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孩子的教育,这些底线一定要守住|荐读

[复制链接]
查看1494 | 回复2 | 2022-4-9 11:17:5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老师和家长在教育过程中,很多时候会带着自己对孩子的期待。但是当这种期待成为压力的转嫁,成为孩子成长中的捆锁,我们就要停下来思考了。育儿的过程中应该守住哪些底线?让我们一起来看这篇文章——
! b/ K7 s; ^  x6 ?& j2 u+ g( u5 q6 b& W+ Z+ G6 q
近三四十年,适宜的政策和国人非凡的勤劳让我们国家获得了空前的进步,生活水平也得到了快速提升,但同时我们的社会也充满了竞争和巨大的压力,这是家长内心焦虑的根源。高压之下,各种教育观念都有人追随,有的提倡要“顺应”这种内卷的潮流,用加码的方式不断“鸡娃”,或者用“科学的方式”“合理”地鸡娃;有的主张要跳脱出来,给孩子减压甚至“无为”“躺平”,他们相信将来不会再有这么强的社会压力或者认为自己的孩子怎么都能有口饭吃;也有的主张均衡地保持中庸的状态,还有的想另辟蹊径发展孩子的独门绝技……每所学校、每个班、每个家庭、每个孩子都有不同的情况,每位家长、每位老师都有个人的观念和对孩子的独特期许,这里其实没有标准答案,社会的丰富性也不需要给出一个标准答案,但不管怎么说,即使压力再大,即使再内卷,我们也有必要提醒自己,对孩子的教育,有一些底线总要守住。
' V  t1 m- A! w; @& b! ]' T1 q9 [1 X  h$ z) ^0 \/ P
第一道底线就是各种形式的、不必要的暴力和胁迫。压力之下,成年人最容易把压力通过各种形式传递给孩子。
% Y, q& W1 o& @3 f) E, r
7 s$ z7 E8 R: J5 y日前,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对2006名18-35周岁青年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高达90.6%的受访青年坦言父母对自己进行过言语上的打击式教育。他们是这么定义打击式教育的:“实施打击式家教的父母总是以一种求全责备的‘挑剔’目光对待孩子。无论其做什么,都难以得到认可与表扬。即便是孩子考试得了98分,家长也要拿隔壁孩子的100分比较,抱怨‘不理想’‘有差距’……”这里的被试者都已经是青年了,他们接受基础教育的年代大致是在十五到三十年前,而今天,这种打击式教育依然盛行,原因就是今天的家长与教师承载了更大的压力。如果没有相当高的认识和境界,家长和教师很难做到不直接转嫁这些压力,而转嫁压力最简单的方式就是上述打击式教育,通过倾泄自己的不满“鸡娃”。严厉,没有耐心,没有任何理解地单方面要求孩子必须做到,不顾孩子实际地制定目标和时间表,向孩子表达这样的意思:“别人都能做到,为什么你不成”……很多家长、教师在压力之下都会选择这样的态度。
0 S1 }. _( i+ I6 C# E% y" k5 @& l- m: Y- B& N% r
没有必要的严厉甚至暴力都只是情绪发泄,不是教育,且不说它会严重伤害孩子的自信和自尊,还会让孩子厌学,让亲子关系、师生关系受损,而且它还是“反教育”的。乔纳森·弗里德曼曾做过这样的实验:两组孩子到一间房中玩各种玩具,规则只有一个:一个机器人玩具不能碰。一组孩子遇到的是和气的老师,老师温和地说出规则,还编了理由:机器人可能漏电;另一批孩子遇到的是严厉的老师,他恶狠狠地用威胁的口吻说出同样的规则:碰了要给予报复。多次试验后表明,两种态度在让孩子不犯规上的作用是差不多的,每组都有些淘气的孩子去碰那个“违禁品”机器人,但差别是长远的,六周后,这批孩子重新被邀到这个房间,没有老师再提示规则,和气组的孩子玩各种玩具都比较均衡,机器人只略多,而严厉组几乎所有的孩子都扑向了那个机器人……没有必要、没有理由的严厉甚至是一种“反教育”!
( H! q$ P) J+ u* f7 ]; a: ?/ d# W  B) s# [( t
有了这样的认识,我们更要付诸行动,要能吸收一些压力。我们还要知道,孩子的承受能力是弱小的,跟成年人无法比,而更可怕的是,当我们把外在的压力直接以严厉的形式向他们转嫁时,他们往往就是压力的终端,再也没有可以转嫁的地方了,他们心理状态必然会失衡,一些不分青红皂白的打击性话语还会伤及他们的自信和安全感,长此以往甚至会造成一生都难于疗愈的心理创伤。
' h8 c, K1 g: J; o2 ]4 O8 |
" ~! t4 F+ I1 }/ h第二重底线便是要满足孩子各个阶段的成长需要,这就像农作物的种植,错过了农时,种子永远也不会发芽。有研究表明,出生前后营养严重不足的孩子,比如出生在大饥荒年代的一批孩子,他们的身体会长期“记住”这种饥饿状态,罹患肥胖症、糖尿病的概率会非常高。人的成长是一个既定的程序,某一时刻的需求没有满足,过了这个阶段再去满足往往无效,甚至还会起到反作用。发展心理学为教育科学提供了大量的证据,孩子成长的什么阶段要发展什么能力和素质,同时也揭示着在成长的各个阶段都有其他阶段难以替代的需求。0 _$ E# w( ~3 \* m/ A$ @

