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初衷是孩子

[复制链接]
查看3694 | 回复0 | 2022-9-3 10:42:0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今天是9月1日,除部分涉疫地区,孩子们已返校开始新的学习历程。' a  T4 t1 S6 C+ B4 z6 E9 m

- r9 B( C& t( Q, H: d& [教育是服务业的一种,所谓“传道授业解惑”,老师把知识技能传授给学生,学生既是这一服务的需求方、使用者,又是“产品”本身,主客交融之下,被塑造成某种特定的精神结构。在此之上,学生是家校关系的接力点。健康的家校关系应该是双向的、有节制的、有限度的,家校之间有边界,谁也不应逾越,侵凌对方的场域,从而是轻松的、均衡的、和谐的。; j. y2 G/ _, `3 r  C% Z" z0 P
9 s' x  y8 Q+ \! h3 j
然而,由于家校之间权力的不对等,在社交平台与信息控制技术突飞猛进之下,近年来,家校关系失衡问题益发突出,对老师—学生—家长三方都造成了不小的干扰。
: B, O$ v( S/ j+ ^0 q  j( O1 z2 F) ?: \: [! q3 d$ y2 x5 [+ b
近日,国务院督查发现,山西多所学校以是否购买8800元的平板电脑为标准划分“智慧班”和普通班。不少家长虽然心中天人交战,但“为了孩子”,只好“被自愿”出血。教育信息化、数字课堂之类的名义是新的,背后的问题是旧的:交不交钱,配不配合,关系到孩子在学校的待遇,本质上是把孩子当成了人质与杠杆,利用了家长对孩子的爱。
+ N) I1 P  E+ w" @- D& |" ^" f' Z5 G+ M* F$ r3 A, w$ Q
更有甚者,现在中小学普建家校群,理论上家校之间的信息交流会更及时、更顺畅、更高效。因为取消了孩子这一中间环节,让学校与老师的意志直达每位家长,孩子作为家校关系的支点功能更加突出。但也有一些群里老师要求今天这个接龙,明天那个打卡;今天必须安装这个App,明天必须签署那个承诺书,让家长疲于应付。绝大部分家长敢怒不敢言,怕要是不配合,自己的孩子会被另眼相待。这样的家校群,完全消解了家校之间的物理边界与心理边界,本质上是对家校固有边界的一种侵凌,学校几乎成了类似于村委会、居委会的机构,学校的角色与功能出现了很大错位。信息交流沦为信息控制,也是技术的异化。
- j$ y6 p2 i4 R  a8 i4 p% B+ z
1 G) j) Z' O6 N/ H9 _; [( z当然,这对有志于教育事业的老师来说,也是情非得已。大量非教育任务,下压给老师,老师又通过家校群压给家长,所谓“小手拉大手”,层层下压,层层绑架,链条中的每一个环节,都心累,但又不得不配合。真能把学校与老师从这种繁杂琐碎的“基层工作”中解放出来安心教学,哪个老师不愿意?$ ]* [, w! o& X0 Q& H4 z$ V
: z6 E' S3 a- \6 T
正如一切服务业的核心是消费者,教育的核心是孩子,更具体地说,是创造宽松的条件让孩子们释放固有的天性与潜能,营造适宜的氛围让孩子们习得知识与社会化生存技能,确保友爱的环境让孩子们健康快乐成长。
4 \) [2 T9 j) D! p9 h/ N6 M
2 ]6 A* F. u  o4 ?而这一切的前提,是尊重孩子,把孩子当成有权利与尊严的人。孩子不应成为谋取利益、使用权力的杠杆支点。今天孩子在学校所经历的一切,一部分会内化到他们的精神结构与人格之中,对他们的未来,对社会的未来,都会有不可低估的影响。好的影响会结出甘果、酿出佳品,不好的影响会结出涩果、酿成伪劣,不可等闲视之。
% |9 M0 J  O2 a# N; ]. S5 K8 K' q% G6 @2 d2 e
南方周末评论员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211

金钱

0

收听

2

听众
性别

新手上路

金钱
211 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