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毁掉孩子的最好方法就是给他一部手机」这个言论?

[复制链接]
查看3704 | 回复0 | 2022-3-23 07:31:2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先说结论:沉迷于手机对孩子的身体健康和学习生活都有很大的负面影响,但是家长如何教育和引导孩子,才是孩子是否沉迷于手机的决定性因素。  `; [' \8 H! G
手机作为便捷的通讯工具,越来越多的进入了我们的生活,甚至也逐渐融入到孩子的学习和生活中。以至于,孩子和家长因为“手机”会引发家庭矛盾。
6 i6 o' ~* h4 m1 g7 L但是手机真的就肯定会让孩子沉迷 、玩物丧志吗?
- a8 h. b" Z# X- I8 I' x! k一、手机该不该当这个背锅侠?
2 M8 ~: M* c  \# i* g2 T* W- J& M' w! I# ?! f+ \, ~, G0 K+ F
1978年,国家批准原上海电视机厂即现在的上广电集团从国外引进第一条彩电生产线,1982年竣工投产。从此,彩色电视在中国进入了普及阶段。这是被毁的第一代,也就是现在的70后、80后一代。
: H$ Z. r7 P$ z5 }" x/ N2000年时,每千人有大约16台个人计算机[1],80后为10~20岁,90后开始被“电脑”毁掉。7 v0 [  ^4 `2 d/ _+ y
也是在那个时候,电脑网络、网络游戏逐渐流行,比如那时候的传奇、红警和CS。
* l1 I* y' F3 W, P. s7 m
+ g  h! q# u4 X$ }  K 如何看待「毁掉孩子的最好方法就是给他一部手机」这个言论?-1.jpg
6 U6 D' e7 I: R; s( {- `. M& q2010年左右,智能手机、平板电脑开始普及,90后为10~20岁左右,他们成了被手机摧毁的主力,而00后开始接受手机、平板电脑的“摧残”。
1 U2 b  _7 T- y% I2020年以后还会有很多新型、好玩、娱乐性极强的电子设备,会进入我们的生活,手机绝对不会是最后一个诱惑力极强的电子设备。
# b$ x* I6 \! s' t但是70后、80后、90后甚至00后,都被电视、电脑、手机、平板毁掉了吗?) B8 z% N. t/ M
30多年前出生的80后,很多沉迷于看电视,在游戏厅玩游戏机;
; \5 I. k; }4 Z( _8 v20多年前出生的90后,很多沉迷于上网,各种电脑、网络游戏;
' j4 N3 D2 q: H1 D0 y8 Q' f% L如今,手机成为每个家庭的必备品,许多孩子,包括00后,甚至10后,都似乎无师自通地打着各种手机游戏、看直播,追求时尚和潮流。
8 F: P: y. ~0 ^; `2 Z4 R! s8 C的确会有孩子因为沉迷于这些电子产品无法自拔,那也只是一小部分,我们看到的更多的是,这些人目前仍是社会的中流砥柱,他们只是把这些电子产品当成是生活、工作的一部分,是自己获取外界知识、创造财富、或是消遣娱乐放松的一个工具。
1 P$ `( N- E" {4 ?- x( v归纳起来就是:手机、网络、游戏,不过是个别孩子家庭教育失败的背锅侠而已。! x7 ^6 H9 b5 M; |
40年前,人们会担心电视会毁掉下一代;
5 A) Q; r% H( r8 T- o3 z20年前,人们担心电脑、网络、网络游戏会毁掉下一代;5 A' N, V6 R" }1 _) ?4 a  R
从10年前开始,人们就担心智能手机、平板电脑会毁掉下一代;
( l% @+ q) R7 a& y  n现在,人们仍然担心手机会毁掉下一代……
4 q& d/ x% q# {# o二、我们不妨多想想孩子为什么会玩手机?
2 ^/ _2 A9 \. _" F1 w! ^& j1 h1 E- a) c( F
德西和瑞安提出了一种动机理论,该理论假设了所有人都试图满足的三种需要:能力胜任感、归属感和自主性能力胜任感指孩子相信自己有能力做好件事某项任务;归属感指让孩子时刻感受到爱、尊重和接纳;自主感指让孩子在规则范围内拥有自由选择的权利。
6 t& ?8 H+ J( Y  q  ^8 l, h德西和瑞安还表示:三种基本心理需要如果得不到满足,孩子会表现出各种行为问题 。如果这时手机或手机游戏正好能满足他们的需求,很自然地,手机就对他们就有更大的吸引力。
9 R6 e3 F+ C/ Q  B; Q4 O% C比如说,当孩子学习成绩不好,跟不上学习的进度时(缺少能力胜任感);当他们没有朋友时(缺少归属感);这都有可能让他们在手机或者手机游戏的虚拟世界里,找到一级级闯关的成就感、胜任感,还可以自由选择游戏策略、如何练级打怪的自主感
( \1 T; m. `+ e5 i: O/ d/ e三、没有谁可以毁掉下一代,很有可能是上一代和跟不上时代
5 t1 f/ j1 ^0 e: r+ L* d2 ]
* X; T$ r& s' Q) q5 n几乎所有的孩子都会玩手机,但并不是所有的孩子都会沉迷于手机,就像几乎所有的孩子都看电视,但是并非所有的孩子看了约定的时间之后,还耍赖要接着看,父母不同意就哭闹威胁。
7 L. q: m# H' C8 S7 k: d这里面就蕴藏了貌似很深奥的父母教育方式:* T% u  J. I! s# W$ |7 d( o( z