# _# M. S4 l  g  }+ x4 H比如6-12岁的孩子,在婴儿期发展出了比较好的安全感、幼儿期发展出了比较正常的自我意识后,他就有了要扩展自我的需要,他有了一种“我长大了”的意识,要去“征服”更新、更多的领域,这时,一种相对的自由和尊重就成了他的心理需要,要给他“下放”一些权利,划定一个界限,在这个界限之中都是他自己的世界,“我的地盘我做主”,他可以支配自己的行动。当然,他并没有长大,他依然很弱小,家长和老师一方面要给他帮助和扶持,为他划好安全的边界,另一方面还要给他自由,让他从自己能力的提升中感到自信与快乐。如何把握这中间的尺度,这是家长和老师要用心体会的,每个孩子的尺度都不一样,但发展心理学已经告诉了我们大致的方向。7 P- Z1 F8 M) `& t
/ g9 L" z2 {+ s  ]
不过在现实中,上了小学的孩子就开始面对学业压力了,家长和老师都存在着两种倾向:包办或放任。很多家长因为学业发展的压力和对安全的担心,他们不愿轻意“下放”一些权利,比如在一定范围内自由支配时间的权利,限时自由探索的权利(也就是玩的权利)。再有,作为小学生,他们的人格也没有得到尊重,某些方面还是把他们当幼儿,比如会用命令的口吻让他们去做某事,而不是像成年人那样,平等地以讲清理由为调动他人的前提。这个阶段的家长没有做到及时“放权”,孩子在很多必要的领域内都没能亲自与这个世界“交手”,孩子将来或者会缺乏自己探索的勇气,或者感受不到自己发展、成长的力量。因为没有自信,他的下一步发展也必然会是迟滞的,甚至会影响他成年时对世界的态度。当然,放任的家长更是错误的,只不过它的危害比较容易被认识到。
. o# q2 W! j3 ?7 M! Z2 w- F
! B2 ^8 y8 M1 r: }! ]到青春期孩子们慢慢独立之前,孩子都需要家长与老师不断给予关怀,也需要不断地放手,最终让他们走向正确、健康、安全的,只属于他们自己的人生道路,每个阶段都有每个阶段的需要,不能错过,错过之后在后续的成长过程中可能要花数倍的精力也难于挽回。
( t2 w, d2 c1 \, t, h
& ?) W. h1 P- s4 v0 e3 G( j
对孩子的教育,这些底线一定要守住|荐读-1.jpg
* f4 s$ h* f# h. I
1 V$ S- m5 e; g- u, t' Z, W
当然,我们还要守住孩子品德和三观的底线,很多家长都能认识到这一点。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我们的底线是孩子的思想品德和身心健康,为此,我们都要学习更多的教育知识。+ d6 F# |/ w( P) \9 m, j0 I) O$ H

. _# M3 O0 d7 q, W5 N! w1 A( p文章作者 | 程路9 ^- j% w* O! i
* j8 T' O# Y- K1 L7 S  B
来源: 人民教育
沈阳二手纸箱 | 2022-4-9 13:56:37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们还要守住孩子品德和三观的底线,很多家长都能认识到这一点。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我们的底线是孩子的思想品德和身心健康,为此,我们都要学习更多的教育知识。
思念你笑容念q | 2022-4-9 16:52:11 | 显示全部楼层
讲的全是理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209

金钱

0

收听

0

听众
性别
保密

新手上路

金钱
209 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