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学龙:生物多样性研究“是兴趣更是责任”

[复制链接]
查看7483 | 回复1 | 2022-3-29 14:47:0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中科院作为科技‘国家队’,一直肩负着生物资源调查和保护的职责。”COP15期间,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研究员、COP15云南代表团代表蒋学龙在接受《中国科学报》采访时表示,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第一次青藏高原考察时,老一辈的科学家在极为艰苦的条件下担负起生物资源本底调查和保护的重任,在许多研究领域填补了空白。" n' j, Z! m% K) L: ^

3 K! L4 F, F/ [$ q' `/ k6 B: B今天,“接力棒”传到了蒋学龙等新一代中科院生物资源研究者的手上,他们也做出了不斐的成绩。作为一名动物研究专家,从2009年至今,蒋学龙团队先后已经发现并描记了7个哺乳动物物种。就总体物种数量远低于鸟类和鱼类的哺乳动物而言,这个数量不可谓不多。
* G/ y* f( b/ K0 ~: J' _9 m, w/ {
这些发现对人们认识新物种、了解物种演化,以及保护物种多样性提供了重要的价值。例如,2017年,蒋学龙与中山大学教授范朋飞合作,首次确认在云南高黎贡山发现一种白眉长臂猿新物种,并将其命名为天行白眉长臂猿(也称高黎贡山长臂猿),对于认识和保护这种濒危物种(国内种群数量在150只左右)提供了重要推动力。4 U% d  R5 |3 s0 ~$ u3 i

: U2 b' P' H7 b7 t- \& B5 p5 T, h近几年来,蒋学龙课题组还发现并命名了高黎贡比氏鼯鼠,填补了印度比氏鼯鼠和老挝比氏鼯鼠分布区之间宽达1250公里的空隙,暗示该鼯鼠的分布范围远比之前学界认为的广阔。研究团队还与安徽师范大学合作,在青藏高原发现美洲鼹族新属、新种——高山鼹属墨脱鼹,对研究美洲鼹族物种跨大陆的迁徙演化历史具有重要意义,并有助于探索青藏高原小型哺乳动物的演化与适应过程。
9 ~, X% a4 y& O( F- H9 w% t
' G4 F( F: r$ A5 M; r“做科学研究要有兴趣,但更要认清责任。”蒋学龙说。他表示,发现新物种不是目的,他们的科学调查是为了了解一个区域的生物本底、生存现状以及影响生存的机制,以此评估其生态系统健康性或完整性。在这个过程当中,如果能够发现新物种,也能丰富人们对自然的认知。# \( g6 E6 {  [6 ]9 |. p
+ E7 I0 ?  T  k2 D0 `# C4 S
蒋学龙认为,作为“国家队”的一员,就要担负起责任,为“国家事”尽责。作为中科院中-非联合研究中心的一名成员,2015年以来,他与肯尼亚国家博物馆的研究者合作,先后多次赴肯考察,与当地研究者一起开展生物资源本底调查,帮助他们提升技术、知识和能力。
& ]$ F- _) @; B7 N. I0 \3 S
' Z0 s, ?. n% {6 v4 p) \. h$ ]. J: w“我们会通过培训让他们知道怎么做调查,怎样采集、制作标本,以及设计、分析数据,这些培训每次都吸引了很多人参与。”蒋学龙说,最近他与合作者刚刚发表了一篇文章,对肯尼亚不同形式保护地的成效进行分析,以推进该国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此外,通过中非联合研究中心,中科院还为肯尼亚等国培养了一批生物领域的研究生,使他们更好地服务自己的国家。3 _- c) {8 o( o9 p/ D% S% A8 D
$ g( t  k% w+ Y) i3 S& ~! W: k
“尽管我们现在仍是发展中国家,但是我们的技术水平和能力比非洲国家更强,我们有责任帮助他们做调查,提升技术、知识和能力,这也有助于发挥中国在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的引领作用。”蒋学龙说。(冯丽妃)$ v# n, U; \) G1 h6 y3 h6 |

- V( l. i: {- @1 h5 }来源: 中国科学报
天行龙伺 | 2022-3-30 00:46:29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发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200

金钱

0

收听

0

听众
性别

新手上路

金钱
200 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