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6日上午,“考古中国”重大项目“武王墩”重要进展工作会议在淮南市召开,首次发布武王墩一号墓阶段性重磅发掘成果。" I8 h* I- a1 s$ h/ I9 C3 G9 I
: t* U8 t7 |& G# |
& u" _4 M v# u4 c
. o4 G, i6 w/ |% O武王墩墓地,位于安徽省淮南市三和镇徐洼村,北依舜耕山,向南则为开阔的平地,西侧为南北向的瓦埠湖,瓦埠湖北端西侧为楚都寿春城之所在。' J9 e& [$ g! d9 D# U: J
- @. b/ T+ \% X5 X) T; P: I t& R: Q! g: ? a- c
# _: C( C5 _! e! R5 s* P$ a
武王墩墓发掘前原貌。3 A: g/ ?* ]+ u$ H4 g8 v G
# _+ l8 C$ V h+ F$ @
武王墩墓地考古工作由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主持,与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厦门大学、山东大学和淮南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组成联合考古队。国家文物局成立了考古专家组和文物保护多学科研究专家组,全程指导发掘工作。通过近四年持续的考古工作,对于武王墩一号墓的营建过程、棺椁结构与丧葬制度取得了一系列新的认识。
g6 D; C$ f, b7 a* U/ z0 B7 |5 E: r3 y% [9 h
1 o" m# ]6 p5 E& x% T" g: `/ @
1 e' f6 L# Y, N& {武王墩墓发掘区。* j% `2 H) R( Z, J/ O% A" k
/ s H, ?& C( k2 m/ Y" R
现已进入椁室内部发掘清理
* \& _ K: t- S' i. c2 g! E
1 d: } D) I! X# w+ ?; N# m2020年9月起,一号墓发掘工作开始。至2023年11月,完成封土和填土发掘,12月提取了椁室上铺设的竹蓆。期间,建设了一号墓现场保护大棚和文物库房、文物保护实验室、宿舍等必要的配套设施。( T5 C1 s$ H. O
, z3 R( c4 D. ]6 K& e
. x/ T5 S5 b. @! C$ U
9 L. r$ [7 I" W0 y
木椁室布局(周边盖板揭取后)。& x! [. e- o5 M
. F( Y# }2 L" I$ e) x' p根据国家文物局批复的《武王墩一号墓椁室发掘保护工作方案》,自2024年3月7日开始拆解提取椁盖板。至3月27日,四层椁盖板已全部安全提取完成,共计443根,总重约153吨。现已进入椁室发掘第二阶段,即椁室内部的发掘清理。4 o* M; c# D l$ h/ y
5 t' e" t8 L) C! s% p# x
5 ?4 {" L$ n- R/ ~7 t0 `6 r' B$ a
( }9 U" a9 ]9 I7 a$ j/ `5 ?: C
发掘至10米深。- j# T. z1 @& G3 A- X8 y5 T
' a! {0 g0 H( k4 J
发掘楚墓最长车马坑
0 `/ R$ G$ c) |" Z% y: {. R0 k
! O/ N$ A a# R, c9 J6 j$ d武王墩一号墓外围设有独立陵园。陵园平面近方形,以周长约5千米的围壕为界,面积近150万平方米。陵园内发现有车马坑、陪葬墓、祭祀坑等遗迹。车马坑位于武王墩一号墓西侧,南北长约148米,东西宽约14米,是已发掘探明楚墓车马坑中最长的一座。
/ u+ e5 G H2 ~2 I8 @ O: S' j0 @0 |+ ~! P( @9 B
5 V, }! V0 c3 ^
: c3 Z N9 a! V5 q/ I一号墓开口。* J3 V) B0 h2 n: h2 E8 i+ P
* H( V5 s- I" G( w) k武王墩一号墓为陵园主墓,位于陵园中心,是一座带封土的“甲”字形竖穴土坑墓。封土堆整体呈覆斗状,总面积约1.2万平方米。封土土质为五花土,整体营建工艺由夯筑和堆筑相结合。发掘出土有铁锸、铁锛、铁矛、扇面、竹筐等遗物。墓坑为方形,开口边长约51米,开口层位距木椁室顶部15米。墓坑以东设有斜坡墓道一条,长约42米。墓坑四壁有逐级内收的台阶共21级,形制规整。填土层层夯实,夯层厚度15厘米—30厘米,每一夯层表面有密集夯窝。发掘出土有铁锸、铁夯头、箭镞等遗物。* ~2 \( X7 s4 @3 v. e a
! P+ d5 M/ Z0 [! ?
