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领域的下一个百亿美元公司在哪里?| 数智夜话直播回顾

[复制链接]
查看3641 | 回复0 | 2022-10-21 00:57:1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汽车领域的下一个百亿美元公司在哪里?| 数智夜话直播回顾-1.jpg

9 T- M$ K: O& W" v0 ~
5 h7 {6 f0 F+ j% ]  ]+ `* C数字时氪(digital36kr)
! |  [5 V# Q: |- v) E% j9 u% \( w( x, Q2 I- T% t
文 |数字时氪8 y4 g+ q* l! h/ l

/ B# u( W! R$ q0 }* m3 V5 r3 B9 ?& M汽车产业上越来越多的企业取得惊人的成绩,而且接连走出一个又一个IPO,中国汽车产业的造富神话仍在继续。随着汽车产业的电动化、智能化、数字化水平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资本、新玩家走进这条赛道。: {9 R! ?- S+ ~2 d2 l4 `8 V4 R
! K2 `6 ?. ?/ F9 u
目前可以看到国内外的资本多聚集在新能源汽车OEM、自动驾驶、智能座舱、动力电池、复杂环境感知、新型智能终端、车载智能计算平台等关键共性技术,车载传感器、中央处理器、芯片、操作系统、无线通讯设备等关键零部件和系统。下一个汽车领域的百亿美元公司会出现在哪里?究竟哪些方向会成为未来的黄金投资7 [' b" U0 n/ }3 f8 [% t

* V2 F  J6 x1 W( J0 N# x# W9.29日19:30分,我们邀请到了源码资本董事总经理 吴凡、顺为资本副总裁 齐天宇做客数智夜话,一起来聊聊下一个汽车领域百亿美元公司在哪里。本次直播由36氪特邀评论员龚思颖担任主持人。9 H/ h/ _$ o3 B- E  p
% M+ j7 p7 O& z/ H5 c& s. w
汽车领域的下一个百亿美元公司在哪里?| 数智夜话直播回顾-2.jpg
" W# [% `8 l7 A) W6 t; ]- n4 X
* w8 M/ T5 i* U+ E! }
数智夜话: ^8 J  w, _3 m' Q
7 M) R1 |* Z8 ?5 ?
下文为直播实录:* T# _) C: |$ c8 n
! X* l# [* ]! ]' H- X5 N6 z
龚思颖(主持人):两位其实在汽车领域中有过非常成功的投资案例,在这里简单跟大家分享一下自己的投资故事  {: D) L2 Y& L0 f# T; C

' z. t' t) ]; M& c# _吴 凡:我在新能源、智能制造相关方向做投资十多年了,在整个新能源汽车及产业链上下游,我本人曾投资过蔚来汽车、宁德时代、蜂巢能源、欣旺达动力电池、康鹏科技、均联智行、重塑科技、九丰能源及华测导航等,外加我们源码投资的理想汽车。3 B# P" G* |" Z3 F7 A  r+ l5 Q1 ^

