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8月的一个阴雨连绵的夜晚,方城县关帝庙后墙上那块久负盛名的晋代诗画碑刻——《诸葛武侯躬耕歌》,被人盗走踪迹全无,成为一桩震惊全国的文物失窃案。
2 @0 P4 G- N- i' F+ i$ H0 l6 e# f8 Y, q2 \: K9 A
这块碑刻不仅珍贵独特,更是见证诸葛亮在南阳隐居生活的重要历史文献,令人扼腕叹息。究竟是什么样的人,会下定决心盗走这样的国宝级文物?又是什么原因,让这块价值连城的晋代文化遗产沦为今天的"失魂"之物?! e3 ^4 d- ^( a
& z+ `0 F& u/ C T* g& v$ v5 z
追寻这块晋代诗画碑的历史溯源,我们不仅得以一窥诸葛亮在南阳的隐逸生活,也可以深入了解背后鲜为人知的文物保护困境。且跟随我的脚步,一起揭开这块失窃晋碑的神秘面纱。5 _8 E8 f2 x0 n9 R
- k/ y- c6 `1 H- ]: [视频加载中...
+ {7 R& {# w6 g( k c& ]- N
. T2 T* ^, X. K! Q* e一、晋碑寄托诸葛亮的隐逸生活
2 _' U$ I! a) O3 L这块晋代诗画碑刻的发现,可以追溯到清朝初年。17世纪初,一群方城县当地民众在沣河淤沙中意外发现了这块精美绝伦的石碑。这方碑刻高1.36米,宽0.71米,上半部刻有《诸葛武侯躬耕歌》,下半部刻绘着诸葛亮的画像。
* c% B' U7 O$ y3 p" [7 M据考证,这块晋代诗画碑出自公元347年,距离诸葛亮去世仅113年,可谓珍稀难得。碑文记录了诸葛亮在南阳躬耕的生活场景,与史书记载的"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遥相呼应。碑刻上的诗文生动描绘了诸葛亮安闲随意、自给自足的耕读生活,反映出他在南阳隐居期间的悠闲状态。1 h. o' T8 R9 C8 u# F! J
诗文中写道:"躬耕南亩乐如何,吃也靠著,穿也靠著。"这清楚地展现了诸葛亮在南阳安居乐业,生活自给自足的状态。而诗中对"浪荡嫖风与赌博"等行为的批评,也折射出他对世俗享乐的警示和对居安思危的智慧。( Y9 a4 R: d; z1 I( i/ O$ m
, j; G. R. T: M4 E( \
/ w* e) @* n* e' S+ e6 @
$ w) ~* d/ G/ H6 f' d) `9 k% X; h+ W
碑刻下半部的画像更是生动刻画了诸葛亮的"隐逸形象"。只见他头戴三梁进贤冠,手持羽毛扇,抱膝端坐于草庐之中,庐外有松竹、芭蕉、太湖石等山水环境相衬托,浑然天成,仿若身在世外桃源。这样的画面,正是诸葛亮在南阳躬耕时的真实写照。9 J8 M C1 G2 v
这块晋代诗画碑刻,不仅形式独特,内容丰富,更为我们呈现了诸葛亮隐逸生活的真实面貌。不难想象,当年这位睿智的大臣,正是在这样一片静谧的山水之中,度过了他人生最后的时光。/ Q2 e0 S8 j1 o$ Z i% f
二、文物保护的困境
9 A0 `! ~2 ]! B+ Z- `# w这方珍贵的晋代诗画碑刻,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保存历程。据记载,最初该碑刻曾被埋藏在方城县的一座武侯祠遗址下,在多次洪水冲刷中得以幸免。到清朝初年,碑刻终于重见天日,人们将其镶嵌在方城县关帝庙的后墙上。
/ O9 J) H& i# d( U$ [" e3 u然而,好景不长。2014年8月,就在这座关帝庙内,这块引人注目的晋代碑刻再次遭到不法分子的盗窃。令人痛心的是,至今下落不明,成为一桩令人扼腕的文物失窃案。+ d; x4 @- u. t5 [: t- E% `6 i4 c4 D
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这块珍贵的国家级文物,沦为如今无影无踪的"失魂"之物?探究其中缘由,不难发现,这背后折射出了我国文物保护工作中的一些深层次问题。3 k g* D9 M: S
$ a$ u: ^5 J: [0 T7 p
* Z7 O( ?- k% x/ D/ y1 W
首先,文物管理部门的保护力度仍有待加强。尽管关帝庙是一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但显然其实际管控和保护措施还不够到位。碑刻被盗后,文物主管部门的反应也显得迟缓和被动。这反映出我国文物保护工作中存在管理松懈、应急反应不足的问题。
