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文学、艺术)作品有一个理解,只要它是被创作出来的,对于创作者来说,它通常可以满足人的两种自恋情结:
/ V9 n4 |5 s b3 l7 y呈现和阐述表达自我(创伤、痛苦、喜悦……),然后能够“被看到”的自恋满足;, I& Y* j6 v0 {
超越自己现有的生活,如同一场梦境,在曲径通幽的象征化中满足自己。) `' e" M* E7 l. j1 H! v
对于阅读者来说:% @& T! [3 z6 b. w/ \9 x
可以通过观看作品来觉察到自己自身的好奇,爱、恐惧、创伤或是困境……7 ~' o- Z# L. Y. \! D" b, I7 Q
能够通过观看作品,拥有超越自己现有的环境,带着理想化中的希望生活下去。+ p3 j& y8 h" t0 k. b/ ^/ e" P
而随着心智和阅历(注意,不一定是年龄)的成长,人的认知会有变化。
% f- t1 L& W% ^& I6 H$ c! n6 D《飘》和《简.爱》两部小说都是差不多小学五年级到六年级之间时看的。
% q/ S1 i8 B" m) g" Q先阅读的是《简.爱》,电脑都还没有普及的时代的十岁少女,没什么见识,小时候爱死简.爱了!/ U/ c5 J- S, D3 O6 t
当然,其中有小女孩对旧欧洲的风情想象,修道院、城堡、壁炉……而且简.爱的成长经历很容易打动某一类型的小女孩:压抑、内向,强烈的自尊心;
6 e7 u' ?; `) _7 b: `4 l3 O$ ^ E不谈长得漂亮不漂亮吧,而是不可能去打扮自己,根本不能正视自己的容貌,只能力齐整端正,喜爱阅读爱学习会画画……" l/ b: r8 b6 |' V* b+ T
勃朗特用细致的,带有几分鄙薄口吻的描写了巴黎小姑娘阿黛尔,“前妻”疯女人、“情妇”们的美貌、虚荣心,尤其强调了她们的肤浅与头脑浅薄,以此来衬托“我”(简.爱)的朴素、高尚的灵魂。1 |4 z G/ ?+ O" z1 n8 r
一般情况下少年时期的阅读,可以满足两种心态:
3 R# v. D! P! y) u8 C要么是在书中寻找一个理想化的,可以暂时回避现实的世界; a7 {: H/ U2 K0 Y3 S( A t1 l
要么是在书中字里行间的描写中慢慢寻找着自己。 ~1 {7 Z" X$ b; ?9 s& d; k
简爱中有段著名金句:2 p D! O% Q/ h g
你以为我贫穷、相貌平平就没有感情吗?我向你起誓……我们的精神是平等的。2 b" w3 [* F* k1 l2 o
我小时候读的简直感动死(因为那个时候觉得自己挺匮乏),直呼简.爱就是我本我……
: `( E4 n9 N4 a" M读完《简爱》紧接着读的《飘》,记忆里翻译非常接地气,人物的名字都被翻译成:
9 ^/ C/ u( M8 N, s! S8 W郝思嘉、韩梅兰、卫希里……的那个版本。5 D$ Z( |3 k K& z5 t* g
小时候的我非常不喜欢思嘉,可不得不被这个人物深深的吸引。那个时候在《飘》里我更喜欢梅兰,我觉得她简直是简小姐的一个翻版:温柔、严肃有点羞涩、朴素、尤其是还热爱阅读。
* s' S. R+ R$ q% W' v+ K毕竟,我小时候的家庭和学校教育非常严苛,灌输的都是:
4 m) N6 C1 F1 q7 X3 L8 n! j! O% E1 D; B5 A不把心放在学习上,爱打扮、喜欢跟男生说话就是坏女孩。
+ {$ p3 M4 I4 j6 O, a) L8 c" _《飘》小说的第一句就来了个凡尔赛:郝思嘉长得并不漂亮,可极有魅力……
& \; \: g9 g2 X当然,多年以后,我才明白这个“漂亮”与“魅力”的区别。
& l- L2 h9 @9 M3 |, \一直到我上大学之前,我都戴着黑框眼镜,无论春夏秋冬,衬衣都扣到脖子,如果穿裙子必到长到脚踝,无论跟谁说起话来一本正经。还总是捧着厚厚的一本书,真的较真的跟人争论狄更斯和契科夫谁更值得阅读…… ; m" _. e( l/ ^2 \0 C
可是,在没有手机的年代,我们小学毕业时流行在一个精美的本子上写下想对其他同学说的话。读过《飘》的闺蜜们都不约而同的在我的本子上写下:像郝思嘉一样热情的你……;你像郝思嘉般的炙热……
. O" a/ q+ L; c我一肚子委屈,气得直呼纳尼?我觉得我明明就是努力立志要成为简.爱、梅兰一样的伟大圣人般女性好吗……小说里思嘉思维浅薄又虚荣,我一点都不是好吧!