椁盖板表面发现大量墨书文字
: H8 @7 [% j$ t, z, A' Q' c* w2 p5 l! ~/ W: I: t
墓坑底部边长约22米,其中央用巨大枋木构筑出呈“亞”字型、九室、多重棺椁结构的木椁室。椁顶部覆盖竹蓆,之下以枋木与薄板依次交替,形成多层封护。中室在第一层枋木之下使用了一套半肩透榫套接的“井”字型框架结构。盖板表面发现大量墨书文字,每块板上的文字内容不一、数量不等,大部分字迹通过红外设备可以清晰辨识。已发现和采集100多句、近千字。( G6 O: \, r- w( O v* _$ c
R; d N& _6 n) H1 o0 k( n1 ~
' _6 b2 b% T! ]- Z3 L7 [( K: H
9 S: V, w0 T+ j% k5 i一号墓西室竹蓆揭取前。/ X1 k! P0 q9 I# v. K! V1 Z& j( v
7 ?5 W$ A6 n5 t% h
这些墨书文字是典型的楚系文字。结合文字内容和考古情境判断,其内容记录有中椁盖板放置方位和排序、椁室功能分区等内容,对研究楚国墓葬营建过程、职官制度、名物称谓等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 T) D) b Y+ r" K( A( _; h
$ U: n7 Z, m( n! F1 B3 o1 E' m. I" D4 e7 ~% }" T4 D, c' q' Q
. I5 ?+ U' G+ ~/ D2 F9 Y( N3 n盖板上的墨书文字(北中乐府割(盖)十二)。$ t+ f! V0 M' A7 w
3 ?# L2 Y/ h8 g
楚大鼎纪录将被改写- r4 f6 |! Y0 d3 t: z
# l5 ?7 }" u; D7 Y% v o6 U目前,已提取漆木器、青铜器等编号文物超过千件,包含青铜礼器、生活用器、漆木器、乐器、俑等珍贵文物。其中漆木器数量、种类都是空前的。东1室南端放置的大鼎粗测口径超过88厘米,大于已知最大的李三孤堆出土的楚大鼎(铸客大鼎)。" l6 ~- A7 |6 T* d) N" m5 T( a
1 m* J, A: J/ O
! T! L# ^1 R3 M3 c$ Y4 }5 u. a' G
6 Y h; b5 D- a6 e' G' G v, X4 Q1 M
考古人员提取脆弱文物。
' t# T/ p3 {- T2 Y# q7 h1 u& z7 V0 o% f, @- i5 k" w
楚国最高等级丧葬礼制, _% n1 z- }1 x& M$ Y% R4 r8 g
( X) Q. h0 Z5 i0 @; U9 {
武王墩一号墓具有结构清晰、内涵丰富的独立陵园,包含主墓、陪葬墓及车马坑、祭祀坑等附属设施,是了解战国晚期楚国陵园制度的重要实证资料。武王墩一号墓封土底部直径超过130米,墓口开口边长约51米,墓坑底部面积超过400平方米,规模巨大,是已发掘楚墓中最大的一座。封土呈现覆斗状,填土层层夯实、夯窝密集,有台阶21级,是研究战国晚期大型墓葬营建工艺的重要标本。- s2 {' q9 R+ r/ d- y8 U
. }6 ?3 | v. L. Q: v( D
3 b- U0 C3 [" c- J0 I1 y0 R. e
: z) h4 S+ l' k. Y椁室顶部竹蓆局部。
8 {2 N- p1 N! S1 `3 U4 E0 A F' Q+ m4 I- ]) Y' o1 z0 e3 ~
武王墩一号墓具有极为复杂的多重棺椁结构。墓坑四角为填土,木椁室采用“亞”字型结构,椁内总分室九间,椁顶部覆盖竹蓆,之下以枋木与薄板依次交替,形成多层封护。是目前国内首次见到的、结构清晰明确的九室楚墓。
9 z! h6 e0 P6 W1 {8 i
3 Q& G9 w- `) [7 c
, o( G+ o& `4 P7 B( y- g$ K% C) L, e! T) E
铜钫' S6 `! D4 u B* T
5 y4 u) e4 I$ m! e; n武王墩一号墓规模巨大、内涵丰富,应是楚国最高等级的丧葬礼制。其年代处在封建国家体系趋于解体、大一统国家即将孕育形成的关键时期,为研究周、秦、楚、汉历史演变和秦汉中央集权大一统国家及文化形成,为研究楚国东迁江淮以后的社会生活面貌和历史文化图景,提供了系统性的科学考古资料。
1 }" Y4 e; w$ J. ~* z) P- ^8 j, K( g! a0 C6 B
( Z' ^! Y+ t4 c, I$ N) S
1 Y! I& I' H1 W- C& w% u8 c木俑首- n* L* _6 h* N$ v2 I1 |: F
" ?) I) A% G$ k0 ], V+ U+ {/ a3 U
武王墩的考古发掘,为武王墩考古遗址公园建设和未来的文物保护利用工作,提供了科学支撑。
% W6 | B; A% j/ H! X9 @
0 f: _8 f* R; h0 m0 I0 J0 B- r
+ t ^ |; ~3 p% D x4 y(安徽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