+ r) {# m8 i7 F) T我们看整个中国电动汽车的过去发展,“电动汽车”概念被大家熟知可能是2008年,当时奥运会期间,我们用了很多电动车大巴,后面马上有“十城千辆”的活动,大家才知道有电动车这件事。
! ]" S$ O8 l9 w/ @: |9 R( N# H, U6 s  a+ w2 y( N
所以最初,整个电动汽车市场是政策推动的,那时也快速孕育了像宁德时代这样的公司,依靠本身优秀的技术、经历过电池行业的完整团队,成功从手机电池跨越到动力电池,造就了现在的万亿企业。
0 i- s# z" s- l
) p% P" d4 [  P/ {2 f* o) @( B后面,到了理想、蔚来等,整个行业逻辑的转变,从纯政策推动的市场,转变为偏产品、偏消费的市场。
+ ]: z, p0 K% a& h( i" o$ N8 G8 b3 u/ l% a
齐天宇:顺为团队对整个新能源汽车上下游的关注,有好多年了,也不是近期才开始做这件事情。2016年前后就投了蔚来和小鹏,同时也在自动驾驶领域布局了Momenta、智行者等等。顺为整体的逻辑,就和我们机构本身的名字一样,顺势而为,我们还是更关注行业发展的趋势,而且是要前瞻性地去发现这个趋势。
7 q8 B! W: p3 D$ }+ S8 L1 O, m  R2 l% i3 B' G' d- \
所以,我们在几年前就看到,从国家的政策鼓励、全球能源转型、气候变化等等因素,判断出新能源汽车肯定是未来的大方向和大趋势嘛,所以必须要做。% C, J! i1 w8 u, d2 S/ \- q
% [5 q+ o& \6 I
我们主要看一些增量的机会,而且是技术驱动的(资产类可能稍微做得少一点)、技术创新的机会,我们围绕新四化这个领域,都有比较多布局。  u3 @6 I* w& u- t
: \: U& r! |& T# Q
例如在电池领域,我们布局了专注新一代固态锂电池的卫蓝新能源和深蓝汇泽,钠离子电池领域我们也做了布局,例如珈钠能源等等。
3 ~  Z, m2 x* }0 }
& v3 x2 y" ]( D; n自动驾驶领域,我们也在各个细分赛道进行了布局,除了刚刚提到的自动驾驶技术与应用外,我们还关注线控底盘、激光雷达等。同时,我们还会对这些被投企业进行产业资源的整合与撮合,提供更高效的投后服务,例如蔚来汽车上也用了我们被投企业图达通研发的激光雷达等等。因此可以看到,我们投的这些项目,基本上都是技术非常前瞻,而且有领先性的技术驱动类项目。6 p1 e! {. C  X8 {# M3 B6 _8 P
& I0 m) U+ E# F( F7 P
龚思颖:在判断汽车产业的一个投资项目的时候,除了大势之外,还有什么其他的考量因素?# X7 m! z5 p6 d5 D' ~: Z
5 v4 w5 v4 I5 I& T. K: `
齐天宇:整个行业,在投资的时候,大家的基本思路都差不多,但在行业共识以外,具体到投资逻辑层面,可能会有细微的不同。比如顺为,我们以投早期项目为主,所以特别关注两个逻辑:
1 i5 j6 J4 C6 Z4 c* h
; D6 j, B7 k& Y; o. q- U$ q. Y* _一是技术的原创性和颠覆性,是否代表未来产业的发展趋势。3 L/ x$ r; t6 d: A. p2 n

4 B5 I9 n" Z8 S; q1 N% i4 t% d每一个赛道上的技术有很多种,我们在看具体项目的时候,怎么来判断是否代表未来的发展趋势,如何判断好未来技术的方向,不同机构的认识还是不同的,这里面体现各家机构的综合能力。比如你对于产业的理解,在产业做行业研究,就要多深入到一线去,亲自去看、去观察,在这方面我们还是非常看重的。
# F  b9 z6 U' N' K+ c
' c: Y' C$ a+ |  M! o7 \7 Q* w二是团队,我们投早期项目,对于团队的创业使命感、技术以及能力等方面的综合考察,也都是非常重视的。
( [( d* Y, {3 S# l
6 B2 Q6 c: c3 e. C% a所以,在大方向上,大家思路基本差不多;但在具体项目的把握上,还是有一些自己的理解。7 H+ }# Q, X+ q7 y

