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事|潘玉良的欧洲留学之旅:乘着博尔多斯号飞翔

[复制链接]
查看1021 | 回复0 | 2022-10-19 06:22:3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潘玉良(1895-1977),20世纪知名艺术家和美术教育家,我国现代女性绘画事业的先行者之一,是活跃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画坛并在中国近代油画史和美术教育史占有一定地位的前辈艺术家。她也是较早走出国门接受西方正规美术教育的女画家,一生勤奋创作,努力探索中西艺术结合的道路。
7 b8 X5 E$ E, o$ z" x* P% h/ N# R4 I6 s/ G8 u0 T3 [8 _: `4 |
1928年,潘玉良回国,在美术教学和绘画创作两个方面都得到国内艺术界的广泛认同。她用自己的表现成为那个时代女性画家“执牛耳者”,她因此被誉为“中国西洋画中第一流人物”。而这一切,得益于她在国外的刻苦学习,得益于1921年8月13日她登上博尔多斯号的那一刻。
- z  ]( K. _. Y7 l4 P, t( t- Q) p/ e
" _' d6 y, a0 @& }" b

9 n$ [: }4 J3 M( r  x1924年潘玉良考入巴黎高等美术学院注册证的照片 法国国家档案馆藏
. I, A/ r6 p: Y. z# c1 Y" P0 j" g" U. P2 N$ b# R! A% A1 B
潘玉良的艺术人生可以分成三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是求学期,即1920年考入上海美专到1928年从国外求学回来。1928年潘玉良学成回国,到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前再次赴法,是她人生的第二个时期。1937年8月潘玉良再次前往巴黎探求艺术,直到1977年去世,这是她人生的第三个时期,这也是她艺术风格形成的最重要时期和艺术成就的最高时期。她在法国40年,作品多次入选各类沙龙展览并远赴美、英等国办展,先后被授予比利时金质奖章、巴黎市长“多尔烈”奖、法国“文化教育”一级勋章等20多项荣誉。她在吸收西方艺术精髓的同时,自觉地强调自身的民族文化身份,坚守“由古人中求我,非一从古人而忘我”的艺术准则,坚持“合中西与一冶”的艺术追求,得到艺术界的高度认同。
* i, z4 K5 C5 E3 O4 h4 l& d3 b. g/ ?/ @5 ?- B) y
一、 魂归故土* P6 k& X8 ?( \+ l( w9 ]8 S% J
6 n8 w( ~: a8 s$ i
从近代中国美术史的角度来看,潘玉良无疑是我国现代女性绘画事业的先行者之一,是20世纪中国最有影响力、最有代表性也是成就最高的女画家。她一生勤奋创作,努力探索中西艺术结合的道路。然而,谁也不曾想到,中国现代画坛的诸多第一却是由这样一个出生在扬州穷苦人家,有着坎坷身世而又自强不息的弱女子创造的。
, j- D2 ~2 \0 o
6 ^* {! p( @& \  w. o0 Z1920年9月,她考取上海美术学校第十一届西洋画正科班,成为中国高等美术学校录取的的第一批十二个女生之一;+ m, t4 V7 ~9 ?

4 }8 u; d1 v* e  X1 m. E1925年,她考入意大利罗马皇家美术学院学习,她的油画作品入选意大利国家级展览会,成为获此荣誉的第一位中国人;5 @% C& ~' Q2 E5 I! r! I

, H8 S/ ]+ k) O+ k. N  [1928年9月,她担任上海美术专科学校西画系主任,成为中国高等美术院校西画系历史上的第一位女性领导者;
7 k7 l5 o3 r4 Z1 I. }! |1 H# m' L3 H: K) g1 p9 n
1928年11月,在上海开幕的《潘玉良女士留欧回国纪念绘画展览会》是中国女性的第一次西画个展;# Z  {5 \5 ]' `* a, h' n1 n8 z
- |7 K: R0 y' g/ n+ r0 c! t! {
1929年-1935年,她长期担任中央大学等高校的西画教授,成为那个时代“中华女子作家之冠”;% K' g% P0 y, v/ G# T; r1 ]
! q4 L8 ]1 R5 o
2005年,潘玉良1949年创作的油画《自画像》在佳士得拍卖会上以1022万元成交,创造了中国女艺术家作品的最高成交记录;
* @; y# c0 U+ Q3 }9 T- ]$ I, W9 s  |( g7 ^7 y- z, ~
2014年4月6日,香港保利“中国及亚洲现当代艺术”专场,潘玉良1946年作品《窗边裸女》以3450万港元成交,刷新并再次创造了中国女艺术家的最高拍卖记录。# ^) F7 Q+ _& @
) i3 }# Y* _9 z6 U2 r* b- ]: u
这些属于潘玉良创造的中国第一,开辟了一条中国女性绘画的崭新道路(证明了男性可以走的西画之路女性同样可以成功),她的油画造诣在三十年代中国女性中首屈一指,是当时最有影响力的女油画家和现代美术教育家。她一生在油画、白描、彩墨画、雕塑、版画等诸多领域,都成就颇高。仅就这点而言,同时代的其他女性艺术家是无法望其项背的,就是同时代的男性画家徐悲鸿、刘海粟也没能做到。这些都足以证明她是21世纪中国女性艺术家群体中的“第一人”。著名学者水天中先生评论潘玉良是中国美术史上“20世纪前期最为突兀,也最具代表性的女性艺术家”。/ t4 ^  A$ u( S( e6 d. l3 I2 J
% c" O8 @; T3 C$ U* }
然而,她一生创作的大量作品,在她1977年逝世后长期流落在大洋的彼岸,直到1984年全部运回国内后,才让国内艺术界领略到她的艺术魅力。) L+ P$ }2 L6 c4 f3 p/ t
  `1 B- ]0 R6 G: K8 ?6 }

