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汉卿8 G8 Q8 D5 S; g3 N
4 [* R$ h* D& ~8 i0 {4 {
周一围棋课,周三少儿编程课,周五拳击课,周六马术课,周日思维培训课……这是吉林长春一个7岁孩子的兴趣班课程表。课程不仅排得满,内容也与大众认知的钢琴、小提琴、舞蹈等相差很大。记者在吉林、湖南等地采访发现,现如今部分家长为孩子挑选兴趣班时,不以孩子的意愿优先,而是专挑冷门、昂贵的课程。这样的“攀比型”兴趣培养,亟待回归理性。
* q3 F) h" u( t5 l* |1 K3 z t" o0 L8 K+ W/ Q/ {& M- x3 D
所谓兴趣班,原本是孩子获得知识、提高能力、培养兴趣的课外培训,一切应该以兴趣为基础。如果兴趣班脱离了兴趣这一出发点,兴趣培养也就变了味。
& {2 J, q( u# N( g. L" a" H' p. o9 ~3 ]% c! ^7 W1 e
兴趣班有了“鄙视链”,源于家长的攀比心理。成年人的世界中充满了攀比,现实生活中围绕职业、收入、生活条件等也产生了各种“鄙视链”。但与这些“鄙视链”相比,兴趣班“鄙视链”显然是最为荒诞的——兴趣班的主体应该是儿童,而不是家长,兴趣班“鄙视链”却是家长反客为主,这悖逆了兴趣班的本义。: T7 b; l# ~% @
! ^6 }+ F3 m) Q# [4 E, s! A( ~' i
兴趣班本不该有“鄙视链”,兴趣班一旦有了“鄙视链”,就会毁了兴趣。兴趣某种程度上取是天赋的,一个孩子对什么感兴趣,只有他自己最清楚。家长需要做的是,遵从他的兴趣,通过兴趣班的指引,使他在某个方面自由地成长。
" ~4 c2 x; e1 S7 ^% x1 m9 @
1 Y+ R/ w: k, c8 T8 t如果以世俗意义上的标准来给孩子“安排”兴趣班,什么贵报什么,什么与众不同报什么,非但不能发展孩子的兴趣,反而会压制他的成长。这也正是两千多年前龚自珍在《病梅馆记》中所批判的:斫其正,养其旁条,删其密,夭其稚枝,锄其直,遏其生气,以求重价,而江浙之梅皆病。家长拥有这样的心态,是不可能培养出天才的。
; ~% [9 I+ c: L' T) K+ L
. @4 u" |% B% P6 t( T每一种兴趣都是平等的,没有三六九等之分。一些财务状况良好的家庭当然可以选择花费高昂的兴趣班,但要想达到最好的培养效果,最终要看它到底适不适合自家的孩子。所谓“适合”,既要看这是否真的对应孩子兴趣,也要看孩子是否有能力习得这门技艺。脱离了这两个标准,“发展兴趣”就无从谈起。
' e2 m6 S8 ^' q! j# [ k" K
! ^0 j& F1 g. A4 s置身于兴趣班“鄙视链”中的家长,很多并不明白教育的真意。“人往高处走”成了成年人的普遍生存法则,但在儿童教育上,更需要的却可能是静水流深的定力。每个家长都要明白,在兴趣上,孩子跟孩子是不同的,也是没法比较的,发展孩子的兴趣是为了他能更好地成长,而不是拿来相互攀比。
4 ~. g' Y+ x: K1 a6 d/ r* o2 W2 Q* I* Q, g. h; v T# m
父母是孩子的起跑线,也是孩子的天花板。某种程度上,兴趣班就是父母眼界、能力的试金石。一些家长迷信兴趣是靠钱堆出来的,“贵的就是好的”,这本质上是一种眼界短浅的土豪心理,与兴趣没有丝毫关系。反而,盲目报班还会耽误孩子的真兴趣,得不偿失。
/ i. j5 n" ^- S3 Q
; ?) ~4 A V- i; E$ D让兴趣班回归“兴趣”本质,是减轻兴趣班“鄙视链”现象的良方。这需要家长少些急功近利的心态,多些对教育规律的尊重。更要明白:发展兴趣应该是快乐轻松的,而不是一种负担——不管是对孩子,还是对成年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