* P/ N+ E" L8 z. ]1 |6 U2 R2 N吴 凡:我们觉得事在人为——人和团队很重要。虽然现在主力还是合资品牌,但国产电动车的渗透率已经非常高了,大部分人都会选择中国品牌,这是中国电动车带来的价值。* G# l" i2 ?5 @8 b
  P% R& ?  H( A5 q) e8 P' U
这个价值背后可以看到,大家选中国电动车,很多人选的都是蔚小理。仔细和这些创业者聊完,发现核心变化点在于他们做车的出发点,是希望更好地听到消费者的声音,从而做出性价比高,产品展现度越来越好的产品,人们花40万、50万,可以找到百万豪车感觉的产品。正是这个出发点的改变,带来当下所有的变化。
) o3 q( k) X0 Z" K  X
) D5 e) T3 r% I0 V1 V8 v4 h此时也很考验整个团队情怀、企业文化及执行力,要能持续创新,耐得住周期,韧性要比较好,才是一个值得投资的团队。
" L. f) ]# Q- |+ K+ Q
; `+ [: m+ E2 u* l7 }  z龚思颖:之前在汽车领域,车机OS曾经是一个非常火的赛道,包括很多公司也在提到要基于大屏去做生态和运营。苹果发布了新一代的CarPlay现在有一种要把中控屏和所有屏统一起来的架势,这会不会对于之前所提到的基于大屏车类、大屏生态的这些公司来讲,是一个致命性的打击呢?苹果的这个举动,会不会对接下来智能座舱方面的投资有一些新的启发呢?二位怎么看。7 Z- w0 b8 v/ r: ~1 e3 F7 G
2 i/ L! A& z3 M7 C
吴 凡:今年CarPlay新品让大家的体验很好。其实两三年前的车联网没这么火,汽车行业相对封闭,每一家都希望用自己的东西,无论是车还是数据,都想打通变成自己的闭环。5 W# R+ F) i5 l/ u/ \" v

8 p0 z) f# x: \, W3 j/ M从发展角度看,现在的造车企业对于车联网或者对于数据都非常重视。苹果的思路还是希望从手机作为切入点,把系统打通,从而形成闭环。如果直播间里有华为的粉丝,大家可以看到,从华为的手机到笔记本到Ipad,多终端的连接也都实现了。手机操作系统已经实现了多屏互动,只不过大家把这个东西重新在车上做。- e- w; ~+ b5 s" r4 F( D

/ M6 z1 J6 T5 l8 J- g所以我认为最后会是合作共赢的局面。怎样能让消费者有更好的体验,会变得更加重要,未来的车会越来越像手机。# L9 M+ F7 k4 A4 A, q' T1 n
, e5 M$ i9 u8 e% Y& m# w
齐天宇:其实我觉得这不是个大问题。
. S% F% f& c9 m3 z5 S/ v. l5 B4 X0 X' ?& M6 b
首先,苹果能加入进来,这是好事儿,说明这个方向大公司都认嘛,大家觉得这事儿是靠谱的,更多人愿意贡献这个力量,我觉得这是好事儿,行业更繁荣了。
3 Z. j' P3 }8 X/ R2 T; M8 t' M# v+ ]' @$ D, ?
另外,我认为这不是一个技术层面的事儿。如果你要是谈技术,我更偏向于看硬件,硬件怎么来实现这个交互。我们做硬件HUD,怎么来把这个交互的体验感做得更好,这是谈技术的东西。
5 B8 m6 O2 w8 X* O
( a+ x. m3 N& ?( [  T" b' p其实你刚才讲到的,是用苹果系统来操控,还是用华为系统,还是用其他的什么手机来操控,我觉得这只是一个入口而已。本质上这个东西,一个是数据,数据在谁那儿;一个是内容。" ], q/ }* ?2 e" j0 @

; m1 |! c/ F9 r# o0 M# u2 d数据,我认为最终在主机厂那个地方;内容,很多互联网大厂都想做这块。最核心要看关键价值在哪里,刚才问有没有第三方的机会,那首先要弄清楚第三方你能在这里贡献什么,你能拿到什么,再去看你的话语权在哪里。我觉得整体上不是什么大的问题,反而是一个好事儿。
9 C# v/ [- E; t$ a
: F4 J6 J. O3 z6 w; N$ V" }  z9 K龚思颖:从两位的角度来看,我们看未来3-5年里面,新能源整车还有没有投资机会?
2 o) F! R; g! P- U0 [8 t9 x
- ?" Q) q; b! R5 z/ Z! j5 H5 P吴 凡:现在是纯市场化的市场,和以前不太一样。在市场化的环境中,要关注还有哪些需求没有被满足,蔚小理占了高端的、舒适性的、体验感非常好的机会,电动车的市场教育工作也由特斯拉和他们完成了,现在这一波哪吒领跑,填补了10万上下的空白。& _: Y2 O- r! D. |& r. R4 _: e