$ e _. u9 v; E4 h L% o; a) D那一年,武汉曾经封城的时刻,恐慌紧紧把人攥住,有段时间食物就是几个白萝卜……而我的感受却是:“感谢上天让我在封城前回到了这里,让我与家园用在”。
+ ~' n- y. x S& q2 P8 O在网上找口罩,我开车穿过区域去医院送物资……我从未这样真正懂的过“家园”这个概念,我从未知道过“守护住家园,保护爱的人们”这几个字,是这样一种拼尽一切的,燃烧的内心。那一刻,我突然回忆起小时候阅读的《飘》,毕业手册上的留言。
, z- o, h2 n- E, M& b' O7 j原来,我们感受到的那种“思嘉的热情”,也许就是每位女性都有的内在情感,深藏于我们心里的爱与勇敢。
% t" S- e1 a3 q8 w" Y- @梅兰和思嘉其实就是同一位女性的一体两面,女性能够拥有的黄金品质:爱、独立、勇气、坚韧。作者本人,可能在小说里把真实的她自己分成了数个角色:梅兰、思嘉……1 q: M& M" r+ Z4 O8 k8 I
这位作者是真正热爱并肯定女性的。
4 u( b% I0 V+ B: i1 t8 i思嘉从一位懵懂少女长成妇女,在战火中,她不曾丢下分娩后的梅兰,不顾一切的带她回家,尽管她一直嫉妒并视她为情敌;她杀掉企图偷盗的敌军,梅兰帮她打掩护;她以一己之力照顾一家老小;光着脚种地、摘棉花,找食物;用窗帘布做衣服……5 a: ?$ @% g2 {& R. D2 C ]5 P. q
梅兰对她一直是温柔的信任和守护,以及小说里对一个被翻译成名字叫作“贝尔”的失足妇女,作者通过思嘉的视角“觉得自己做的也并不比她高尚”,通过梅兰“不管别人怎么想,反正我是对你尊重并要看作朋友”的她的态度,梅兰并不是简小姐,她远超越了自己的阶级和周围人的认知。0 S) P' v! |# Y7 n" E
可以看出作者是没有任何评判,对任何女性都是中立慈悲的态度……2 H7 W! e5 h: h# v$ p
生活给思嘉的回报,都是她自己用双手和执着的精神努力得来的。而且,更重要的是,她也处处“犯错”,作者没有所谓的”洗白“,她自己承担因为自己的所作所为,生活给她的欢乐与痛苦。: Z/ X+ g$ a s/ q" b. i A. ^
某个程度上,我觉得这是一部真正的女权,所谓的大女主小说。而不是白莲花或者强行开挂。: h, Y7 p' g& g) Q! `
而《简.爱》,却是有点点玛丽苏的。罗切斯特先生,与其说是恋父情结,不如说是一种恋母情结,他给简爱又当爹又当妈,像一个理想中的,可以满足被爱、被欣赏,被包容的母亲,又给予社会性认同和自我价值的父亲。
$ O: g( k, a2 X, U% C/ `, X( S/ C被囚禁的那位充满魅力,让男人又爱又恨的精神病前妻,我想,假如来个关公战秦琼,让简.爱遇到郝思嘉,也许,郝思嘉会成为勃朗特笔下那位被囚禁的前妻:一位充满活力、勇敢的表达自己的欲望、与命运反抗的女性……这也许作者勃兰特本人自我压抑的某一部分,因此,她让她发了疯,她把她锁进了阁楼里。2 A% @: C" }' F+ N6 w
《简.爱》的结局看起来花好月圆,简.爱获得了舅舅的遗产,有了钱;罗切斯特先生损失了一些财富,身体变得赢弱。$ s- i! ?% B2 h
