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再明确区分学校和学科。
. U$ I2 ]6 j5 G3 ^1 v; H1 W- j3 O这个变动很大,就未来影响而言,很可能是决定性的。- C0 y. l4 r+ a9 u. H
双一流刚提出的时候,大家的预期是它有可能取代985、211,成为新的高考指南和工作门槛。
# t3 g- q) S" n6 y& L第一轮双一流区分学校和学科,在我的理解里,学校对应的就是之前的985、211工程入选学校,而学科对应的是类似于学科评估的等级(当然比学科评估竞争还要激烈)。) g4 a% E w( q5 @& r
而第二轮的情况是,学校及学科的提法没变,但界限被模糊了。没有后续说明的话,每个拥有一流学科的大学都有可能被当成一流大学(现在许多大学就是这么自我宣传的)。这会带来两个问题:
: d3 Z$ l' m* {1 C2 y第一、如果高考、招聘单位默认拥有一流学科的就是一流大学,那么一流大学的数量就太多了,比二一一工程学校都多,区分度不够。十个学科入选是一流,一个学科入选也是一流。而且,一流学科既然被明白标出来,那就意味着它们在该学校内的超然地位是不可忽视的,没有选到相关专业的人,处境多少尴尬。
; o1 o$ j; f, F: f% [第二、如果高考、招聘只认一流学科,那么一流学科的数量又太少。大部分专业,全国只有那么几个学校拥有一流学科,比九八五工程学校还少。区分度太够,以至于无法在较大规模的遴选中使用。. K' X9 C( {) `, W- a) A5 |
当然,以上所说的问题都仅限于高考学生、用人单位,如果是从科研的角度,那么明确一流学科的地位,可以做到更加精准地进行财政、人力支持,可能是有利于效率的提高的。
. p" g. o+ b+ f6 [) d l3 Z8 m简单来说,高校是科研机构,同时充当人才分层的标尺。某个人考进某所大学,就会被自动赋予相应的价值,从而相当大程度地影响他(她)在人才市场的遭遇。这就是高校学习和工作实践之间明明存在着巨大的鸿沟,但社会依然如此重视各种官方分级、乃至民间排名的原因。: u$ v' }2 ]- Q: E! I
第二轮双一流不再明确区分学校和学科,总的来说侧重于前一点,而相对忽视后一点。它可以做到更精准的重点扶持,对于因专业兴趣而选择考研、考博的学生也将起到指引的作用。一流学科的权威性得到制度认证后,不仅获得国家层面的支持,在学校层面也将得到相当的资源倾斜。因此去非名校的一流学科,对于一心科研的人来说,有可能成为比去名校的非一流学科更好的选择(事实上此前也有这种博弈存在了)。
8 b; `& q0 f" N N, ^1 }+ K9 o但在更大社会层面的高考、招聘上,它可能暂时没办法完全取代985、211的位置(尤其是985)。就算取代了,也大概率是用第一轮那些明确的一流高校名单。7 }! c) n/ J, @ g) B: B" R' o
补充一下高校生态,也是两点:
- Q! @* w) @" q4 w/ ~一、不计代价变成综合性大学的时代结束了。以前比的是谁没有短板,现在双一流比的是谁的长板更长。高校,尤其是地方性高校将重回专精路线。
( f7 A! G) Q! C: G, d5 l! t二、名校内部,一流学科,一流候选学科,一流无望学科将出现的分层,内部资源更加争夺激烈。毕竟多一个一流学科多一分脸面。4 x8 N' p* I6 E' x& N
———更新———- k7 ^9 E9 v7 o9 I
8 P' p- X- w3 K; @' d+ O9 B
9 Y9 n7 }0 q: Q6 H) j- q刚看到教育部出的这个双一流不是为了划分三六九等的说明。嗯,怎么说,就跟小学月考不准公开成绩一样。教育的社会功能之一就是分层、筛选,这是无论怎么回避都要面对的。主观上再不怎么不去区分三六九等,只要区分三六九等的需求存在,而可参考的现行官方标准又只有这一个,双一流就是会成为区分三六九等的工具。主观上的理想主义是最容易的,但客观效果如何就另说了(客观效果其实可以预计:一个以学科为导向的评审最后成了学校的评判标准,由于先天的错位,它不得不结合之前以学校为导向的评审进行使用,比如评论有朋友在某些地方的定向选调之前已经明确一流高校的特殊性了,那这一轮的结果一出怎么办?我猜,有可能仍按第一轮的结果划定双一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