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科技日报
; I) F; D M8 Z+ P: _* j' D
# W, N# T3 _0 p8 m7 Y3 f8 u4 Q1 q0 m2 n4 r
" R! I+ l4 _+ K( f7 g/ ]作者:【德】弗洛里安·M·内贝尔
/ C, u1 I$ e5 V( G' `, u' n' b2 }/ c& o# x6 A0 |- r) p5 v
出版社: 机械工业出版社; m: ]0 l( |9 t( ~1 K" W4 b& f
7 m2 i5 N2 s& ^8 t! Z
出版时间:2020年11月 9 ]# Y) J9 A3 V3 ]
+ Y3 c3 G7 B2 b5 C% y# ]8 g% L1 ^
字里行间
, D3 k7 n4 H$ S1 ]6 G
) N0 }' ?" \, r) f“走,带我走,走出空气污染的地球。走,带我走,走出纷争喧扰的生活……”翻开德国作者弗洛里安·M·内贝尔的《月球移民指南》这本书的时候,脑海中会不自觉地响起张雨生《带我去月球》这首歌的旋律。 7 W1 q5 T( z7 v% V! }) E( ~
. a; w/ y: z7 p$ O月球作为地球唯一的天然卫星,也是距离地球最近的天体,千百年来,人类对月球一直充满着无限的向往和遐思。
9 S8 }: |" p& }2 R7 c% _* Q/ s1 s8 r+ W! q! C% a1 h" L& O$ h
人类对月球的科学认识也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不过这个过程大抵上开始于远古时代诞生的第一批智人,因为在温暖的夏夜,他们抬头就可以看到一轮明月,虽然“今人不见古时月”,但是“今月曾经照古人”。
9 ^+ M2 i, v% W+ A9 z M
' W+ D* ^! d8 N现代科技一方面打破了人类旧的幻想,同时又将人类的目光引向了更远的远方,催生出了新的向往。人们发现,原来地球只是宇宙中的沧海一粟,原来浩瀚宇宙中也许还有其他生命的存在。于是,移民月球也成为人类探索太空和宇宙的重要步骤。
% Q) b/ @6 V2 K4 t" _5 L- c4 S( d3 e4 J5 m4 Q+ p: t8 |9 M; Y
1969年7月21日,搭乘“阿波罗11号”宇宙飞船的阿姆斯特朗成为第一个登上月球的人,他那句“这是我个人的一小步,却是人类的一大步!”也成为了一个时代的印记。3年后的12月14日,尤金·塞尔南离开月球。截至目前,他仍然是最后一个在月球上留下脚印的人。
$ R/ u" c6 Q3 G% V& v1 L3 `
6 x4 k' K7 S, r6 m" _移民月球的目标或许还很遥远,但是“梦想总是要有的,万一哪天实现了呢”。为了实现这个梦想,我们不仅要“抬头看路”,也需要“低头拉车”,也就是说我们要去了解月球,去研究如何实现月球移民,而《月球移民指南》这本书则可以给我们提供一定的参考。
5 |$ U; L6 Q/ }! H* r3 @
! k/ B& y! X: ^5 F$ v" T书中对移民月球的成本做出了预估,并且得出了结论,建立月球基地并不像普遍猜测的那么贵;同时还证明了,如果按照计划按部就班地推进,并且在实施过程中始终注重可持续性发展的话,那么项目实施起来将会更为轻松。而且,关于月球基地的讨论也将为之后移民火星作出重要贡献。
+ F6 b+ ]4 B, N7 k; ?. ^5 p1 ?& `
同时,这本书也有很多硬核知识,有助于普通公众了解月球概况、地月轨道等,当然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了解建立月球基地的步骤,毕竟月球基地不管面积有多小,都为人类提供了一个地球以外的生存空间。基地越大,就越有可能将更多地球上的生活方式复制到月球上,以此让地球上的生命在全球性的灾难中存活下来。
6 N, F% [* C8 a2 b; q+ Q: M& V" h" C$ E$ ?- G8 _9 b
而实际上,目前我们已经完成了第一步,那就是在地球轨道上长期驻留。1986年3月15日至今,除去一些短暂的中断,这种状态一直得以维持,同时也是我们人类迈出第二步的基础。当然月球基地的建立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甚至有可能出现波折。阿波罗计划花费了相当于今天1500亿美元的巨资,却并未实现移民月球的目标。但其科研过程中产生的新技术也创造了难以计数的利润,比如冻干食品、冷却服、防火织物、滤水器等都是由这一计划带来的衍生技术而催生出的日常用品。 $ N5 n; O, u$ F' }
8 X/ t% Z( x0 j& b" n! M% m
上述例子也表明,从一定程度上月球移民或者说太空移民创造了巨大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同时在尝试将一个荒无人烟的天体变得宜居的过程中,人类会意识到这是一件多么困难的事,这会促使人类从不一样的角度来看待地球:那些我们在陌生星球上强烈渴求的东西,早已存在于地球上。
9 S8 X8 |6 E- e7 `0 o! f- w5 |- u& b, ^$ M
写到这里,我想起了叶培建院士在一次访谈中对中国人什么时候能够登上月球的回答,他说,“我个人认为,只要载人登月的技术攻关这么发展下去,只要国家下决心,在2030年之前,实现中国的载人登月是完全有可能的。”“我相信,我一定能够看到中国航天员去月球。我一定要做好工作,让更多人能去,而且能去到更远的地方。”
, W/ g0 _0 p* N) D' Y
3 \. T' p0 C7 H6 c0 [% G. m最后用这本书的结语来说,那就是:移民月球,意义深远,技术可行,利润丰厚,让我们即刻出发!
6 B) W* i! L# @9 r! R2 ]8 x0 @) _$ u. s C6 V
(作者系中国科普研究所副研究员、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理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