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党将军提出秘密入党要求,周恩来为何拒绝?事实证明此举高明

[复制链接]
查看5643 | 回复0 | 2022-5-4 10:55:2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1930年,毛泽东撰写《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红军发展如火如荼,大有燎原之势。“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的革命理论如同一盏黑夜明灯,为红军指引着未来发展的方向。
, B0 y3 h  _) ^
; z  t( @0 K/ k$ I; }6 T! b& y
5 J; K! @' x( Z, y' C; x! `
与此同时,我党的隐蔽战线也在周恩来的多年经营下初具规模,地下工作者遍布各大城市,逐渐打入国民党内部。为了进一步发展壮大隐蔽战线的规模,提高隐蔽战线的情报战能力,对于一些国民党官员的争取工作,成为重中之重。# O& x6 y5 R: y. @( L3 r
就在此时,一位我党争取很久的国民党少将,决定秘密加入共产党,并正式通过与他熟悉的中共党员,向李克农提出了入党申请。这是一个振奋人心的好消息,证明我党一直以来的争取工作见了成效,李克农收到这次分量极重的入党申请后,将这位国民党少将提出的入党要求上报给周恩来。
! Y9 b5 u+ l/ v. m结果,这个入党的要求却被周恩来拒绝了。
! w" X9 Q# i; w/ ]  @2 F% X我党明明已经对这位国民党少将争取了很久,为何在他要求入党时,周恩来却又拒绝了呢?时隔数年以后,才真正明白了周恩来这个决定的高明之处,不禁对他的高瞻远瞩肃然起敬!' T; s1 r& ?8 M' v4 K& k# Z9 `

9 p9 c! \6 ?3 \+ s. n
" K& N* Z  m& b4 {; a+ a7 k( V
一、冒死救过蒋介石
6 B, e- t. x+ B9 L, y' ~' Q8 Q: |1 i4 A) {
这位向我党提出了秘密入党要求的国民党少将名为莫雄,广东英德人。莫雄出生于贫苦的家庭,父母从事手工业,收入微薄,勉强维持家用, 吃不饱饭成为常态。屋漏偏逢连夜雨,莫雄之母在莫雄6岁那年早逝,小莫雄从此和父亲一起生活
: W# v4 p3 J9 x4 w$ J+ y& ]" W莫雄之父虽然穷苦,却未堕志向,一心将莫雄培养成才,勒紧裤腰带,坚持供他读了3年私塾。3年来,父亲因此背负重担,身体饱受摧残,苦苦支撑。莫雄长大后明白了生活的疾苦,遂外出当学徒工,13岁时在广州的石室神学院当伙夫,为父亲减轻负担。
7 h6 l: @. r+ F: U在石室神学院期间,他与许多学院的学生逐渐熟悉起来,在这些学生的影响下,莫雄一边利用闲暇时间读书,一边汲取革命党人的新思想,令反清的革命思想在此期间深植内心,成为他心中的一个志向。
, m$ ^, r$ F" l6 a3 B& q: W' q光绪三十三年(1907),莫雄16岁,为了实现心中的远大抱负,毅然选择加入中国同盟会。并于两年后奉命打入广东新军,伺机策应革命党武装起义。武昌起义以后,莫雄在战火中淬炼为真正的战士,凭借军功一路晋升。在粤军时期,他的军事才能更是得到了充分发挥,成为一名紧跟孙中山先生脚步的坚定革命者。
+ z" W* I) m! I# J莫雄与蒋介石的交情始于1922年。蒋介石当时正处于事业上升期,时任大本营参军兼粤军第二军总参谋长,留守在大本营工作。彼时北伐军兴师讨伐军阀吴佩孚,大本营的兵力十分空虚。# f- \- v# h; K. G) }% J