* ]) r( B' C: @9 f从投资人的角度,我们可能会看到这个新需求,到底是刚性的,还是非刚性的,它到底有多大。相比于其他已经存在的竞争者,是不是真的有那么强的技术壁垒或品牌壁垒等等。如果存在一个未满足的需求,创业团队又能很好的抓住机会,肯定还要投资的。
1 l& L( V* s4 x& z* p4 k- p0 e8 p/ u( ^8 g
齐天宇:我整体同意吴总的意见,我觉得机会还挺大的。你就看销量的排名,年初和现在来看,排名都不一样,还在不断刷新,各品牌的出货量还在不断变化。这都说明新能源汽车格局还未稳定,还在不断变化。5 t# A- r; e2 k' A

+ w' M( ]4 S6 G; m, J5 L8 F有变化,就有创新;有创新,就会有新的入局者。只不过对于新入局者来说,会越来越难破局;对于场内原有玩家来讲,新入场的选手越来越厉害,他们面对的挑战也会越来越大。, i' M: \/ H& y( V3 `

! k# s2 ^6 f, ~, L& x; T) o但总体看来,不是没机会,而是要看各家自己的能力,有没有能力做出不一样的东西出来。机会一直存在,至少现在格局还未确定,还在不断变化,但总体来讲,的确是越来越难。
+ s  L8 f# E! D# d3 W: D5 A1 a
! R8 c* r7 o' A3 ?1 O2 @龚思颖:对于芯片这个方向,包括功能芯片和主控芯片,两位怎么去看待这个格局,以及包括给到中国的入局者他们的机会在哪里?
1 p/ g+ n! j& l2 M. ?. w" G
( }/ U0 b! H7 p齐天宇:纵观全球的芯片创业机会,在很多西方国家,芯片创业已经是比较难的事情了;但在中国来看,中国是一个芯片创业的热土,例如过去科创板的兴起,很多都是芯片企业挂牌。我认为前三、五年的热度是这样,未来的三、五年的热度应该还是这样。但创业方向将会发生变化:前三、五年,创业者更多是做些相对容易做的事情,因为市场是一片空白,任你开垦,但现在大家能占的地都占完了,未占的都是不好占领的地方。- z$ X0 w) f5 p$ R# s" }

) J$ l" w" T1 z我认为,总体来看,还是有机会的,整个大的环境我认为也是正向的,尽管有波动,我认为也是正向的、积极的、向好的。包括产能的问题,国际分工的不稳定问题,包括一些封锁的问题,所以市场里迫切的需求还都存在,有需求就会有市场。
0 K) r+ m1 w1 a$ R0 E9 O$ J+ }) q( f8 c6 \2 G" b
而且,我认为整个大的下游趋势和形势是向好的,比如刚刚讲到算力芯片,的确这方面是我们与其他国家差距比较大的地方,也是追赶起来比较难的地方,不好突破,但机会还在。
& Y/ |0 k  A7 S- z) k0 g+ b- b/ Z# F4 y& k
吴 凡:芯片目前在国产替代进口的过程中,大算力芯片面临设计和制造两个坎,国内是不是能够稳定地生产出来,可能要取决于基础设施、IDM工厂的能力问题,之后是本身设计的问题。可以看到,像地平线等都做得很好了,产品也出来了,性价比不错。但高端芯片和国外还有差距,这不是马上就能解决的事。我们在整个产业链、人才储备上,在追赶中,需要时间和耐心。
: o& F- O) X6 _$ ?& O  d9 c/ ^9 I7 e0 r1 E: [4 f/ U+ _& R% h* z
龚思颖:两位怎么看新冠疫情对于中国汽车产业链的影响,随之带来的投资机会会有什么变化吗?! ?. b( U9 T$ A( p

