' C) }% B) l  c& e. x所以除了少数的几个高管,外企几乎很少能看到35岁以上的员工。这一点跟国内的互联网大厂倒没什么差别。+ L9 W- f- A( ?: z

0 C+ R: z2 G+ g5 t6 T# q一直以来,我也认为打工是最稳妥的一条路。事实上我也足够幸运,一毕业就赶上了互联网的蓬勃发展期,触碰到了一份可能是原生家庭阶层所能摸到的天花板工作,工作光鲜,薪酬体面。
1 p$ n% M* F# N3 }  _$ a- T
2 B3 s& p* }# g3 Y2 D# t6 e4 F: M- Z但30岁后,当我陆陆续续看到同龄人在工作中战战兢兢,亦或是很难回到职场,我就意识到打工这条路并不安全,应该未雨绸缪,在工作中不断地为自己的第二职业积累资源。‍‍‍‍‍‍‍‍‍‍‍‍‍‍‍
" g, h/ C- t- D+ G. t* f% t0 \) l0 b+ x+ ^& X6 R1 L4 @' T, H
前不久,有初入职场的年轻人在读者群里请教职场生存法则,一个大佬做了回复,我觉得非常地受用:‍‍‍‍‍‍‍‍‍‍‍‍‍‍‍‍‍‍‍‍‍‍‍‍‍‍‍‍‍‍‍‍‍‍‍‍‍‍‍! \! |2 K. L/ U+ b" W0 H! O
& _+ {) @8 p1 \* ^( r
1、除了搞科研,大部分岗位都没什么技术含量,所以“抄袭→熟练”是最快的成长方式。‍‍
* ?% I; C% s; w9 \# f5 Y# v" a/ }# J6 b( T" b: r& ?
2、基层=重复性工作,中层=汇总性工作+担责,高层=担责,所以领导并不一定比下面的人会干活,纯靠能干熬出来的领导确实没几个。
& P4 F9 L6 S" t( i% r- w/ ^% u$ a" N
3、多在有普适性的工作技能上下功夫,比如沟通技巧/外语/人脉维护/经济法律常识/人性把握,减少重复性工作对你精力的占用,比如日报周报/ppt Excel/领导发言稿/日常琐事,能交给AI搞定的就尽量甩出去。‍% H1 i/ b' o3 J8 _

" x7 q% B$ R  w: e+ [, u/ L  k4、工作不像爱情,多备胎是正常的,也是科学的,一主多备的斜杠青年,才能更好地在当前经济环境下抗风险。1 o% x: H+ [' x& b
; ^& l- m: t. Y$ t5 Q3 X1 D6 ]1 I
你想全身而退,就得提前规划退路。只是很多时候,大家根本不相信自己当不了一辈子的白领,也不相信自己会中年投身其他行业。
0 y8 i+ {  J) D8 W
1 I8 I' e# c, Q5 V: c5 B三、一生至少改一次行# R( W" P/ M  o* M/ N

/ d$ u4 M- A  S# r& M6 ?* E% [产业结构在不断变化,生产力时刻都在变迁,这些不以个人的意志而改变。
' r! b( K2 _; V/ U& s  C; {4 U5 r. k6 t* ^+ b0 w( v/ y. Z
美国《财富》杂志曾有数据显示,大企业平均寿命不足40年。而麦肯锡的相关研究表明,在上世纪50年代末,标准普尔500指数企业的平均寿命为61年,等到了2016年,这个数值已经下降到了18年。
* \! a! A- h$ Q( {& u' @- Q* M/ I. D1 H7 h! I* B
与欧美的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用40多年的时间迅速走完了西方国家400多年的历程,产业结构变化迅猛、市场竞争更为激烈等客观因素的存在,也导致了中国企业的平均寿命只会更短。1 z5 X5 ~2 p* {% |( y8 [
* H$ R, }) T1 z* b" f7 e( r
与此同时,AI正在引领新一轮的生产力革命。前两天,我在朋友圈刷到云深处科技的全地形越野机器人“山猫”,已经能够在复杂的山地地形中行进,可以预见的是,AI很快就会在各个领域大量替代人类劳动力。
* T4 g) L1 _. |) S. C/ k' c: m  f3 M2 w& n; |) k$ A% [
我想要不了几年,人们的职业发展观就会发生集体性逆转,就业市场和企业的组织形式也会随之改变,很多中型公司会消失,取而代之的是轻量的个体品牌经济。4 ^& T# Z% u& T% U1 B9 s
  t4 j0 B# x! ]9 P
当企业的生存遭遇危机,或者整个行业没了,年轻人的失业率高,毕业生的就业率低,大家的简历就会集体出现空窗期,用人单位也就没什么好奇怪和吹毛求疵的了。
" u) k. ~+ P: h3 q  Q9 p$ z
6 H: W4 y3 d# ?% H9 h6 X这样一来,大家慢慢地就会发现,职业的连贯性似乎没那么重要。' V* X+ d' j1 y7 I3 q
9 o7 D4 k" z8 n+ ^  S; ?
在琳达·格拉顿和安德鲁·斯科特写的《百岁人生》这本书里,就提到了这样一个社会现象:在一个长寿的时代里,人生就不再是三段式的:上学、工作、退休。% E6 m6 r8 O+ b

# J; E6 I( h. W: T- M3 \" r而是会出现多段式的人生,就是说一个人可能在工作几年之后,重新回到学校修一个新的学位,然后再继续工作。也可能是辞职休假一段时间,去学习新的知识和技能,迁移到一个新的领域。最终的人生可能是五六段、甚至七八段不同经历的一个组合。3 Q# H1 C! P% O' I% w

. r& ]7 M; Q& C* n# c所以年轻人不要对自己的工作焦虑、对行业焦虑,在未来这一切都会渐渐脱敏,因为无论是企业还是个人,对不确定性的适应度和包容度都会提高。但你一定要提前做好转行的心理准备。
0 E( R9 r* y/ R# K
) C7 Z7 K7 C* }( A  k. n前两天跟一个35+从大厂离职创业的朋友聊天,我问他是不是创业了就很难回去上班了,因为习惯了自由。他回答我说,自由只是很小的一部分(主要以前上班也不用打卡),更多的是一种掌控感,我知道这一切都是我的。‍‍‍‍‍‍‍‍‍‍‍‍/ w/ k9 W$ ^. q
* g3 D; G5 Q' H9 f  [( s
35岁之前,在职场少追求虚名,多积攒实利。只有这样,才会有稳稳的中年。‍‍‍‍‍‍‍‍‍‍‍‍‍
* c6 a: x/ H/ h. s  P+ A0 w  j
! N7 f; S: N. [- e5 D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知趣同学,作者:刘知趣
4 B) _& B( X  X0 F9 t0 j/ P& V$ n! f3 R6 {& n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 [email protected]
% w* z5 g$ T+ n6 w9 ~& K! _) k% R( b$ d6 M+ K
正在改变与想要改变世界的人,都在 虎嗅APP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206

金钱

0

收听

0

听众
性别
保密

新手上路

金钱
206 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