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来善恶便是难以裁定的,正因为善恶不明所以大家对孟子的『性本善』与荀子的『性本恶』彼此争论不休,我们不可否认的是人的善恶是由教育得好坏所决定的,善恶的争斗归根结底是自身所接受的教育和个人本能的冲突,这是极其难以调和的,也是个人的生活习惯不断发生改变的结果。
8 O) |2 q8 p) {6 G+ \7 e8 d7 Y/ T2 {6 d- P1 J
; S( \$ m5 ^% l2 w! o: L, V2 S
$ }, `2 {; W l- g对于个人而言不论其地位高低和能力强弱,大家所追求的无疑是为了满足生存的需求,只有在生存得到满足的情况下,个人才能精力去思考对未来的发展与规划,资源的有限性决定了个人必须要不断去竞争淘汰他人夺取更多的资源来满足自身的生活需要。% R8 O' e, K$ _0 a A+ Q& h
个人能力的强弱决定了个人收获资源的多少,强者利用自己的能力占据更多的资源,并且制定相应的规则来为弱者提供生活的条件,在这样的基础下孱弱者为了生存的需求便只能依靠强者制定的规则进行生活,这无关好坏只是出于生物趋利避害的本能。
: @6 G6 h- |% S, x# x- h R对于个人而言任何阻碍自身发展的事物都是可恶的,对于这样的阻碍个人会本能地进行消除,在这个过程中所展现出来的行为必然是暴戾与残酷的,对于旁观者而言这样的场面必然会引起自身的高尚,毕竟物伤其类这是生物的天性,为了保障自身的利益不受侵害,大家在不断地交流后会不断地制定一些规则,以此来约束个人的行为减少其对他人造成的危害。
" M3 z. f" o6 j8 G
$ l+ g4 U7 I# }$ t( s
$ y" Z) |5 z0 A; n& V
1 T9 u V$ a* D. P7 N9 s每个人的转变都是在环境的逼迫中完成的,大家都在不断地选择中成长,也在不断的决策中塑造着自身的形象,无论是怎样穷凶极恶的人其内心深处必然会有一些让其不愿意提起的往事,也有一些人或事让他在漫长的生活中可以回味无穷,不忍心对其造成伤害。
1 L$ o! u4 z$ P I! ^个人的本能是冲动的,教育所带来的力量是沉稳的,正是因为拥有了教育带来的力量,个人内心的理性与智慧才能够不断发展壮大,最后将冲动的本能抑制,让其可以按照外在的规则所行事,这样在外界看来所有的行为都是善良的,对于个人而言恶只不过是被理智压制到内心的更深处,并不意味着其已经消失。
$ l* v! r& g; Z) z无论在善良的人当外界的环境危及到自身的安全时,其心中的恶便会拼搏而出,由于其长时间的压制,他的恶会让旁观者看着触目惊心,因此恶的力量总是伴随着生存环境的变化而不断发生变化。
" t; x9 |. Q: }( K$ N教育所带来的善会抑制内心之中的恶,在没有教育的环境中对于个人而言显然是恶的力量是大于善的,因此这世上从来没有绝对的善与恶,有的只是理智与本能的冲突与争斗。
/ O. L" z0 q. u$ _% f5 p
5 t! P; f6 e2 d7 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