/ ^; g; z; Y. m4 X/ t/ X, _齐天宇:首先,新冠疫情不是只对中国的产业链有影响,而是对全球产业链都有影响。相对来讲,中国算是保护得比较好了,我们观察到其他国家受到得冲击其实更大,这是一个全球性的事件。
0 X# r0 p: W" g8 t
" z3 P" L6 m2 `3 A$ V从投资机会角度来讲,整个疫情带来的冲击,使得大家担忧供应链的问题。例如刚才讲到的产能或者是说供给安全等方面,我们跟主机厂聊过,原来很多芯片突然买不到了,就要在国内寻找供应商,其实给了很多国产芯片公司一个上车的机会。原来可能要排队,在外面等两、三年,现在直接上快车道。相对来讲,有一个很好的窗口期给到国产的机会,来上车。! w4 O" s  m( [0 k8 }
* O: B, g( ^3 Q( o; k
另一方面,我们也看到除了市场机会以外,供应链受到冲击以后,暴露出很多以前没有注意到的一些问题,让从业者更加关注一些核心技术层面的突破。我觉得这也是这两年对于技术创新这么重视,对于硬科技这么重视的原因所在。因为疫情其实不仅仅冲击了供应链,在供应链之外,我们还看到了国际形势对于行业产生的影响,大家会更加担心发展的可持续性和安全性,对于技术的创新更加重视,所以才会带来更多硬科技方面的投资机会。当前看来的负面影响和阵痛,从长期的角度上来看,可能是个好事。0 E: C! O% }8 b: C+ S+ ^
* a; e' n9 [: W
吴 凡:创新和研发投入,需要持续做好,垒好自己的护城河。疫情后,国外的汽车电子企业肯定会加大投入,尤其对中国市场的重视。同意齐总刚才说的持续投入,但是这种持续投入并不是盲目做很大的研发。
' ~0 b7 p8 s( h5 C- T, w% G8 K: x6 a# ?2 x) R% a
龚思颖:最近芯片、线控底盘,汽车软件的供应链,包括电子电器的架构等等,我们认为这些比较偏底层的技术,最近越来越被投资人所青睐。这是否意味着整个汽车投资方向,也更加关注底层的技术了呢?
) {+ i8 f. o& W) F0 e% [3 @# N7 Q& n0 C6 V# j
齐天宇:对顺为来讲倒不存在这个情况,因为顺为一直很关注底层技术的创新与突破。不是说突然变得关注技术,而是我们一直很关注技术。
. B2 x9 }7 f/ T# i; U0 S+ Z/ N1 a7 L( F& s1 h0 b' s
对于主持人刚刚提到的问题,是怎样一个逻辑呢?行业发展到这个阶段了吧,原来第一代车都是油改电,那个时候对于底层线控的控制,还没有那么高的需求。当然这里面特斯拉也做了很多贡献,在不断引领行业改变。国内也有很多自己的创新,说明这个行业变得更加精细化了,行业进步了,所以大家开始关注这方面的领域。4 o1 T3 c) J- v5 l5 x) J9 r# ~