7 D( W' u+ |* a. P$ I
" Y, ^! O) @7 S$ ~2 z/ i+ H7 P% u1984年安徽省博物馆整理潘玉良作品
9 I* m7 \9 p" O# v- N; n& W6 f$ T$ ]  f. D1 s5 l3 I
1984年2月24日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潘玉良的全部遗作、遗物共7箱,运抵合肥骆岗机场,后存放在安徽省博物馆(安徽博物院前身)。安徽省博物馆经过五年的整理和登记,1989年11月将潘玉良美术作品正式入藏,列入国家文化财产账并报文物管理机构登记备案。经过最终统计,安徽省博物馆共收藏潘玉良美术作品总数为4719件,其中油画361件、国画(彩墨画)353件、素描和速写3982件、雕塑4件、版画6件、雕版13件,这些作品成为安徽省博物馆重要的也是最具特色的藏品之一。长眠在“彼岸”的潘玉良没有能够回到祖国,然而她的近五千遗作荣归故里,作品展览所到之处观众如潮,盛况空前,更加引起公众对她成才之路的关注。
) q! p0 f. ^2 z9 k7 V1 N. W
+ ~4 L# L* R3 c! M+ H二、 赴法留学; N" G5 L" c% Q6 `" G1 n
1 Q- e# X8 `  T, T
潘玉良曾分别在1921年和1937年两次赴法学生、生活,前后加起来将近50年时间,其人生的大半光阴都是在国外度过。而1921年到1928年,潘玉良先后留学法国、意大利,系统学习现代绘画和雕塑,为她的艺术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法国巴黎为潘玉良的艺术提供了丰沛养料,也成为日后展示才华的重要舞台。
- C/ o; i& r0 _/ U6 B
; |, z6 G2 D. ?) r! N! v0 k潘玉良1895年出生在扬州一个贫困家庭,幼年时父母亲先后亡故,后随亲戚流落到安徽芜湖。1913年,与时任芜湖海关监督的同盟会会员潘赞化结婚,那年潘玉良18岁,潘赞化28岁。同年,因讨伐袁世凯的“二次革命”失败,潘赞化被免去芜湖海关监督职务,带着潘玉良离开芜湖到上海生活。在上海,潘玉良开始跟随美术教员洪野先生学习绘画。/ V9 l) D9 p- C

5 C4 ?. |9 h! T: V, c1920年9月,潘玉良与荣玉立(君立)、尤韵泉(刘苇)、刘慕慈等12位女生一起考入上海美术学校西洋画科,作为插班生被编入第十一届西洋画正科班学习,上海美专因此开创了中国高等美术院校男女同校的历史,翻开了中国现代美术教育史上的新篇章。然而好景不长,一年不到,潘玉良就被迫从上海美专退学。为了实现自己的绘画理想,在丈夫潘赞化的支持下,潘玉良顺利地考取了法国里昂中法大学在国内招收的第一批学生,为她的艺术人生展开了一幅崭新的画卷。
5 m7 m1 H: O5 k' ^/ g' n( T( R5 v( X4 X
1919年,中国作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胜国参加了巴黎和会,提出要求西方列强退还1901年与清廷签订的“庚子赔款”。中国早期留法学生李石曾,提出将退款用于教育,得到法国政府的赞同。同时,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和吴稚晖先生提出在法国建立大学培养中国留学生的建议,得到了时任里昂大学校长儒朋(Joubin)、里昂市长赫里欧(Edouard Herriot)等的大力支持。于是,李石曾与同盟会会员吴稚晖、张继和褚民谊奔波于国内各地,积极筹建大学。里昂中法大学,实际上只起到大学预科或法语补习学校的作用。中国学生来往法国的路费,以及在法学习的书籍纸张、衣服和零用等费用一概自理。他们仅是为中国学生提供在本校学习法语和食宿的场所,学生们的专业学习,则是安排到里昂市内的其他高校中进行。尽管如此,能为留学生们提供一个稳定的免费食宿和学习语言的场所,对于之前只能依靠打工挣钱来完成学业的学生来说,简直就是一个奢望。这样的待遇,可以使留学生们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无疑大大推动了近代中国留学事业的发展。
' u' j. |+ L- x) E+ V$ e* T3 c* E
' W# k" e8 k: l% b7 z