' P1 c2 J3 n$ p( F

$ [% I, k: h( M/ L3 @( q正值此时,万余敌人突然来袭,将大本营团团围住,蒋介石被困城中,顿时身陷险境,有性命之虞。惊慌失措的蒋介石慌忙拍电报求救。粤军第四独立旅接到蒋介石的求救电报以后,委派时任该旅中校营长的莫雄带兵前往救援。% a7 Z& O0 i3 L0 ?  M. y; L, _
莫雄不愧是久经战阵的勇士,仅率领两营战士,拼死将蒋介石救出重围,解了蒋介石的燃眉之急,更救了蒋介石一命。从这一点来看,莫雄是蒋介石的救命恩人,蒋介石对他万分感激。) s) A9 A) k# R  J( o* p
如果莫雄肯利用这层关系,投入蒋介石麾下,加之本身具有极强的军事才能,未来在国民党内部必然会位高权重。但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导致这样的情况不会发生,因为莫雄忠的是革命,而不是蒋介石。这一点从蒋介石背叛革命,独裁专制后,莫雄身为他的救命恩人,却没有选择继续支持他就能轻易看出来。+ ]7 X% e* H" B! @4 E; @/ P4 k
莫雄救下蒋介石以后,在孙中山的授意下,平定了陈炯明的叛军。凭借军功,1923年就擢升为粤军第二师第二独立旅少将旅长,1925年又升任粤军第四军第十一师中将师长莫雄是一个真真正正从士兵一直凭借军功升到师长的人,可谓是年轻有为,军事天赋极高,若能持续在军中效力,未来的地位定然不俗。
* B0 Q. p5 D$ \/ g: P但这位参加过黄花岗起义、护国讨伐袁世凯、 讨伐陈炯明和北伐战争的爱国将军,却阻挡了蒋介石背叛革命的独裁之路,被图谋抢夺粤军指挥权的蒋介石剥夺了军权。莫雄军事天赋虽然高,却不善于玩弄权术,对于蒋介石的阴谋毫无办法,只好暂时到澳门赋闲,静待时机。
5 ~& V+ q8 e' k8 G% q# }- i' y, ?& c, Q4 p2 \! p; W

. P8 d: @$ p. u; j/ m后来,莫雄投奔张发奎,并在第二次粤桂战争期间,参与到反蒋的战争中。遗憾的是,反蒋行动失败,张发奎因此下野,莫雄蛰居上海,再次开始了一段赋闲生活。
/ n6 O& {/ n0 x0 C' g( Q$ B莫雄在上海赋闲期间,巧遇刘哑佛。刘哑佛是莫雄的旧部,在莫雄当粤军师长时,担任他的师政治部主任,两人关系非常好。只不过时过境迁,莫雄如今赋闲,而刘哑佛也已经成为中共党员。# X8 `! ~, [) b2 \1 T6 Q
两人的身份虽然都已经发生了变化,但两人见面却仍然十分欣喜,叙旧之余,两人又谈了现状,以及对未来也进行了展望。刘哑佛对莫雄很了解,知道他一向有爱国之心,对蒋介石的独裁十分不屑。因此,刘哑佛对莫雄开诚布公,将自己中共党员的身份告知莫雄,莫雄并没有因此疏远刘哑佛,反而对刘哑佛的选择表现出肯定态度。- T/ ?& P; P* D" D
二、申请秘密入党被拒
4 x6 x) C: b' p. e2 V1 V. G3 Q1 \/ j) W" C
我党本来也有争取莫雄的想法,刘哑佛趁势将项与年、卢志英、严希纯等中共党员介绍给莫雄认识。刘哑佛甚至帮助莫雄与周恩来、李克农以及中共中央特科建立了联系,争取莫雄的诚意很足。! e' a: Q% q) v+ A4 _* m9 a% Q$ p; G
在刘哑佛等人的努力之下,莫雄对共产党的了解越发的深刻,认识到加入共产党才能真正救中国。最终,莫雄主动提出了秘密加入共产党的要求。莫雄身为国民党中将,虽然暂时赋闲,但他在国民党内有着“莫大哥”的称号,在国民党内的影响力仍在,是我党争取很久的人。! w9 A2 `$ s8 s0 f: P0 }. k
2 s) n3 w: {0 ^( G
% ?* L# I" n( d  {0 j) M
如今,他提出秘密入党要求,由李克农转交周恩来,很多人都认为此事必然水到渠成。令人没想到的是,周恩来却果断拒绝了莫雄的入党要求。6 W  ^' y  N) j! y
周恩来为何要拒绝莫雄秘密加入共产党?难道是莫雄有问题吗?莫雄虽然是国民党中将,但他的爱国之心也是有目共睹的,本身并无问题。不过,周恩来拒绝他入党,也是深思熟虑的结果,从事后莫雄所发挥的作用来看,周恩来的这个决定也确实高明。; Z3 v2 m% T0 }" G0 @$ x% w
周恩来拒绝莫雄的入党要求后,特意嘱托李克农,一定要将自己的想法转达莫雄。李克农对此事十分重视,将周恩来的意见告知严希纯,请他详细转达给莫雄:2 ~9 Y8 ^6 ~* E' a
“莫先生是革命老前辈,孙中山的忠实信徒,请求加入共产党,我们是欢迎的。组织上认为莫先生在国民党中资历老, 社交广,为方便工作起见,以暂不参加共产党为宜。今后凡对我党有利的事,望能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给予帮助。我们党难得的是有一个虽然不是党员,但又一心为党工作的同志和朋友。今后,入党的机会是很多的。你虽然不是党员,但党需要你做的事,而又是你力所能及的,就请你帮忙解决,你认为对党有利的事情,你就尽力去做。如果你能做到这两件事, 我们便十分满意。”4 q" ]' D# B$ r. W
从周恩来的意见中可以看出,他拒绝莫雄入党的要求,是基于对莫雄在国民党内的情况。只有暂时不加入共产党,才能充分发挥他在国民党中“资历老”、“社交广”的优势。周恩来当时就已经预见到,只有保持现状,才能更“方便工作”。莫雄得知周总理及我党的意见后,对此表现出充分的理解。/ l/ W8 R. Q' d. C