6 Q  h7 l, F% W4 V( S但是,从底层技术创新的角度来讲,顺为是始终在关注的。
/ n6 {  t* W) n% e6 S
& z' k2 J1 ]; Y1 p' v; L  T吴 凡:还是要看整个中国电动汽车的发展。如果说国产汽车的发展,1.0是我们的电动化,那时我们关注都是大三电、小三电。现在进入到2.0智能网联时代,芯片、IVI、通讯就很重要了。如果我们说汽车产业3.0是无人化或者自动驾驶,无论是哪种级别的自动化,始终要回归到最底层的底盘技术,无论是线控的转向、线控的刹车还是空气悬架也好,都是在无人化里面最重要的事。我们要跟着产业的发展,做前瞻性投资,也是中国企业或投资人一定要做的事,这也是源码始终坚持的投资理念之一,重视事物发展的第一性原理。
# o2 O! y/ f7 h& i+ Y6 W* ]1 Q# M- H1 L
龚思颖:二位怎么看待未来新能源的布局,氢能源可以在乘用车方向上跟电动车一较高下么?6 v9 ^) |7 t" K- p# w; i6 w% B& G
! S& o: Z* F% s
吴 凡:有个例子,看看丰田在做什么,比较有代表性。对于很多人来说,电动车充一次电能跑600公里,够用了,氢能可能会限制一些应用。' q- b" u) r4 U) Z' p
- @+ d8 F" e( l4 P) z! `; P
我觉得跟当年的等离子电视跟液晶一样,一个更开放的系统,一个更便宜的系统,一个更好利用全球供应链的系统,哪怕当时技术差一点,这种快速的迭代之后,大家可能都会选择性价比高的产品。% w* p$ O/ ^' Z! r8 Z
9 c9 q6 t$ X; U1 s( ~: z
齐天宇:我的观点,首先我非常看好氢能源,我觉得氢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能源,在工业当中用量很大,我们国家现在也是全球第一大的产氢国了。
9 I6 u0 D1 h4 \
$ o  i( Z, g1 j. U# h0 \在交通领域,我认为思路上不要觉得氢跟电是一个竞争关系,这样不好,也没有必要,本质上二者是一个互补的关系。因为很多场合下,电有很多优势;另一些场合下(比如寒冷地区和重载荷),其实还是需要氢来做主力。
; f1 |+ R/ z" P1 B( [% U0 B
3 h' F* [2 o; ~0 b$ d* |但从现在的发展进程上来看,我认为氢能的成本在过去3-5年(因为我一直关注这个方向)确实下降很快,而且未来的下降空间还很大,这方面技术的迭代还是能够看到希望的。现在行业中最大的问题,还是要解决“制储运”等基础设施的问题与加氢不方便的问题。这里面当然包括氢的来源,怎么让它更清洁,这都是一些技术问题,毕竟氢能的基础设施不像电力基础设施那么完善。但这些问题,我认为是可以通过培育行业来解决的。
& g( g$ w5 @9 D2 a7 Y" E
+ \3 O/ G5 |. M所以,整体上来讲,我们还是很看好这个赛道,而且认为这将是一个长远的赛道,是一个值得探索和培育的赛道。因此整体来看,氢和电不是一个竞争关系,而是一个互补的关系。$ L3 n1 V2 D. Z

5 ?, U& U7 a; z! r! E2 e2 Y龚思颖:二位怎么看中国电动车出海的发展?& N6 ]5 h! O4 k7 Z5 X. o; a

9 H5 [4 n, u2 j& X7 Z4 M0 w吴 凡:我们可以看到,比亚迪在美国、日本,五菱在东南亚也设厂,整个出海的速度肯定是很快的。在不同的区域上,车型是一个非常关键的因素。中国人和美国人都喜欢比较大的车,所以目前我们的电动车SUV很多,比较精巧、时尚的小车可能有限,可能在欧洲、日本就会有一定的挑战。5 ~" r# {2 e- W, G  F5 p7 a
4 n+ f8 V' }; s/ G6 J
但是,总体来说我们产品的性价比很高,尤其在IVI的能力上面,相比BBA优势明显。从产品体验上,使用人是通用的,肯定有更好的机会去快速迭代,设计出适合本地市场的产品。! J8 k  z! @/ W7 J
$ q  Y! y$ ]! y+ b
中国车走出去,可能也是一个新事。我们怎么去做好国际化平台,可能是现在需要调整、适应的,销量好利润低,肯定是不能持续的。7 S. |" ?, p5 t) }
3 k+ f: r# x6 ~
最后,汽车产业是每个国家解决就业非常重要的产业,所以除了卖车,还有更多可以创新开拓的道路。
( w6 g8 \4 D* P$ [: j3 `$ i( @! ?7 @5 U
齐天宇:我也同意吴总的观点。首先看油车领域,之所以西方比较强势,也是因为在西方油车已经是一个发展过百年的行业了,其中最核心的是发动机的技术,关键的技术壁垒也在这个地方。
0 W) ^2 g$ x2 s0 {2 T
& M+ J! s, \4 Q; x. h再看电车领域,首先,顺为整体上非常看好中国电车出海这件事情。按照上面的逻辑来看,全球电车制造的先进技术和能力都在中国,至少现在看得到这个趋势,所以我们有这个底气,也有这个能力。但我们面对的挑战也很大,刚才吴总也说了很多,国内厂商在品牌认知、本土化等方面都有诸多挑战,这些都是需要时间来解决的。( o- D$ s: Y( x* n) _) n