5 C; V0 _" B" u- t- ]
9 V  e; ~0 B9 T6 e1921年潘玉良照片
2 R& Z" U* ^% p) f
: J& \9 Y1 g/ `: s6 J1921年初,里昂中法大学决定在国内公开招考第一批160名学生,分北京、上海、广州三地组织考试,分别由李石曾、吴稚晖主持北京和上海的考试。他们在上海《晨报》刊登广告,要求“报考条件:一、不论籍贯男女;二、大学专门学毕业;三、有中学以上学历,须附交中学毕业文凭;四、报名开具履历,并交四寸半身照四张。待遇:一、免交学费,但每年交膳费华银二百圆,附交代存零用一百圆;二、必须持有殷实保人,出年纳华银三百圆之保证书,无者虽考取,无效。考试科目:一、高等国文,二、高等算学,三、高等外国文,法文或英文皆可,唯仅有粗浅程度者不可。”和潘玉良同时考取中法大学的商文立先生后来回忆到“我们在考场便见这位老人是来考试我们的,考生并不太多,不过一百余人。上午像是考国文英文,下午考数学,都是老人亲自出题,英文数学则是先印就一张试卷,国文题则是老人写在黑板上。”他提到的“老人”就是国民党元老之一的吴稚晖先生。吴稚晖(1865—1953),江苏武进人,中国近代资产阶级思想家。1905年在法国参加中国同盟会,1919 年初与李石曾等组织留法勤工俭学会,发起留法勤工俭学运动,1920-1922 年间筹建了里昂中法大学并出任校长。吴稚晖与潘玉良丈夫潘赞华同为同盟会会员,这为潘玉良的留学之路提供了很大的方便。
- k7 c0 W3 S7 C0 D' w0 u) @8 _. B: ~# ?& G! D2 ^
尽管,吴稚晖、李石曾与法国船务公司谈了一个非常便宜的船票价格,但是赴法的船票等费用,对于当时的中国家庭来说依然是一笔不菲的开支。因此,北京、上海都没有如期招满生源,只有广东学生在当地政府提供经费保障的前提下,报名人数超过了招生60人的数倍,而一次性招满。不过,这笔留学费用对于家境殷实的潘赞化自然不在话下,潘玉良也顺利地拿到了前往法国留学的船票。
) A4 q5 q5 w# J- r, ~
8 v# n& b1 f2 X) P2 C7 n1 {三、 奔赴法国
1 R+ B- [3 S, v( Q  r9 x) o* n) ^6 u; k
1921年8月13日,潘玉良与同时被录取的商文立、苏雪林(苏梅)等40多名学生在中法大学校长吴稚晖的率领下,从上海搭乘法国邮船博尔多斯号(Porthors)赴法国里昂,他们在香港与在广东录取的同学会合,同船前往法国留学。
7 O% A' X! t$ d' g# z' a! K1 \4 E7 B: ?3 _
9 v; l/ `  e( y& `9 {6 l

3 m2 T+ f, [4 r) u% I9 {* B. O1 U明信片上的博多斯号
) S* i: ?5 G5 u, Q# m3 Z/ I' J3 t8 F4 G9 V) O1 |
博尔多斯号是当时法国最大的一艘邮船,它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曾被改装为运送伤兵的医疗救护船。尽管一战结束了两年多,博尔多斯号内部依然还没有完全改回原貌。船头甲板的同一层上还保留有一个为运送伤兵加装的大舱,里面有100多个铺位,位于三等舱与二等舱之间,跨出舱门便是船头甲板。这个舱并不提供给一般旅客,轮船公司专门把赴法的100多名学生安排住在这个舱里,成了他们的包舱,被他们戏称为“特等舱”
- }# k$ O, A$ {  U+ Y& s
' a% P& T3 T1 a4 h4 R& i- ^. p" y: a

) V* G, g7 w- ^
5 Q4 r$ `  ?# P& ~& R7 u' j1921年9月26日《里昂共和日报》报道中国学生到了里昂
6 r+ o4 `' Y0 d, I% B7 ~/ l* W3 G, J, e) R) z2 r3 a( l
7 ~' Q" x- N# X2 q; A2 U6 f# |  P% N

