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辉成3 E, n2 F% t$ w4 W5 P0 F7 `0 M, l( \
' {, K/ z. {6 r. |4 U: }; U“你”是陪伴我三十多年的三尺讲台,“你”是让我魂牵梦萦的美丽校园,“你”是我一生职业生涯的展示舞台。" ]) R# M$ \* z4 ^2 o
( K( {# V* A+ j+ x3 Q
三十六年前,当我踌躇满志的走出师范学校的大门,回头看一眼教学楼前那棵陪伴我三年的塔松时,我在心底默默的对自己说:我一定不会辜负你! 我的三年师范生活,给我留下了太多的故事,朝夕相处的同学,和蔼可亲的老师,露天的简陋操场,没有校门的校园……所有的一切,都是我职业生涯的铺垫和起点,我当一名语文教师的梦想即将从这里启航,我做一名名师的理想也必将在不久的将来实现。
1 F8 @* ^: [) Q% p" w: w# g; _& [: ^+ F0 h# k& ^# h
三十九年前,经过了反复思虑,我毅然决然地在中考报考志愿书的三个志愿栏里填下了“师范”,促使我做出这一决定的是我的初中语文老师,我做了他三年的语文课代表。就这样,我如愿以偿,几个月后,当我接到录取通知书时,“肥城师范”几个大字赫然在目,那个瞬间,别提我有多高兴了。要知道,这意味着我从此就跳出了农门,成了一名吃国库粮的公家人了。- X) ?" g1 I0 N$ Q: z$ h S8 M1 v
$ W9 k% x b- ~: x; k+ U0 w* F* z' }" O* T/ V6 y0 G
1 J1 u8 C9 @ w+ e- q
我满怀着憧憬走进了师范的大门,又揣着梦想走进了中学的大门。三年的师范生活转瞬即逝,留在我脑海里的是恩师那慈祥的面容。直到今天,教我语文的李老师上课提问我时的情景仍然历历在目,他叫名字时那悦耳的声音如犹在耳。听说在我们毕业后没几年,他就病逝了,现在想起来仍然心存愧疚,也有几丝不安,总担心自己的一言一行辜负了老师,也唯恐自己愧对了恩师的教诲。在教我们的所有老师里,李老师是留给我印象最深的。那时,每逢周末,等我们起床后,食堂早就关门了。所以我们这些习惯于睡懒觉的男生,几乎每个周末都到李老师那里去蹭饭吃。当然师母也早就习惯了这些,每个周末的早饭都会做许多。有时看我们总不到,李老师会亲自到宿舍去敲我们的门,叫我们起床。那时李老师在我们心里就是一位典型的师者。他不仅在课堂上教你学会,而且在生活中教你做人。他用自己的言传身教,告诉我们一位好老师的行为标准,我们从李老师身上看到了一位好老师的形象。那时候,我们也在心里默默地发誓,工作以后也要做一名像李老师那样的好老师。9 E' L* G+ M, F: t
7 y/ }/ {( ?' Y, ]) e
8 @1 W9 P! Y$ K8 U' s" X( @" @# d3 r
1986年7月4日,是我终生难忘的日子,这一天我读完三年的师范,终于毕业回到了自己的家乡。也就是这一天,今生最疼我爱我的那个人——我的奶奶在村口把我迎进了家门,就在迈步踏进堂屋门的时候,也许是过于激动的原因吧,她老人家被门槛绊了一下,等身子挪进门口,坐在板凳上,从此就不会说话了,她中风了。我陪伴着奶奶治疗了接近一个月,可惜那时农村的医疗水平低, 她在我工作后的第一个周末,在发病后的第33天,永远的离开了我。' m' m6 O3 R+ X6 D
1 v3 U( F& K$ z6 K+ h奶奶的离世,让我愧疚了很久。我经常想,如果不是为了亲自去村口迎接我,也许她老人家根本不会得脑血栓,更不会在我刚工作一周后就撒手人寰。我在心里默默的对自己说:我一定要好好工作,做一名人人夸赞的好老师为奶奶争光。
6 ]& Q4 v* D. s7 H& c7 a% X
5 F/ u- G1 J4 F; q
* B: `. f# B% W& F