" _# E  U: j- H9 f- P- y8 H; h5 r" d

8 h" G% C! [* J2 ], A9 r0 g莫雄有了新的人生追求后,不甘心继续赋闲,他为此专程去拜访了一次宋子文,宋子文任命他为税警总团总参议。  d2 |- P, I6 o: B: }& J
这个税警总团是一支由宋子文出资建立的非正规部队,主要职责是缉私征税。但由于时任财政部长的宋子文财大气粗,在他的经营下,税警总团逐渐发展壮大,成为一支国民党甲级正规部队都无法比拟的精锐部队。
: h% l/ w5 v) F$ R4 ?“一二八”事变爆发以后。税警总团参加抗战序列,统归第十九路军指挥。开始时,税警总团由王庚担任总团长,后因他“擅离职守”被免职后,莫雄临危受命,接任总团长,带领税警总团奋勇杀敌。此战,税警总团牺牲极大,第二团第一营几乎全部壮烈牺牲。3 c1 j1 P' x  F' m$ H5 E: q, J
莫雄经此一战,亲眼见到了日本侵略者的残暴,立志要收复河山,驱逐日寇。然而,国民党却有失团结,各自为政,面对日寇纷纷选择自保。蒋介石更是将枪口调转,对准了自己的同胞,置民族大义于不顾,令莫雄对国民党心灰意冷,更加坚定了“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的信念。
/ U8 p2 E7 x1 q9 n9 _% I3 Q1934年,莫雄接到薛岳邀请,前往江西南昌赴约。逗留南昌期间,莫雄巧遇杨永泰。两人当年曾一起共过事,关系非常熟络,偶然相遇,各自欢喜。时任“南昌行营”秘书长的杨永泰,对莫雄非常热情,坚持要尽地主之谊,并将莫雄请到家中客居。
9 ?2 {! |) C) k; G! Q7 `
% T/ r1 a  C: q$ m+ V7 V3 o