7 W9 Z9 q6 R5 R- P* @! k8 s1921年9月26日里昂《进步日报》文章“欢迎中国朋友们”
& r: e2 ^& y; r/ f" I/ G0 l0 Y, L. x# S% L( e/ \
博尔多斯号从上海出发,一路穿越印度洋,经过红海,通过苏伊士运河进入地中海。海上的航行生活非常单调,学生们都是第一次远行,因而显得比较拘谨,不免沉闷而乏味。同为上海美专同学的邱代明与潘玉良,经常旁若无人地一起走出船舱到甲板上写生,一边画画一边谈心,引起了周围很多同学的羡慕。博尔多斯号在海上连续航行了42天,终于在9月23日清晨,抵达目的地——法国马赛港,也结束了留学生们的海上生活。告别了博尔多斯号,全体留学生从马赛港上岸,于当晚9时乘火车前往位于里昂的中法大学。第二日早晨七时,火车到达里昂火车站。里昂中法协会(即董事会)秘书及中法大学工作人员赶到车站迎接旅途劳顿的同学们。中法大学与车站的距离很近,出站后走二十分钟的山路即可到达。
; b* f( m$ O8 z( @# [
2 E, f9 ?+ D6 ^, o3 r4 F, [
3 O. k  i" d5 A7 a4 }/ k
% j0 {* Z- E' `( m0 Y
里昂中法大学校门
4 [2 ^+ ~- L' n' t( ^2 T
2 Q, Z" z' [3 W- B8 r
+ E" `& d% u3 f8 ]" A# b; D
" Q2 `5 R& u; G/ N2 g
里昂中法大学女生宿舍外景 里昂市立图书馆藏
/ R- c$ f8 j3 S. J' V( a
) E; M4 n! t! e0 d" D& g5 \全体师生很快入住了专门为他们改造的学生宿舍,潘玉良与林宝权、杨润余被分配到同一个宿舍。因为方君璧来法国较早且熟悉情况,校方就请她帮助做些安顿女生的工作,如陪伴女生去看病或上街购物等。因此,刚到法国的潘玉良和苏雪林就与方君璧熟悉起来,三人并因此结下了一生的友情。
/ H- s- f( J6 o: C& p9 }: O2 ]6 l) V+ W- o, A! ~
四、 初到里昂( ^, z0 B5 B8 Z; g$ K" ~
( ?6 L# g: e* H- D+ b: {
1921年10月3日,潘玉良办理了里昂中法大学的入学注册手续。10日,吴稚晖校长召集全体学生到礼堂参加开学典礼,宣布今天正式开学,学校后将这一天定为中法大学成立纪念日。学生们随即开始上课补习法文,并按法文程度将所有学生分为四个班。学生们平时除在本校学习法语外,其他时间都分散在里昂市的院校中学习各种专业课。潘玉良进入里昂国立美术学校(École Nationale des Beaux-Arts de Lyon),跟随德卡教授学习西方绘画,此校是“专造美术人才,送考巴黎国立美专者”,有很高的教学水平。潘玉良因为在国内学过数年素描,具有一定的根底,入学后便升入学校的最高年级。. y: j' [  D$ Y# E( m& b" c: p6 I

6 P  ?/ y& s. O# n
/ d7 b$ P- A9 B/ I0 R2 J0 [
4 u% L+ C, f" {% C: p/ }
1921年潘玉良在里昂中法大学入学时填写的表格/ Q7 Z$ J- y5 ]9 q  O/ W2 _9 Y4 W
# k, ~/ o) l2 ~+ v% @- ~
) D0 r$ y* N3 G# D8 K0 N$ d

8 Y) m2 A9 x6 D6 R1921年里昂中法大学开学典礼- k: B5 s8 S9 l. o0 m' A6 p

+ t; X7 A, {! U9 L) ]
  ~( r+ b: w" M$ n

, C# X, M# E. p! r/ P& P里昂中法大学礼堂内景 里昂市立图书馆藏& k2 }0 `# F& i+ H/ V

2 r" K# a1 ~& G+ w' D- }; ^7 d潘玉良对学习绘画非常用功,她除了在美术学校学习外,回到宿舍也抓紧时间刻苦练习。苏雪林曾回忆到“记得她(潘玉良)在里昂国立艺术学校学画时,课余之后,另外租赁石膏人体模型来练习,整天坐在屋里,对着模型眯着眼,侧着头,用一枝笔横量竖量,口中念念有词‘头等于胸的几分之几,手臂等于腿的几分之几。……’打一个草稿,或者要费去几天光阴,必定要弄到没有半丝半毫的差讹,方肯罢手。有一回,她写生一枝菊花,因为是在晨曦影里画的,每天只好等晨曦来时画一点。一天不能画完,分做几天画。恐怕菊花于画成前枯萎了,半夜里还起来用冷水喷他,定要取那一刹间的正确的光影。”德卡教授看到潘玉良的油画,得知她竟然是第一次画油画就如此出众,对她格外赞许,他认为这个中国学生未来一定会大有前途。尽管如此,潘玉良并没有就此满足,她的心里一直希望能进入当时法国的最高艺术学府,也是世界美术教育的知名大学——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校学习(以下简称巴黎高美)。
0 b! a5 A8 U4 i; K" l3 M
  k: h4 x# E9 R  A. R: w五、 圆梦巴黎* j) t& G! ]$ b/ e! v
2 H2 ]# k: h* l6 c, a  Q
1923年初,潘玉良离开里昂中法大学,只身前往巴黎学习绘画。面对人生地不熟的巴黎,学习生活对于潘玉良都是一个巨大的考验,她要自己去申请学校就读,也要独自去租赁房子居住。于是,潘玉良决定先去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校旁听西蒙教授的授课。
/ j% h* |7 k9 |5 N# A0 @7 Y
6 c$ A" T  b/ x3 w& p但是,很快潘玉良却接到了中法大学的信函,通知她因为擅自离校去巴黎,经校务会议研究决定,不保留其学籍,列为退学生。因为中法大学规定,学生如果在里昂找不到自己本专业学习的学校,才可以去其他城市求学。而当时潘玉良已经在里昂国立美术学校就读,自然不符合中法大学“无此科系”才能向外校就读的规定,而将她列为清退学生,这意味她将失去中法大学每个月提供的生活费支持,这对她来说是非常严重的问题。后经她的申述,到10月份,学校才终于同意继续为其保留学籍并按月提供生活费。3 I* C4 k- L; H3 b4 l
5 N& F( v5 z( }. s1 ?