+ L# F3 W) x* X; n7 F我工作的第一个学校是一所农村的初中,而且是周围几个村联办的初中。学生来自四里八乡,周围五公里内的小学都是它的招生范围。偶尔看到一句话,随即心为之一动:你是我藏在可爱日子里翘首以盼的温柔和惊喜,用这句话形容我看到我教的第一级学生时的心情再恰当不过了。现在,虽然时间已经过去了三十六年,当时我教的两个班学生的样子大多还都留在我的记忆里。我教的第一级学生大约有一百多人吧,来自周围十几个村。也许是农村的孩子天生就比较腼腆吧,我的这一级学生大都很守规矩,很少惹我动怒。当然,也有一些孩子天生顽皮,没少挨了我的批评,甚至让我肝火上扬,控制不住自己,拳脚相加的时候也有过。今年春节后,几个学生叫我一起吃饭时,谈论起当年师生之间的往事时还笑语声喧。那时的我年少轻狂,难免意气用事,好在这些淳朴的孩子和家长天性善良,从来没有一个家长到学校找我兴师问罪。但愿这些可爱的孩子们能理解我并接受我真诚的道歉!; V! f; f; ~* v! ^$ R# c; ^" w5 ]) G
2 U' f Q: C* M! c
6 C4 {1 T9 f7 Z3 Y
% P9 o6 t2 F3 C/ j5 k我走进中学后,校长安排我教的第一门学科竟然是数学,也就是我一开始的身份是一名数学老师。我清楚的记得,我给学生上的第一节课,教的是无理数。我领到了新课本和教师用书,就学着办公室里其他老师一样精心备课。我用了差不多一周的时间向老教师学习的结果,是只用了不到十五分钟,就把一节课讲完了。那时的我天真得可爱,当我口干舌燥的讲了15分钟之后,终于把一群可爱的孩子给一个个蒙得目瞪口呆之后,我还自鸣得意,为自己顺利的就讲完了第一节课而得意,根本没有顾及到教室里几十个学生。现在想想,连我自己都会笑,我虽然在初中时学得数学也还不错,但我压根从心里最喜欢的是语文。好在一周后,学校又分来一位代课教师。他不愿意教语文,校长试探着和我谈话的结果是,学校里从此少了一位蹩脚的数学老师,多了一位还算合格的语文教师。没想到的是,从那以后,我就与语文打了三十多年的交道,直到今天。
" G9 N0 ?9 D2 J8 [! z. f0 O# ^1 Q( y6 U8 V
2 P5 C: n) q3 n( J+ t
, J& j- P0 r& w1 Y我刚走上三尺讲台的时候,语文教育界正在流行辽宁省盘锦市语文教师魏书生老师的“六步教学法”,于是,我也开始“追星”,从此在语文教学的天地里,我就追寻着一颗颗教改之星,一直走到了今天。我和学生们一起,开始在班级工作中推行魏老师的“一民主二科学”,试行轮流班长制,学写班级日记,学办班级日报,而且还在我教的两个班里开办了一个“小草”文学社,起初是让学生把我选出的优秀作品手抄一遍,然后装订起来传阅。后来,我又教学生轮流用铁笔刻写蜡纸版,然后用手推式的油印机,像《挺进报》中的地下工作者陈然一样,用滚筒蘸上油墨在腊纸上一遍遍地推来推去,把学生的优秀作文和课外练笔油印出来后装订成册,分发给学生阅读。由于我在课堂上经常给学生讲述一些中外名著的故事,学生对我的课也就格外喜欢,慢慢地我的语文教学也就有声有色起来,毫不夸张的说,那时,大部分学生都特别喜欢上我的语文课。我的这种教学风格一直延续到后来我调入另外三所中学后,当然,我教的语文课,每一级学生也都特别喜欢。* v# l# j7 Y) I7 V( G! ~
4 L# }1 a! U2 R5 A+ U( s2 w
我在这所初中一共待了四年后,学校就被乡里的中心中学给兼并了。从此, 我又在两所中心中学工作了四年。就这样,我先后在两个县乡的三所乡村中学工作了八年后,调入了我现在生活的县城,从此在第四个学校一直工作到今天,一转眼已经又二十八年了。* C" _) d. l5 b- J3 T& J: ^1 {
0 @2 p6 u8 @& V8 \; @; n- W
6 _0 I! a$ c1 U5 @4 a( ?