看起来是一出悲剧,但其实却是表达了某种微妙迂回婉转的深切欲望,让简爱能够获得内心满足的喜剧:一个男人无伤大雅的残疾,眼睛无法看见,然后在女主精心的照料下能够恢复一半的视觉。这个过程里,女性获得了掌控感,因此两个人能够变得更平等,也就是所谓的安全感。也许,对女作者来说,如此的长厢厮守更加笃定。(大家可以参见电影《苦月亮》)
3 }. L+ v, o5 t9 [; r罗切斯特为什么爱简.爱?因为勃朗特创造了简.爱,又通过简.爱的视角创造了罗切斯特先生:一个可以象征权威、也象征某种社会身份的男性。然后巧妙的通过他(作者理想中的男性)的视角来肯定自己(作为女性)的存在,也通过这位男性给作者心中“虚荣浅薄”的女性以惩戒:发疯(前妻)、被抛弃(情妇们)被规训(小阿黛尔)。
- K( K0 a# x! {; ]6 j我理解为,那是勃朗特的内心呐喊与渴求,期待她被人真正的看到,期待被她内心认同的群体的承认。
( o7 h8 b- @2 ~; H; R0 }作者确实有超越当时她所在的环境局限性的地方。可是现在看来,勃朗特依然是压抑的。
: G5 d f( w5 L' o" X3 K% t而在小说《飘》中,梅兰去世,男主白瑞德离开,那时思嘉是29岁。(35岁以后,某些女性可以同时兼有思嘉和梅兰的两种特征了,请相信我)
5 E! \: d6 A7 m6 e% ?; G某个程度上,这相对很真实,一个男性爱另一个女性,在他眼中,她不会被夸张成不是人间烟火的仙女,也不是被贬为恶毒荡妇,她就是同时拥有魅力和缺陷的:
3 b$ a6 ^1 u- W长在自己审美点上的漂亮、生命力、彼此一致的虚荣与各自真实的缺点,瑞德说:“我和你一样,咱俩都不是马,把笼头包得再华丽,伪装得再像,我们也是两匹骡子”。
/ L/ N3 d. N9 r6 m但是真实的恋爱有包容也有各种缺陷与底线,吸引容易相处艰难……所以,在《飘》的结尾,瑞德离开思嘉。' q0 c1 L3 e7 l9 _9 L6 \7 A( W
可见,《简·爱》的作者并没有真与男性谈过恋爱,她活在被爱的理想中;而《飘》的作者,是真真正正的恋过、爱过,而且也在伤害中懂得了如何真正去欣赏另一个人,爱这个世界。8 l6 P1 \. R" l+ \7 ?
但思嘉痛哭之后,她说:明天又会是新的一天。' h7 I) ] t6 n+ U
我觉得阅读有点像创造一座花园,撒下种子,不知道它们什么时候发芽,什么时候长成参天大树……只是突然有一天回首,惊叹自己有座森林,花繁叶茂,春色如许。也是一个逐渐发现自我的过程,也许就像米开朗基罗所说,我从来没有雕塑过任何东西,我只是把形象从大理石里释放出来。
2 Q% w; c/ t. \. h$ i I r而阅读经典的意义就在于此吧,把真正的自我慢慢找到,雕琢出来。$ @' Z; o [9 c! h; u# T$ O
关于福楼拜《包法利夫人》的感受:
! m2 J: z# ]& S% d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3538920/answer/2298080212 |