8 r( x' Q8 f( @& r# Z
7 w/ y# R. q9 i' x( u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校门口
8 X# M- Q' l; w: [
( n7 [% d0 e% s4 d渡过了退学风波的潘玉良,继续努力地在巴黎学习,准备参加巴黎高美的入学考试。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校(Ecole nationale Superieure des Beaux-arts a Paris)创办于1618年,当时名为Ecole academique,故有学院派之称,1793年改为现在的名称。巴黎高美是法国的最高艺术大学,是法国美术运动的中心,位于巴黎波拿巴托街。学院属法国艺术科学院和文化部管辖,设有建筑、雕刻、绘画、版画4个学科。每个学科配有一定数量的教授和助教进行实技、理论及一般教育,还对本国学生颁授罗马奖和其他奖。巴黎高美的绘画科及雕刻科,在每年四月至五月间举行一次招生考试,入学考试第一试为人体实习,通过后参加第二试,考试石膏模型,又通过后参加第三试,考试美术理论。综合三次考试成绩,优异者才能被录取,可以说这种考试制度是非常严苛的。
) |0 a8 a; K2 M
! {, I8 `% S, M" u& }

& l  h5 w6 H6 ?& A) v. o- f) h+ T; I; w- \5 l
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校
: k4 O* O) ]& v* C
1 D) T/ W* {7 t/ v+ }7 r2 v
7 Q' I' c9 y0 i! `

6 v3 ~8 M( j, L9 Y& g/ g0 i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校内景% k2 S; _" _5 |8 L( k" f; ?

, ?8 ^3 p, J# e. d5 k& W! E/ z% g为了能被学校录取,潘玉良将自己的出生日期从“1895年5月22日”改为了“1899年5月22日”。据梁锡鸿在《巴黎的美术学校·讲座·研究所·模特儿》一文中介绍“巴黎高等美术学校规定绘画、雕刻专业学生的入学年龄应该在23-25岁之间,毕业年限在26-28岁之间。”(梁锡鸿:《巴黎的美术学校·讲座·研究所·模特儿》,《美术杂志》第一卷第三期,1937年5月)。潘玉良是在1924年报考巴黎高美,根据上文中提到的规定,如果按照她的实际出生1895年,她时年29岁,超过了报考年龄的上限。现在以1899年出生年来报考,年龄是25岁,正好符合学校的要求。同样的情况,在当时众多报考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校的中国美术学生中是很普遍的现象。如:颜文樑、周轻鼎、廖新学、唐一禾、滑田友等都大幅减小了自己的年龄,以满足学校招生的要求。
- A. V; q4 p6 ]
) H; C: y+ e$ R
4 r- ]. o. D0 Q. X7 Z$ E% k

5 v% q9 Z2 X/ H* O; S, a1924年潘玉良的巴黎国立美专入学通知书0 W: e' |$ e8 D  R
3 a7 d" u) L% A; Y
1924年6月,潘玉良由吕西安·西蒙(Lucien Simon)(1861-1945)教授推荐,终于正式被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校录取。6月20日,学校向潘玉良发放了入学通知单,规定她可以来学校上课,暂时至展厅与图书馆学习,同时要按规定时间内前往工作室学习绘画。潘玉良也圆了自己到顶尖美术学院深造的梦想,使她可以在艺术的天空中尽情的翱翔。
5 Q8 Y% ~# J2 i& G
2 W" N0 I2 E; D, \/ e- |从1923年,潘玉良在巴黎的三年中,还有一个重要的收获就是遇到了一批热爱艺术的中国学生,如徐悲鸿、方君璧和邱代明等。潘玉良除了在学校学习外,还经常到卢浮宫观赏世界名画,临摹大师作品,这期间又先后结识了郭有守、沈沛霖、张道藩、常玉等友人。沈沛霖就曾回忆他在卢浮宫遇见潘玉良。并和她交谈,他说:潘玉良快人快语,谈锋甚健。潘玉良甚至告诉他徐悲鸿“画中所绘之人,男者均似其己,女者均似夫人蒋氏”。潘玉良与徐悲鸿、方君璧、常玉等这些同道好友,后来也一起成为了中国近代美术进程中的风云人物。0 B4 S! q/ G! C! T4 }