% B) m: e0 X; s无论在乡村中学,还是后来在县城中学,我都坚守一个信念:不信春风唤不回,绝不误人子弟。现在想想,无论乡村中学,还是县城中学,老师遇到的学生都是十二三到十五六的少年,他们正处于青春发育期,也是成长的黄金时期,开始有了逆反心理,心理学上把这个年龄称为心理断乳期。作为教师和家长,一定要对他们多加宽容,平等对话和交流,真诚理解和沟通,多站在孩子的角度看问题,这样大多数问题也就不难解决,青春期教育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s0 h$ L: O8 N) m f* |. ]
: w, | n, R# J q5 |# V- w
# X7 \* F2 _# B$ d9 T+ M0 N3 P* G- P+ p+ H v
我在乡村中学的八年,先后教过四级学生,如今我和他们保持着很好的联系,尤其是我教的第一学生,年龄最大的只比我小三岁。我们亦师亦友,就像多年的老朋友,每逢春节,都会接到学生的邀约,我们欢聚一堂,谈笑风生,还有谁在乎学生时代的考试分数曾带来过煎熬和折磨?虽然我们平不大联系,但每到教师节或元旦春节,我仍不时会收到他们从各地发来的问候和祝福。每当这时,我的心里都充满了深深的幸福感。前几年我女儿结婚,他们听说后,十几个人来到我家,帮着布置房间。婚礼那天,我的学生们坐了满满一桌。在人生最值得纪念的幸福时刻,能收到学生的祝福,这就是我一生做教师最大的荣光,也是我职业生活的高光时刻。( K/ L/ y5 p; ^( A8 o- c
+ B" P% W6 n- g8 R4 z4 V: }" V$ ~# y; ^
在我从事教育工作的三十六年里,有三分之二的时间都在做班主任,即使是二十年前我开始从事教学管理工作后,我在兼任教科室主任、语委办主任、教研组长、备课组长的同时,也曾有六年还做着班主任工作。我在县城中学工作后,十年前我先后担任过5级学生的班主任,教过各种各样的学生,其中既有全县成绩最好的学生,也有成绩平平的普通学生。
0 d/ X& _# K* X0 _3 c+ ~' V& a# k+ x3 X! _
. q( I1 p* o! l3 u0 @5 c p9 R2 D s8 P/ o* k+ F9 V P
有一年,我带的班初一升初二时的期末考试在全年级排名倒第一,两年后中考时在十个班中名列前茅,考入高中的人数超过年级平均数10人。二十二年前,我曾带过一个实验班,中考时,成绩最好的同学在全县名列第一,全班五分之四的学生考入了高中。中考后,这个班有两名学生被山东省实验中学选拔进了理科实验班(全省选拔80人),高考时分别考取了天津大学和中国农业大学。现在,他们俩一个代表天津大学博士生参加第67届诺贝尔奖获得者化学大会(中国代表团共选派了20名优秀博士生参加此次大会),现在是北京理工大学的教授和博士生导师;另一个在全世界最好的癌症治疗中心读完博士后,去年回国创业,参与癌症治疗药物研发,当年被评为北京市科技新星(全市表彰150人)。这个班的班长三年后参加高考以济南市文科第一名的成绩被中国人民大学录取,现在商务部工作。我进入县城中学后带的第一级学生,5年前我很荣幸的邀请参加他们的初中毕业20周年聚会,在宴会上,活动的组织者很骄傲地告诉我,说我们这个班后来出来了5个博士,其中一个毕业于北京协和医学院,现在是山东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担任公共卫生学院副院长,从事儿童心血管病流行病学研究。
3 X) V0 M* R2 P$ x+ S
- d7 }5 B4 B# C& |: k- V$ M6 q/ A8 r/ `- e
X% o3 T* ?; y& i3 z% u
这些优秀的学生,当然只是一部分,更多的学生也许没有博士学位和院长职务,但一样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发热闪光,为社会做着各自的贡献。我曾经带过一个班,当时有两个学生在班内成绩并不好,但我从内心里对他们一点也没有歧视,而是和他们平等的交流对话,经常和他们谈心,从家庭生活到学校生活,给他们做人生规划。后来这两个学生一个考取了宋江武校,在学校里一直读完高中,考入了成都体育大学。另一个学生高中毕业后当了一名海军,现在转业到地方做了一名信访干部。