: H7 T- I! S  V1 F7 P. n彼时的杨永泰可谓是蒋介石身边的红人,大权在握,在与莫雄交谈时,得知自己的这位老朋友如今不甚如意,便产生了要拉他一把的想法。杨永泰寻得一个合适的时机,向莫雄坦露心思,“赣北第四行政区,还不曾委任专员兼保安司令,你去干怎么样?”; J, _7 |6 }% C, o
杨永泰口中的“赣北第四行政区”,属于赣省一部分。彼时蒋介石为了对付红军,拟在江西实行专员制度,将赣省划分为数个行政区,“赣北第四行政区”便属于其一。如果能够就职“赣北第四行政区”的专员兼保安司令,对于搜集情报而言,简直就是天赐良机。
7 i$ B; J0 P3 c9 K% J# O但莫雄为了不让杨永泰看出破绽,并未表现出十分激动的模样,而是一边询问有关专员兼保安司令的工作内容,一边又婉言推辞。杨永泰久经官场,对人的察言观色最是深入,见到莫雄的表现,立刻就明白了他的真正心思。杨永泰当即拍板决定为莫雄争取这个职务,并告诉莫雄:“这个职务要求必须有任过师长以上将官的经历,你正好符合。”莫雄闻言,欣然接受,不再假意推辞。* l! I1 d" P' S3 y; j
杨永泰随后向蒋介石推荐莫雄出任“赣北第四行政区”专员兼保安司令,得到了蒋介石的批准。这个职务对于当时的蒋介石而言十分重要,莫雄曾经与张发奎进行过反蒋行动,如今还能够顺利出任要职,离不开几个重要原因:
" _: V% A. X* [其一,莫雄在国民党的资历很老、社交也非常广泛,这一点从宋子文和杨永泰帮他“求职”就能看出来。最重要的是,在莫雄的经历当中,虽然反过蒋,但始终没有任何线索,指向他与共产党有联系,这一点就充分体现出周恩来拒绝他入党的高明之处了。# Q) _) `' u( s2 d/ o- A
; w0 K2 R# N5 |& s5 g

& l8 g2 g* `* o: g' v否则,国民党暗中的眼线很多,莫雄秘密入党很可能会被发现蛛丝马迹,就此失去担任国民党重要职务的机会。而且,莫雄在国民党多年,与许多国民党高官都有交集,他一旦加入共产党,就势必会在行为举止上有所改变,容易露出破绽;2 o. u6 m  h  X7 {! a, A
其二,莫雄是一名真正从战场上走出来的将军,在军中的威望很高,也具有极高的军事天赋。蒋介石将赣省划分为数个行政区,目的是为了打击红军,急需军事人才,莫雄能够出任“赣北第四行政区”专员兼保安司令,对蒋介石而言,也不失一大臂助;9 z1 h2 E; |- m: u' z; M
其三,莫雄当年冒死救过蒋介石的命,蒋介石对他的印象很深。当杨永泰向他推荐莫雄时,蒋介石便给了杨永泰一个顺水人情,并未横加阻拦。但话说回来,虽然莫雄救过蒋介石一命,但如果莫雄加入了共产党,蒋介石也绝对不会再重用他。
$ C2 U3 i& Z' ]4 [+ Y+ t, d据此,莫雄能够顺利出任“赣北第四行政区”专员兼保安司令,与周恩来当年拒绝他的入党要求脱不开关系。而周恩来所做出的这个决定,作用远不止于此,在未来中共隐蔽战线的工作者得以顺利通过莫雄进入国民党内部,以及后来挽救十万红军,都与周恩来的这个高明决定有着重要关系。
& w# P9 m! R9 Q6 v莫雄得到正式任命后,立即赶赴上海,找到严希纯、项与年、刘哑佛等人,向他们提出,让中共派人跟随他到江西潜伏的想法。此消息传到中共特科时,正处于蒋介石调集百万大军“围剿”红军之际。对于红军而言,如果能有人在此时打入“南昌行营”获取敌方情报,将会对战局极为有利。最终,中共特科没有错失良机,决定派项与年、刘哑佛等十余人跟随莫雄前往江西。
! s' b) @1 U( H* o" G这十余人,全都是中共特科的精锐人员,他们因为莫雄的一番话,就跟随莫雄前往江西。从中共特科的这个决定来看,周恩来对莫雄有着绝对的信任。同时也说明,他当年拒绝莫雄入党,完全可以排除对他不信任的因素,更加证明了周恩来的这个决定是富有预见性的高明之举。+ o: \; G, J, o4 `" [! X