$ H: r. R" R0 g1 v* y! `1925年夏,苏雪林因家事即将返回国内,潘玉良得知后,专程从巴黎赶到里昂为她送行。见到苏雪林后告诉她,巴黎高美有规定,不向外国学生颁发毕业证书,而意大利美术学校毕业后可以发文凭。她为了拿到文凭,也即将离开法国,准备去意大利学习两年,毕业后再回国。一心希望获得毕业证书的潘玉良,为了继续她的美术学业,在1925年底考取了意大利罗马皇家美术学院,再次只身远赴他乡。
1 ]" F# E0 g* O4 r3 k+ o# x2 a
# d& X: P3 x9 F: f- A) r六、 扬名罗马
% T8 U9 I6 C: y: E- f. ^# Y
5 G2 b) E  N5 G+ D6 F& ?6 {8 y1926年元月,潘玉良离开法国巴黎前往意大利罗马继续深造,她也成为罗马皇家美术学院的第一位中国女留学生,拜在绘画大师康洛马蒂(Corimaldi)门下学习绘画和雕塑。
! U* Q3 f) ?7 m4 ]3 F9 _3 b" h* u& X' i: g- @. T

1 H- Z" ?& ^# v' F
; L' H4 q1 U% J! z. R+ g9 b1926年潘玉良照片
2 A' T/ e) R- V+ T. |# A; ^; E: o/ F) R# v
吸取了之前的教训,潘玉良在1月7日主动给中法大学主任致信。她在信中告知学校,为了学业有成,她需要到文艺复兴的发源地——意大利学习一段时间,实地考察历史悠久的罗马建筑、雕塑以及绘画等艺术品。1月18日,中法大学批准潘玉良的请求,同意她从1926年2月1日开始请假,前往意大利求学。9 f+ ?% B' z3 _1 }2 U5 f9 W3 l2 A# _+ K
; {) H! m1 \/ ^
+ _$ v7 b0 r1 H/ @5 L
' f1 j" i* l9 i" G% s
1926年,潘玉良致中法大学主任信函,告知将赴意大利求学函
& Z5 m, G$ ]+ h  Z; A$ z
' d% t! K: }$ |1 ~$ e$ Q: w4 |0 _罗马皇家美术学院(Accademia di Belle Arti di Roma)诞生于16世纪末,是意大利的一所标志性艺术学院,被认为是艺术与美的摇篮,并成为建立其他大学的典范,促进了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交流与融合。
- A$ a" v1 V$ j- f
( e9 M- [" U# Y" W) x+ a! M: _, u潘玉良原计划毕业后,从罗马直接回国。于是,她托中法大学的同窗好友邱代明和林宝权夫妇,将其在法国留学期间创作的数百幅作品,随船运回国内。1926年6月,邱代明和林宝权夫妇,带着潘玉良的所有作品乘上了回国的轮船。然而,轮船行驶到红海附近,不幸的事情发生了,货舱突然失火。但是,船员们不敢打开舱门灭火,担心舱内火焰一旦接触空气发生爆炸,将整条船炸毁沉没。一直到十几天后,轮船抵达上海吴淞口港,船员才打开货舱舱门,才发现里面的货物早已被烧成了灰烬,这里面就包括了潘玉良的全部画作。因此,潘玉良在法国创作的所有油画和资料,除了少数几幅随身带到了意大利,后又回到国内外,其他所有作品都葬身火海。8 n) J; f& L5 s3 d, }! r

1 P4 r) q; O- ]- N* n' @
* X" v0 L, l/ _* W1 C6 B8 [
5 {$ L4 @( z" |) ~' Y  C8 h
1926年作《法国少女》,潘玉良于罗马皇家画院
1 t4 h0 ]& J' ^, W
  O8 w- J0 C4 b( x4 }
7 V" p) F0 G) a4 m$ X( A

4 S' f5 z. y3 N% R6 t; s5 a1926年作《水果》,潘玉良绘于罗马
7 I( T/ s1 Q2 J9 M
& ]# R. Z8 F$ q- Q
; ^' z" z. a+ A" i# F
7 j' i9 s2 ~8 k. v
1926年作《罗马残迹》,潘玉良作于罗马
6 R+ ]1 P. s7 \' E( u* D( ~  }& C/ F* i8 ^
遭此变故,反而更加激发了潘玉良的创作热情,在意大利的两年时间里,先后创作《法国少女》《水果》《罗马残迹》《音乐家Yolanda Kusa Kube肖像》等油画作品,并有4件入选意大利春季沙龙展,又成为了中国女画家中的第一人。1927年,因为成绩优异,潘玉良获得意大利教育部一年的奖励津贴金,共5000里尔。此时的潘玉良,心里又萌发了一个新的想法,回到国内后举办一次个人展览会。这一年,为了回国开办个人展览会,潘玉良创作了《罢那丁》《威尼斯》《黑女》《卖花女》《安眠》《闲钓》《海岸》《酒仙》等几十幅油画作品。% o% u7 N; p0 J9 j( X2 N( V

