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D( N& D* ^0 j& ?
6 l! f u3 R8 G" P- y, r% i
2022年的车市在一片“涨声”之中持续,涨价浪潮也开始有从新能源向传统车型传递的趋势。此前,我们就针对奔驰等传统品牌的燃油车型涨价,进行过分析。根据当时得出的其中一个观点,在转型所需的资金压力下,传统车企在有条件的情况下,主观上具有相当强的“涨价”意愿。- s! I5 P5 m l8 c4 M) E
6 {0 Y+ p: d2 I. O5 t只不过在一片“涨声”之中,传统燃油车的级别门槛却在向下浮动。全系2.0T,指导价在16万元以内的合资B级车福特蒙迪欧;定位中大型MPV,指导价低于17万元起的现代库斯途;还有定价40万出头,搭载2.7T V6发动机的林肯航海家等等。一时间打破我们传统印象的“高性价比”车型也是层出不穷,国内车市的整体价格走向也是越来越看不懂了?
$ K% @4 T$ D5 N, C% Z
9 k7 L& j9 h( b, {
( T+ @, I6 H( l) B再强调:成本不一定决定价格* L# \. d) O5 m* I1 s8 ?3 n
6 _+ a' { b- N9 k' E* ~, U这一点在奔驰涨价那一期中已经聊过,其实还是说保守了。在当下的市场消费中,供需对价格的影响力远高于成本因素。只有在手握供需优势的背景下,才有资格谈成本压力。BBA便是传统豪华车领域,毫无疑问的第一梯队,于是它们也有底气在当下的汽车市场中获得“议价权”。而对目前这一波跌破“地板价”的车企而言,它们在供需上的表现又如何呢?: A% q9 y2 X1 m, T
% t v @" ?! n0 q% h, s- H: S8 I
; m0 s; x/ V5 M* c9 T1 g& I, F; b
: c$ D* R1 B* U) F% h! V
以长安福特为例,在2016年,长安福特一度接近“百万俱乐部”。但2021年,在同比前一年增长20.3%之后,长安福特的销量也仅为30.5万辆。北京现代的情况也类似,去年北京现代销量为38.2万辆,同比前一年销量下滑了23%。与此情况类似的还有祭出凡尔赛C5 X的东风雪铁龙等等。这些车企的共同点,就是曾经的产能水平,远高于当下的销量水平,其市场供需关系可见一斑。; y; h1 ^: x; r& O) B- J
传统车企压力远大于新势力?9 a# ^7 S5 R% i+ \ Y n
u! d' J" N( Y" z* H) h U
这一点分两个方面来说。首先,在2018年之后,国内的汽车消费已经进入阶段性存量市场状态。这意味着在一定时间内,国内的汽车消费总量,是大差不差的。然而在“大盘”较为固定的情况下,新能源车的增速是相当惊人的。2021年新能源汽车产销同比增幅在160%以上,而且这种高速增长未来还将持续。此消彼长之下,传统车企主战场的蛋糕只会越来越小。
$ _+ P' l0 c5 L! a; X$ b; p7 Q& b" y( J* s5 t n9 ?
/ F3 J, K8 E7 t$ J7 ~7 A: S( z# `+ k; o& s% J
更为现实的一点是,在高速发展的环境下,市场会呈现出“百家争鸣”的格局,各种差异化的设计,甚至小众车型都更能得到市场与厂家的包容。比如福特此前就推出过ST系列的小钢炮,当时的市场反响就相当不错。而在存量甚至萎缩的环境下,消费市场的选择就会愈发趋同,这也造成了近些年来“强者恒强”的市场格局。翻开今年的销量榜单,月销量5位数的车型都是老熟人不说,且主要就来自那几家头部车企。6 c1 I" X0 o6 I) C. \/ X, O
重回主流得靠“精兵”
2 y: |9 e- o1 R/ l# N( `3 U$ p" z1 {7 z/ M
在以上供需关系,以及市场格局的影响下,诸如主流美系、法系、韩系等品牌,在国内想要从头部车企那里抢回销量份额,就只有缩减产品线,以及在价格做出让步这一套组合拳。
& c. [8 l7 Q7 ~" v+ i+ V. J1 f3 V) N8 H4 B4 ]
V) S* E; H0 ]2 i5 [; Y: i* b
# d' d5 H/ w; K; @1 ]要说明的是,这两点并非是孤立存在的。首先,汽车产品本身就极为依赖边际效应。即需求越大,成本就可能被摊得越薄。这种滚雪球的效应,在追赶者面前天然形成了一股乱流,使得超车并不是那么容易。特别是在模块化生产已经卷到了一个新高度的时代,内部挖潜的空间已经不大,壮士断腕是相对性价比更高的选项。1 D7 r" ^; Q" w
8 |3 d# O a2 J; q8 v+ h {- i" |
, g1 y! H m, }8 T! w3 ~) O' e( i7 |% Y
" S6 T. q8 v2 ]( M, V对于这些追赶者而言,毕竟曾经的辉煌并不遥远,于是目前手头握有的产品线也都显得过于庞大。在弱化甚至砍掉部分产品之后,集中力量捧红“精兵”,并以此寻求在局部战场获得边际效应的加持,从而获得市场突破。这也就呼应了它们为何屡屡打破“地板价”的行为。5 x. Z0 k& X& V' u; r1 @" {; |
最后能翻盘成功?
! g8 v; G0 e/ z
+ n" F! R+ O9 u5 G/ g2 F* L路子有了,也掀起了波澜,不过这套办法最终能成功吗?这个我们分短期和长期两个维度来说。短期而言,豪华品牌要更容易成功一些。这点无论是“珠玉在前”的凯迪拉克,还是势头正猛的长安林肯都是成功案例。特别是国产后的林肯,在英菲尼迪、讴歌都打不开局面的环境下,硬生生从固化的国内豪华车市场拿下了属于自己的份额。就在去年,长安林肯销量已经突破9万台,同比增幅近一半。再这么下去,怕是凯迪拉克、沃尔沃都要坐不住了。+ I9 R8 @+ q! Y+ f1 P
/ p# _; l4 q8 j) X9 N1 O6 O1 p2 L% T
H$ Z2 @3 v1 d5 x: w. K毕竟短期来看,作为第一梯队的BBA在涨价之后,给30万以内的价格区间还是留下了不少发挥空间。其次豪华品牌的数量也并不如普通合资那么丰富。最后,豪华品牌的价格区间受到中国品牌崛起的影响也较小,相反普通合资品牌则是被两头挤压。于是我们也可以看到,捷尼赛思近年来也是跃跃欲试,DS品牌也偶尔会刷一刷存在感。! V1 B$ b9 E! C8 q7 R8 Z# r
% M% O* B! _" R7 {# y" { O5 @
但是长期来看,想要站稳脚跟还是得依靠发展空间更大的常规产品。除了体量因素之外,还因为BBA对于豪华市场的天花板效应是极其稳固的,但是普通合资领域,在国内近20年的汽车高速发展史中,已经出现过多种“体位姿势”,可谓“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Z" V1 _. `! M# T
6 N) n& Z& Y5 E: k% b; z- j而想要实现翻盘,最终也还是要落脚到产品力上面。这点从福特蒙迪欧、现代库斯途、雪铁龙凡尔赛C5 X等车型推出后所掀起的波澜就可以看出来。它们并非只有价格上的优势而已,对中国市场更为深度地理解,产品在销售、售后、宣传上的灵活性,还有车企、产品与消费端的粘性等表现上,它们已经带来了喜人的变化。至于是否能扩大战果,还是要看产品力本身能否经受住时间的考验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