    8 y5 _( p+ d& N) o) B
  • 父母平时陪孩子的时间多不多?手机是不是被用作孩子的“住家保姆”?
    2 i( X3 ~, ~! K5 h
  • 父母是怎么定义手机的用途的?用于和亲戚朋友、同事的社交?还是手机上玩游戏、刷视频?8 I% I% }/ G1 Q; B; z! B
  • 父母自己是否在孩子面前长时间地玩手机?1 Q: C1 I: G9 X9 k% K
  • 在家里,父母是明令禁止孩子使用手机,还是堵不如疏的管理方法?( S" j& N. I8 U/ U! i! V
  • 父母有没有和孩子协议好规则:什么情况下可以玩手机?玩多长时间?看什么内容?/ {  z& e7 ?! p5 Z; S7 Y
  • 孩子哭闹的时候,父母是否用手机满足孩子?1 q, G- E. J  {- @4 W
  • 当孩子试图以哭闹的方式“威胁”大人时,父母是怎么做的?
    0 c# r1 g- t! z/ K* S, Q& M
上面的每一项,最终都可以归结到父母言传身教的榜样作用,这都会影响到孩子对使用手机的态度。/ R; f0 C" J: w" l1 d
一味禁止,只会适得其反:无论怎么防,孩子对于电子科技产品的好奇心,是绝对不会减的,“围堵”的方式不准孩子碰手机,只会更加激起孩子的好奇心,让孩子对手机的兴趣更浓厚,逮住机会就猛玩一把,更容易沉迷其中;而且当下,上网课也会在未来孩子的教育中占有很大的一部分比例,所以堵不如疏,可以让孩子接触手机,但是必须是有限制的玩。/ `8 n$ e# {) F+ B$ ]6 A
比起电子产品,其实孩子更需要的是父母的陪伴陪伴是父母对孩子最好的爱,家长最重要的不是指导或严厉的批评,而是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比如每天给孩子60分钟的专注陪伴,可以和孩子一起读读故事,下下棋,玩玩游戏。这会让孩子在家庭里找到归属感和安全感2 b+ \# D/ V( ^$ m8 l# s
榜样的力量:如果大人回家后机不离手,看直播、玩游戏,却声嘶力竭地要求孩子远离手机,可能吗?!有时候,我要求米宝不要看视频的时候,他会反问我:“你怎么还看手机啊?”/ ~3 d5 ]! |4 d* ]- O  L
提前约定好规则:教育不是在孩子闯祸或者出问题之后才开始,教育应该在问题发生之前,就和孩子一起制定好规则,如孩子放学后可以看多长时间的电视就要写作业,或者必须先写作业在看电视等。孩子参与到制定规则的过程中来,这个过程可以帮助孩子理解设立规则的必要性,以及孩子自己在其中的责任;往往有他们自己参与的规则,他们也会乐于遵守。/ V  e1 r3 c; d4 F
比如我们和米宝要求每天用手机看视频,最多只能看10分钟,如果看视频,尽量在电视上或者投影仪上,每天不超过30分钟。
增加户外活动/运动,为孩子提供一些课外兴趣班的选择,让孩子可以有所选择(自主感),并在参与中发现自己的兴趣爱好(例如游泳),如果父母能够进一步的支持、鼓励孩子,会极大地提升自己的胜任感。陪孩子一起玩玩具,也可以很有效地让孩子们远离手机电视等电子产品。
3 _6 h8 L# P# b1 v
8 N+ o) h( w" T( u% c1 R时代在发展,我们的生活方式在发生着变化。我们惟有接受并适应这种变化,并学会利用这些手机带来的便利,孩子们不仅不会被毁掉,反而会起点更高,发展更好!% b) }- Q; z2 H
随之而来的,是父母职责的变化,教会孩子正确使用手机的方式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 L: {- E5 [& t$ |4 r! t同样的火候,可以使黄油融化,也可以使鸡蛋变硬。* |  M; h2 v4 }0 f6 C' K
- O8 B9 Z5 V  S1 l
参考
6 I5 B& U1 h: d, M& U
& b  v/ b+ V! H3 ~% l4 L
    + C0 v6 I9 J1 C) o7 t8 ]3 R& q
  • ^国家统计局:个人计算机普及率 http://www.stats.gov.cn/ztjc/ztsj/gjsj/2006/200711/t20071106_60701.html, [: G  b. ^% d4 l1 \: M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218

金钱

0

收听

0

听众
性别

新手上路

金钱
218 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