2 l4 C& J9 k7 J

2 u! Z* k: J- Z0 O) C& r莫雄带着十余位中共特科的人员,称之为自己的“袍泽兄弟”,瞒过杨永泰等人的耳目,成功打入了国民党的内部。期间,国民党办了一次特务高级训练班,在莫雄的举荐下,上海地下党多名同志得以进入训练班。
9 I, P( S. ~$ q% s' u/ d  X最有趣的是,1934年3月,国民党成立了一个“剿共司令部”,其中骨干成员竟然都是中共地下党,司令部的一切事务,皆由项与年、刘哑佛、卢志英等人负责。由中共地下党员主持工作的“剿共司令部”得以存在,全赖莫雄的鼎力支持,给了中共地下党一个极好的伪装,为后来立下大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W3 Q$ C3 }5 T: M+ m
三、蒋介石的阴谋1 K$ r$ f* w3 `3 F( y1 ?8 e' P

- |6 A2 ~- y+ [! d$ f1934年9月蒋介石在接连四次“围剿”红军失败以后,再也按捺不住内心的怒火,他打算毕其功于一役,永绝后患。
! K/ M6 j0 Q# q) ^  s) n5 P) K彼时的蒋介石已经失败四次,这次信誓旦旦地宣称要毕其功于一役,看起来似乎是在吹牛,但真正看过他所设计的“铁桶计划”后,相信就不会有人认为他是吹牛了。
7 K! M  M) W3 K3 N. a* V" B8 ]蒋介石在庐山牯岭召开一次大型的军事会议,湖北、湖南、河南、江西、山东五省主席和军长全部参会,而且整个会议过程,全都秘密进行。会议整整持续了数日,会议文件整理后重量竟然接近2斤,其内容主要是详述了“铁桶计划”6 m9 }8 [9 y3 R# o' [, \" Z! V

6 y/ U- Q( ?; H# L
$ b+ w# k) n* C1 ~9 X( K. }/ l
这是蒋介石制定的一次针对中央苏区红军的计划,他打算动用150万大军、200门大炮、270架飞机,以合围之势,将中央苏区的红军困在一定范围内,再逐渐缩小包围圈,每日收缩7到8华里,并没间隔5公里,就构建防御工事和高达两米的铁丝网。以此类推,最终将会形成一个如同铁桶一般的包围圈,令红军插翅难飞。
5 s" _; x- L6 n笔者看过有关“铁桶计划”的一些资料,认为这个计划具有很高的可行性,如果中央苏区的红军不能在“铁桶计划”完全展开前实施突围,后果将不堪设想。而当时苏区的情况是,蒋介石以12个师的兵力在苏区四周与红军不断纠缠,红军方面则采取坚守的方式,并没有立即撤离苏区的想法。% K( `' Q- {3 K. m1 }
一旦国民党外部形成以瑞金为中心的包围圈,这12个师将有序撤出,随后“铁桶计划”将全面展开。届时,中央苏区的红军,将面临极大的考验。
5 u1 i" b! m; ?3 r) `1 x正因如此,蒋介石对自己的这个“铁桶计划”十分有信心,他在会议接近尾声时,兴奋地致闭幕词,向参会的200余军政要员进行鼓舞动员,从语气中就能感受到他对此战必胜的信念。
7 O7 }& d: K, O* N9 n9 E, W按道理说,以莫雄的级别根本没有资格参加此次会议。但由于庐山处于德安地区,他与蒋介石的关系又十分特殊,在国民党中的资历也很高。所以,他参加会议,也没人提出反对意见,就这样全程参加了会议,会后还拿到了那份重达2斤左右的“铁桶计划”文件。
1 T+ m9 d& @2 M0 w. N莫雄带着“铁桶计划”的文件回到德安司令部时,天色已经黑了。但疲惫的莫雄却没有心情休息,他立即将项与年、刘哑佛、卢志英三人叫到自己的办公室,将手中的文件交给他们看。项与年接到这份文件后,发现每张纸上都印着“绝密”字样,加上莫雄十万火急地叫他们过来,就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 u' R* L" R1 [$ |4 Z- A( I% Z: `' R, `. F
; N1 D7 n5 A* S9 @9 _* l
即便心里有所准备,当项与年等人看了几张文件的内容后,脸色还是不由得大变。项与年等人问莫雄,现在该怎么办?莫雄当即表示,让他们将文件送给党中央。自己则不用他们操心,天大的事情他自己担着。
8 k' ]* B4 C7 q5 S  ]4 ?+ V" q泄露如此重要的情报,莫雄面临的是什么风险,项与年等人比谁都清楚。而且,这份情报的价值极高,称之为挽救了整个苏区的红军也不为过。深知莫雄牺牲巨大、恩情巨大的项与年等人,对莫雄肃然起敬,异口同声地说道:“我们代表党感谢你!”- D# t; y# Y# N, d' K% T+ l% Y' x- {
四、挽救十万红军
4 N, V, `2 Q4 E6 m9 p% d: V$ _$ U+ r& F; |
情况万分紧急,项与年等人决定,不能直接拿走绝密文件。当天夜里,他们用特殊药水,将“铁桶计划”的文件重要内容摘抄到4本字典中。次日天亮以后,莫雄与项与年等人研究后,决定一边将核心内容通过秘密联络点的电报发往瑞金,一边由会说客家话的项与年,亲自带着记载了绝密文件内容的4本字典,送到瑞金。: r9 q5 R. d( r: _& n
决定后,项与年立即带着4本字典动身。项与年为了给携带字典寻找一个合理的身份,特意伪装成教书先生。他为了减少与敌人接触,决定昼伏夜行,并钻山穿林。  J% @6 K8 |% }
项与年顺利进入泰和山区以后,发现情况比他预估的还要更严重。在那里的村子里,全都有敌人驻扎,想要进村补充食物和水已经不可能实现了。项与年的生存受到极大的考验,他每天只能风餐露宿,以野果充饥,很多时候需要靠山泉水灌饱肚子。
5 \$ m4 ^0 [2 F) B7 V多天的跋涉后,项与年已经骨瘦如柴,衣服也被树枝刮得破烂不堪,再加上面黄肌瘦的脸和脏乱的头发,看上去俨然像一个乞丐了。项与年抵达兴国县附近后,发现敌人的哨卡明显增多,青壮年过关卡,立刻就会被当成奸细抓走审问。
* p( u: g% s/ N$ v项与年为了避免被抓,他决定放弃伪装教书先生,根据自己脏乱不堪的形象,顺势伪装成乞丐。项与年的形象确实像乞丐,但有一个问题,他当时38岁,一看面容也不像是风吹日晒的乞丐。为了改变面容,项与年心一横,拿起石头打掉了自己的四颗门牙。项与年的脸因此肿胀起来,已经完全看不出他原本的模样了。
: `4 x+ a  e* Z1 W项与年又将字典放入一个污秽不堪的袋子里,背在肩上后,活脱脱就是一个老叫花。借助这样的伪装,项与年一路闯关过卡,敌人因为他太脏,都不愿意检查,顺利抵达瑞金。
2 @) y$ l1 e7 f9 ?/ B; ?& n
8 e/ W# O: {: ?0 m

