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什么时候发现被应试教育毒害了?

[复制链接]
查看7860 | 回复0 | 2022-5-1 14:15:2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毒害谈不上,应试教育有其优点也必定有其弊端。$ C% C( R9 k8 i( G" @4 z( U/ `
应试教育最大的成就就是可以通过流水线批量生产的方式,培养大量具有一定知识通过考试却不会终身学习的人,即利用工程师红利迅速完成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化进程。
  ]+ E& G+ I" z" k! M) W应试教育最主要的问题是培养了一批又一批实用主义至上、工具理性至上的实用主义者,包括我本人也是。! v: i$ u8 ?" i8 m% D5 `
工具理性思维其本质就是通过实践的途径确认工具(手段)的有用性,从而追求事物的最大功效,为人的某种功利的实现服务。& z$ B" L+ n5 c. s* Q+ B
所以,我们的基础教育阶段才会尽可能地压缩美学、体育、音乐等课程,理由也很简单:这个课程高考不考。; a+ g" t( p" j9 L$ e2 s4 _4 Z
因此,几乎所有的中国人人生最成功的模板就是:读名牌小学——考入省市重点中学——考入名牌大学(985/211高校)——考上重点城市重点部门的公务员或至少进入体制内工作——买下核心地段重点学区的楼盘——结婚生子重复以上步骤培养下一代。/ B2 j: t  P. R% [, N
因为尊崇工具理性,一切不以提高分数、考入名校、考进体制、囤积房产、资产增值为目标的活动都是浪费时间。所以,娱乐不能单独存在,一定要和学习挂钩;学习不是为了单纯求知,而是要和升学挂钩;升学也不能为了自己的爱好选择专业,而是要和公务员考试对口专业挂钩。( g' g; J- f) S9 c* g! t% M$ A" U' B% ~
由于社会高度内卷化,人们不理解何为单纯的求知,学习本身也是工具,学习的目的不在于满足好奇心的扩大和对未知世界的认知,而是一种通过考试的手段,也就是说学习本身也是没有价值的。学习的价值在于其工具性,最终目标还要落实到提高分数、考入名校、考进体制、囤积房产、资产增值的目的上。9 C* g- H6 l5 f% j
既然“高尚”的学习都是这个从属地位,那可以想见纯粹娱乐的地位了。纯粹的娱乐在这片土地的人看来和吸毒也是差不多的,所以娱乐现在被全面打击。
) D+ i1 s5 ]3 E  R' U0 }0 ~% E( q% f应试教育下的工具理性思维,或者说极端结果导向文化是造成东亚社会极端内卷的一个主要因素,在农耕时代内卷尚且可认为是为了果腹,以生存为结果导向没什么问题。但是到今天的后工业社会,可以明显的看出这种文化的扭曲和反人性。
/ Z& I; E# X" t3 Z工具理性思维或者说结果导向型文化一定要赋予某个行为一个结果、一个目的。在过去这个目标是果腹。在今天,几乎所有的国人都能解决温饱问题同时获得相对舒适的生活的情况下,我们看到无论是父母双方是高知中产或者普通工薪阶层,都在拼命内卷。
; t5 A$ Q5 h7 X0 c0 q/ e3 K这种文化非常容易使人焦虑,因为任何行为你总想得到一些具体的东西,会加大失败带来的痛苦。比如小镇做题家的问题,寒窗苦读数十载,最后走出校门越来越迷茫。为什么?因为你学习的目的不是为了求知,而是为了实现曾经中学时代课堂上老师灌输给你的“黄金屋”和“颜如玉”,结果步入社会,发现并没有“黄金屋”和“颜如玉”,价值观瞬间崩塌。归根结底还是工具理性,时间和精力都花了,必须要有结果。5 A. Z5 |5 {! N+ _+ i* }3 o
在这一点上,男生走得比女生远,女生天生更在意感官感受和眼前的舒适,男性在感官感受上本来就迟钝一些,结合工具理性文化造就了一群无法理解审美和享受的人。) U/ U5 k5 b- b' V% v( S- {; c& i9 T
这点体现在高考专业选择上,女性更看重钱多事少离家近,男性更在意这个专业难度如何(生化环材土木机械),也就是长期沉浸工具理性的人会失去审美和享受的能力,因为审美和享受的需求是人类脱离生存威胁后才会产生的需求。
# q" q2 s* y& Y; f有人说这是因为向上的通道封闭,向下的通道永远敞开,这是客观原因。但还有一方面原因是工具理性文化在大多数人满足温饱后赋予人行为的目标变成了追求排名,具体而言就是追求自己所在圈层的排名。这点我们从高校生活里就能看出:无时无刻不在内卷,连学习强国的积分排名都可以内卷。( D3 q# A5 V. p; S1 a7 d8 t3 ?
这种文化天生节育,因为无论你的分值有多高,不管是前1%或者前10%都无法容纳全部的人。剩下的那些人即便已经很优秀,但是看看自己在所处圈层的排名依旧觉得自己不成功,然后拼命内卷,企图卷到前1%,因为只有这样才会觉得自己的人生终于有意义了。
0 h9 p6 D1 ]9 T2 U( H5 |对排名的追逐将是永无止境的竞赛,即便工具理性文化下的人整体生活水平小康、基础医疗教育养老娱乐需求都满足了,它依旧是一个极端高度内卷的社会。因为大家追求的是排名,整个社会物质基础无论如何得高,整个社会都将是压抑的,大多数人总是觉得自己是失败的,没有价值的。
- m' S1 O& T/ ~. g7 g<hr/>行文至此,一定会有想不明白的读者跳出来说:“整体环境就是这样,你讲了这些又如何?能不卷吗?”这就是为什么有些人注定只能享受福报。
- X2 ^1 y1 I) {  H( U2 D4 I1 }这就好比你在学校内只能去食堂就餐,而食堂需要排很长时间的队。在校内就餐是前提(如果没有人限制你出校门且你的预算足够),但不能因为在校内就餐就反推论证食堂排队的合理性,进而推导出在校内就餐就应该排这么长时间的队。
2 t1 J1 O- ?8 g" F; a5 d0 L  G如果一个人认为在校内就餐就应该排队半小时,他就被内卷驯化了,实际上他完全可以到校外就餐。一个人如果认为内卷是正常的,是理所应当的,他就彻底失去了思考如何到校外就餐的可能性。
! E" f# Q% a. y; A更奇特的地方却是很多人非常善于逆向合理化,不断的嘲笑那些新来的抱怨食堂排队问题的新人,认为你想吃上饭就得排队,食堂排队不是窗口结构设计和学生分流(整体环境)有问题,而是抱怨排队的人有问题。1 A4 X+ z2 S4 }8 e6 I* q3 z
既然都逆向合理化认为吃饭就得排队,那就彻底失去了自身换个环境的可能性,甚至偶然间到校外就餐还会觉得高档餐厅有问题(比如国内被导师折磨的天坑专业研究生看不起海外文史哲法专业的留学生),怎么不需要排队?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203

金钱

0

收听

0

听众
性别
保密

新手上路

金钱
203 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