! ~ o/ N4 n2 q, T' n1 G* _
4 c, P2 s3 l5 [' g& f, V* F) z5 u ~. M. y" a- c
. x' \/ \1 {+ L/ K+ Q# t再回首,星河依旧。六年前,我已经领到了从事教育教学工作满三十年的荣誉证书。三十六年的教学生涯即将过去,再有四年我就要光荣退休了,教学中我也先后取得了省市县各级的荣誉,2004年我37岁晋升高级教师职称,这也算是我职业生活中的又一高光时刻吧。
/ F! v0 m0 e( ^: B
+ C5 Q8 L3 t9 W D; l- a0 d1995年夏天,我在山东泰安参加全国青年语文教师联谊会上,第一次见到人民教育家于漪老师时,在她的报告中有两句话让我记忆犹新,她说,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要始终记得自己肩负着重担,我们的肩上,一头挑着家庭的希望,一头挑着祖国的未来。她说,人的生命虽然是有限的,但是教师的生命是可以在学生身上得到延续的。正是他的这两句话,让我从事教育教学工作满三十年的荣誉证书。但是36年来,我时刻不敢懈怠,我处处存着小心,唯恐自己哪句话说的不当合适,伤了学生的自尊心。30多年来为了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我先后三次自费到泰安日照承德参加教育教学全国教育教学研讨会。在这些活动中我见到了自己慕名已久的名师,像北京特级教师宁鸿彬、程翔、翟小宁、韩军,上海特级教师钱梦龙、程红兵、陈军,江苏特级教师李吉林、于永正、李震等,辽宁特级教师欧阳代娜,这些特级教师感召引领着我不断的改进自己的教育教学,才有了我今天取得的一点点成绩。
3 w4 j0 A# ?# w, Q- H7 S, L7 `9 P) E& T# u
7 {; d& h; `0 Z2 y5 i; p5 S6 P) ] k/ y8 r7 F, x8 y4 Z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在我的教育教学生涯中也同样经历了这样的三个阶段,在我即将为自己的教育教学生涯画上句号的时候,我想借用王国维的这三种境界与青年教师们共勉。 5 @7 \2 M# p) n/ P
) Q+ }( V: I, u" w2 f7 K
) k" p/ q; P3 t% v
# w! x0 l( o$ r
孟子曾经说过,得天下英才之教育之,乃人生之幸。斯言诚哉!虽然教育选择了我是一种偶然,但我选择了教育是一种必然。如果命运给我第二次选择职业的机会,我仍然会毫不犹豫的选择做一名教师。
! |4 ^* |) R- ~4 t, ^% H5 r4 C( ~ |
魂牵梦萦的三尺讲台,怎么爱你都不够!
3 y& T$ L$ z: g! u( M9 ~: n5 }, q8 l9 ]4 \, u, B9 R+ {
- ]( r! ?. ?6 o
# R6 L, ~% R N
作者简介:王辉成,中学语文高级教师,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中国散文学会、中国西部散文学会、山东省散文学会、济南市作家协会会员,《齐鲁晚报•齐鲁壹点》原创达人,《中国乡村•中乡美文化》文学平台特约编辑,青年文学网、精短小说杂志、首都文学签约作家。作品散见于《语言文字报》《齐鲁晚报》《山东教育报》《济南日报》《北京精短文学》《青年文学家》《西部散文选刊》《当代散文》《山东教育》《现代教育》《济南教育》和《九州作家》《齐鲁文学》《当代散文家》《孔子文学》《作家地带》《齐鲁晚报•齐鲁壹点》《山东精短文学微刊》等报刊和网络平台。; t9 | j9 R- Y% ^4 L9 q1 e0 d# g. l
4 @7 w) L* Q% P; S3 @' I0 ^" g
壹点号玫瑰文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