1 a+ ^: H5 I* |; w# |- T1 F
9 H; h$ K1 |$ _

2 R! g9 O( A1 \) l* M% s1925年作个展作品油画《白菊》,1925年作
3 e! P# R, X  b9 z8 N/ G/ m3 R2 _' X8 f5 r, P! c

# G" G8 R! }4 s% i  Q# m
! f- w0 E+ [5 K) p' @" D# d4 ~1927年《威尼斯》,作于意大利8 @. v, J! h& l
$ ]2 H1 k4 e# M6 z$ V+ r5 `

8 k0 P1 J: l0 I8 ?
0 v, L3 r9 M0 C- }3 g& h1927年《酒仙》,潘玉良作于罗马5 m. l" h( v! A" i8 s5 b

: i- }, ~2 }- l7 t: c8 J$ B潘玉良的作品《酒仙》(又名《老人》)先是入选意大利国家展览会,回国后又参加了个人展览会和教育部第一次全国美术展览会,成为她的代表作。《酒仙》“一九二七年,绘于罗马。此老善笑,体格亦雄伟。作者对于其面部及身体筋骨之表现,颇尽其写实之能事。曾出品罗马画展,为观众所称赏。”
% k4 k$ N- ~$ Z- D5 c# v- A6 B! R7 X# {# T$ v$ i4 h. j
' E  D' M3 f2 r4 J. L8 U
7 n2 z' n) [2 ~! n
1927年潘玉良在意大利创作油画《酒徒》时与模特合影
/ D+ X5 D' y- h) t
: z3 v5 L8 ^  g5 b$ y1 K这幅画原名《酒仙》,取材于希腊神话里一个半人半羊的怪物,他头束长春藤,整天沉浸在酒里,称为酒仙。回国后,潘玉良担心国内观众对题目不了解,就把作品名字改为《老人》。画面中一个老者头戴树叶编织的环,怀里抱着酒坛,头部略微低下,神情严肃地坐着,像是一位正在沉思的哲学家。整个人物浑身肌肉明显,线条准确有力,笔法老练,通过对人物细腻入微的刻画展现了一位酒仙生动的艺术形象。作品充分展示了潘玉良当时的古典主义画风和坚实的学院派功力,这与她后期作品中色彩的大胆运用以及对中西绘画融合探索的画风差别较大。整幅作品风格典雅,构图庄重,技法娴熟,“色彩的美妙,调子的稳练,表现的细腻,描写的入微,不但可以显出作者技巧的纯熟,而且颇有大家的气概以艺术论,这幅画是玉良初到意大利的作品,虽然磅礴的魄力,从酒仙浑身突露的筋肉里喷溢出来,但笔法到底是庄严稳重的一派。”(苏雪林语)这幅作品参加了1928年11月28日-12月2日,在上海市西藏路宁波同乡会四楼举行《潘玉良女士留欧回国纪念绘画展览会》。展览会上,有观众愿意出800大洋(当时一元大洋可买五十斤白面,一个标准家庭的贫困线为月收入在10元之下)购买此画,被潘玉良以非卖品为由拒绝出售,可见她对这件作品的珍视程度。
$ }4 K+ F( P. M# @( W9 U5 H: [
* U# q, O" i9 \9 {

: {8 e# q3 O. k; k: I) n* L; {& X. V8 I4 }- R
1927年《黑女》,作于罗马
/ H# ?; M+ Z) {( p+ O$ f, |# m* {" ]% [7 K

  S( x/ I* A9 W7 y% O" y/ K9 l" U% B5 z( ]( |- o
1927年《罢那丁》,作于意大利. `, o7 J" e& G) q1 `4 Z# d4 X
4 a, D0 a' h9 L* e; C
1928年,潘玉良从罗马皇家美术学院毕业,毕业证书上写道:意大利王国罗马美术学院主席,根据潘玉良小姐所提交的油画课程最终考试结果而颁发,授予其罗马美术学院油画课程证书。
3 E: p9 V$ _& R7 v( U9 I& W3 S9 y' i; ]# d

* K  w- w& p$ {1 t7 {9 B9 T: F- k. @: d0 u
1928年,潘玉良在罗马皇家美术学院的毕业证 安徽博物院藏3 ]+ @7 D5 E* H  c

% v: C! S* j9 i七、留学归来
& |4 _/ E! F5 H4 l3 p
! p, }. g% c5 F1928年4月底,潘玉良回到上海。当时,国内基本结束了军阀混战的局面,社会逐渐稳定。她在法国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校的校友徐悲鸿应南京江苏大学(中央大学的前身)的邀请担任艺术教育专修科的兼职教授。就在潘玉良回来的同月8日,另一位留学法国的艺术家林风眠,成为中国第一所国立高等美术学府也是当时国民党政府属下唯一的艺术教育机构——杭州国立艺术院的首任院长。
% {# v  C3 {4 X4 R$ Y( S- O" a8 ~2 G2 Y2 I! p6 p$ Q
尽管徐悲鸿和林风眠分别在南京(后去北京)和杭州树起了现代绘画运动的大旗,但是中西文化交汇早已成风气的上海,随着陈抱一、吴大羽、许幸之等多批留学生相继回归,上海艺术大学、上海大学美术系、中华艺术大学、新华艺术专科学校、立达学园等新式美术院校相继兴办,天马会、晨光美术会、艺苑绘画研究所、白鹅画会等西洋美术社团的接踵成立,以及美术刊物和美术展览的大量出现,都确立了上海在上世纪二十年代中国西画运动的中心地位,这也为潘玉良回到上海发展提供了良好的艺术环境。( `/ P6 ]# m& Q7 P
  p6 Z5 i& \0 U) U
学成回国的潘玉良,立即被母校上海美专聘为西洋画系主任。上海美专是1912年就成立的老牌高等美术学校,它在上海美术界的地位无人可及。上海美专聘请潘玉良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她留学期间取得的优异成绩。潘玉良作为一名女性能够出任上海美专的西画系主任,这是前无古人的事情,即便是现在担任油画系主任的女性也是寥若晨星。7 w2 s: |+ Y& g% z  W