2 w) G& ^' B! M# r- |- }3 |其次,公众文物保护意识有待提高。诚然,文物保护是政府和相关部门的职责,但广大公众也应当自觉承担起维护文化遗产的责任。在这件失窃案中,周围民众并未及时发现并报告异常情况,反映了我国公众文物保护意识有待进一步增强。! ~$ [/ S" V# F( x% V
再者,文物保护资金投入仍显不足。优质的文物保护需要充足的资金支持,从硬件设施到专业人才培养等各方面都需要大量资金投入。但现实中,文物保护经费往往捉襟见肘,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文物保护事业的发展。
! k& U' b$ v7 X8 \ f# N3 ]专家指出,只有各方共同发力,从完善法规制度、加强管理监督,到提高公众参与度,乃至保证充足的资金投入,我国的文物保护事业才能真正行稳致远,避免更多宝贵文物遭受遗失或破坏的命运。三、重现诸葛亮的隐逸生活4 n! l, R8 W5 [9 q& }; x7 X
尽管这块价值连城的晋代诗画碑刻已经遭到盗窃,但其内容和形式得以通过拓片等方式得以保存和流传。我们仍然可以依托遗留下来的资料,一窥诸葛亮在南阳度过的隐逸生活。0 M4 H5 [0 V/ V! f8 s
《诸葛武侯躬耕歌》全文记录了诸葛亮耕作生活的点点滴滴。诗文生动描绘了他自给自足、安闲自在的田园生活状态,以及对世俗享乐行为的警示和批评。这不仅反映出他当年在南阳的悠然生活状态,也彰显出他超脱尘俗、怀有远大抱负的智慧情怀。
8 I O; o" J. G2 x; q- N- r2 ~' x9 H( ?/ i$ o& u
7 L( A9 }7 D, S: \; x
诗中写到:"躬耕南亩乐如何,吃也靠著,穿也靠著。"可见诸葛亮在南阳的生活,并非一味地劳作,更有闲适悠游的一面。在这里,他不愧为"卧薪尝胆,一鼓作气"的大智大勇之士,能够从容地放下一切,专心致志地过上真正的隐逸生活。! @1 \, g2 h( {
同时,诗中对"浪荡嫖风与赌博"之类行为的批评,也透露出诸葛亮对世俗风气的谴责。他身处这样的田园生活之中,却依旧未忘记对社会弊端的警示,这无疑展现了他超拔的人格魅力和远见卓识。7 t* w+ ] ^9 p+ k
除了诗文的记录,碑刻下半部的画像也为我们勾勒出诸葛亮隐居生活的细腻画面。只见他端坐于草庐之中,头戴三梁进贤冠,手持羽毛扇,神态安然自得,仿佛身入仙境。庐外松竹芭蕉环绕,太湖石点缀其间,构成了一幅生动动人的山水田园画卷。这无疑是对诸葛亮在南阳隐居生活的真实写照。
2 p/ p" g4 D2 ~8 Y/ ?: C虽然这方晋代诗画碑刻如今已经成为一件失窃文物,但是它所记录的诸葛亮在南阳的隐逸生活,却永远留存在我们的历史记忆之中。这不仅是对这位大智若愚之士的珍贵见证,也是我们这些后人难能可贵的文化遗产。让我们共同期待,这方晋碑能够早日重见天日,让诸葛亮的隐逸生活,永远留存在人们的心中。5 Q% f5 M- ~' ]7 w5 E4 a
结语:呼唤文物保护事业的进一步完善2 J3 A% n7 w o" V" ?
这块晋代诗画碑刻的失窃事件,无疑给我们敲响了一记警钟。作为国家级重点文物,竟然沦为"失魂"之物,不得不令人扼腕叹息。这背后折射出了我国文物保护事业在管理机制、公众意识、资金投入等方面的诸多短板。
1 i e3 k" H; I" U- d
# \& ^/ ]- }( ~5 q$ n+ u6 ]
7 _6 _; L7 N" X' ^+ [只有各方共同发力,通过完善法规制度、加强日常监管、提升公众参与度,乃至保证充足的资金投入,我国的文物保护事业才能真正行稳致远,避免更多珍贵文物遭受遗失和破坏的命运。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确保这些见证历史的文化遗产,永远为后世所珍视和传承。
% Q+ i' Q- J* l2 k }让我们共同呼吁,为推动我国文物保护事业的全面进步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相信总有一天,这方灿烂如昔的晋代诗画碑刻,必将重现于世人眼前,与诸葛亮在南阳度过的隐逸生活,一同永远留存在我们的集体记忆中。/ D7 A- i1 b K9 k' h
#《诸葛武侯躬耕歌》失窃案背后的神秘面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