. z% H; k: s/ j: ?4 q9 P: x周恩来见到项与年时,几乎已经认不出眼前的“老叫花”就是项与年了。前几日,周恩来已经接到了莫雄的简短电报,对“铁桶计划”有了初步的了解。此时又看了“铁桶计划”的详细部署,周恩来立刻向中共中央、中革军委进行汇报,最终制订出提前转移的计划。
. y) G/ Y, Q8 s7 B就这样,红军作战人员加上后勤工作人员,将近十万人悄然脱离了蒋介石的包围圈。等到蒋介石全面实施“铁桶计划”,顺利攻占了宁都、 长汀、会昌,他还以为自己的计划将会获得全面成功。  y4 l; f! m8 Q2 ?
没想到的是,直到国民党军队准备对红军发起最后一击时,才惊讶地发现,十万红军早已离开了包围圈,开始了伟大的长征。消息传至蒋介石处,令他大发雷霆,却已经无济于事了。
( p9 d+ F+ e3 Q) @' C  s5 _直到此时,周恩来当年拒绝莫雄入党的要求,才真正显示出这个决定所带来的好处。很多时候,伟人的一个决定,在当时看来可能有些不理解,但直到多年以后,事实证明了周恩来当年的决定,简直太高明了!
( j- }. e: K4 a2 o  D* e( u同时,也向每一位隐蔽战线的先辈们致敬,正因为有莫雄、项与年等情报人员存在,才有今天我们的美好生活!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201

金钱

0

收听

0

听众
性别
保密

新手上路

金钱
201 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