* z( j* b; E/ k/ w

; v3 ^. M5 y' C. D# T, G3 Q$ V. w) X( M( L* Z3 U6 `0 ?  J2 ]$ |
1929年潘玉良照片! m5 P: [: X  G7 [; P9 V$ }
' K2 m3 \! O2 W  x; o) x
潘玉良的加盟为上海美专的重振注入新的血液。她担任系主任“未数月,即振振有生气,起该校十七年来之衰,立全国艺术之正轨”(李寓一:《教育部全国美术展览会参观记(二)》,《妇女杂志》第十五卷第七号,1929年7月),为发展上海美专的西画教学做出了自己的贡献。潘玉良担任油画系主任,是她人生角色的一次重要的转变,她从一个默默无闻的学子,成为国内知名高等美术学校的系主任,为她之后的第一次个展的成功举办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 {' j; V* g7 L0 b
# Q+ M9 L2 d0 ]9 X4 u- Z同年11月28日潘玉良第一次个人画展——《潘玉良女士留欧回国纪念绘画展览会》在上海开幕,画展是在国民党中央委员蔡元培、张继、易培基、柏文蔚等人的发起下举行的。蔡元培和张继都是老同盟会员,与潘玉良丈夫潘赞化交厚。柏文蔚更是潘赞化的同乡老友,展览期间柏文蔚及其夫人甚至亲自到会场帮忙。
% o# Q; P) H9 @; G2 V5 F0 \; t6 n* s2 }" W$ }7 ?
展览共展出作品80件,除1幅绘于法国和回国后创作的6幅外,其余的73幅都作于意大利,其中有4件还曾参加过意大利国家美术展览会。画展中最引人注目的作品,自然是潘玉良1927年在罗马绘制的大幅人物油画《老人》。为期五天的潘玉良个人画展,震动了国内画坛,“旅沪各国侨民咸到会评览,叹为中华女子作家之冠”。“一时国府委员、海上名宿,争趋观摩,乐为宣扬”展览,原定为每位参观者免费赠送作品目录一本,但是由于参观人数实在太多,不得不在会场贴出通告“目录每本取小样二角”,然而仍供不应求。《申报》等上海报刊也对个展做了连续报道,俞采子、倪贻德、苏雪林、林宝权等纷纷著文介绍展览,成为轰动当时上海滩的艺术展览。5 z4 v" A  X* n. N  C8 D. H

+ Y- U" E. P) G2 g3 E/ b" D同窗好友苏雪林在看了潘玉良的个展后写道:“回国后所见的绘画展览会除了林风眠先生的外,玉良的是最使我满意的了”,“我对于她成绩的总批评,只有两点,第一‘气魄雄浑’第二‘用笔精确’。”
* X/ f* F4 J- c( g4 l. \, u; d! k6 B; o" S
画展是潘玉良首次以上海美专西画系主任的身份面对观众,参展作品全面展示了她的绘画成就,让公众认识了“潘玉良”和她的画作,为她赢得了著名西画家的美称。可以说,这次展览是她走上国内画坛的第一步,也是影响其一生的最重要的一次个人画展。
- {5 v" W8 h4 ]
. X$ r) ]  S9 ^此后,1929年3月至1935年7月,潘玉良在中央大学教育学院艺术科与徐悲鸿一起担任油画教学,培养出郁风、张安治、蒋仁、张蒨英、费成武等一批优秀画家。她奔走于上海和南京,在上海美专油画科和中央大学教育学院,两所当时最重要的美术高校担任重要教职。潘玉良先后在国内举办个展4次,作品参加了全国教育部第一次展览等当时几乎所有重要的展览会,并且代表中国画家到日本和澳大利亚举办展览。3 _* M6 v! u! ]
: p- S5 E3 k3 i+ N( p; g
潘玉良从1928年回国,在美术教学和绘画创作两个方面都得到国内艺术界的广泛认同。她无疑是这一时期中国最出色的女画家和最优秀的美术教育家,她用自己的表现成为那个时代女性画家“执牛耳者”,她因此被誉为“中国西洋画中第一流人物”。而这一切,得益于她在国外的刻苦学习,得益于1921年8月13日她登上博尔多斯号的那一刻。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205

金钱

0

收听

0

听众
性别
保密

新手上路

金钱
205 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