" U" |4 D6 |* D5 m$ D本质上来看,电动汽车制造的最优产能在中国,最新的技术也在中国,因此整体上还是比较看好国产电动汽车出海这个大方向的。5 |1 Q/ s9 F0 m+ L

' ?/ ~( U) Q0 D9 F: z2 M「数智夜话·未来交通」系列栏目是36氪数字时氪打造的一档直播栏目。我们会定期邀请汽车行业的专家、车企高管、供应链高层等业内人士,畅聊汽车行业的热点话题。
+ @" }: z0 u4 u
/ R8 z$ H2 p# ?! v5 ~往期介绍:
. D' y" s) A" @+ s  {
3 t  A% B* ]( r# D) E- D5月9日,《与时间赛跑:汽车行业的失血、自救与复工复产》 ; 嘉宾:威马汽车CEO沈晖
& I! f. H1 x2 n" {. _0 V% P' R6 W
5月18日,《风口浪尖上的下一代新能源电池:能缓解我们的焦虑吗?》 ; 嘉宾:国轩高科总裁王启岁、蜂巢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执行副总裁王志坤
! _5 z  J  {) X
3 |* f. c( \8 N6月1日,《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智能汽车?》 ;嘉宾:EEZI自动驾驶中心总监文武、知行科技CTO卢玉坤2 p7 k+ s2 O  D/ l& E5 v0 c7 S! P# [
, Z4 i/ {- @* _  @
6月14日,《从年轻人对车的需求变化,看懂车厂数字化》;嘉宾:亿景智联CEO 孙伟、衡石科技CEO 刘诚忠 4 N9 C2 k" Q  ]' p) H& [8 G- B

* j0 v0 O2 c6 ?9月15日,《同城货运的下半场,新能源物流成必争之地?》;嘉宾:货拉拉汽销负责人王健、江铃新能源CXO黄刚、新能源车行业专家范永军 5 e% r6 Q7 f7 W, b: I

0 Q  E: |4 {$ ]0 z5 }$ A: L$ H  ~9月29日,《寻找下一个汽车领域百亿美元公司 | 数智夜话直播》;嘉宾:源码资本董事总经理 吴凡、顺为资本副总裁 齐天宇
4 S% r; K% Y- f9 b. l6 m( }: v7 M3 A7 a+ ^& P
10月13日,《新一代智能汽车拼什么?| 数智夜话直播》;嘉宾:九鼎投资先进制造投资部董事总经理邢晓辉、华兴新经济基金合伙人、先进工业投资组负责人朱奕
, i; H: D- R7 w3 C  s: S& l8 G- H( D# ^/ Y) [7 z6 _, C
如果你对参加我们的直播感兴趣,欢迎邮件联系我们[email protected]
/ `( F; B5 z, F* j
3 L( K0 b! E. o( L  WTHE END
: v0 j7 r/ t( I. s# J
9 g" g- d6 Z% X  _7 ~: z& }$ P更多活动信息及行业详情,请关注微信公众号“数字时氪”(微信 ID :digital36kr),期待您的到来。1 K6 U8 m3 ~9 _; C5 H; a* t
* z% v" P: m) `
数字时氪(digital36kr)9 Q6 S- I0 G( @/ V

( V# {! h: Z) N; g/ g/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数字时氪”(ID:digital36kr),作者:数字时氪,36氪经授权发布。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305

金钱

0

收听

0

听众
性别
保密

新手上路

金钱
305 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